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全球出版業(yè)呈現(xiàn)復蘇與發(fā)展勢頭。人工智能技術迭代更新,讀者閱讀習慣轉變與信息獲取方式改變等因素給圖書市場發(fā)展帶來更多機遇。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重大國際事件接連不斷,變亂交織,中國在世界風云的變幻中牢牢把握前進方向,為全球治理貢獻智慧,承擔大國責任,彰顯大國擔當。海外出版界關于中國發(fā)展與變化的思考也愈發(fā)迫切與深入,涉華圖書熱度保持較高水平,為我們洞察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解讀提供了新視角與新觀點。
一、海外涉華圖書出版特點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穩(wěn)步攀升,中國主題圖書正在成為國際出版市場新的增長點與熱點。①在地緣政治與全球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時事熱點與政策動態(tài)深刻影響著涉華圖書研究內容。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始終是吸引海外讀者的關鍵要素。中華文化是海外民眾關注核心。由于歷史原因等影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感召力仍然高于現(xiàn)當代文化。②
(一)市場熱度保持較高水平,選題不斷精細化
2023年以來,各國出版業(yè)重回正軌,但受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銷量仍呈現(xiàn)小幅下降。盡管整體市場有所波動,涉華圖書依然保持較高熱度,熱門主題仍聚焦政治、經濟、文化等核心領域,教育、環(huán)保和農業(yè)等議題也逐漸成為深入研究的焦點。越來越多此前被忽視的視角和探討較少的領域正被海外作者發(fā)掘,并在海外讀者中引起了積極反響。如英國知名考古學家、漢學家杰西卡·羅森的《古代中國的今生與來世》一書,基于中國古代遺址、文物及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的生死信仰,分析中國的宗教信仰、家庭關系以及社會道德觀念。《銘文:近代中國早期的文字與物質性》《中國古代尼姑詩選》《寄跡山林:隱遁中國田園一年的探索之旅》等書的主題設置也更為精細。在出版形式上,紙質版圖書和電子書依然受到消費者青睞,尤其是暢銷書籍,往往還會推出有聲書版本,以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二)文化主題圖書展現(xiàn)出較強讀者吸引力,兼具 實用與文化傳播意義
中國美食、語言、中醫(yī)藥等文化元素在海外享有較高聲譽。相關書籍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數次再版,長期占據亞馬遜等圖書網的暢銷榜單。2023年以來,此類圖書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功能性解讀,而是在保持實用性的基礎上,融入跨領域、跨學科、跨文化的全新視角,深入解讀并展示中華文化,提高讀者閱讀興趣,顯著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如《早飯:中國的早餐》《中式烹飪100例》《七種宴席中的中國:一段風味歷史》《包家食譜:中國八大菜系的食譜》等書在向讀者傳授中國美食技藝、展現(xiàn)中國多樣烹飪文化的同時,引領讀者深入探索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感受中國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社會的演變脈絡。這種全方位的呈現(xiàn)方式,令讀者更易理解中國文化。
(三)中國作者積極發(fā)聲闡釋中國,傳播力影響力持續(xù)增強
中國作者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領域積極著書立說。憑借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一些中國作者的作品能夠在海外讀者的興趣之上展示中國發(fā)展的最新成就,為海外讀者了解、理解中國提供了豐富文本資料,在亞馬遜圖書網暢銷榜上名列前茅,收獲良好反響。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金刻羽的《中國的新“玩法”:超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一書客觀講述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故事,向西方讀者揭示了中國式創(chuàng)新經濟的優(yōu)勢與潛力,贏得了海外讀者的廣泛贊譽。他們稱贊該書客觀、真實,為理解真實的中國提供了便利。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的《中國的世界觀:揭開中國的神秘面紗以防止全球沖突》一書解釋了中國作為正在崛起大國的運作模式,并強調中國的崛起對全球秩序具有積極意義,希望通過增進共同理解和相互學習,中國和西方能夠找到和平共處之道。此外,諸如瑞銀投資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的《讀懂中國經濟》、復旦大學蘭小歡教授的《置身事內》(英文版)等書籍,也都從不同角度解讀了中國經濟發(fā)展。
(四)聚焦大國關系演變,深入解讀地緣政治新態(tài)勢
