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以素養(yǎng)為綱的教學背景下,“立美”語文教學順應了新課標對“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具有豐富的內蘊與鮮明的價值取向。“立美”語文教學強調,教師應將提升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通過挖掘語言文字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其中,審美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與情趣的重要組成要素。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基于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所組成的“雙線組元”結構,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審美教育資源。然而,縱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重工具性輕人文性、審美體驗碎片化等問題依然屢見不鮮,嚴重影響閱讀教學成效。在“立美”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聚焦語文學科本身,從文字美、文章美、文化美以及文學美四方面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維立體審美體驗場域,將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作為學生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載體,最終實現(xiàn)“以美為徑,立美修德”的教育目標?!傲⒚馈苯虒W的本質在于構建以美育人的生態(tài)教育系統(tǒng),以期培養(yǎng)出更具審美判斷力的新時代人才,讓核心素養(yǎng)目標在教學中落地生根?;诖耍疚牧⒆阈抡n程改革背景,通過探討將審美感知、審美創(chuàng)造以及品德培養(yǎng)有機結合的創(chuàng)新路徑,以期拋磚引玉,與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發(fā)揮閱讀語言的美育功能,積極構建以文化人、陶冶情操、滋潤心靈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小學“立美”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原則
“立美”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在于通過審美活動實現(xiàn)價值引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避免審美體驗與德育目標的割裂,遵循統(tǒng)一性原則,以文本的審美要素為載體,通過意象解碼、情感共鳴、文化溯源等路徑,讓學生在感知語言形式美、文章結構美、文學意象美與文化符號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價值認同。統(tǒng)一性原則強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僅要避免將審美教育局限于單一的藝術鑒賞,一味地分析技巧而忽視精神啟迪,也要避免德育目標異化為空洞說教,脫離審美體驗強行灌輸觀念。真正的“立美”教學應遵循“美是道德的象征”這一理念,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韻律美的同時,深入思考“美從何來”;在品鑒文學意象美時,主動追問“美向何去”,從而真正構建“美善共濟”的新型閱讀課堂。
二、小學“立美”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
(一)結合語言形式,解密韻律密碼,感受文字之美
文字美主要表現(xiàn)于音韻美與朗讀美兩個方面。體會音韻美、練習朗讀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閱讀審美“啟蒙”的重要立足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朗朗上口、語言優(yōu)美、用詞精妙的閱讀文本,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朗讀將這些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深刻體會語言美如同音樂的旋律美,給人以視聽欣賞的盛宴。同時,詞句美蘊藏于文字美,通過學習與體悟漢字遣詞造句所表達的意義美,學生能夠強化語感,在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過程中不斷體會重要詞句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獨特價值,以此增強語言文字帶來的審美愉悅體驗,進一步提升閱讀學習成效。由此可見,在“立美”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強調朗讀價值、強化品詞賞句,通過詞語搭配、句式韻律的審美化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形式美的敏感性,使其在“咬文嚼字”中感悟中華語言的詩性智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十二課《荷葉圓圓》教學為例。課文以清新明快的疊詞句式向學生勾勒出夏季荷塘中童趣盎然的精彩畫卷。教師結合“立美”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將該閱讀文本的審美實踐活動設計為以下的三個遞進階段。
首先,開展“音形聯(lián)覺”活動,調動學生的多重感知,使其捕捉到閱讀文本中的韻律密碼。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通過“疊詞尋寶”游戲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圈畫出“圓圓的荷葉”“亮晶晶的眼睛”“笑嘻嘻地游來游去”等典型句式,并用不同顏色標注出AA式、ABB式以及AAB式等疊詞結構。緊接著,教師鼓勵學生將疊詞音節(jié)轉化為打擊樂演奏,并引導學生通過身體律動感知漢語的音韻美。隨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集體朗讀,讓學生圈畫出典型句式,并為詩句配樂,通過語音的輕重緩急來強化學生朗讀過程中的節(jié)奏美感。
其次,教師提煉核心句式“……說:‘……是我
的……’”,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語言形式,初步搭建結構化的表達支架,并在此基礎上布置“春天的舞會”主題創(chuàng)編任務,讓學生將課文核心句式與春天的意象相結合,進行作品創(chuàng)編,在知識遷移中進一步感受詞句之美。在學生創(chuàng)編前,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春雨、柳條、風箏、桃花等具有春天元素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意象,讓他們嘗試用疊詞描述景物特征。學生結合教師展示的圖片,自然而然地說出“細細的雨絲”“嫩嫩的柳芽”“粉粉的桃花”等詞句。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主題創(chuàng)編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審美創(chuàng)造,如“蝴蝶說:‘粉粉的桃花是我的舞臺’”“桃枝說:‘粉粉的桃花是我的新衣’”“晨露說:‘粉粉的桃花是我的搖籃’”等。
最后,教師通過對比思辨,讓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文本中的語言形式,進一步強化朗讀價值,強調品詞賞句。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原閱讀文本中的疊詞改為普通詞匯,如“圓圓的荷葉”改為“圓的荷葉”,“亮亮的眼睛”改為“亮的眼睛”,并向學生呈現(xiàn)出文本刪改后的最終效果,讓學生化身“小小語言美容師”進行診斷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朗讀原版課文與刪改版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感受兩個文本的情感與音量波動,并進行對比,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疊詞所帶來的情感強化效應。而后,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改前的文本與改后的文本展開想象,體會“圓圓的荷葉”與“圓的荷葉”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差異,使其深入理解疊詞的形象塑造功能。
