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63;D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5)03-0016-11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為代表的西北地區(qū)共產黨人經歷曲折建軍之路,組建起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為主力的陜甘紅軍。陜甘紅軍的成立為陜甘蘇區(qū)的建立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陜甘蘇區(qū)最終得以成為中央紅軍與南方各路紅軍的可靠落腳點和北上抗日出發(fā)點,陜甘紅軍在其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的中共黨史研究中,關于陜甘紅軍的研究也取得一些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①但之前研究或是僅以類似通史敘述的范式,對陜甘紅軍的形成與發(fā)展歷程進行敘述,或是只涉及陜甘邊紅軍的源起問題,未對陜甘地區(qū)紅軍源起進行整體探討。實際上,陜甘蘇區(qū)紅軍源起問題十分復雜。辛亥革命后的陜甘地區(qū),國家權力處于失范狀態(tài),軍閥混雜、賦稅疊加、旱災瀕發(fā),惡劣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農民自為暴動頻發(fā),民團、土匪、秘密社會不斷出現(xiàn)。在這種復雜歷史背景下,陜甘紅軍的源起與陜甘地方軍事化系統(tǒng)有何關聯(lián)性?中共陜西省委與劉志丹等人如何正視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地方軍事化系統(tǒng)?陜甘紅軍源起過程中呈現(xiàn)的歷史脈絡與邏輯又如何?本文擬依托相關歷史文獻、未刊檔案、口述訪談、地方文史、縣志等資料,對陜甘紅軍源起問題略作梳理,希冀進一步深化對中共革命歷史實踐中地域特征的認識,揭示中共地方紅軍組建路徑的異同之處,以期豐富對中共革命歷史圖景的認知。
一、20世紀初陜甘地方軍事化系統(tǒng)的崛起
辛亥革命后的陜甘地區(qū),農民生存境遇惡劣,國家權力處于失范狀態(tài),暴力成為日常,軍事實力成為確立合法性的決定要素。軍閥混戰(zhàn)下的陜甘地區(qū),各路軍閥割據(jù)一方,為爭奪地盤與擴張勢力,均就地籌餉,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如劉鎮(zhèn)華督陜后,大開煙禁,強迫農民擴大種煙面積,并加大“煙畝罰款”的征收。①與陜北相鄰的甘肅慶陽地區(qū),從1922年到1928年的征稅額度與稅收項目變化巨大,征稅額度從1922年的587.48元激增至1928年的175159.22元,稅收項目也從一項增加到十項。②稅額增幅如此之大,加速了農村經濟破產和農民窮困。
苛捐雜稅已使陜甘地區(qū)農民困苦不堪,而1928年至1930年的災荒進一步導致陜甘農村經濟崩潰。如甘肅慶陽地區(qū)屬于干旱重災區(qū),顆粒未收,饑民載道,農民多以菜根樹皮為食,甚至發(fā)生“易子而食”。③陜西安定縣(子長縣)井水全部枯竭,赤地千里,青草毫無,樹皮草根均被采掘殆盡,“舉村逃亡者不一而足”。④到1930年9月,陜西雖有降水,但由于“種麥太少”緣故,很多地區(qū)“有夏無收”,且農民大量逃亡外鄉(xiāng),農村地區(qū)“耕具全無,蒿草滿目,間有耕者,草比牛高”。③因此連年旱災導致陜甘地區(qū)農民生活雪上加霜。
由于軍閥混戰(zhàn)、賦稅疊加、旱災頻發(fā),20世紀初的陜甘農村經濟崩潰、農民窮困。處于絕對困境狀態(tài)下的農民個體與群體,其趨利性只能促使他們趨利避害實現(xiàn)利益優(yōu)化,因此陜甘農民自為暴動日漸勃興。1906年,為反抗清政府向陜西各縣農民派征的路捐,扶風、渭南、華州以及蒲城、富平等州縣農民發(fā)起規(guī)模巨大的抗捐運動。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民自為暴動日益激烈,如蒲城農民集合千余人反對“有獎公債”(陜西軍閥的一種苛捐)。1928年陜甘地區(qū)出現(xiàn)嚴重旱災后,農民暴動達到高潮。臨潼交口鎮(zhèn)農民因當?shù)乇0碴爮娦兴邀?,與其發(fā)生嚴重沖突,并將保安隊繳械,“打死隊兵十余人”,綏德農民有組織地向當?shù)睾兰澮Z。⑥
