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和教育導向的制約,普通高中對音樂教學的重視遠遠不夠,教師的教學理念滯后,采取的教學方法單一,難以達到音樂課程目標。受孔子沉浸式學琴的啟示,筆者探索出“知曲、知律、知情、知意”(聽懂樂曲、體驗旋律、感悟情感、理解意蘊),即“四知遞進”的音樂鑒賞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沉浸于作品鑒賞中,感知作品的情感和意蘊,從而突破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瓶頸,打造濃濃的音樂味與文化味相融合的音樂課堂,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音樂核心素養(yǎng),增強美育實效。
音樂是人類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今天,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無疑具有素質教育鮮明的大眾性及普及性特點,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不可代替作用。但是由于觀念的束縛和教育導向的制約,普通高中對音樂教學的重視遠遠不夠,導致音樂課程目標難以達成。本文試圖探索音樂鑒賞的教學方法,以突破高中音樂教學的瓶頸。
一、當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現(xiàn)狀
(一)學校重視不夠,教學理念滯后
音樂學科尚未列入中考和高考科目(藝術考生除外),一直被學校、教師、學生當成“副科”,有的學校甚至沒開設或甚少開設音樂課。教師對音樂課程標準的學習不深、理解不透,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簡單理解為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知識,教會學生唱一些歌曲,甚至將音樂鑒賞課變成作者與作品的背景介紹,忽視了通過聆聽、體驗、探究、評價等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品鑒,這樣的教學無法落實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二)音樂基礎不牢,鑒賞興趣欠缺
學生平時的音樂學習時間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差,有的學生僅能跟著媒介唱一些簡單的流行歌曲,而對于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的學習表現(xiàn)出極大的壓力,導致音樂學習興趣不濃,無法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體驗感悟不足,理解內涵困難
音樂鑒賞通常借助音響設備來感受、體驗、認知和理解音樂作品的風格、文化特征以及情感內涵。然而,一些教師認為,由于高中生的社會經(jīng)驗和音樂素養(yǎng)有限,音樂鑒賞課程應當著重闡釋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以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并鑒賞音樂。結果,音樂課往往演變成了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綜合,雖然豐富了文化知識,卻忽視了音樂的本質。這種做法導致學生難以捕捉音樂作品本身所蘊含的真實信息,無法感悟作品中思想情感,從而難以領會作品的深層意蘊。
二、“四知遞進”教學模式探索
(一)孔子學琴予以音樂教學的啟示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鬃釉唬骸鹨蚜暺淝樱吹闷鋽?shù)也。有間,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蓋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p>
上述記載說明孔子學彈奏曲譜經(jīng)歷四個階段:習其曲(懂得曲譜)、習其數(shù)(掌握節(jié)奏等演奏技巧)、習其志(領會曲譜表達的思想感情)、得其人(感悟到曲譜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受孔子學琴的啟示,并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深感受到,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的個人感悟與體驗比教師的講授更重要,于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四知遞進”沉浸式體驗教學模式。
(二)構建高中音樂鑒賞“四知遞進”教學模式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尚顯不足,未能深人關注音樂作品的本質。他們往往忽視了引導學生聆聽、體驗、感悟和探究音樂作品的重要性,而是熱衷于音樂的外圍信息,甚至將個人理解強加給學生,或者僅僅通過簡單的問答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盲目追求課堂表面“熱烈氛圍”的教學方式忽略了音樂的內在韻味,導致學生無法感受音樂作品的精髓。受孔子沉浸式體驗學琴方法的啟發(f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套“四知遞進”的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通過沉浸式的體驗來鑒賞音樂作品,從而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1.知曲 -聽懂樂曲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只有聽懂樂曲,學生才能用耳朵和心靈感受音樂,調動鑒賞音樂作品的積極性。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借助樂譜和音響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讓學生熟悉或演唱音樂曲譜。
首先,掃除理解樂曲的障礙?!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音樂作品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聽覺環(huán)節(jié)演唱或演奏音樂主題,或隨音樂節(jié)奏律動,并適時融人相同主題的歌曲演唱或綜合藝術表演等實踐活動中,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聽賞的參與動力,體驗作品的音樂情感,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學中必須掃除理解曲譜的障礙,通過分析樂譜,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音樂語言,使他們能夠清晰地聽懂樂譜。教學中可以進行以下訓練:
一是音樂符號辨識訓練。在教學中,通過在曲譜中尋找特定音樂符號的方式來進行。二是曲譜聽辨訓練。教師讓學生試聽一段曲譜,然后從相似的曲譜中選擇正確的版本,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曲譜之間的差異。三是樂器聲音辨識訓練。教師讓學生辨識音樂作品中的樂器聲音,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它們在表現(xiàn)音樂元素時的作用。例如,在鑒賞作品時,學生能夠識別出悠揚的樂曲往往依賴于弦樂器,激揚的樂曲則離不開銅管樂器,而音樂高潮部分通常由打擊樂器來襯托。鑒賞曲譜后,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分享對不同樂器音色特點的感受。為了進一步加深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同一曲譜由不同樂器演奏的版本。例如,使用三種不同的樂器演奏《梁祝》的旋律,測試學生分辨樂器聲音的能力,了解他們的辨識水平,并提高他們的聆聽技巧。
其次,學習演唱(哼唱)音樂作品的曲譜。在“音樂鑒賞”模塊的學業(yè)質量水平中,分別提出了“熟悉所聽作品的音樂主題,并能隨樂哼唱(水平1)”“能夠聽辯并學唱所聆聽作品的音樂主題(水平2)”“能夠聽辯和背唱所學作品的部分音樂主題,并能描述其中一些作品的相關信息(水平3)”。通過演唱(哼唱),學生能夠增強對所聆聽音樂作品的感性認識,深化音樂體驗,并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學習演唱或隨樂哼唱鑒賞作品對于將音樂鑒賞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非常重要。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仔細聆聽或反復聆聽作品,然后跟隨音樂自行演唱(哼唱),體驗作品的音樂元素,從而加深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并激發(fā)學習興趣。
2.知律- 體驗旋律
