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在3\~7年級音樂課程中實施綜合教學,以音樂為主體,有機融入舞蹈、戲劇等內容。音樂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其表達不僅依賴聽覺,更需要借助身體動作傳遞情感,這與小學階段學生通過肢體互動理解音樂的學習特點高度契合。舞蹈與音樂在節(jié)奏、情感表達上緊密相連,將這兩者融合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音樂以旋律、節(jié)奏傳遞情感,舞蹈則用肢體動作進行呼應,這種獨特的配合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音樂內涵。小學階段學生對音樂的認知主要源于感官和肢體體驗,舞蹈的融入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身體協調性,讓學生在舞動中感受節(jié)奏變化,提高對樂曲的感知能力。同時,舞蹈與音樂的結合也為學生開辟了合作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旋律引舞,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藝術感知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歌曲與舞蹈的有機結合能優(yōu)化學生的視聽審美體驗,使他們融入特定情境,實現身心與音樂的共鳴。旋律作為情感表達的載體,能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深化對節(jié)奏、音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時,教師結合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對泰族孔雀舞的基本手位和動作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模仿孔雀舞姿,跟隨旋律的變化擺動雙臂,展現出孔雀輕快的步伐和翩翩的姿態(tài)。在創(chuàng)設的舞蹈情境基礎上,學生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并在肢體表達中體會到音樂的美感。在整首歌的演唱及表演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展示歌曲的節(jié)拍和聲勢動作,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藝術感知,促使學生對音樂、舞蹈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增進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二、節(jié)奏為序,動作同步,促進感官協調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節(jié)奏是音樂與舞蹈融合的核心要素。教師以節(jié)奏指導學生的舞蹈動作,能夠促進學生感官協調發(fā)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節(jié)奏的強弱、快慢,并結合肢體動作的同步性,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敏感度和反應能力,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感知能力。
例如,針對四年級上冊欣賞曲目《水草舞》,作品展現的是水草在水波中曼舞的形象,這種輕柔、流暢的音樂形象需要通過學生的肢體動作來展現。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玲聽A段旋律中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織的節(jié)奏,并讓學生跟著節(jié)拍做一些簡單動作,如用手臂模仿水草隨波擺動的姿勢。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音樂中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并將這種感受轉化為身體動作,實現節(jié)奏為序、動作同步。在本課教學中,B段的卡農旋律可作為訓練學生感官協調的重點。當卡農旋律逐步展開時,教師分組引導學生按照節(jié)奏的不同分部進行同步動作。如一組學生模仿水草左搖右擺的姿勢,另一組學生模仿水波上下起伏的狀態(tài)。在這種節(jié)奏分段配合的模式下,各個小組在彼此配合中感受節(jié)奏的互動性,充分鍛煉了動作協調性和對音樂節(jié)奏的敏感度。學生在音樂與舞蹈交融的環(huán)境中,切實感受到水草的曼妙舞姿,并在感官協調的練習中培養(yǎng)了對藝術的感知能力與表現能力。
三、樂趣伴舞,表演融情,深化情感體驗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巧妙融合舞蹈與音樂,能夠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增添學習樂趣。舞蹈不僅是表現音樂情感的手段,也是加深學生音樂情感認知的方法。在學生協同學習音樂與舞蹈的過程中,能夠更直接地從肢體活動中感受樂曲的情感與形式,引發(fā)內心共鳴。新課標在“評價標準”中指出,3\~5年級學生“能運用舞蹈基本語匯和技能進行創(chuàng)編和表演,做到表情自然,動作基本協調、靈活,符合音樂的節(jié)奏、韻律,有感情”。教學中,將舞蹈與表演相結合,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會音樂所蘊含的情感。
以四年級下冊欣賞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樂曲,作品充滿熱情和歡快的情感,表達了對新疆美麗春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舞蹈的融入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舞步,如歡快的轉圈和輕盈的手臂動作,幫助學生用舞蹈動作展現樂曲中熱情歡快的情感。同時,在聽賞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分組創(chuàng)編不同的舞蹈動作,鼓勵學生在表演中表達各部分的不同情感。如第一部分的音樂節(jié)奏輕快,學生可用手臂擺動和跳躍動作來表現春天的生機勃勃;第二部分的音樂節(jié)奏較為“切分”,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在節(jié)奏變化中加人更多具有互動特點的舞蹈動作,如旋轉和隊形變化,以更好地表達新疆春天的活力。經過學習和練習,全班一起表演完整的舞蹈,與音樂完美融合。如此,學生切實體會到不同樂段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真正深化了音樂課堂學習體驗。
