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聯(lián)合椎管內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手術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于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貴州醫(yī)院行髖部骨折手術的90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麻醉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椎管內麻醉,研究組患者實施椎管內麻醉聯(lián)合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術后觀察 1d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統(tǒng)計患者麻醉誘導前 (T0) 、誘導后 5min(T1) 、 30min(T2) 及術畢( T3 )時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 ),記錄兩組患者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麻醉維持時間更長(均 Plt;0.05 )。兩組患者MAP、HR水平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MAP: F??=35.622 P⊥∣⊥∣lt;0.05 F#fi=1=8.745 ,
,
HR:
, P⊥f∣⊥lt;0.05
, P??lt;0.05
P☉lt;0.05 );兩組患者 T1. , T2. , T3 的MAP、HR水平均先降低后升高,且研究組 T1 、 T2 的MAP、HR水平均更高(
);兩組患者 SpO2 無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均 Pgt;0.05 )。術后1d,兩組患者MMSE評分均降低,但研究組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結論在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手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聯(lián)合椎管內麻醉,可顯著提升麻醉效果,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減輕術后認知功能損傷,且安全性理想。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058.03
DOI: 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19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手術是其主要的治療方式,但該骨折部位特殊,其解剖結構復雜,血供較差,患者常需要長期臥床,容易引發(fā)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壓瘡等嚴重并發(fā)癥,且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多病共存現象(高血壓、糖尿病等),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性較差,圍術期風險顯著增加,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1]。椎管內麻醉具有麻醉效果確切、對患者呼吸功能影響小等優(yōu)點,已成為髖部骨折手術的常用麻醉方式,但該技術存在體位擺放困難、穿刺操作復雜等問題[2]。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能夠精確定位神經位置,減少麻醉藥物的用量,降低局部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逐漸成為老年患者麻醉管理的重要選擇[3]。基于此,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上述兩種方式聯(lián)合用于老年髖部骨折手術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于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貴州醫(yī)院行髖部骨折手術的90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麻醉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62~82歲,平均年齡( 72.16±5.42 )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4:I、ⅡI、Ⅱ級分別為10、16、19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63~83歲,平均年齡( 72.54±5.31 )歲;ASA分級:I、II、Ⅲ級分別為11、14、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gt;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貴州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髖部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5];(2)年齡 gt;60 歲;(3)ASA分級為I~Ⅱ級;(④患者需行手術治療,且均為單側發(fā)病。排除標準:(1)器官功能出現顯著病理改變者;(②穿刺部位感染或解剖異常導致神經阻滯無法實施者;(③術前存在周圍神經病變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2麻醉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純實施椎管內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頭端抬高 10°~15° ,進行橈動脈穿刺置管,在 L3~L4 椎間隙進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穿刺成功后以 0.1mL/s 的速度緩慢注射 13mg 布比卡因[西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018,規(guī)格: 5mL:25mg (按 C18H28N2O?HCl 計)]。研究組患者在椎管內麻醉體位擺放前 20min 實施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康達洲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浙械注準20202060836,型號:ApsarasUS-10)定位股神經(位于股動脈外側、骼筋膜下方三角區(qū)),確定理想超聲切面后,采用平面內穿刺技術,分別在股神經上下緣各注射羅哌卡因[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93,規(guī)格: 20mL:150mg (按C17H26N2O? HC1計) ]10mL ,隨后調整探頭位置定位股外側皮神經;同法注入 3mL 羅哌卡因,完成股神經聯(lián)合股外側皮神經阻滯,再按對照組方案實施椎管內麻醉。術后兩組患者均觀察 ld □
1.3觀察指標 (1圍術期相關指標。包括麻醉起效時間、麻醉維持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出院標準: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發(fā)熱、感染等并發(fā)癥,手術切口愈合良好,疼痛控制良好,能夠自主活動并獨立進食即可出院)。(②圍術期血流動力學。使用心電監(jiān)護儀(石家莊翰緯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HWM-112W)監(jiān)測患者麻醉過程中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血氧飽和度( SpO2 ),采集麻醉誘導前( T0 )、誘導后 5min ( T1 )、誘導后 30min(T2) 及術畢( T3 )的監(jiān)測數據。(3認知功能。檢測時間為術前及術后1d,經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測定,MMSE總分最高為30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4不良反應。記錄患者尿潴留、惡心嘔吐、躁動的發(fā)生情況及總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t 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行 x2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麻醉維持時間更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1。
