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fā)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F(xiàn)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家校協(xié)同育人的核心在于建立“雙向奔赴”的信任關系:家長要理解學校教育的底層邏輯,教師能體諒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
班主任需要與家長共同建設一個和諧的班集體。所謂“和”,就是班級和家庭都尊重彼此的教育方式,各美其美;所謂\"諧”,就是家校教育理念近似,步調一致。家校共育,就是從“班主任的班級”回歸“我們的班級”,從而產(chǎn)生角色分層、專業(yè)分工、責任共擔的共生效應。
養(yǎng)成習慣,先把規(guī)矩立起來
我要求學生盡量提前10分鐘到教室,為上課做準備。多數(shù)孩子和家長都照著要求做,只有小妍踩著點到校,甚至還遲到。我問小妍:“你為什么就不能早點兒起床呢?”孩子的回答讓我意外:“我一早就起來了,可爸爸總是按住我的頭,讓我陪他再睡一會兒?!毙″膵寢屜M⒆釉缙?,而爸爸希望女兒多睡,時間一長,自然就剩下“催”了。孩子之所以會在集體生活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多時候就因為家長之間或家校之間的教養(yǎng)理念和行為不一致。
一項調查表明,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并不會顯著增加??梢?,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關鍵在小學中低年級。舉個例子,“把書翻到第8頁\"這一看似簡單的要求,孩子完成需要具備哪些素養(yǎng)與能力呢?
一是聽力正常。孩子不會聽不見要求,或習慣性屏蔽別人的話。
二是語言發(fā)展良好。對于教師說的話聽得懂,知道是什么書,多少頁。
三是社會性發(fā)展好。懂得課堂要聽從教師的要求。
四是精細動作發(fā)育正常。有快速翻書的能力,不會慢吞吞的。
五是有基本的理解認知能力。知道翻到第8頁,翻錯了能迅速作出調整。
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呢?顯然不是。因此,家長需要緊跟教師要求,對孩子做好習慣培養(yǎng)。如一年級新生新學期“每月重點攻略”。
9月:調作息 + 理書包。晚上9點睡,早晨7點起,規(guī)律生活;書包全放手,執(zhí)行“三查三放”流程:放學查作業(yè)本、文具盒、水杯,睡前放課本、作業(yè)、次日要帶的物品。父母每周帶孩子復盤。
10月:守規(guī)則 + 交朋友。文具盒放\"三件套”:
5支削好的鉛筆 +1 塊橡皮 +1 把直尺,沒有多余的物品。啟動每周一次“學伴伴學計劃”,如說一句贊美同伴的話,約一個好友開展一次郊游、共學等活動。
11月:抓作業(yè) + 管脾氣。知道每天作業(yè)有哪些,回到家運動加吃飯,隨即主動讀書、練字;教孩子發(fā)脾氣前先深呼吸10秒,學會好好說話。
12月:學方法 + 練生活。每周讓孩子當1\~2次家庭小老師,講一講所學的內(nèi)容;每周給10元零花錢,帶孩子采購學習用品,教比價、算找零;學會下面條、蒸雞蛋等生活技能。
還是以小妍為例。如果家長只是善意提醒:“趕緊把作業(yè)寫完!”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無動于衷。于是父母只能提高音量。不如把命令式的語句換成具體的提問:“30分鐘就到睡覺的時間了,數(shù)一數(shù)習字冊還有多少字沒寫?”這樣的提問容易引發(fā)孩子主動思考,大腦也會處于放松狀態(tài),自然就愿意聽從父母的安排。
維護關系,和教師擰成一股繩
如果家校之間沒有情感和信任,那么教育還沒有開始,實際就已經(jīng)結束了。
課間,小熙和同學玩“抓人游戲\"時摔破了膝蓋。小熙爸爸在班級群發(fā)火:“老師怎么不看著點孩子?”“孩子在學校受傷,就是管理不當!”我第一時間帶孩子到校醫(yī)室處理傷口,并拍照留存,然后找到事發(fā)時的監(jiān)控,顯示是小熙自己奔跑時摔倒的,同時請3名學生口述日常老師是怎樣強調安全的,再一次提出“課間安全玩耍三原則”:不推揉、遠離臺階、鈴響即停。我把處理過程在班級群通報,小熙媽媽在群里留言:“孩子自己玩得太瘋摔的,正好讓她長長記性。謝謝老師及時處理!\"家長不把意外歸咎于教師,而是視為孩子的成長資源,家校就能各自努力生長,又為彼此留出發(fā)展空間。
一年級孩子喜歡追逐打鬧,一旦受了傷,家長往往第一時間找班主任,甚至問責班主任。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一年級喜歡打鬧,到了三年級還是這樣,為什么?原來,打鬧,甚至推揉,正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是童年游戲的一部分。因此,家長不要害怕兒童打架,也不要擔心兒童受傷或摔跤,因為只有經(jīng)歷過,孩子才會交朋友,才知道生活的邊界在哪里。換言之,家長遇事不先指責孩子,不先指責學校,而是從自身找問題,通過正念來應對育兒問題,這就是覺醒式育兒。心理學有個詞叫“歸因模式”,指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歸因到外因還是內(nèi)因。家長現(xiàn)在的每一分克制,如克制包辦、克制焦慮、克制比較等,都在為孩子的成長積蓄能量。沒有完美的家校合作,只有不斷調整的協(xié)同姿態(tài)。當我們用成長的眼光看孩子,用專業(yè)的態(tài)度支持教師,那個曾經(jīng)懵懂的小孩才會在愛的托舉中長成挺拔的模樣。
融入集體,帶著孩子交朋友
不少中小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學習和考試,而是不會交朋友。孩子身邊有朋友、心中有熱愛,多數(shù)心理危機可自然消解。
小禹身材瘦小,比較內(nèi)向,說起話來慢條斯理,還總是低著頭,一副不自信的模樣。課堂上,小禹一直發(fā)呆,不參與,不記錄,不思考,好像置身于學習之外;小禹根本不知道寫什么作業(yè),新本子3天不到就變得又臟又爛。而小禹媽媽對孩子的現(xiàn)狀不以為然,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白紙不是越白越好嗎!”我又心急又心痛,當我與小禹媽媽溝通時,一家人以做生意忙為由,并不搭理我。
于是,我和小禹的父母建了一個3人交流群。課堂上,我說“請把語文書翻到第8頁”,所有學生需手指比“8”并輕聲念“第八頁”,目的是強化聽覺和動作的聯(lián)系。我把小禹愛搭不理的樣子、我拿起小禹的手指著書上的文字的過程都拍成視頻發(fā)給家長。因為我知道,每一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都需要“被看見”,都需要在集體生活中“被中心化”。
正是我的熱情和堅持,小禹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兒子的問題,也愿意配合我的教育了。我教家長在家訓練小禹聽指令:“請把蘋果拿給我!”“把數(shù)學書翻到第18頁!\"訓練孩子系鞋帶,多做一些擺碗筷、洗衣服等家務活。三個星期不到,原先總是慢半拍的小禹能快速響應教師的指令了,也懂得和朋友玩游戲時就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
當家長學會觀察孩子成長的細節(jié),展望未來發(fā)展的可能;當教師既能保持專業(yè)判斷又不失人文溫度,教育的共生效應就會悄然發(fā)生。(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