2023年以來,全球格局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變,地緣政治復雜性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大國關系與地緣政治話題成為海外涉華圖書中的熱點。多國作家紛紛對當前國際形勢以及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與影響力做出分析與推測,展望未來全球格局演變。如《當代中美關系中的地區(qū)大國角色》一書全面分析了南亞、東北亞、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區(qū)大國在面對中美競爭時所采取的外交戰(zhàn)略及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同時,還有一系列書籍如《構建人類安全外交:加強中加關系的策略》《中非關系:戰(zhàn)略參與的新時代》《中國與俄羅斯:四個世紀的沖突與和諧》《中國與印度的近鄰:不斷變化的地區(qū)敘事》等,從雙邊視角探討了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在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正逐漸增強。《金磚國家:地緣政治新領域》《金磚國家金融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等書指出,金磚國家擴員,有助于提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國際地位,對于“全球南方”與世界多極化具有積極意義。
二、主要內容和觀點分析
(一)深度探究中國崛起原理,破解“中國之謎”意愿強烈
海外多國專家學者熱衷于研究中國道路的發(fā)展邏輯,對多維度改革成果進行深入挖掘,對中國發(fā)展模式具有強烈研究興趣和較高認可度?!缎沦F:中國如何成為強國》一書對中國崛起道路進行了分析,指出中國既有效地增強了自身實力又避免了同國際體系霸權國直接沖突?!懂敶袊恍碌某壌髧俊芬粫鴱臍v史、社會和文化、政治等視角出發(fā),探討中國是否會成為21世紀超級大國;從國際關系、經濟、歷史和文化遺產等角度出發(fā),闡述了中國崛起面臨的關鍵挑戰(zhàn),預測了中國未來發(fā)展軌跡。《變化世界中的中國治國之道:揭開持久傳統(tǒng)與動態(tài)約束的神秘面紗》一書探究了中國長期的治國傳統(tǒng),為中國行動背后的“為什么”提供了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吨袊某晒γ丶c西方的應對之策》一書認為,中國中小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增長和全球拓展是中國經濟的成功關鍵。西方國家應當摒棄驕傲自滿和故步自封的心態(tài),積極與中國展開合作,以便在科技創(chuàng)新及與“全球南方”合作等領域中尋求更多發(fā)展機遇。
(二)關注中國長期發(fā)展態(tài)勢,以歷史闡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傾向于采用長遠且發(fā)展的視角來解讀中國。他們以動態(tài)和進步的眼光來理解及評估中國的歷史、現(xiàn)狀和前景,并試圖從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中探尋中國式現(xiàn)代化成功的關鍵。
德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托馬斯·海貝勒在《中國的社會紀律與文明進程:道德的政治與政治的道德》一書中指出,社會紀律化和文明的進程對一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至關重要,中國的道德文明觀與紀律觀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并深刻影響中國的政治文化。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之下,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現(xiàn)代化之路,為世界文明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吨袊L而曲折的現(xiàn)代化之路》一書分析了中國自20世紀中期以來的經濟政策,認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在缺乏前人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主創(chuàng)新與大膽嘗試推進的?!吨袊碾p重身份:區(qū)域強國與后現(xiàn)代全球大國》一書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兩種風格進行解讀,指出中國存在著兩種身份—19世紀風格的區(qū)域強國和21世紀風格的后現(xiàn)代全球大國。兩種身份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有助于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吨袊笃孥E》《推動中國崛起的范式:歷史視角》等書都結合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對中國崛起的原因和治理方式進行了分析。
(三)多領域詮釋中國改革成效
