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培養(yǎng)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可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將勞動教育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時代的教育使命就是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農耕勞動,可以讓勞動成為一種品德、一種習慣、一種自覺,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和精神風貌。
為認真貫徹落實《意見》要求,結合自身教學特點,不斷加強勞動教育體系建設,積極拓展勞動教育實踐路徑,利用錦州市豐富的農田資源和深厚的農耕文化,讓勞動教育走出校園、走進田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農耕勞動及農耕文化的具體概念
農耕勞動是指人類利用土地進行農業(yè)生產,通過在土地上種植作物來獲取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的過程。農耕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農業(yè)生產作為中華民族生息、繁衍和發(fā)展所依賴的第一產業(yè),經過歲月的沉淀,已不僅僅是一種業(yè)態(tài),更是一種文化,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農耕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yè)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道德觀念和精神財富,如耕讀傳家的宗規(guī)家訓、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落葉歸根的鄉(xiāng)土觀念等,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深人挖掘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價值,傳承、利用農耕勞動和農耕文化賦能勞動教育,是擺在每一位勞動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學校開展農耕勞動的意義
開展勞動教育是新時代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站在時代坐標上審視農耕勞動的育人價值,讓農耕文化在勞動教育中呈現(xiàn)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培育熱愛勞動的思想
深人了解農作物的成長過程,能夠讓學生理解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和生命周期。經歷種子到果實再到種子的自然循環(huán)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和意義,進而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其身體、心智、精神的和諧發(fā)展。學生通過農耕勞動可以享受到豐收的喜悅,進而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農耕勞動還可以讓學生在農桑稼穡中感受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勞動人民智慧,進而培育勞動情感和勞動態(tài)度,讓勞動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二)弘揚吃苦耐勞的精神
農耕既是一項繁重的旁動,又是一個持之以恒的勞動過程。農耕是一年四季的勞作,其間還要與自然災害及病蟲害做斗爭。這種持之以恒的勞動過程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
(三)涵養(yǎng)勤儉節(jié)約的品質
農耕文化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哲理。學校開展農耕勞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農耕勞動是一種直觀體驗,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從播種到收獲過程中的艱辛與汗水,在勞動中理解“盤中餐”為何“粒粒皆辛苦”,進而更加珍視勞動成果,形成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
(四)促進環(huán)保意識的形成
農作物的生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息息相關,對光照、水質、土壤等條件要求極高,其生長狀態(tài)能夠反映生態(tài)狀況。教師在學生進行農耕勞動的過程中將環(huán)境教育融人其中。學校勞動實踐基地杜絕使用一切生長劑、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品,引導學生要保護好賴以生存的土地,樹立生態(tài)意識,提升環(huán)保素養(yǎng)。
(五)樹立團結協(xié)作的作風
農耕勞動通常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像掘溝渠、理
荒穢、收稻菽等工作往往需要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通過農耕勞動,學生能夠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樂于分享,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三、學校開展農耕勞動的現(xiàn)狀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必修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獨特的育人價值。《意見》在“基本原則\"部分明確要求勞動教育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正是基于農耕文化的價值所在,學校本著堅守文化根基的理念,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徑,將農耕勞動融人勞動課程,把勞動課開在田野上,打通學生接觸農耕文化的通道,由此形成課堂教學、勞動實踐、校園文化建設在內的綜合性勞動教育體系。農耕勞動全面育人的價值無須質疑,但在其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致使農耕勞動簡單化、形式化,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是部分學校將農耕勞動視為“體驗課”。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體條件決定了農耕勞動是實踐體驗,但絕不能只停留在“體驗”層面,淺嘗輒止,忽視農耕勞動實踐與勞動精神培養(yǎng)的銜接,有形式、無內容。
