卜喜歡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藉口鎮(zhèn)藉口中心小學 甘肅 天水 74101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廣泛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傾聽習慣,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保持集中,已經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重點課題。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的課堂傾聽現狀以及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培養(yǎng)策略,對于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正處于智力開蒙階段,還沒有養(yǎng)成自主觀察、自主傾聽的習慣,因此,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會看”、“會聽”?,F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低年級學生的課堂傾聽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低年級小學生不愿意傾聽他人的發(fā)言。很多小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祖輩都圍著自己轉,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因此,學生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用唱歌、跳舞以及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個性化,不愿意聽他人講話,總是喜歡在別人發(fā)言時迫不及待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小學生正處于愛玩、好奇心強的年齡段,因此注意力很難長久集中,總是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目光,在課堂活動中容易出現東張西望、搞小動作以及竊竊私語等行為;最后,低年級小學生容易出現“假聽”表現。一些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時往往會表現出非常認真聽講的狀態(tài),既沒有做小動作,也沒有東張西望,但表情卻非常木然,對于教師所講的內容和其他學生的發(fā)言能進行簡單復述,卻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只停留在表面化,屬于無效傾聽,也就是“假聽”現象[1]。
2.1 良好的傾聽習慣能夠促進教育的自由化發(fā)展。西方哲學家認為傾聽的過程也就是尋求自由的過程。在傾聽過程中,傾聽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進去,才能真正進入他人的世界,也同時向他人敞開了自己的世界,因此,傾聽的過程不僅僅是聽覺器官在發(fā)揮作用,更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交流,只有雙方都相彼此開放了自己的世界,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而學生只有真正投入到了傾聽的過程中,才能切實融入到教師的世界、同學的世界以及其他教學資源的世界,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而不僅僅是一個客觀事物。此外,當學生能夠真正擁有自由的態(tài)度,才能對信息更具包容性,從而突破教學局限性,進入一個更加自由化與開放化的學習境界[2]。
2.2 良好的傾聽習慣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模式。學生在提高傾聽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擴大自身接收信息的渠道。在真正投入到傾聽的世界中,學生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中的權威觀念,進而使學生除了能夠主動接收教師所傳達的信息外,還能主動接收到來自同伴的信息。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可以打破傳統(tǒng)觀念的壁壘,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知識面。另外,傾聽相對于訴說看似處于被動地位,事實上卻是從另一個角度參與到世界中,也就是說看起來傾聽者只是一名旁觀者,但實際上傾聽者也是一名參與者。而具有傾聽能力的學生,才能夠切實參與到知識世界的海洋中,從而激發(fā)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用主動汲取知識的學習模式代替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械式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3]。
再次,良好的傾聽習慣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傾聽絕對不僅僅是聽覺器官在發(fā)生作用,還需要大腦的思維也參與其中。只有學會真正的傾聽,大腦才具備正確的批判性思維;也只有真正投入到傾聽中,大腦才能接受到反省式思維的刺激。當聽覺器官在接受到信息以后,大腦思維需要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并通過批判性思維與反省式思維將這些信息進行重新建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樹立批判精神,并形成自我反思。另外,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傾聽態(tài)度,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中,從而將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榕c知識的雙向作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2.3 良好的傾聽習慣能夠使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人類的眼睛與嘴巴都具備自主開合功能,但耳朵卻沒有,這種生理結構的特點導致人們不能用自主意識來控制聽哪些內容和不聽哪些內容,由此可見,傾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與人文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包容他人,跳出過于自我的思維模式,從而真切掌握傾聽的奧義而不能漠視他人、不尊重他人。此外,傾聽應該是一種主動行為,但并不是為所欲為,而是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本心上愿意包容他人、接受他人,從而主動投入到他人的心靈世界中。在傾聽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因素,并通過他人的語調、語音以及語速來捕捉他人的情感訴求?;诖耍處煈龑W生學會對他人抱有尊重的態(tài)度,從而跳出自身的主觀成見,與他人產生共情,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寬容、豁達的品質,進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樹立健全的人格[4]。