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碩果累累,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海外專家熱議中國改革成效?!吨袊鴱霓r業(yè)經濟到科技強國的偉大轉型》一書指出,中國從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到技術驅動的經濟強國的偉大轉變,是勤勞的中國人民不懈奮斗與輝煌成就的生動寫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意志與遠見?!洱堁b:外籍高管在中國的黃金時代》一書將中國的改革開放稱為“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蓋世英雄”的壯舉,指出改革開放開啟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黃金時代,中國經濟持續(xù)走向繁榮。
海外專家對中國在農業(yè)、外交、教育、科技、環(huán)保等方面的改革舉措也表達了充分認可,認為中國在多個方面的偉大成就讓人印象深刻。《智慧中國之興起》一書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深化立法、經濟等重點領域改革,并顯著增加了科技領域的投資。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自信,更推動了中國逐步邁向數字強國。《氣候合作:中國清潔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經驗》一書指出,中國倡導發(fā)展自主清潔能源技術,清潔能源產業(yè)已成為中國以創(chuàng)新為基礎的高質量發(fā)展重點產業(yè)。《中國與印度高等教育發(fā)展比較研究》一書指出,中國將教育作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石,不斷推進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化與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中國的高等教育逐漸與國際接軌,并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呼呼大國深化溝通與合作
多國專家強調,世界大國應以正確和清晰的方式認識當前國際形勢,制定合理的對外戰(zhàn)略,共同推動國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亞大學教授喬恩·阿里爾德·約翰內森的《“新全球化”:中美關系與創(chuàng)新經濟發(fā)展》一書指出,中美兩國在未來應持續(xù)加強溝通與合作,冷靜處理經濟、技術、文化、軍事和意識形態(tài)等領域的分歧。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鞏固中美間對話機制、雙贏理念和共同愿景的思維模式顯得尤為關鍵。
美國知名中國政治與中美關系問題專家大衛(wèi)·蘭普頓的《真實的中美關系》一書指出當前美國政府過于簡單化地處理與中國的關系,導致兩國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充滿不確定性,更應將中美關系視為兩個社會之間的關系,避免非黑即白的簡單化描述。美國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約瑟夫·索利斯·馬倫的《虛假的“中國威脅論”及其真實危害》一書認為,中國崛起的目的是擴大對周邊地區(qū)的影響力,而不是獲得所謂的“全球霸主地位”。英國資深中國問題觀察家休·佩曼在《美國排名第三:認清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一書中指出,美國只考慮到了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造成的損害,而沒有考慮到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有害后果。
(五)關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期待以文化促交往
隨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不斷提升,更多海外專家學者將目光投向于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吨袊鸵獯罄g的文化流動性》一書通過中意之間的文學作品、移民、旅游、翻譯、商業(yè)活動等,分析了20世紀以來中意之間文化流動的不同模式。《拉美文學中的中國(1987—2016)》一書指出,隨著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持續(xù)擴大,中國的存在有助于拉丁美洲社會更加深入地剖析自我身份,推動打破種族主義的束縛,促進多元文化交融?!吨袊绾胃淖儼臀鳌芬粫J為,中國文化給巴西留下深遠影響。中巴關系的深厚基礎源于19世紀以來兩國間的政治與文化交流,這種交流不僅體現(xiàn)在國家間高層次互動上,更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塑造中國在巴西的獨特形象。