陜甘農民自為暴動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抵制軍閥的肆意壓榨,但連年災荒不僅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而且進一步加劇農民的貧困化,造成過多饑民和流民。在地方政府無法有效對災民進行救濟與安置的情況下,個體的趨利性促使災民開始自救,對軍事力量的推崇以及迷信心理的催動,催生了陜甘地區(qū)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地方軍事化系統(tǒng)建立與運行。盡管這些農民武裝被地方政府視為非法團體,但在家破人亡的災民看來,這是良好的“避難處”。
(一)民團
民團組織屬于鄉(xiāng)、區(qū)、縣一級的軍事組織。民國時期,土匪蜂起,散兵游勇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鄉(xiāng)紳富戶打出保境安民口號,紛紛組建民團,以保莊護財,抵抗兵匪襲擾,這類民團完全在豪紳地主掌握中,以保護地主階級利益。據(jù)統(tǒng)計,到1930年前后,華池縣境內活動的民團組織有:玉皇廟川民團、南梁民團等二十余股。①清澗縣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影響較大的民團有:白秀珍民團、張云民團等九股。②慶陽地區(qū)到1931年前后,正寧縣有民團十多股,合水縣有民團二十余股。③這類被豪紳地主掌握的民團又成為地方軍閥收編對象,例如隴東軍閥譚世麟在華池縣境內轄屬的民團有:城壕民團、五蛟民團、悅樂民團、元城民團。④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旱災影響,軍閥糧款攤派日益繁重,土匪不斷增多,陜甘地區(qū)一些農民自發(fā)組成民團,以抵御土匪侵擾。如正寧縣各村為應對官府催糧派款與土匪襲擾,先后組織起“提民團”,當時有上五社、中五社、北八社、象東三社四個民團,團頭分別是鞏世信、張進選、杜興邦、邢進友。這類民團組織組建后,農民仍在自己家中,一旦有緊急情況,幾個團頭相互商量后,以擊鼓為號,將民團集中。③
綜上可知,陜甘地區(qū)民團組織的構建,是陜甘地方權勢人物與群體的因應需要。這些民團組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護與強化社會治安的豪紳民團,另一類是抵御兵匪、反抗政府的農民自發(fā)民團。這些民團的建立與運行,標志著陜甘地區(qū)地方軍事化的形成與強化。
(二)土匪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陜甘地區(qū),匪患的規(guī)模及危害均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渭北、臨潼一帶,土匪更多。1928年至1930年陜甘地區(qū)的旱災,導致陜甘農民大批加入土匪隊伍,陜甘土匪勢力日益龐大。1930年4月陜西省委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及,“而走險的土匪(大部是災民)普遍全陜,總數(shù)約在十萬以上,最近眉、鳳、千、隴、寶、扶以及漢南、漢陰、山陽等地均為土匪占領”。除陜西外,甘肅地區(qū)土匪勢力也不容小峴。如甘肅慶陽地區(qū)在20世紀20年代后同樣土匪紛起,股多名雜,其中勢力較大的土匪有:趙思忠股、陶玉山股等。①甘肅華池縣境內盤踞和竄擾的土匪有薛大牛、毛不順等52股之多。③土匪就這樣成為陜甘地區(qū)社會與政治機體的構成元素。與陜甘當?shù)孛駡F相比,他們的裝備更好,戰(zhàn)斗意志更堅決。像那些收稅的陜甘軍閥一樣,土匪也在自己的地盤上收取保護費。從各方面來說,他們無疑都是“有槍階級”的一部分。
