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有著實用主義的基因。談及科技,我們往往重“技”輕“科”。中國科技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若想實現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身,還須掙脫文化層面的羈絆,打造更為寬松包容的基礎科研生態(tài)。唯此,中國科研方能孕育出更多改變世界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
中國科技的飛躍有目共睹。去年10月,《自然》刊發(fā)專題文章,對各國科技發(fā)展態(tài)勢展開對比。數據顯示,中國年度研發(fā)經費總量已突破8000億美元,逼近美國的9000多億美元水平;高被引論文總量更是超越美國,在材料、化學、工程、計算機、環(huán)境、物理等領域表現尤為突出。然而“短板”亦不容忽視。如在生物和生物化學領域,美國高引論文占比近50%,中國僅為約30%。最核心的警示在于,中國原創(chuàng)性成果相對匱乏。以AI領域為例,中國雖跟進迅速,卻往往未能觸及底層邏輯的革新。我們擅長“從1到10”的優(yōu)化升級、“從10到100”的規(guī)模擴張,但在“從0到1”的原創(chuàng)突破上步履維艱。
原創(chuàng)成果的稀缺,根源在于文化與價值層面的桎梏。中國社會推崇實用主義,導致科研工作往往聚焦于短期成果與實際應用,卻忽視了基礎研究與原創(chuàng)探索的長遠價值。教育領域同樣彌漫著實用主義乃至功利主義的氣息。學生選擇專業(yè)時,更多考量的是就業(yè)前景與收入水平。這種選擇于個人而言無可厚非,但社會對“有用性”的偏執(zhí)追求,使得甘愿投身基礎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重塑文化土壤、培育大師輩出的環(huán)境,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使命。
一個社會的價值崇尚,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走向。16世紀以來,歐洲“有閑階層”樂于科學探索,正是這個階段東西方文明發(fā)展的代際差距顯現。中國已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應為頂尖科學家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與自由的探索空間,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深耕基礎研究。唯有科學家們能從容探索看似“無用”的真理時,中國才能真正躋身世界科技之巔。
原創(chuàng)成果的培育,既需文化沃土,更需制度保障。當前中國科研管理中,過度干預與繁瑣審批的問題較為突出,妨礙了科學家潛心研究。
容錯機制的缺位,亦是創(chuàng)新路上的絆腳石?;A研究本就是“大概率失敗、小概率成功”。若項目失敗就要追責,誰還敢觸碰風險大的“未知”領域?反觀國外,不少大企業(yè)向大學捐贈資金時已做好“打水漂”的準備,這既源于長期主義的視野,也得益于科研免稅政策的激勵。相比之下,中國科研管理亟待從“防錯”轉向“促創(chuàng)”,在考核與容錯間找到平衡點。
人才政策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海外優(yōu)青要求申請者必須在境外從事三年博士后研究,實際上真正優(yōu)秀的年輕人大多只會做兩年博士后。雙重國籍的限制,將不少海外優(yōu)秀華人學者及其子女拒之門外。印度通過“海外公民卡”吸引全球印裔人才的做法,或許值得中國借鑒。頂尖人才的流動不應被身份標簽束縛。
城市是科技生長的土壤,而大學則是土壤中的“根系”。深圳的人口規(guī)模遠超香港,GDP也已實現超越。深圳重視教育與科研,高校數量近年來快速增加,但與香港的大學密度相比,深圳的“智力引擎”仍顯薄弱??v觀全球,優(yōu)秀城市(名城)無不擁有頂尖大學(名校)。深圳要保持領先優(yōu)勢,仍需持續(xù)加大教育投入。
補短板的路徑并非唯一,教育破局的關鍵在于釋放民間活力。美國的知名高校多為私立大學,而中國民間資本辦學仍受較多限制,不過目前已有積極探索,如西湖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建立便是有益的嘗試。政府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研與教育事業(yè),尤其要吸引民營企業(yè)和民間資本投入。這不僅能為政府減負,更能讓教育生態(tài)呈現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進而激發(fā)競爭與創(chuàng)新活力。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編輯: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