二是部分學校將農耕勞動視為“趣味課”。學校狹隘地利用了農耕勞動獨特的勞動樂趣,將農耕勞動游戲化,把勞動實踐基地當成采摘園。農耕勞動的價值在于學生將自己的汗水和熱情揮灑、傾注在田野里并收獲成功的果實。學生在農耕勞動中得到的愉悅是因付出而有所收獲,而非游戲帶來的。
三是部分學校將農耕勞動視為“臨時課”。在勞動課成為一門獨立課程的今天,部分學校依然用固有的思維模式看待農耕勞動,勞動是副科、副課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課程安排上存在“邊緣化\"現(xiàn)象,甚至當作彌補勞動教育課時不足的“臨時課”。
四、學校開展農耕勞動的具體教學路徑
教師將農耕勞動融人勞動教育的路徑多種多樣,可以是勞動實踐,可以是生產體驗,也可以是志愿服務。但無論是生產體驗還是志愿服務,最大的
弊端是學生不能全程參與。筆者結合(以下通稱“學校”建設的勞動實踐基地進行重點探討。
(一)設立規(guī)范的實踐平臺
學校地處市區(qū),校內勞動空間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農耕勞動需要。為此,學校積極拓展勞動教學空間,以《意見》為指南,在郊區(qū)開設了一處占地一畝的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能夠走進真實的勞動場景,一舉破解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困境。
(二)組建專業(yè)的教師隊伍
學校組建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對承擔勞動課程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以提高其勞動教育專業(yè)化水平。
(三)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
學校勞動實踐基地以實踐體驗為主,結合基地種植項目,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耕作、播種、除草、施肥、滅蟲等技能。學校規(guī)定五、六年級的學生每班每學期至少要參加兩到三次勞動實踐,每次活動時間為一到兩天。
(四)選擇合適的種植作物
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內,學生需根據(jù)錦州市當?shù)氐淖匀粭l件,選擇適合種植、易于生長以及能夠提供豐富勞動體驗的作物,如玉米、大豆、花生等。苗期管理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除草、施肥、澆水,還要補苗、間苗、定苗,體驗完整的農耕勞動過程。
(五)出臺全面的保障措施
學校成立勞動實踐基地管理領導小組,定期研究基地的建設發(fā)展工作,加強對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投人,適當購置勞動工具,做到采購的種子和化肥符合國家標準,確保安全環(huán)保。
五、農耕勞動教學評價體系
農耕勞動教學評價體系是對農耕勞動實踐課程的檢驗,可以清晰呈現(xiàn)出每名學生的成長變化,明晰學生經過農耕勞動后達到的勞動水平,為教師指明接下來的努力方向,同時為改進農耕勞動教育教學提供參考。教師在進行農耕勞動教學評價時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考量。
一是勞動意識。勞動意識是對勞動所持有的觀念和態(tài)度,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在農耕勞動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真正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形成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和勞動情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熱愛勞動、愿意勞動、勤奮勞動。
二是勞動素養(yǎng)。勞動素養(yǎng)是指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穩(wěn)定行為傾向和品格特征,反映了勞動精神的基本特征。學生應尊重勞動過程、勞動者及勞動成果,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形成勤儉節(jié)約的品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是勞動能力。勞動能力是指勝任與年齡及生理特點相匹配的勞動任務的能力,是智能、技能、體能在勞動過程中的綜合表現(xiàn)。學生應掌握最基本的農具使用和田間管理技術,勇于面對困難,有能力運用自己掌握的勞動知識來解決在勞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實現(xiàn)自理、自立、自強。
四是勞動成果。勞動成果是指通過體力和腦力付出而得到的收獲。學生應對自己的農耕任務認真負責,努力讓作物茁壯生長,達到或超過目標產量,細致地觀察作物成長過程并如實記錄,做到勞動心得體會真切、認識深刻。
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石,其精神內核如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團結協(xié)作等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建立勞動實踐基地這一途徑,將農耕勞動融人勞動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農耕勞動的教育價值,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努力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李顯文,陳靜.依托農耕文化推進勞動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四川教育,2025(Z1).
[2]蘇玲玲.小學勞動教育中滲透農耕文化的理解與嘗試[J].教育,2025(3).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