由于陜甘地區(qū)土匪勢力較大,遂成為各方軍閥和中共爭取對象。正如有學者指出:“革命者顯然不可能不被匪幫和秘密社團的革命潛力所吸引,他們的反抗是那么惹人注目,遠遠高于‘蕓蕓眾生’?!雹儆绕鋵τ谕恋馗锩鼞?zhàn)爭初期的中共陜西省委而言,急需將土匪這股強大勢力納人政治革命的洪流,以其強大的反叛力量來促進陜西革命運動的發(fā)展。但土匪自身作為靈活個體與群體,可以自主選擇加入軍閥或中共。隨著土匪不斷投靠陜甘地方軍閥,導致地方軍閥內部權力結構復雜且不穩(wěn)定,繼而影響到中共陜西省委的“兵運”工作。
(三)秘密社會
20世紀20年代中期,陜甘農村社會處于極端脆弱狀態(tài),并缺乏一種有效保障機制。應政治社會背景之需要,陜甘鄉(xiāng)村地區(qū)一些秘密社會成為重要地方勢力,如紅槍會、哥老會等。
20世紀20年代初為抵抗在西北已蔓延開來、橫行無忌的成群的土匪軍隊,陜甘地區(qū)紅槍會活動興起并日益活躍。1925年,紅槍會由陜西傳人甘肅慶陽、華池等地,由于紅槍會具有區(qū)別于民團等組織的宗教色彩的顯著特征,且紅槍會還利用民間宗教的悠久傳統(tǒng),精心設計了一套引人注目的祈求神靈保佑的儀式②,因此在甘肅地區(qū)引起較大反響。如紅槍會由陜西傳入慶陽隴東各縣后,農民紛紛加人,并以燒香敬神、結拜兄弟等形式在各地秘密組織紅槍會③;在甘肅華池縣境內,紅槍會傳入后,發(fā)展迅速,逐漸形成華池紅槍會、溫臺紅槍會等六股勢力較大的紅槍會組織。④
除紅槍會外,陜甘地區(qū)的哥老會組織也較為興盛。陜甘地區(qū)的哥老會組織是晚清時期,作為陜甘總督的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帶到當?shù)氐?。辛亥革命后,陜西政局混亂,災害連年,尤其在陜北的昆山、賀蘭山等地,災荒導致陜北農民經濟破產,紛紛投入哥老會等組織,哥老會迅速發(fā)展,影響較大。③甘肅地區(qū)的哥老會組織自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主持甘政后,得到了較大發(fā)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甘肅哥老會主要的山堂有中華山、五龍山、興龍山等。
以紅槍會、哥老會為代表的秘密社會在陜甘鄉(xiāng)村逐漸興起、發(fā)展與壯大,引起當時陜甘各派系注意。中共陜西省委成立后,便將“打人紅槍會”、深人哥老會等秘密社會組織@,作為鄉(xiāng)村農民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希冀以中共革命理論指導紅槍會等秘密社會,從而推動陜甘地區(qū)革命運動。
綜上,20世紀初的陜甘鄉(xiāng)村社會,農民自為暴動日漸勃興,同時處于絕境的農民由于其趨利性,積極參加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農民武裝。為解決武裝生存問題,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武裝也將收入來源指向農民,從而導致陜甘農民窮困程度日益加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惡性循環(huán)導致農民的絕對貧困,使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農民武裝勢力日漸龐大。由于此類農民武裝是由迫于生計的農民組成,鄉(xiāng)村樸素正義感依然存在,因此這些農民武裝的政治傾向較為正面,從而使劉志丹等人后期聯(lián)絡、動員民團和農民武裝參與中共革命活動成為可能。
事實上,不論是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農民武裝,還是農民暴動,都擁有各自的組織首領,都是在其組織首領帶領下進行活動,如民團首領是豪紳地主或者推選的“團頭”,土匪有其各自首領,紅槍會等秘密社會也有自身頭目,農民暴動大部分也是在組織首領帶領下進行統(tǒng)一行動。而這些組織首領往往會有一大批農民追隨,尤其在陷入困境下,缺乏長遠眼光的農民更加認為地方精英具有獨特眼光,在其庇護下能夠獲取一定利益。因此地方精英順理成章地成為民團、土匪、秘密社會、農民暴動的領袖人物,占據(jù)陜甘鄉(xiāng)村社會核心位置,同時也成為各級軍閥和中共努力爭取的對象。
二、中共陜西省委及地方黨部領導的“兵運”實踐
國共關系徹底破裂后,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和蘇俄經驗的深度影響下,開始奉行以工農群眾武裝暴動并進行奪權為核心的革命方針。此后,隨著中共中央政策由激進趨向和緩,中共陜西省委工作重心由“暴動”轉向“兵運”。