海外專家對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間交往的積極作用給予高度評價?!冻竭吔鐔栴}: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視角下的中印對話》一書指出,深入挖掘中印之間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推動文化交流,有望化解誤解與矛盾,不斷改善和發(fā)展兩國關系?!丁叭嗣裢饨弧保褐忻烂耖g交往如何重塑冷戰(zhàn)時期兩國關系》一書指出,中美民間交往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時至今日,中美民間交往依然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維系著兩國緊密的關系。中美雙方必須共同努力,確保民間交往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三、進一步深化海外涉華出版研究
(一)主動把握涉華圖書熱點,前瞻布局應對國際趨勢
地緣政治的動蕩、文化潮流的演變以及影視娛樂行業(yè)的日新月異均對圖書市場產生著復雜且深遠的影響。以奈飛(Netflix)改編的《三體》電視劇為例,該劇的熱播與續(xù)訂推動了《三體》原著小說在海外的再度熱銷,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fā)了對中國科幻作品的廣泛關注,展現(xiàn)出影視作品對原著圖書市場的巨大帶動作用。鑒于此,出版界需以高度的敏銳性和前瞻性,捕捉全球熱點議題和文化趨勢,深挖文化IP潛力,并據此靈活調整出版戰(zhàn)略,以便更迅速地響應市場需求。
在海外涉華圖書中,中美關系以及展望中國經濟新動向的著作,一直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因此,國內出版界應前瞻性布局,緊跟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tài),提前策劃和儲備相關題材的圖書項目,選取適當的海外涉華圖書進行小語種翻譯,進一步拓展市場和讀者群。
(二)緊跟國際出版市場潮流,拓展多元推廣手段
近年來,網絡博主帶貨圖書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營銷新潮流。例如,抖音國際版(TikTok)上的讀書短視頻社區(qū)“BookTok”分享標簽火爆,顯示出短視頻在推動圖書銷量方面的巨大能量。圖書播客作為一種新興推廣手段,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我國出版業(yè)需立足于讀者的真實需求和閱讀習慣,進一步革新圖書營銷渠道,以圖書與短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或發(fā)揮名人效應對圖書進行帶貨宣傳,積極尋求與海外知名圖書播客的合作機會,打造屬于自己的播客品牌,以此作為推廣涉華圖書的有力抓手。
在渠道方面,我國國際出版業(yè)一方面應加強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海外華文書店以及本土書店的合作,深入剖析并追蹤各國主流書店和在線銷售平臺上中國主題圖書的銷售數據,從而獲取真實的市場反饋,挖掘潛在的熱門領域,以優(yōu)化選題策劃、調整營銷策略,確保圖書內容與市場需求契合;另一方面,應積極參與國際書展,與海外出版商、版權代理商、書評人等展開深度互動與交流,并做好后續(xù)跟進與拓展,為中國主題圖書“走出去”鋪設更加寬廣的道路,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三)構建多元海外涉華圖書作者網絡,打造高質量圖書內容
隨著海外涉華圖書數量持續(xù)攀升,須深化對作者資源的深入挖掘。不僅要尋覓那些對中國有深厚理解與友好情感的海外專家學者,更要積極發(fā)掘和培養(yǎng)國內深譜中西方文化交融之道的中方學者,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不斷加強中西方學者的交流,進一步建立起全球作者網絡,從而為中國問題提供更全面、多維度的解讀。同時,要保持對知華友華作者的關注和動態(tài)追蹤,對最新出版的中國相關書籍及時進行解讀和推介,把握海外中國研究的新觀點、新認知。
當前,部分中國作者的著作在海外市場贏得了海外讀者好評,成為連接中西方文化與思想的橋梁。然而,中國學者在海外出版的涉華圖書多以嚴肅的學術研究專著為主,專業(yè)性強,傳播范圍相對受限,難以觸及更廣泛的海外讀者。為此,我國出版業(yè)可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圖書內容創(chuàng)新策略,具體而言,可考慮探索紀實文學、科普讀物、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從貼近生活的視角出發(fā),通過鮮活人物和生動事例,講述中國社會發(fā)展與變革的故事,以更生動、更易被海外讀者接受的方式展現(xiàn)中國多領域成就,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
(文中所引用的圖書內容均以該書最新版本為準) ≤sseqgtr
王丹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主任編輯,傳播中心副主任、出版中心負責人;李家瑜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研究實習員
「注釋」
① 李佳、徐寶鋒:《融中外之智:漢學家傳媒角色賦能助力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價值闡釋》,《編輯之友》2024年第9期,第57-62頁。
② 王丹:《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5月9日,第2版。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