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被評為特級教師不過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得有些“特別”,或叫“另類”“另類”對我大約有兩個好處:一是有自己的主張,不隨大流;二是肯動腦筋,能玩出新花樣
記憶中,我在小時候就有點與眾不同了。二年級時,我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的背包上繡有“為人民服務\"五個紅字,就回家用紅線往自已的書包上繡了同樣五個字,花了幾天時間,手指刺破也不怕疼;我喜歡釣魚,就把長竹竿截斷做成幾節(jié)套竿,能放能收,既美觀又方便攜帶;串門走親戚時,我最喜歡翻箱倒柜地找書,捧著舅舅發(fā)黃的繁體字老課本,也能猜讀得津津有味
黃發(fā)科,安徽省合肥市通用技術學校正高級講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安徽省首批江淮職教名師,安徽省中職專業(yè)帶頭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合肥市首批學科帶頭人,合肥市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愛讀書,助我考上了中師,于是我吃不飽飯也要省吃儉用買書。從學校圖書室讀到縣圖書館,享受著在字里行間漫游的樂趣。實習期間,我找到馬卡連柯的《教育詩》于漪老師的《語文教苑耕耘錄》等書研讀,增長了見識,汲取了經(jīng)驗。寒假回家,聽說村里有十幾名失學兒童,我就借用老祠堂辦義務掃盲班,在天寒地凍中走家串戶勸學。買紙、刻字、印書、上課,不覺凍爛了雙手,至今還留有疤痕。回望這些行為,感覺都有點“另類”,只不過當時沒有覺察。
轉(zhuǎn)眼間,我教了40年的書,“另類\"如影隨形,伴我一路奔跑。
重拾畫筆,鄉(xiāng)村“撿漏”
中師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偏遠的鄉(xiāng)村中學教語文。因為年輕,我被推薦為全鄉(xiāng)教師代表,在慶祝第一個教師節(jié)大會上發(fā)言,說過豪言壯語,甚至被擬定接班教導主任之位。但我很快辜負了領導的信任。為擠入高校深造,我重拾少年時期喜愛的畫筆,考入安徽省教育學院藝術系。畢業(yè)后再返回鄉(xiāng)村中學,自此開啟了“另類\"的美術教育生涯。
那時候,美術屬于被邊緣化的“小三門”,學校不重視,學生也缺少工具材料。一般美術教師上課就是走個過場,不求質(zhì)量。而我習慣了有板有眼的語文教學方式,上課總想盡心盡力。鄉(xiāng)村買不到宣紙,別人遇到國畫課就繞道而行,我則讓學生用衛(wèi)生紙作畫,效果雖不盡如人意,卻能讓他們領略到水墨情趣。就是當時最冷僻的紙版畫,我也能就地取材,用墨汁調(diào)和肥皂以增加黏稠度,代替油墨來印畫,活學活用。至于在教室外辦畫展,當算作學校的“開天辟地”之舉了。
讓我最得意的是跟著文化課后面\"撿漏”。30多年前的鄉(xiāng)村中學,文化課考學是座\"獨木橋”,大中專招生數(shù)少,學生想深造很難,這就給了我“撿漏”的機會。因為我清楚,有美術天賦的學生可以揚長避短,走藝考升學之路。在獲得校長支持后,我便辦起了美術興趣班,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畫畫,大幅提高了學校升學率,還為學校貼上了全縣第一個“美術特色\"的標簽。
“撿漏\"要善于發(fā)現(xiàn)。課后閑聊時,班主任劉老師提起小王,說他經(jīng)常逃課,被抓回許多次都屢教不改,看來無可救藥。但小王給我的印象是機智靈活、少年老成,尤其繪畫興趣濃厚,是個“潛力股”。待我找他談話后才知道,他也曾努力過,無奈文化課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就此丟了學習興趣,便破罐子破摔。在我的引導下,他選擇了美術設計方向,振作了精神,全身限,精彩紛呈。我怕學生“吃不飽”,常犧牲休息時間跑到省城買回《中國民間剪紙》《藏書票藝術》等參考資料,給他們\"加餐”。晚上我趁熱打鐵,把作業(yè)帶回家,連夜精心托裱,繪制展覽刊頭,第二天就舉辦櫥窗畫展。學生的勞動和智慧被肯定,他們激情高漲,優(yōu)秀作品產(chǎn)出速度更快,展覽越發(fā)密集,于是他們吹牛說:“看,學校的櫥窗都被我們‘承包’了!”
