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南朝;蘭;意象;自我覺醒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5.011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5-0037-03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首次將“意象”引入文學領域,指出創(chuàng)作者借助客觀事物表達情感與意志,使其成為意象。[]“蘭”因生于幽谷、芳香四溢的品性,被南朝文人賦予高雅的情感色彩,成為精神寄托的意象。且從先秦延續(xù)至今,契合中國人對高雅品質的追求。
一“蘭”意象的書寫追溯 南朝以前
研究“蘭”意象需追溯其歷史書寫,因不同時期,“蘭”的內涵各有側重,其歷史演變對理解南朝“蘭”意象的范疇至關重要。
(一)先秦時期一神秘外衣與君子道德
蘭是古代香草,可用于佩戴驅邪和沐浴,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在《先秦漢魏南北朝詩》收錄的9147首詩中,蘭出現465次,為植物書寫中出現最多的意象,可見其在當時文學書寫中的重要地位。蘭最早見于《詩經》,如《溱洧》中描寫男女執(zhí)蘭游玩,反映了春秋時期鄭國以蘭招魂辟邪的風俗。此外,《左傳》中的“燕姑夢蘭”典故,寄托了繁衍生息之意。這些文字記載著許多原始文化,執(zhí)蘭辟邪是一種巫俗祭祀文化,而“夢蘭得子”承載著延續(xù)后代之意。直到孔子和屈原的出現,他們通過對蘭的運用與接觸,把“蘭”意象這種神秘的色彩逐漸褪去,才為“蘭”意象的多重內涵奠定了基礎。
孔子生不逢時,周游列國卻未遇賞識,懷才不遇,最終托詞于蘭,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與眾草為伍,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雹俑袊@漂泊一生。他將儒家君子風范融入蘭草,提出:“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以蘭喻君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與行為完善。在《楚辭》中有9篇15章30句引述澤蘭,也是各代詩詞歌賦吟詠最多的植物之一。屈原更是大力書寫,以蘭象征高尚品格,表達堅守理想與節(jié)操的精神。在《離騷》《九歌》《九章》中,“蘭”意象反復出現,如“紉秋蘭以為佩”“浴蘭湯兮沐芳”,這既是屈原堅守本心的寫照,也是他對仁君賢臣的期盼。屈原一生念君愛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最終投江殉志。蘭象征的“君子”形象及其“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也在他的筆下得以完美呈現。
(二)兩漢時期一歌功頌德之托
兩漢時期,樂府機構的建立孕育了大量的文人五言詩,漢大賦也廣為流傳,其中多有《楚辭》和屈原的影響。許多“騷體賦”作品為屈原代言,如東方朔《七諫》中的“惟椒蘭之不反兮,魂迷惑而不知路”④之句,諷刺變節(jié)之人;劉向《九嘆》則借用蘭來贊揚屈原忠君守節(jié),這些作品是對“蘭”意象內涵的繼承與反復疊加,對后代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漢代對“蘭”意象的內涵進行了拓展,既繼承了《楚辭》中蘭的君子形象,又回歸其自然屬性,以蘭的青翠幽茂、含蕊吐香來展現漢帝國的風姿。枚乘《七發(fā)》中的“蘭英之酒,酌以滌口…游涉乎云林,周馳乎蘭澤”,便是以蘭的芬芳之氣和生長環(huán)境描繪君王宮殿的恢宏高雅。司馬相如、揚雄等文人也多用“蘭”來渲染帝王氣象[2。這種對“蘭”的自然與文化內涵的融合源自《楚辭》,“蘭”的意象內涵就在這樣的不斷繼承中,得以豐富與發(fā)展。
(三)魏晉時期一寧靜致遠之心
魏晉時期,最先發(fā)現蘭的魅力則是曹氏父子。曹植才華橫溢卻飽受父兄猜忌,他與“蘭”有著共同的處境,滿腔抱負卻只能遠離世俗,在高山深谷之中綻放香氣,故常寄情于“蘭”,其作品《曹子建集》中寫“蘭”22次之多,僅次于屈原。阮籍借用“蘭”來隱晦地表達對當權者的不滿:“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駁駁。遠望令人悲,春氣感我心”②,他將情緒外化,痛恨奸臣當道。嵇康則傾向于內心的凈化:“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③。希望自已如蘭于鄉(xiāng)間山野獨處。陶淵明也偏愛蘭,他不隨波逐流,以蘭警示勸人,主張潔身自好。這些文人將真情實感融入“蘭”意象,使其內涵從單純的象征意義擴展到借物喻情、勸勉告誡,進一步豐富了蘭的文化意蘊。
二、“蘭”意象的書寫主題表達
經過前幾個時期的醞釀,南朝時期“蘭”意象的內涵更加深厚和成熟。在動蕩的背景下,南朝文人意識到了文學的獨立價值,創(chuàng)作也迎來了繁榮。他們以“蘭”為對象,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且涵蓋多種主題,展現了南朝文學的多樣性和深度。
(一)比人喻得