2.2兩組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患者MAP、HR水平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 T1,T2,T3 的MAP、HR水平均先降低后升高,且研究組 T1 、 T2 的MAP、HR水平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lt;0.05 );兩組患者 SpO2 無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均 Pgt;0.05 ),見表2。
2.3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術后1d,兩組患者MMSE評分均降低,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2.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見表4。
3討論
老年髖部骨折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椎管內麻醉方式雖然能夠滿足手術需求,但可能對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較大影響,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因此,探索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對于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手術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麻醉維持時間更長,提示在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手術中采用聯(lián)合麻醉可顯著提升麻醉效果,促進早期康復。分析原因為,椎管內麻醉是通過向蛛網膜下隙或硬膜外隙注射局部麻醉藥,選擇性阻滯脊神經傳導,使手術區(qū)域感覺和運動功能可逆性喪失的技術。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能力降低,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增加[8]。而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利用高頻超聲實時成像技術可精確定位外周神經、肌肉等解剖結構,準確地將局部麻醉藥注射至目標神經周圍,以阻滯神經傳導、減輕疼痛,并提供長效術后鎮(zhèn)痛,在加快麻醉起效的同時,顯著延長鎮(zhèn)痛時間[9。兩者聯(lián)合,有利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MAP、HR水平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 T1 T2 / T3 的MAP、HR水平均先降低后升高,且研究組 T1 、 T2 的MAP、HR水平均更高,提示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聯(lián)合椎管內麻醉更有利于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分析原因為,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能精準定位靶神經,有效阻滯傷害性刺激傳導,顯著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所致應激反應;同時,外周神經阻滯與椎管內麻醉的協(xié)同作用可提高麻醉效果,減少手術刺激引發(fā)的交感神經興奮,從而更好地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d,兩組患者MMSE評分均降低,但研究組MMSE評分更高,提示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聯(lián)合椎管內麻醉能減輕術后認知功能損傷。分析原因為,該技術通過提升神經阻滯鎮(zhèn)痛效果,阻斷手術創(chuàng)傷相關的炎癥應激反應,降低促炎因子對海馬神經元的損傷,從而保護認知功能[]。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聯(lián)合麻醉的安全性理想。分析原因為,神經阻滯可減少手術刺激引發(fā)的應激反應,能夠有效維持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避免因疼痛導致的循環(huán)波動及相關不良反應,從而確保麻醉過程的安全性[12]。
綜上所述,在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手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聯(lián)合椎管內麻醉,可顯著提升麻醉效果,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減輕術后認知功能損傷,且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老年人麻醉學組,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骨科麻醉學組.中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圍術期管理指導意見[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7,97(12):897-905.
[2]黃兆松,張振宇,張娟,等.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全麻與局麻后并發(fā)癥的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8,26(9):802-805.
[3] 郭朝劍,胡煒,徐敏,等.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在老年髖部骨折術前鎮(zhèn)痛的療效[J].中國臨床研究,2024,37(8):1202-1205.
[4]ENNEKINGF K,RADHAKRISHNANN, BERG K, et al. Patient-centered anesthesia triage system predicts ASA physical status[J].Anesth Analg,2017,124(6):1957-1962.
[5]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骨與關節(jié)分會創(chuàng)傷骨科學術工作委員會.老年髖部骨折診療專家共識(2017)[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7,19(11): 921-927.
[6]高明月,楊珉,況偉宏,等.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得分的影響因素和正常值的篩查效度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47(3):443-449.
[7]王曉娜,溫晶,王春光.高齡患者髖部骨折手術麻醉策略優(yōu)化[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3):708-714.
[8]王君婷,劉山業(yè),袁維秀.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中生命體征和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20,19(12):904-909.
[9]鐘長云,趙天蘭.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對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認知功能應激反應和術后轉歸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20,26(7): 1115-1119.
[10]凌鈞渲,章沈俊,孟平,等.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麻醉與喉罩全身麻醉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師雜志,2021,23(7): 1099-1101.
[11]單濤,韓流,葛德高,等.超聲引導下髖關節(jié)囊周圍神經阻滯聯(lián)合椎管內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21,37(5):458-461.
[12]羅潔.喉罩全身麻醉聯(lián)合神經阻滯麻醉在高齡病人髖部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2019,47(4):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