學生應深刻感受節(jié)奏、節(jié)拍、力度、速度、旋律、調式、音階、和聲、曲式、音色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意義,并善于從紛雜的旋律中感受音樂的特色、和聲的編排等。
首先,理解音樂基本要素,感知音樂旋律。音樂有四個基本要素,即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其次,聆聽不同奏唱版本,體驗旋律的精妙。聆聽是鑒賞音樂的基礎,音樂感的培養(yǎng)、聽覺敏銳性的訓練都離不開對音樂的反復聆聽,進而形成持久記憶,熟能生巧,最終在音樂藝術的把握上建立快速直覺反應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賞能力,筆者經(jīng)常引導他們聆聽同一譜曲由不同器樂演奏或不同演奏家演繹的版本。通過對比聆聽,學生能夠深入體驗并領會不同樂器演奏或演奏風格之間的細微差別,從而更易于理解樂譜。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時,筆者會要求學生反復聆聽阿炳演奏的原譜版本、王國潼的版本以及宋飛的版本,比較這三個版本的異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感知到節(jié)奏和旋律的精妙之處,并注意到三位演奏家都運用了“真格旋律”的樂句結構,從而體驗到樂曲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藝術魅力。
3.知情 感悟情感
音樂作品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豐富理解和情感表達,因此,鑒賞音樂作品需要在音樂感知和想象的基礎上,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有意識的音樂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知譜和知律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對主題旋律產(chǎn)生熟悉感,并進一步激發(fā)自身的情感體驗,這為音樂鑒賞中的情感參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理解音樂語言,體驗作品情感。情緒和情感構成了音樂的核心要素。當人們聆聽音樂時,往往會引發(fā)相應的情緒和情感反應。通常情況下,人們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喜悅、憤怒、悲傷和快樂四種基本情感。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反復聆聽不同的音樂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并表達這四種基本情緒的音樂語言,從而提升學生對音樂表達情緒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當然,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遠不止這四種類型,還涵蓋更復雜的人類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去探索這些更豐富的情感表達。
第二,了解音樂背景,感悟作品情感。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深刻地映射了特定社會、文化和時代的特征,蘊含著時代的文化習俗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掌握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作曲家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教授《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曲時,向學生簡單介紹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領悟作品情感。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的作品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一些經(jīng)典作品與現(xiàn)代社會存在一定的距離。鑒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經(jīng)歷有限,他們可能難以深人理解和體驗經(jīng)典音樂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和感悟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展示與黃河有關的視頻資料,特別是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中描繪船夫與驚濤駭浪英勇斗爭的場面,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作品所描繪的場景,并進一步感悟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
4.知意 -理解意蘊
作品是作者通過個性化的方式將其對生活的感悟呈現(xiàn)出來,自然融入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緒、音樂風格以及社會意識和時代觀察,折射出作者的情感體驗。因此,在音樂鑒賞的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深人理解、體驗并感悟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意蘊。經(jīng)過前面“知譜、知律、知情”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體驗并理解了鑒賞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在于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涵。
在高中階段,音樂課程的設置相對有限,學生缺乏充足的時間深入學習音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感悟作品中的情感,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促進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鑒于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喜歡挑戰(zhàn)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個人進行情感體驗,再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第一,自主聆聽感悟,探究作品意蘊。音樂鑒賞是情感共鳴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給予學生聆聽、感悟、探究的機會,切勿“越俎代庖”,而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并適時給予他們指導。
第二,小組合作探究,提高探究效率。探究式教學的開展要有引發(fā)探究的問題,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是學生自主探究后未能解決的問題,學習小組共同探討。
第三,交流探究成果,分享探究樂趣。“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用在文學欣賞中是指不同的讀者對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評價,音樂鑒賞中對作品意蘊的理解更是如此。學生應提出各自的見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達到深入理解作品意蘊的目的。
三、結語
高中音樂鑒賞“四知遞進”沉浸式體驗教學模式,通過“知曲、知律、知情、知意”這四個遞進的音樂鑒賞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聽懂樂曲、體驗旋律、感悟情感、理解意蘊”逐步深入。學生沉浸于作品的聆聽體驗和解讀感悟中,不僅能夠認識作品的音樂風格和流派,還能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意蘊。這一模式旨在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文化,體悟音樂背后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文化積淀。通過打造音樂味與文化味相融合的課堂氛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能力,從而有效增進美育實效。
注:本文系2024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專題研究項目“高中音樂鑒賞‘四知遞進'沉浸體驗教學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粵教教研函2024】1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