在屈原以“蘭”比喻“君子”形象之后,蘭與君子便總被聯想在一塊。謝靈運珍視自己的友情,“昔聞蘭金,載美典經疇鑒予心,托之吾生”,向志同道合的朋友訴說心中無法實現志向的遺憾。鮑照在《詠白雪》中寫道:“白圭誠自白,不如雪光妍蘭焚石既斷,何用恃芳堅”。他將堅持內心志向的賢者比喻為“蘭”,對趨炎附勢、諂媚之徒則表示強烈的諷刺。江淹雖以《恨賦》《別賦》傳世,但也有許多詠蘭之作,他替友人發(fā)言,抒發(fā)不平之意,“蘭徑少行跡,玉階生網絲”,這位友人德行如玉,但無伯樂賞識,懷才不遇之情由他之口訴出,更是多了幾分憂郁憤懣之情。這幾位文人直接用蘭比喻德行,除了贊美之外,更是一種親密的關系的詮釋。
(二)應酬唱和
君臣之間的相互贈答或同題而作是當時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疤m”的王者之香恰與宴會氣息相匹配,“鳴葭戾朱宮,蘭卮獻時哲在宥天下理,吹萬群方悅”是謝靈運的宴會之作,用“蘭”這一意象來贊譽當時社會中的名流,他在《擬魏太子郵中集詩八首》中有三首都用蘭來烘托宮廷宴會的氛圍。顏延之也有詩句:“芬馥歇蘭若,清越奪琳圭。盡言非報章,聊用布所懷”。表現了他對謝靈運品味的贊同與認可。謝跳是貴族出身,曾追隨過竟陵王蕭子良、隨王蕭子隆,他在詩、賦有十多處寫到過“蘭”,這類作品大多是場面之語,用來表現外在的環(huán)境。這與兩漢時期,運用“蘭”的意義大致相似,蘭也成了宴會中的常見之物,地位也躋身于貴族之列,還多了一絲溢美之意。
(三)閨怨之情
蘭不單是出現于華麗奢靡的宴會之上,也不止用來形容君子,也可抒發(fā)閨怨之情,轉變一種身份或性別,為女性代言。鮑照是直接將“詠蘭”作為題目的第一人,他開啟了對“蘭”的專題描寫,寫下《幽蘭》詩五首,在其二中勾勒了一幅深閨女子等待的場景:“簾委蘭蕙露,帳含桃李風。攬帶昔何道,坐令芳節(jié)終。”這位女子將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蘭花之中,感嘆時間的流逝。在《詠秋詩》中他表達著類似的愁緒,覺得生命無常,終究是了無痕跡。用法相同的還有江淹,“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徒登歌舞臺,終成螻蟻郭”,他為歌舞臺上的女性發(fā)言,嘆惋其美貌只能孤獨地映射在幕布之上,供人欣賞與娛樂。更為感人的是他在妻子亡故之后的深深懷念,“蕙弱芳未空,蘭深鳥思時。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表達了對妻子的贊美與緬懷,詩人思念之余,情難自持,那微弱搖曳的燭火也似那苦淚一般流淌。
三、“蘭”意象的雙重情感內涵
在探討“蘭”意象的書寫主題分類之外,還需深入挖掘其情感內涵。這些內涵不僅反映了南朝文人的集體心態(tài)和共同處境,而且揭示了他們對自然與自我的深刻認識。
(一)自然之美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南朝文人開始回避現實社會的紛擾,轉而沉心于自然之中。在這一轉變中,“蘭”的自然屬性得到了重新地重視,其生長狀態(tài)和獨特的香氣被更加突出和強調,吸引眾多文人墨客的贊美與描繪。這種對美的欣賞展現了南朝文人高雅的審美情趣,也反映出其對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南齊文人王儉有《春詩》二首寫春日美景,其一曰:“蘭生已匝苑,萍開欲半池。輕風搖雜花,細雨亂叢枝。”滿苑蘭花,半塘萍草,隨風搖曳,散發(fā)幽香,細雨蒙蒙,草叢和花枝沙沙作響,詩人喜悅之情亦表露其間。梁國的蕭繹也愛蘭花,有詩言:“春蘭本無絕,春澤最葳蕤…蘭生不擇徑,十步豈難稀。”他從多方面狀寫蘭,蘭花既有美麗的姿態(tài),濃郁的香氣,還有頑強的生命力?!拔仗m勤徒結,折麻心莫展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則是謝靈運在途中見到蘭花的欣賞之辭,他看到蘭后煩惱也隨風飄散??梢?,蘭也可以作為客觀物象被欣賞、被稱贊。它在被一雙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看見后,便成為一個獨立的審美對象。
(二)人格之美
對外在自然的關注其實是文人們內在情感的一種轉移。在紛繁復雜的政權斗爭之中得不到滿足,自然風光就成為他們心靈的避難所和精神的棲息地。在現實的高壓摧殘之下,他們從對過去的先賢們的崇拜與欣賞轉而對自我的欣賞,這也是自我的覺醒和觀照,有學者將這種轉變稱為“人格審美”。謝靈運有《石室山詩》:“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高”,沙洲之上蘭草豐茂,山嶺高峻直沖如云,蘭映射了詩人追求自我的玄遠之趣,希望自己也能在這青山之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同時期的謝朓,他被充滿生命力的景物所吸引:“茹溪發(fā)春水,批山起朝日。蘭色望已同,萍際轉如一”。溪水潺潺,朝陽初升,蘭與溪流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只有浮萍間隔其中。詩人表達出對自然山水的熱情追求和沉迷自我的賞心樂事。
從外在的自然特性到內在的心靈體驗,我們得以窺見南朝文人心底的想法,理解他們在動蕩時代中對美、對自我、對自然的復雜情感和精神寄托。面對現實世界的不完美,他們轉而尋求精神層面的慰藉和刺激,追求超脫世俗,選擇了一種如“蘭”般的生活方式一既與自然和諧共處,又保持著孤芳自賞的高潔品格。
四、“蘭”意象的書寫余韻 南朝以后