心投入學習,順利考上蚌埠工藝美術學校。過了七年,他圓了設計師之夢,在深圳市買了房子和車子,還獲得了亞太地區(qū)室內(nèi)設計大獎。此后他的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辦的公司還贏得“深圳市十佳信譽裝飾企業(yè)”的美譽。
鄉(xiāng)村\"撿漏”,讓我?guī)椭簧賹W生圓了“美夢”,他們后來成了畫家、教師、工程師,還有企業(yè)老總,有的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國外。
孜孜不倦,“承包”櫥窗
1995年,我被選調(diào)到母校肥東師范學校任教。那里的學生是中考里的\"尖子生”,悟性高,愛鉆研,勤奮刻苦,課后美術作業(yè)完成得十分亮眼。如一節(jié)“民間剪紙”課后,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很快完成了一大擦作品:有豐潤飽滿的壽桃,有青花陶瓷器血,有圓形的“年年有余”團花創(chuàng)意無
中師主要培養(yǎng)小學的“全科教師”,學習環(huán)境相對寬松,沒有“以考代評\"的應試壓力,畫展和比賽便是最顯性的評價方式。我主張\"以展代評,以賽促教,以展賽促學”,在潛心鉆研教學方法的同時,也特別重視美術展賽的質(zhì)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兩年以后,我輔導的學生郭未群在安徽省“首屆中師生藝術節(jié)”上獲得了一等獎—合肥市五所師范學校里唯一的獎項。我因此獲得自信,拾級而上,一路奔跑,使學生在省內(nèi)外各項美術比賽中慢慢出現(xiàn)“野蠻生長\"的獲獎態(tài)勢。1999年,學生宣艷等在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上獲得大獎,我受學校委托領隊赴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頒獎典禮,榮幸之至。
悲天憫人,共畫“同心圓”
2002年,學校轉(zhuǎn)軌辦職業(yè)教育,開設了美術特長班,我轉(zhuǎn)教高考美術。
我生于農(nóng)村,深知普通家庭培養(yǎng)孩子的艱苦,常懷悲天憫人之心,在工作上不遺余力。因住在校內(nèi),近水樓臺,為幫助年輕的班主任管理學生,協(xié)調(diào)師生關系,不知不覺中我做出許多“越界”的事。青年教師小付忙著考研,忽視了教學,學生意見大。我請他來畫室專程看望學生以示關愛,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加強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小姜好不容易才考及格的英語卷,被粗心的英語老師誤判不及格,導致師生發(fā)生爭執(zhí),情緒對立。我聽說以后,兩頭說好話做和事佬,消除誤會,化解矛盾。對少數(shù)表現(xiàn)消極的學生,我常走進他們的校外出租房“微服私訪”,和他們促膝談心,為他們排憂解難。
“越界\"就是“管得寬”,學生的文化課我也管。有一個學期,歷史教師小馬覺得課時不夠用,要我讓出周二、周五晚自習時間給他“補漏”,我二話不說立即答應。小洋的文化課成績從來沒超過300分,專業(yè)過線后依然沒有信心。我找他單獨談話,用身邊“逆襲”成功的實例予以鞭策,鼓勵他克服困難、挑戰(zhàn)不可能,最終他的高考文化成績和專業(yè)成績都過了本科線。小峰的專業(yè)成績不錯,但班主任“吐槽”他文化課集訓不用功。我把他和他的父母請到家里來做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后他發(fā)力沖刺,最終順利考上了阜陽師范大學……
專業(yè)課考前的3個月集訓時期,文化課被按下了暫停鍵。我開始了“一個人的戰(zhàn)斗”,帶著50多個學生,既當“爹\"又做\"娘”,教學、管理一把抓—“越界\"慣了,班主任倒也省心。
專業(yè)的事當然不可馬虎。我對自己的教學要求是\"五多”:多學習、多研究、多示范、多分析、多鼓勵。在學生學習方法上提倡“三結合”:閱讀與思考相結合以開闊眼界,寫生與臨摹相結合以提高技能,美感與個性相結合以提升境界。為解決寫生時人多擁堵問題,我創(chuàng)新使用“照片寫生法”,運用人像和色彩靜物照片寫生,節(jié)省了空間一這種方法現(xiàn)已普遍在省考中使用。為防止閉門造車,我買來各類影像、圖書資料和學生共同學習研究,又請來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的高才生給學生講課,讓學生掌握最新考試動態(tài),力爭為教學與訓練增質(zhì)提效。
