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理念的推動下,小 學語文集體備課模式正在從線下的傳統(tǒng)協作,向著備課組成員的組織架構更加開放、展示媒介的形式更加多樣、擬定的教學方案更加靈活等方面轉型。
在信息化理念背景下,筆者就小學語文集體備課的模式進行探究。
一、成員齊聚云端,協同備課
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模式的最大不足在于參與成員受到時間和空間兩方面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邀請教育專家或周邊學校的教師參與集體備課教研活動。信息化理念下的集體備課研究模式從線下轉至線上,參與集體備課活動成員的數量不再受空間的約束;活動平臺又具備了視頻同步錄制的功能,可以讓參與或未能如期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在集體備課活動結束后觀看視頻;由于是線上形式的活動,參與教研的教師可以直接線上提問,或在觀看視頻回放時留言,與集體備課活動的參與者互動,表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線上集體備課活動中,主持人告訴參與人員可以在備課教師匯報的過程中,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接著,備課教師介紹這次集體備課的課文組成情況和學生要掌握的學習自標:本單元的課文有文言文和現代文兩種文體,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尤其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通過聯想想象,體會文本的語言藝術,是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中的難點。學生學習文言文,可以分為三步走: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透課文。備課教師詳細地介紹了三步走學習法的具體要點,及在語言文字賞析時展開聯想的具體策略。在備課教師匯報的過程中,有的教師在線上就單元課文中的教學重難點的講解方法提出自己的問題:在《伯牙鼓琴》的教學中,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想象“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的意境?集體備課的主持人在平臺系統(tǒng)中沒有直接要求備課教師回答,而是請集體備課組的其他教師說說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見解。有的教師說:可以讓學生多次朗讀關鍵句,想象其中的意境;也可以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朗誦課文,聯想文言文中描寫的風景;還可以讓學生初讀文言文后觀看教師播放的視頻,讓學生在直觀地欣賞視頻后再朗誦文中的關鍵句子。也有的教師在平臺系統(tǒng)中提問:如何在聯想中體會作者表達的“知音難覓”的心境?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集體備課活動的視頻與問答在系統(tǒng)平臺中都可以回看,教師在回看時可以繼續(xù)留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與集體備課組成員及觀摩視頻回放的教師互動交流,有效地展現了線上集體備課教研的優(yōu)勢。
二、微課呈現素材,共享備課資源
在線上集體備課活動中,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可以就主持備課活動的教師的思路展開研討,還可以將自己對集體備課主題的理解,以微課視頻的形式上傳至平臺,形成一定范圍內的平臺資源,供參與集體備課活動的教師共同研究。這種上傳備課視頻的集體備課研究模式更加注重組內每個成員的思路,讓每個教師在觀摩上傳的視頻后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第二課時的集體備課過程中,集體備課組長在集體備課活動前先在平臺上公布本次集體備課的主題: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作者表達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觀點,組織學生討論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接著,集體備課組長將主題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引導學生賞析文章內容;引導學生體會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內涵;讓學生在自主了解人物故事背景中拓寬知識面;讓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更有效果;讓學生分小組歸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集體備課小組內的教師就其中的一個小任務進行研究,并將研究的成果上傳至平臺。最后,集體備課組長組織備課組的成員,對自己或組內成員在視頻中表達的備課思路提出意見或建議,形成具體的備課方案。
三、完善備課流程,提升教學效果
備課流程包含課堂教學實踐后的教學方案再調整。在擬定教學方案至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案,最終形成高效率、可推廣的教學方案。信息化理念下的集體備課,涵蓋了課堂教學實踐后的教學方案再調整過程。
比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返慕虒W中,筆者根據初步擬定的教學方案引領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敘述的基本內容。學生根據人物的對話感慨道:實踐可以檢驗“真理”,牧童能夠指出圖畫中牛尾巴的錯誤,是因為牧童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在現實中見到過真正的斗牛情景,從而發(fā)現了畫面中的錯誤。在課堂教學后,筆者從信息化平臺上的集體備課組成員的教學方案和課堂教學視頻得知,這篇課文可以歸納出的結論不局限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為此,筆者根據信息化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方案中設計了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的問題:我們除了能夠得出這一結論以外,還能得出哪些結論呢?戴嵩是著名的畫家,作品在當時備受人們的喜愛,卻有牧童發(fā)現了畫作中存在的錯誤,由此說明了什么道理?筆者在后續(xù)的教學實踐中向學生提出這兩個問題后,學生能夠根據筆者的問題設計路徑進行思考,認識到文中人物杜處士的謙遜與包容的性格特點,以及我們在生活中不要迷信權威,要勇于向權威提出自己的疑問,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總的來說,集體備課模式因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的不同而變化,變化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探究集體備課模式時要避免模式的單一和刻板,應以發(fā)散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建構集體備課的模式,設定研究主題、流程,引導集體備課組成員深人探究,讓每一個教師都能因集體備課模式得到鍛煉。
[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信息化的小學語文集體備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4D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