中共陜西省委領導的一系列暴動引起國民黨陜西當局注意。1929年2月6日,中共陜西省委遭到國民黨破壞,為繼續(xù)推進相關工作,于同年3月緊急成立中共陜西臨時省委。1929年4月,中共中央指示陜西臨時省委,應繼續(xù)領導工、農、兵斗爭,積極引導群眾斗爭向大范圍發(fā)展,尤其重視士兵運動。①中共陜西臨時省委根據(jù)中共中央新指示,改造了臨時省委,加緊開展“兵運”工作。劉志丹和謝子長在中共陜西省委派遣下,從事的“兵運”工作主要是圍繞改造陜甘軍閥部隊、土匪武裝、民團武裝三個方面進行,但前期主要是以爭取、改造陜甘軍閥部隊為主。
1929年秋,劉志丹合法取得保安縣民團領導權,將其成功轉變?yōu)橐恢Ц锩溲b力量。1930年夏,劉志丹、謝子長打人甘肅慶陽軍閥譚世麟部開展“兵運”工作。劉志丹利用其父劉培基與其友陳定邦(保安縣公安局局長)提供的武器,將掌握的保安縣民團一百余人與動員而來的農民,在保安縣金湯鎮(zhèn)編為一營,同年6月帶領該武裝進駐三道川,投往譚部。同時,謝子長、閻紅彥通過“兵運”工作,從軍閥楊庚武部帶出周維琪營也到達三道川。土匪張廷芝率領其親信也投靠了譚世麟。譚將三支武裝合編為一個團,在劉志丹建議下,任命謝子長為團長,劉志丹、周維琪、張廷芝分任下轄三個營的營長。劉志丹深受譚世麟信任,被邀請前往譚的隴東民團軍司令部,替其“主持”民團軍整訓,劉志丹借機進行“兵運”工作。正當劉志丹、謝子長伺機發(fā)動兵變時,投靠譚部的張廷芝收買了周維琪,在三道川設下圈套吞并了周維琪隊伍,隨后向謝子長團部和劉志丹營發(fā)動襲擊,部隊被打散,謝子長、劉志丹脫險后回到保安縣。③這即是“三道川事件”,此次事件使劉、謝集結起來的武裝損失殆盡,“兵運”工作受挫。
“三道川事件”后,1930年10月1日,劉志丹借隴東民團軍騎兵第六營旗號,進駐合水縣太白鎮(zhèn),之后集合骨干成員,成功收繳隴東民團第二十四營部分武裝。③“太白收槍”后,劉志丹帶領隊伍到達合水縣固城鎮(zhèn)。當時在固城鎮(zhèn)一帶活動的農民武裝主要有趙連璧(趙二娃)、唐青山、賈生財?shù)?。①趙連璧與劉志丹是姑舅親戚,且趙連璧此人較為英勇,槍法準,南梁一帶的民團、土匪都聽其號令,先后收走太白民團、林金廟民團槍支,發(fā)展到一百余人,四十支槍。唐青山是合水縣人,其部下大多是當?shù)仞嚸?,共有十幾條槍。賈生財是橫山縣人,后逃荒到合水縣蒿嘴鋪,起初在隴東民團當兵,后組織起三四十人的民團,有十幾條槍。趙、唐、賈三人與劉志丹關系十分密切,對劉較為敬重,希望能與劉部聯(lián)合。劉志丹考慮后,同意逐步將其改造為革命武裝。經過協(xié)商,一致推舉劉志丹為總指揮,四支隊伍改編后,共編四個連,有300多人。部隊整編后,行軍到盤克原一帶,后與軍閥陳珪璋部第五旅遭遇并激戰(zhàn),趙、唐、賈武裝被擊散,重回陜甘邊界地區(qū)活動,劉志丹率部突圍后到達小石崖一帶休整,休整期間劉志丹派馬錫五與當?shù)亓_連城民團建立統(tǒng)戰(zhàn)關系,得到其援助,這也顯示出劉志丹對于聯(lián)系民團的重視。②
為繼續(xù)打人軍閥部隊開展“兵運”工作,劉志丹在隊伍被打散的情形下,決定率隊接受軍閥蘇雨生改編,此后被編為蘇雨生部補充團,由劉志丹任團長,駐防陜西省旬邑縣職田鎮(zhèn)。劉志丹趁此機會,籌集糧款、軍械,整訓與擴大隊伍,但在一次籌糧中,地主劉日新抗糧自殺,引起國民黨當局重視,楊虎城即命蘇雨生懲辦劉志丹部,蘇雨生欲借此機會消滅劉志丹部,便以開會為名,將劉志丹誘騙至彬縣隨即扣押,之后派兵包圍劉志丹部,劉部被迫繳械,編為蘇雨生運輸隊。之后中共陜西省委通過中共黨員南漢宸(時任國民黨陜西省政府秘書長)和劉志丹老師杜斌丞(時任楊虎城高級參謀),將劉志丹解救出獄。③
劉志丹出獄后,陜西省委繼續(xù)派其前往隴東軍閥陳珪璋部從事“兵運”工作。1931年6月,劉志丹到陳部后,被陳珪璋任命為第十一旅旅長。陳珪璋委任劉志丹的意圖很明顯,當時陳雖統(tǒng)治隴東十四縣,但面臨多方勢力侵擾,其中不但有蘇雨生、張廷芝等地方軍閥,還有李培霄的饑民武裝。因此陳珪璋期冀利用劉志丹收編李培霄,牽制蘇雨生和張廷芝,這樣陳部即可集中兵力對付張、楊等部。④因此劉志丹投往陳部后,被陳珪璋派往寧縣早勝鎮(zhèn)一帶,收編李培霄部。但此時陳部的蔣云臺、謝紹安旅正欲收編李培霄部,收編未果后將其擊散,劉志丹收編計劃只得放棄。這時,土匪高廣仁率部投靠陳珪璋,被陳編為第十三旅,命其駐守寧縣早勝鎮(zhèn)。但高廣仁暗中與蘇雨生、張廷芝聯(lián)系,準備聯(lián)合進攻陳部。同年7月,陳珪璋命令劉志丹、高廣仁共同阻擊蘇雨生部時,高廣仁以“商談要事”為名邀請劉志丹,隨后將其扣押,并將劉志丹部繳械,此為“早勝事件”。③“早勝事件”使劉志丹的“兵運”工作再次受挫。