南朝是“蘭”意象書寫的關鍵時期,也是承前啟后的重要節(jié)點。此后,“蘭”的書寫在繼承基礎上不斷發(fā)揚光大。既被引入宮廷,也走進文人宅院。歷代文人以“蘭”自比,將個人經歷與“蘭\"意象結合,抒發(fā)著情感,并繼續(xù)豐富其內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第一位詠蘭的皇帝,其《芳蘭》詩開帝王詠蘭之先河。李白以“孤蘭生幽園”自比,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感。宋代文人對“蘭”的刻畫極為豐富,蘇軾作品中蘭意象達39次[3],黃庭堅則有藝蘭專作。蘭不僅能被詩詞作品贊美,還可入畫。宋人趙孟堅有畫《春蘭圖》,這是第一次出現了以蘭花為題材的畫作,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蘭花題材畫作。元代開始,有專門的書敘述蘭花的習性以及栽培的方法與要領,還有小型的“蘭會”,文人雅客們以選出品相最優(yōu)的蘭花為勝,頗有東晉時期王羲之蘭亭盛會之況。明清時期,鮑綺云依據孔子的“君子”標準,提出了“瓣型”的概念,最后并以此誕生了“瓣型理論”,成為細分蘭花之品第高下的理論依據。
南朝之前,“蘭”這一意象已經過文人們的深入挖掘,承載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受時代背景影響,至南朝之際,文人們將個人的品格精神投射于“蘭”之上,生發(fā)出難以言喻的藝術魅力,這成為南朝獨有的時代特色,為后世“蘭”意象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總之,“蘭”已經成為各個時代精神的象征,雖歷經不同時代的賦予與解構,但“蘭”這一意象始終保持著其高潔芬芳的特質,成為中國文人精神的寄托。
注釋:
①② 王肅:《孔子家語》,京華出版社2009年版,第
162頁,第163頁。③ 潘富?。骸恫菽揪壡椋褐袊诺湮膶W中的植物世
界》,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73頁。④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卷
十三,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0頁。⑤ (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卷二,
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34頁。⑥ (三國魏)曹植著,黃節(jié)箋注:《曹子建詩注》卷一,
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6頁。⑦ (三國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卷
下,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51頁。⑧ (三國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卷
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9頁。⑨ ①⑧92逐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
詩卷二,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55頁,第1380頁,第
2046頁,第1164頁。⑩? (南朝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玲玲校注:《鮑照
集校注》卷八,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729頁,第364頁。??? (南朝)江淹著,(明)胡之驥注,李長路、趙
威點校:《江文通集匯注》卷四,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
145頁,第102頁,第102頁。???? (南朝梁)蕭統(tǒng)編,《文選》卷二十,浙江大
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8頁,第1745頁,第1471頁,
第1258頁。? 王晚毅:《中國文化的清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1年版,第294頁。?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頁。?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中
華書局1977年版,第136頁。? 馬性遠、馬揚塵著:《中國蘭文化》,中國林業(yè)出版
社2008年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吳厚炎.“人”與“景”的模式化—兩漢辭、賦及文人五言詩中的蘭(蕙)[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4).
[3]賴滌.蘇軾詩詞中的梅蘭竹菊意象研究[D].西華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