四、游戲融舞,互動協作,增強課堂趣味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將舞蹈與游戲相結合,可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音樂,體會跳舞的樂趣和音樂的節(jié)奏感。游戲融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自由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認知。這樣,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與感染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體協作意識,還有助于學生提高社交能力和身體協調性。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歌曲《鈴鐺舞》時,教師將游戲和舞蹈有機融合,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垛忚K舞》是一首富有苗族風情的兒童抒情歌曲,旋律流暢,節(jié)奏感強,中間加入的“叮當”鈴聲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開展“鈴鐺舞”游戲,引導學生迅速進入音樂和舞蹈學習的情境。教師為每一個學生分發(fā)一個小鈴鐺,引導學生根據音樂中的節(jié)奏和強弱拍規(guī)律,模仿苗族姑娘在豐收節(jié)日中舞蹈的動作。在“叮當”聲響起時,學生與同伴互動,傳遞鈴鐺并兩兩配合弄出鈴鐺聲響,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體驗與同伴協作的樂趣。游戲之初,教師以四三拍的節(jié)奏,按照“強一弱一弱”的方式拍擊鈴鐺,并鼓勵學生在音樂中加入抬腿、旋轉和輕擺手臂的動作,模擬歌曲中的舞蹈情境。每過一輪游戲,教師逐步增加難度,如要求學生在鈴聲間隙做出更多舞蹈動作,或與不同小組互動、比拼,看哪一支隊伍最能準確地跟隨節(jié)奏完成舞蹈動作。這種舞蹈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在音樂節(jié)奏中自由發(fā)揮,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鈴鐺舞》所傳遞的苗族文化之美。課堂上,全體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鍛煉了音樂感知力和肢體協調性。
五、體驗為主,藝術交融,拓寬審美視野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以體驗為主的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與舞蹈,開闊審美視野。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體會樂曲的韻律、旋律,感知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和藝術意蘊。在舞蹈與音樂融合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在動態(tài)中體驗不同藝術形式的共通性,培養(yǎng)對多元藝術的感知能力,從而形成更廣闊的審美視野,并在音樂和舞蹈學習中自由表達、創(chuàng)新思考,實現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樂曲《阿細跳月》時,教師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將音樂與舞蹈相互融合,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彝族風情。這首樂曲旋律活潑跳躍,充滿動感與民族特色。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這首樂曲,教師引導學生模仿彝族的跳月舞步,進一步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與情感表達,并用肢體動作展示旋律的起伏變化。隨著樂曲節(jié)奏跳躍,學生模仿彝族跳月時的步伐,結合走、跳、拍的動作,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形式。在多元化的體驗式學習中,學生加深了對《阿細跳月》中彝族文化的了解,并在音樂和舞蹈的交融中開闊了文化視野,提升了審美水平,激發(fā)了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在獲得更多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實現了情感和文化認同的升華。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重點課題“以美育人理念下小學‘音樂 + ”體驗式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23JY15-ZA12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殷磊.隨音樂律動創(chuàng)高效課堂——淺談舞蹈律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音樂時空,2014(11):196.
[2]曹筠.隨音樂律動創(chuàng)高效課堂——小學音樂教學中舞蹈律動的應用研究[J].家長,2023(16):152-154.
[3]宋艷紅.情趣智動:讓學生的音樂心靈“悅”起來[J].中小學班主任,2024(12):12-14.
[4]何聯.讓舞蹈之花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綻放[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4(01):80-82.
[5]盛紅.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音樂與舞蹈課程融合實踐的路徑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09):10-13.
[6]王蓓蓓.小學音樂課堂中舞蹈教學的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3(08): 89-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