1927年到1931年,中共陜西省委根據(jù)中共中央政策指示,同時結合陜甘地區(qū)具體形勢,進行了“暴動”與“兵運”實踐,但結果均以失敗告終。劉志丹等人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啟收編民團、武裝農民的自主建軍之路。
三、陜甘紅軍的初步創(chuàng)建
在爭取、改造陜甘軍閥的同時,中共陜西省委對于改造民團、土匪、紅槍會等農村武裝工作也十分重視。1929年10月,陜西臨時省委給中央報告中指出,陜西黨組織已在部分民團、保安隊、哥老會、土匪中進行革命活動,爭取使其成為真正的農村武裝力量。①中共陜西省委在給地方黨組織指示中,也要求重視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農民武裝組織的改造工作。1930年4月,陜西省委指示西路各特支、軍支,應加緊奪取保安隊或豪紳民團武裝,對于土匪,應首先聯(lián)絡其首領,繼而動員下層群眾。②同年7月,陜西省委要求陜北特委須加強土匪、哥老會、紅槍會等農民武裝的宣傳動員工作,積極爭取其下層群眾。③從中共陜西省委的一系列工作方針及對地方黨部的指示中可看出,陜西省委對于通過爭取改造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農民武裝,創(chuàng)建陜甘紅軍的方式是認同并支持的,對民團等農民武裝的改造政策已成為中共陜西省委兵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后期陜西省委與劉志丹通過收編民團與農民武裝的方式創(chuàng)建的南梁游擊隊產生分歧,是二者在改造農民武裝具體方式上存在差異,以及背后所涉及的黨軍關系等因素導致。
劉志丹在中共陜西省委指示下進行的一系列“兵運”實踐受挫后,促使劉志丹放棄通過爭取、改造軍閥部隊建軍的方式,重新轉向通過收編民團和農民武裝,自主建軍。一些學者曾提出,劉志丹是依靠土匪、哥老會等社會邊緣力量建立起游擊隊。④但事實上,劉志丹是通過收編民團和農民武裝建立起南梁游擊隊。劉志丹曾在反思“兵運”工作教訓時指出,創(chuàng)建紅軍應把“各種民間的武裝和敵人的武裝變成革命的武裝”,“這樣我們才能有基礎,站住腳”。③其實1929年四五月間,劉志丹在中共陜北特委紅石峽擴大會議上就曾提出,可以通過三種形式進行武裝斗爭,即白色的(爭取國民黨軍隊及民團的工作)、灰色的(改造土匪武裝工作)、紅色的(組建工農武裝)。⑥
劉志丹通過爭取民團和農民武裝創(chuàng)建紅軍的想法,與其地方新士紳的身份密切相關。劉志丹出身于一個文武兼修的鄉(xiāng)村士紳家庭,作為地方新士紳的代表,劉志丹曾號召學生成立學生會,驅趕督學。1925年夏秋間,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劉志丹返回陜北開展黨的地下活動,擔任中共陜西省委交通員。③自此,劉志丹完成“士紳政黨化”的轉變,其地方新士紳的身份對于之后整合民團、農民武裝仍有很大幫助。劉志丹作為地方新士紳,熟知鄉(xiāng)村政治生態(tài),在革命之初便開始重視民團等農民武裝的改造工作。在“兵運”工作接連受挫的情況下,劉志丹重新轉向收編民團和農民武裝,自主建軍。
經歷“職田鎮(zhèn)繳械”與“早勝事件”后,劉志丹開始重新聯(lián)絡被打散的趙連璧、賈生財?shù)炔?。趙連璧回到陜甘邊界后,將其舊部重新集結,活動在蒿嘴鋪附近。賈生財利用其岳父士紳地位取得合水民團團總一職。劉志丹與趙連璧、賈生財取得聯(lián)絡后,又收編了楊培盛、同守孝農民武裝,并在倒水灣將趙、賈、楊三部進行了整編,共編三個營,趙連璧、賈生財、楊培盛分別擔任營長,劉志丹任總指揮,全部人馬共400人左右,槍300多支。這支由民團、農民武裝組成的隊伍構成了南梁游擊隊的基本力量。南梁游擊隊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中共陜北特委派閻紅彥、白錫林等到山西呂梁山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在中共山西省委領導下,創(chuàng)建晉西游擊隊。