在完成三個遞進性的教學階段后,教師還可以引入拓展閱讀內容,如《詩經(jīng)》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等經(jīng)典疊詞用例,深化學生對漢語音韻美學的認知。
(二)解構文本結構,領悟匠心獨具,享受文章之美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立美”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深度學習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享受文章美是在感受文字美基礎上的升華,如果說感受文字美聚焦于細節(jié),那么享受文章美則要求學生放眼于整體,感受文章在謀篇布局和技巧方法中的章法美。教師結合“立美”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領悟章法美,實現(xiàn)對章法知識靈活運用,通過篇章邏輯、謀篇布局的審美分析,引導學生領悟“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結構美學,在思維建模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十二課《盤古開天地》和第十四課《普羅米修斯》教學為例,教師基于中西方神話故事敘事結構的起承轉合引領學生感受文本的章法之道。在完成《盤古開天地》的整體性閱讀后,教師讓學生圍繞“混沌——開辟——化生”三個部分繪制結構圖,并標注好每部分對應的時間與空間變化詞;在學習《普羅米修斯》時,教師讓學生圍繞“受
難——抗爭——解放”三個部分繪制結構圖,并對比中西方神話在敘事邏輯上的異同,進一步感受中西方文化內核的差異。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從結構審美中感受到兩篇文章在謀篇布局上的共通性,即“有序即美”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基于這一結構,結合科學元素創(chuàng)編“現(xiàn)代版創(chuàng)世神話”,在實踐應用中實現(xiàn)知識遷移,提升學生的謀篇布局能力。
(三)品鑒文學意象,體察情感溫度,品味文學之美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明確了對文學作品審美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即“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部編版教材中有很多文學作品,為“立美”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與教學資源。在“立美”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深入思考如何通過活動設計,在藝術手法的品鑒與心靈世界的陶冶中,引導學生穿透文字表層,在文學想象中實現(xiàn)情感共鳴與價值觀內化。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課《鄉(xiāng)下人家》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捕捉閱讀文本中“瓜藤攀檐”“雞鴨覓食”“炊煙向晚”等典型意象,探索其中蘊含的情感和象征意義。隨后,教師結合實際生活中“霓虹燈”“外賣盒”的意象,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炊煙能夠讓人想起家的溫暖”。通過對炊煙意象的審美解碼和典型意象的分析解讀,讓學生深切品味閱讀文本的文學美,深刻理解“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文化鄉(xiāng)愁,從而培養(yǎng)他們珍視樸素生活的情感。
再以二年級下冊第七課《一匹出色的馬》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妹妹”與“爸爸”的對話,用表情符號標記情感變化曲線,并在此基礎上辯論“爸爸是否在欺騙妹妹”,結合“柳條與馬”的隱喻分析其中的教育智慧。在該教學文本中,教師通過開展角色扮演與課堂辯論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文學情境中的道德兩難思辨,讓其深刻體會“善意即美德”的情感邏輯。
(四)破譯文化基因,提取價值密碼,弘揚文化之美
新課標明確提出:“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具體要求,語文課程中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也主要立足于這三大方面。在“立美”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潛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生長力的姿態(tài),在學生的學習發(fā)展中煥發(fā)出蓬勃且永恒的活力。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閱讀文本中的文化符號,在審美解碼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
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趙州橋》教學為例,教師通過精心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為學生構建一座生動的“文化基因庫”。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趙州橋的文化價值,并在實踐中提升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意識,教師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小小申遺官”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需要扮演申遺官的角色,深入研究趙州橋的歷史、建筑特色、文化意義等多方面內容,并撰寫趙州橋世界遺產(chǎn)價值報告。在資料搜集與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趙州橋不僅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的杰出代表,更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與審美分析能力,從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等多個角度,詳細闡述趙州橋的獨特魅力與不可替代的世界遺產(chǎn)價值。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對趙州橋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更在模擬申遺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與使命感。同時,學生結合閱讀文本,在審美分析的過程中,逐漸領悟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設計智慧:趙州橋的建造充分考慮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與地理條件,以巧妙的拱形結構順應水流,減少洪水對橋梁的沖擊,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于中國古代建筑的始終,是中華美學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閱讀文本的思考與體會,積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的終極使命在于喚醒學生靈魂深處對真善美的永恒追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構建“立美”語文閱讀教學體系,使語言文字的審美價值與德育功能在深度對話中走向共生。從文字韻律到文化基因的四重審美進階,使語文閱讀教學成為“立美”與“修德”相統(tǒng)一的育人實踐,進一步彰顯“以美育德”的課程價值。這種以審美為徑、以立美為橋、以修德為歸的教學創(chuàng)新,既是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對中華美育傳統(tǒng)“盡善盡美”理念的當代回應。在“立美”理念驅動下,語文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閱讀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成長為美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與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