學習再忙,健康都要放在首位。有一陣子,班里有二十多人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畫室里的咳嗽聲摻和著“稀里嘩啦”的鼻涕聲,好不熱鬧。我急得跑到縣大藥房背來一大袋感冒藥分給他們喝?;蛟S是心理作用,三天下來,感冒的蔓延趨勢得到了遏制,部分學生逐漸康復。一天晚自習后,我下樓已經(jīng)走出很遠,回頭見畫室的燈還亮著,折返后才知道,女生小徐胃疼得滿頭大汗,卻不愿意去醫(yī)院檢查,說是習慣了。我想,應該是飲食不規(guī)律造成的,便叮囑她每天按時就餐,不要餓著,并順手掏出零錢塞給她,讓她買幾袋奶粉回去沖著喝,又把自己的皮背心送給她保暖護胃?;蛟S被我的行為所感動,此后她異常勤奮刻苦,高考專業(yè)成績躍居班級第二。教師從生活上關心學生,貼心的溫暖能為學生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我愛“攬活兒”,不僅“攬”了學生的心,也“攬”了青年教師的心,燃起了團隊的工作激情。大家精誠團結、互助協(xié)作的結果不負眾望,連續(xù)兩屆畢業(yè)生本科達線率都超過 50% ,創(chuàng)造了全校最高紀錄,也超過了本縣一流省示范高中的平均升學率,擦亮了學校藝術辦學特色品牌。
工作上“越界”是犯忌的,但我的做法反而獲得了伙伴們的贊許,因為我們心里裝的都是學生,想的都是教書育人,畫的是“同心圓”。
彈精竭慮,踐行“生本”
不久,學校專做職業(yè)教育了。學生變成了中考的落選生。領導和教師普遍信心不足,大家的教學態(tài)度也變得消極起來。但我認為,一個孩子就是一粒特別的種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要因材施教,成人之美。我業(yè)余喜歡根雕,手中的刻刀曾賦予無數(shù)朽木以生命,也應該能讓意志消沉的青年蘇醒。恰逢《人民教育》雜志聚焦和推廣“生本\"教育研究,趕上趟兒了,我決定與時俱進,摸著石頭過河。
基于“生本”,我主張“三生、三學”,即教育要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生存發(fā)展、關聯(lián)社會生活,教學要引導學生自學、協(xié)助學生悟?qū)W、促進學生樂學。學生美術基礎薄弱,我嘗試把知識點切片分解,引導他們先用教師備課的方式自學,再上講臺做“小老師”,我“退居二線”。這種教法在全校公開課上亮相,展示了學生的潛力和能力,糾正了領導和教師對中職生的偏見,獲得一致好評。為了彌補教材上知識老舊的缺陷,我結合地方自然資源、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時事熱點開發(fā)了學生喜歡的樹葉雕刻、抗疫剪紙和具有包公廉政文化特色的“包公家宴\"等系列校本課程。教學活動被縣、市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德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學生作品也發(fā)表于《合肥晚報》《江西教育》等報刊。這些“活課程”與“活教學”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創(chuàng)意作品批量產(chǎn)出,他們在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和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文明風采\"競賽上不斷獲獎。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嘗試運用沉浸式體驗教學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新生自卑怯場,我就對癥下藥,利用晚自習時間舉辦“微演講”活動,讓他們自選主題,自由發(fā)揮,面向同學自由演講三到五分鐘。這項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思想與情感交流。同時,我讓熱愛舞蹈的學生做社團老師,先自學,再一步一步地分解教學,讓一個人帶動一大批。學生做了主角,變被動為主動,責任意識增強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逐步養(yǎng)成。我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積極參與縣委宣傳部組織的“文化下鄉(xiāng)月”和縣攝影家協(xié)會組織的“年會大聯(lián)歡\"等活動,讓他們在歌舞中釋放激情,展示才華。社會活動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了學習的意義,找到了自我價值。
我的經(jīng)驗是,中職教師要從善出發(fā),無私奉獻;從長計議,育人為先。中職生在學習上疏懶懈怠、消極應付者居多,導致教師時時面臨著“對牛彈琴\"的挫敗感,常想著從課堂逃離。因此,教師要耐心寬容,換位思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營造陽光、溫暖的環(huán)境,助力學生成長。教師要帶著\"放大鏡\"和\"望遠鏡”看學生,放大亮點,不計較眼前得失,放眼未來,靜待花開。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2010年,我在網(wǎng)上注冊了“拾荒者”博客,為思考找了個寄居的小屋,以寫作代研究。平時堅持讀學生、讀課堂、讀名師、讀書本,也堅持讀生活、讀社會、讀自己。理論結合實際,我將所做、所感、所思寫出來,“以讀促寫,以寫促研,以研促教”,不知不覺中寫了上百萬字。2014年至2017年,我的博文因“接地氣,不虛偽,樸實而溫暖\"被推薦為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熱門博客,拓寬了交流面和輻射面。筆耕不輟,顆粒歸倉,也讓我得以出版《善美求真》《獨具匠心》等5本文集。這是我對教師角色和教育本質(zhì)重新認識的過程,讓我真正理解了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發(fā)現(xiàn)學生才是教師成長的貴人,教無止境,學無涯。