①之后受到國民黨軍“進剿”,晉西游擊隊30余人西渡黃河,到達陜北開展游擊活動。1931年10月,晉西游擊隊到達安定縣北區(qū)南溝岔時,遇到從山西來的師儲杰率領的百余“土客”武裝,由于師儲杰與閻紅彥、白錫林等人相識,經過協(xié)商,師儲杰接受與晉西游擊隊聯(lián)合行動的三個條件,兩支武裝合編為三個大隊,由師儲杰任大隊長。 月下旬,師儲杰大隊與南梁游擊隊在南梁林錦廟勝利會師。1931年12月,中共陜西省委決定將南梁游擊隊和晉西游擊隊以及師儲杰武裝統(tǒng)一整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謝子長任總指揮,劉志丹任副總指揮,下轄兩個支隊,普西游擊隊與師儲杰武裝整編為第一支隊,師儲杰任支隊長,南梁游擊隊為第二支隊,劉志丹兼支隊長。西北反帝同盟軍的成立為之后陜甘游擊隊以及紅二十六軍的組建奠定了基礎。
劉志丹通過收編民團與農民武裝的方式組建南梁游擊隊,這支游擊隊成為紅二十六軍的主要兵源。紅二十六軍在后期發(fā)展過程中與中共陜西省委產生了齟齬。關于二者產生齟齬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是劉志丹收編的民團與農民武裝在最初的革命活動中出現(xiàn)違反紅軍紀律的行為,從而導致劉與紅二十六軍被上級機關誤判,受到指責,出現(xiàn)黨軍關系緊張局面。③但從劉志丹創(chuàng)建南梁游擊隊經歷來看,之所以會在后期出現(xiàn)黨軍關系緊張局面,除上述原因外,主要還有兩方面因素。首先,中共陜西省委雖支持通過改造民團、土匪、秘密社會等農民武裝來創(chuàng)建陜甘紅軍,但對于其首領,陜西省委認為他們“升官發(fā)財?shù)挠^念很深”“流氓性太重”,表面上聯(lián)絡其首領,只是作為一種“打入的途徑”,關鍵是要深入其下層群眾。④但劉志丹組建南梁游擊隊過程中,對于地方武裝首領,如趙連璧、賈生財?shù)热耍⑽赐耆裾贞兾魇∥甘?,反而將其留在隊伍中擔任主要軍事干部,因此成立西北反帝同盟軍時,陜西省委才會派遣謝子長等人來部隊中進行整改工作,而多種復雜因素導致了“三嘉塬事件”③的發(fā)生。其次,南梁游擊隊的組建與劉志丹地方新士紳與中共黨員的雙重身份密切相關,劉志丹完成“士紳政黨化”的轉變后,其士紳身份仍在發(fā)揮作用,劉利用士紳與中共黨員的雙重身份成功深入民團,最終通過爭取民團與農民武裝的方式組建南梁游擊隊。而趙連璧、賈生財?shù)鹊胤轿溲b首領也是被劉志丹的個人能力與威望所吸引,從而使得南梁游擊隊內個人色彩較重。而中共陜西省委希望部隊能夠聽黨指揮,逐漸“正規(guī)化”,因此1931年底中共陜西省委委派干部對隊伍進行整改。外派干部初到軍隊,較為陌生,加之,原隊伍領袖勢力較為強固,因此,雖名義上為武裝最高領導,但難以做到完全領導部隊,結果造成黨軍關系的緊張。
劉志丹通過爭取民團與農民武裝的方式創(chuàng)建陜甘邊紅軍的同時,在陜北地區(qū),中共陜北特委于1928年4月中旬成立后,開始組織革命武裝的活動。1928年4月到1930年9月,中共陜北特委在陜西省委領導下開展工作。1928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陜西省委應深人農民,領導農民斗爭。①在中共中央政策影響下,陜西省委給陜北特委的指示信中,強調陜北特委應深人農民,領導農民的自發(fā)斗爭。 年4月,中共陜西省委指示陜北特委,應時刻注意集中農民武裝并奪取敵人武裝,開發(fā)陜北游擊戰(zhàn)爭,組織紅軍隊伍。
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10月北方局決定陜北特委直屬北方局。隨即北方局指示陜北特委,要求其深人工農群眾,組織革命兵變,開發(fā)游擊戰(zhàn)爭,尤其在組建游擊隊方面,北方局特別強調要組織農民開展武裝斗爭,“戰(zhàn)術上仍可活潑的運用朱毛游擊戰(zhàn)術”,“在深人土地革命的基礎上適時的創(chuàng)造紅軍”。④在中共陜西省委與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下,陜北特委領導陜西警備騎兵旅高志清部手槍連發(fā)動兵變,但最終由于計劃不周詳歸于失敗。