3.1 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通過對教學實踐進行研究發(fā)現,低年級小學生普遍不具備傾聽意識。小學生在入學時就被灌輸了要“安靜聽講”的課堂紀律規(guī)范,因此習慣在教學活動中保持沉默,認為只要安靜的聽講就是一個好學生該做的事。但小學生年齡尚幼,對傾聽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局限性,以為傾聽就僅僅是“安靜的聽”,而沒有真正掌握傾聽的涵義。大部分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缺乏主動提問的意識,對教師的權威性觀念致使學生將傾聽變?yōu)榱艘环N被動能力,而非主動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在處理語言信息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師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樹立學生的傾聽意識,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進而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1.1 教師可以利用構建教學情境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中,關于《明天要遠足》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播放一些有關藍天、白云、大海、沙灘以及動植物公園等景象的視頻。在向學生們提問:“同學們,爸爸媽媽有沒有領你們出去游玩過???你們都去過哪里呢?有沒有看過大海、看過沙灘呀?”在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旅游的景點后,教師再次提問:“有沒有同學能給老師具體描述一下,你和爸爸媽媽都見過哪些景物?當知道要和爸爸媽媽去游玩的前一天,你心理有哪些想法呢?”接著,教師隨機選出幾名學生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其他學生仔細傾聽他人的發(fā)言。通過這種導入方式,使學生們能夠在聲畫情境的刺激中調動自身的參與積極性,也能夠使傾聽的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沉浸在其他學生描述的畫面中,有助于學生增加情感體驗,進而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中,突顯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1.2 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中,關于《漢語拼音》這一單元時,很多學生難以分辨拼音字母z、c、s與zh、ch、sh的平翹舌發(fā)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拼音游戲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聽音能力。操作流程如下:教師先為每一位學生都發(fā)放一套拼音卡片,并講述游戲規(guī)則。由教師發(fā)出讀音,學生需要仔細傾聽教師的發(fā)音并找出對應的拼音卡片,找得又快又準的學生可以積一分。當游戲結束后,哪位同學的得分最高,則可以獲得教師準備的小禮物一份。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強化學生的聽音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3.1.3 教師可以利用鼓勵來促進學生傾聽。根據小學教育心理學發(fā)現,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受到他人鼓勵與表揚時,能夠產生被他人尊重、被他人理解的成就感,并加強對自身價值的感知。因此在中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鼓勵性評價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傾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學會放大學生的有點,弱化學生的缺點,對學生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應不吝鼓勵與贊賞,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獲取成就感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將“認真傾聽”這一行為持續(xù)保留在自身的習慣中。例如,教師可以針對傾聽展開評價機制,以四人為一單位組成小組,每天對小組成員的聽課狀態(tài)進行組內評價,如果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會專心聽講、認真的參與學習活動,則可以為小組贏得一枚小紅星;如果個別成員表現的特別優(yōu)異,受到了組內同學的一致好評,則可以單獨獲取一枚小笑臉;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哪位小組成員能夠發(fā)現教師出現口誤問題或者其他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出現讀音不準的問題,也可以為小組贏得一枚小紅星。通過這種評價機制,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傾聽動力,并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傾聽氛圍。
3.2 樹立明確的聽課規(guī)范。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缺乏自律性,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的課堂傾聽狀態(tài)進行明確規(guī)范,而是放任學生自由聆聽,那么通常學生的課堂表現會較為隨意,很難真正投入到課堂傾聽中。一些學生在他人發(fā)言時不是在趁機與其他人說小話,就是陷入自己的沉思中,甚至還有學生沒有等其他同學發(fā)言完畢就迫不及待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學生很難有足夠的安全感來傾聽其他學生的發(fā)言,不利于學生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诖?,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對學生樹立明確的課堂傾聽規(guī)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必須要認真聽講;在教師進行提問時,學生必須要仔細傾聽教師的問題;當其他同學在回答教師問題時,學生必須要保持安靜,認真聽完他人的回答后,再向教師舉手示意,得到教師的點名才能起立回答問題,而不是自己在座位上隨意發(fā)言或隨意打斷他人的回答;當教師或其他同學在提出意見時,學生必須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對自己的表現作出反思后,虛心改正自身的錯誤。在樹立明確的課堂傾聽規(guī)范后,有助于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中,關于《人之初》這節(jié)課時,由于是文言文,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舉手發(fā)言提問或根據教師的點名來回答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觀察學生們的表現是否符合課堂傾聽規(guī)范,如果發(fā)現有違反的學生應及時指出其錯誤的表現,并重新強調一遍課堂規(guī)范,引導學生注意遵守。通過這種反復強調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加強對課堂傾聽規(guī)范的理解與印象,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傾聽習慣。
3.3 對學生進行傾聽指導
3.3.1 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傾聽能力展開訓練。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應對學生的傾聽技巧進行指導,從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傾聽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傾聽能力的訓練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如讓學生學會如何安靜、認真的傾聽其他同學朗讀課文,再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推敲;利用問題導向教學法,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傾聽教師與他人的問答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以教授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中,關于《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節(jié)課為例,教師先隨機選一名學生來朗讀課文,并強調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再根據學生的發(fā)音提出問題:“剛剛這位同學朗讀的很好,但是個別字在發(fā)音時還不夠準確,哪位同學能說說是哪個字的讀音錯誤了么?”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傾聽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掌握傾聽技巧。