與人為善,一方“擺渡”
以上回顧,寫的都是我自覺出彩的地方。事實上,如李鎮(zhèn)西老師所言:“我的教育經(jīng)歷錯誤不斷,傷痕累累?!蔽以诔砷L的過程中,因自以為是,教學上事與愿違是常有的;因急功近利,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失敗的打擊。誰說“四十而不惑”?彼時的我真正認識到教育工作之難,責任之重,在不斷加強自我學習與反思的同時,也更重視引領年輕人提高認識,做研究型教師。
作為縣教育局兼職教研員和市、縣兩級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在開展正常教研活動外,我還要為選送參加上級比賽的教師“開小灶”。先字斟句酌地幫他們修改教學設計,再現(xiàn)場觀摩教學,商討整改意見,讓他們在反復打磨中獲得進步。青年教師劉曉燕對我說:“出去比賽才知道,別人單打獨斗,而我們有您陪伴,真幸福!\"很多美術教師文字基礎薄弱,為他們的論文、案例和課題研究報告\"批紅”,也常讓我忙到凌晨。一對一精確指導不僅能提質(zhì)培優(yōu),還能起到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帶動地域美術教師積極作為,主動成長。我則成了市里美術教育界的“帶頭大哥”。
多年的摸爬滾打,讓我深感教師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性。為了幫助青年教師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思考習慣,我創(chuàng)新開展名師工作室和課題組的“微信微研”活動。我定時發(fā)布問題,大家利用碎片時間你一言、我一語進行討論,以此跨越時空局限,碰撞智慧火花,解決課堂難題。大家越說越長,字也越打越多,不知不覺養(yǎng)成了寫作習慣。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抓手,但大部分教師因畏難望而卻步。我身先力行,鼓勵他們積極申報,我全程跟蹤指導。近年來,我們獲得省市級立項的課題就有14項,已結題8項。而我的\"陪跑\"過程也是教學成果的孵化過程。我們讓課題生根、發(fā)芽、結果,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改革,提高立德樹人質(zhì)量。
手機打通了我和青年教師的“無間\"道。我愛想、愛做、愛寫、愛拍、愛發(fā),讓微信朋友圈產(chǎn)生“鲇魚效應”,讓\"折騰\"提醒年輕人不做“駝鳥\"教師,而要勇于挑戰(zhàn)自我。我的“移動教研\(zhòng)"贏得了年輕朋友的信任,在線交流便是常事,也能成事。如幫助肥西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小王成功申報省級勞動教育課題,幫助泗縣鄉(xiāng)村教師小姜成功申報縣級衍紙非遺傳承人等。一日,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學青年才俊劉正飛老師突然發(fā)來一句話:“Professor Huang,you area light thatilluminates mywayforward.\"我不懂英語,翻譯后才知道是“黃教授,您是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燈”的意思。我才疏學淺,發(fā)不了光,做不了燈,但如我在油畫《在水一方·舟》中所表達的,愿盡微薄之力,做青年成長的\"擺渡人”
“五十而知天命?!钡抑饕慕炭蒲谐晒蠖嗍?0歲以后取得的—3篇省級一等獎論文,2個省級一等獎教學成果,1個全國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以及30多篇論文、隨筆。臨近退休,我更加珍惜有限的工作時間,在上課、帶徒、美術創(chuàng)作的間隙,一直堅持教育寫作,每年在微信公眾號發(fā)文上百篇。這節(jié)奏,似乎由“奔跑\"變成了“狂”,退休了依然“剎不住車”,還要義務在學校辦社團?!拔颐晌也挥商臁保昀弦廊豢梢詾榻逃鲐暙I。
人的社會價值終究要體現(xiàn)在對他人、對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有用”上,“利他\"而不“精致利己”,才能讓我們找到存在的意義,獲得生命的充實感與歸屬感。這是我不拒絕“特別”的注釋。
我認為:一個平凡的教師,即使對社會沒有特殊的貢獻,但可以“特別”一點,也很有用。 ?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通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