“兵運”工作受挫后,陜北特委為躲避敵人打擊,于1931年1月由綏德遷往榆林,開始在榆林農村開展革命活動。在此期間,陜北特委曾幫助轉入陜北地區(qū)作戰(zhàn)的普西游擊隊與紅二十四軍。晉西游擊隊后與師儲杰武裝聯(lián)合,在林錦廟地區(qū)與劉志丹帶領的南梁游擊隊會師。紅二十四軍到達陜北后,陜北特委派遣人員及時與其聯(lián)絡,但最終被井岳秀繳械,歸于失敗。紅二十四軍與晉西游擊隊在陜北地區(qū)的不同結局對于陜北特委影響較大,陜北特委1932年給河北省委的報告中指出,紅二十四軍失敗的原因是,“到陜北后已形成了單純的軍事行動,灰色了政治面孔,與農民群眾自覺的隔離起來”。③陜北特委初步意識到革命武裝深人農民群眾、組織農民武裝的重要性。
同年1月,延川縣共青團員高朗亭到榆林向陜北特委請示工作,匯報了其計劃在延川縣通過組織農民奪取民團槍支,從而建立革命武裝的想法。③之后,高朗亭與中共黨員劉善忠通過籌款購得兩支手槍,開始在延川、橫山、綏德、清澗、米脂等縣進行秘密組織農民武裝的活動,到1932年
2月,在上述地區(qū)已組織十七八個秘密聯(lián)絡站點和幾十個秘密農會小組。1932年3月12日,劉善忠、高朗亭組織農民奪取了清澗淮寧灣邱樹楷民團的六支步槍,13日在延川縣成立陜北第一支革命武裝——延川游擊隊,劉善忠任隊長,高朗亭任政委。4月18日,延川游擊隊襲擊延川縣永坪鎮(zhèn)劉廣漢民團,繳獲步槍17支,同時打出工農紅旗,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劉善忠任司令,高朗亭任政委,隊伍發(fā)展到70余人、30余支槍。①西北先鋒隊的成立為之后陜北游擊隊以及紅二十七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其“農民武裝化”的建軍方式,深刻影響了陜北地區(qū)革命武裝的組建模式。此后,中共陜北特委開始有意識地重視領導農民進行革命武裝活動,尤其1933年7月中共陜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后,陜北特委不斷組織農民在陜北蘇區(qū)建立新的游擊隊,謝子長回到陜北后,領導農民組建游擊隊的活動快速開展。
高朗亭、劉善忠等人通過“農民武裝化”的方式建立陜北地區(qū)革命武裝,這與中共陜西省委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對陜北特委的指示并不矛盾,甚至是一致的。之所以“農民武裝化”的建軍方式會在后期影響陜北地區(qū)黨軍關系,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高朗亭通過組織農民奪取民團槍支,從而建立革命武裝的想法,最初未得到陜北特委的批準,因此延川游擊隊與西北先鋒隊的組建是高朗亭、劉善忠的個人行動,中共陜北特委并未參與,直到1932年8月,高朗亭帶領的一部分游擊隊才與陜北特委建立聯(lián)系。②在陜北特委看來,這支隊伍的形成是“幾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熱誠與陰謀”,并沒有得到中共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從而導致其“領袖的英雄色彩過重和官僚化”。③為使隊伍向正規(guī)化方向發(fā)展,陜北特委自然要對隊伍進行整編,整編過程中黨權的介人使得陜北特委與地方部隊產生新的矛盾,從而影響二者之間的黨軍關系。其次,“農民武裝化”的建軍方式,使得后期陜北游擊隊的組成人員基本來自文化水平有限的農民,他們對于游擊隊指揮者的“忠誠度”很難輕易被打破,而陜北特委希冀在游擊隊內部建立“以黨領軍”的黨軍模式,需要對其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使農民出身的游擊隊員能夠達到對黨忠誠,以取代游擊隊軍事指揮者對部隊的領導,最終實現(xiàn)“以黨領軍”,而事實上,農民出身的游擊隊員較難理解中共的治軍思想,從而使得黨權在深入游擊隊的過程中遇到較大阻力,結果導致后期陜北地區(qū)黨軍關系緊張局面。
四、結語