3.3.2 教師應對學生的傾聽行為進行指導。除了要對學生的傾聽能力進行訓練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傾聽行為進行進一步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傾聽姿勢。如當其他同學朗讀課文時,學生需對應書本內容仔細傾聽同學的朗讀,從而做到神情一致;當其他同學表達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時,應點頭表示贊同。通過這種肌肉記憶的方式,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5]。
3.3.3 教師應利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學生樹立傾聽榜樣。低年級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呈現的傾聽表現,對于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在學生進行發(fā)言時,教師應停下手里的工作認真注視學生,并在學生發(fā)言結束后,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歸納以及點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發(fā)言的重視。久而久之,通過教師言傳身教的表現,能夠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尊重他人、認真傾聽他人發(fā)言的良好習慣。
3.4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小學語文中低年級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討論法來使學生養(yǎng)成傾聽習慣。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需要經歷自主思考問題、共同討論分析問題、發(fā)表個人見解以及總結他人意見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傾聽技巧,認真聆聽每一位小組成員的發(fā)言過程,從而準確掌握他人所表達的內容,再仔細對這些內容進行思考與分析,并不需要急于表達自身的態(tài)度或想法。此外,學生應通過認真傾聽,來總結他人發(fā)言的中心思想,進而充分明確對方發(fā)言中的重點,同時經過深入思考好,再對他人的發(fā)言做出判斷,發(fā)表自身的觀點,表明自身的態(tài)度,避免在傾聽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發(fā)言,做出錯誤判斷。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中,關于《我要的是葫蘆》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利用小組合作討論法來針對文章內容展開討論,如“課文中的小葫蘆為什么后來都脫落了?”、“如果課文中的主人公認真傾聽鄰居的勸告,真正掌握了鄰居勸告話語中的內涵,葫蘆還會脫落么?”、“如果你是課文中的鄰居,你要如何勸誡這位主人公?”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并學會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判斷他人話語的真實含義,有助于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
3.5 激發(fā)學生的傾聽主動性。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較重,喜歡聽故事,喜歡新奇事物。因此,在中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利用故事教學法,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傾聽主動性。教師在采用故事教學法時,能夠充分利用故事的精彩情節(jié)、故事的趣味性來激發(fā)學生的傾聽欲望,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投入到聽故事的過程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傾聽能力。教師應根據中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科書中的內容選擇一些恰當的童話故事或者對已有故事進行改編,并利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的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等來強化故事的吸引力,進而調動學生的傾聽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中,關于《沙灘上的童話》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根據教科書中的內容,對《阿拉丁神燈》的童話故事進行改編,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如,“在美麗的沙灘上,除了有住著魔王的城堡,還有一個神奇的油燈,幸運的是這個神燈被一位去拯救公主的勇士撿到了。神燈中住著一個擁有無邊法力的精靈,只要摩擦神燈召喚精靈,精靈就可以幫助勇士打敗魔王。但不幸的是這件事被另一位要拯救公主的人知道了,可這個人心術不正于是從勇士身邊偷走了神燈。后來……同學們猜一猜,后來勇士是通過什么方法搶回了神燈呢?勇士有沒有救出公主呢?”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故事情節(jié)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傾聽主動性,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印象。
3.6 利用復述強化學生的傾聽能力。復述對于強化學生的傾聽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復述在口語表達練習中能夠起到鞏固記憶的作用,主要方法是讓學生重新復述所傾聽的內容。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必須能夠認真傾聽他人敘述的語言,才能盡可能完整的將其復述下來,因此在不知不覺中,也就達到了強化學生傾聽能力的目的。此外,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還能加深對傾聽內容的理解,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可以隨機抽取學生來復述教師的講解內容,或者復述其他學生的發(fā)言,既能夠檢驗學生是否有認真聽講,也可以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只有認真聽講才能完成復述任務。通過這種長期的復述訓練,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中,關于《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節(jié)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如,文章的開頭即表明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是“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于是教師可以在安排學生朗讀課文后,再隨機點名學生要求其復述一下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或者根據“鯉魚媽媽”和“烏龜”的話語,復述一下“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
通過本文的分析與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有助于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诖?,本文提出了幾點相應的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樹立明確的課堂傾聽規(guī)范、對學生進行傾聽指導等,對于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