陜甘紅軍的源起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陜甘鄉(xiāng)村地方政治生態(tài)有很大關聯(lián)性。辛亥革命后的陜甘地區(qū),國家權力處于一種失范狀態(tài),軍事實力成為合法性的決定性根源,各級軍閥掌握著上層政治,而在農村地區(qū),地方武裝首領憑借其個人威望組織起土匪、民團、秘密社會等地方軍事化系統(tǒng),從而控制陜甘鄉(xiāng)村社會。地方精英劉志丹熟知陜甘鄉(xiāng)村地方政治生態(tài),遍及陜甘鄉(xiāng)村的土匪、民團、秘密社會等地方軍事化組織成為其組建紅軍的重要來源。劉志丹靈活穿梭于地方武裝首領之間,努力開拓新的革命局面,逐步組建起陜甘邊第一支紅色武裝——南梁游擊隊。值得注意的是,陜北高朗亭等人也是在了解陜甘地方政治生態(tài)基礎上,動員處于困境中的農民,運用“農民武裝化”方式組建延川游擊隊,從而逐步發(fā)展壯大。之后,為消除農民武裝帶來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色彩,使隊伍不斷“正規(guī)化”“紅軍化”,中共陜西省委、陜北特委對陜甘紅軍進行了多次整編改造,整合過程中完成了中共黨軍關系的調適,形成了“以黨領軍”的現(xiàn)實樣態(tài)。
[梁晨暉,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責任編輯:張麗紅)
Abstract: After the Xinhai Revolution,inthe Shaanxi-Gansuregion, warlordconflicts,excessve taxes and frequent droughts led to the increasing rise of self-initiated peasant upris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local militarized systems such as militia, bandits and secret societies.As soon as the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was established,it was atentive to these armed forces.After thesetbacks in the \"uprising\" and \"military movement\" practices,Liu Zhidan,who had experienced the \"gentrificationof the Party\",took advantage of his dual identities as a local gentry and a memberof the CPC.He independently formed the Nanliang Guerrilla Force by recruiting local militia and armed farmers,and established the Yanchuan Guerrilla Force through the \"militarization of farmers\" approach in Gaolangting.The formation of the Shaanxi-Gansu Red Army wa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orts and management by local elites.Therefore, in the early days,the team had a strong personal flavor,which led the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tee of the CPC and the Special Commitee of Northerm Shaanxi to the hope to continuously \"regularize\" and \"transform into a Red Army\" through rectification measures.
KeyWords: The Shaanxi-Gansu Red Army;M ilitary movement; Local militarization;Liu Zhi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