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職業(yè)院校不斷探索思政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達到立德樹人目的。將項目式學習運用到思政課教學當中,切實突破了傳統課堂的種種限制。在實際解決項目問題時,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思政理論的真正內涵,由此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對于職業(yè)教育而言,要培育出德技兼?zhèn)涞膹秃闲腿瞬?,這項教學改革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項目式教學的含義與特征
(一)項目式教學的含義
在當前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出臺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這份方案特別強調要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推動各類課程和思政課攜手共進、協同發(fā)展。
項目式教學即在此形勢下,順應潮流誕生的一種先進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ming),簡稱PBL,是一種圍繞學科核心概念和原理進行“教”與“學”的模式,要求學生從事基于現實世界的探究和問題解決活動,“訓練學生主動學習并通過制作作品的形式以自主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以學生的知識生成和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它突破了學科之間的固有界限,十分注重跨學科知識的交融匯合。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學習不同,它是一個激發(fā)學生對項目主題進行深入思索與認知的過程。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形成一個個緊密的學習單元,每個小組宛如一個小型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學生們分工明確、相互合作、彼此啟發(fā)、齊心協力為完成項目任務而拼搏努力。
(二)項目式教學的特征
1.驅動性
在項目式教學里教師扮演著引領者這一關鍵角色,學生則是學習的核心主體。項目主題要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連,要能準確覆蓋學科知識要點。唯有如此,學生在推進項目的過程中,才能切實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體系。同時,項目主題所設置的項目任務要精準地落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基礎,設計出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但學生通過努力又能夠完成的任務。
2.多元性
項目式教學具有十分突出的多元性特點。它有效突破了學校學習與社會學習之間原本存在的固定界限,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寬廣的學習天地。在推進項目任務時,社會大環(huán)境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項目式教學借助社會各方面力量,構建起獨有的教學和評價生態(tài)。從評價主體這一方面來看,項目式教學的評價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個人[]。
二、基于項目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主體優(yōu)勢
(一)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培養(yǎng)內容滲透性
項目式教學著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重點在于讓學生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學習任務?;诖碎_展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十分注重對教學場景與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將學生的現實生活環(huán)境與課程思政知識內容有效結合起來,為學生搭建起理解和運用思政知識的橋梁。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社會現象,然后從課程思政知識的角度進行分析與思索,讓學生認識到思政知識并非空洞、抽象的理論,而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種教學實踐有助于學生深入探究課程思政知識的內涵,積極主動地開展課程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3]。
(二)深化課程思政多元知識融合
在教學活動中,不同學科的教師在諸多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引發(fā)了一個現實問題,即在課程思政教育進程中,部分學科想要達成統一的推進節(jié)奏頗具難度。由于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節(jié)奏不盡相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充分施展。
然而,基于項目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展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有力地減少教師在課程教學時,因各類客觀因素對教育實踐造成的干擾。教師緊密聯系學生在課程思政方面的學習進展和學習能力,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育規(guī)劃與設計方案,以此更有效地推動課程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4]。
(三)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思維
課程思政教育在推行之際,存在圍繞教師來構建育人體系的狀況。在課程思政這個教育領域內,學生獨立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并未獲得應有的關注。而基于項目式教學展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從多個層面為重塑學生的獨立學習思維給予了有力支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能夠依據學生對課程思政知識的理解程度,科學地對教育實踐方向加以優(yōu)化,持續(xù)完善育人培養(yǎng)方案。
三、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職業(yè)教育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
(一)明確立德樹人根本出發(fā)點,設計與策劃項目
項目式學習在設計與策劃方面有其特殊要求,必須緊密圍繞關鍵知識、理解力以及成功技能來開展。對于職業(yè)院校的思政課而言,更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品德塑造有機融合,巧妙地融入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規(guī)范、職業(yè)操守以及法律和政治觀念。
項目式學習包含多種項目類型,能夠契合不同課程與教學的實際需要。就解決現實問題這一類型而言,其有助于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社會熱點,深度探究實際存在的問題。以民生問題探討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展開研究。學生走進社區(qū),與老年人以及社區(qū)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切實了解到當前養(yǎng)老服務的實際狀況、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老年人真實的需求。如此,學生能真切體會到民生問題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進而主動思考怎樣改進和完善養(yǎng)老服務體系。而設計挑戰(zhàn)類型的項目同樣具有獨特魅力。比如,設計并拍攝紅色文化微電影,學生需要深入探尋紅色文化的內在含義,挑選恰當的故事題材[5]。從劇本創(chuàng)作階段就需要用心雕琢,將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以及崇高精神充分展現出來。在拍攝過程中,學生要綜合考慮鏡頭語言、場景布置、演員表演等諸多方面,力求借助生動的畫面將紅色文化呈現給觀眾。當為校園周邊社區(qū)拍攝短片宣傳新時代社會建設時,學生需了解社區(qū)的發(fā)展變遷、特色之處,運用富有創(chuàng)意的手法進行拍攝與制作,向更多人展示新時代社會建設取得的成果,增強自身對社會發(fā)展的認同感與責任感。與此同時,研究抽象問題類型的項目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在研討“共同富裕允許有差別嗎”這一問題時,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經濟、社會、歷史等多個維度展開分析。有的學生認為共同富裕并非意味著絕對平均,合理的差別能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力,推動經濟發(fā)展;有的學生則著重強調要注重公平,防止差別過大引發(fā)社會矛盾。經過熱烈討論,學生們對共同富裕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刻地理解[]。
在進行項目設計時務必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要點展開,并且要充分考量學生的興趣所在。因為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積極投身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主動態(tài)度和創(chuàng)造精神。
(二)構建課堂生態(tài)文化,促進改革創(chuàng)新
課堂生態(tài)文化著重指出,充滿活力的師生互動交流是項目式學習實現創(chuàng)新探索的關鍵要點。而項目式學習的課堂文化,其核心之處在于打造一個自由討論的優(yōu)良氛圍。在面對開放式項目時,教師需要通過多輪的作品反饋與修正工作,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心態(tài)”。讓學生能夠慢慢適應并從內心認可這種學習模式,學會在教師的反饋中不斷總結經驗,實現自我提升。
以某職業(yè)院校思政課程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教學實踐而言,教師布置“當代社會青年就業(yè)價值觀”的課題。在項目剛剛啟動的階段,不少學生僅僅是從網絡或者教材里直接摘取政策理論相關內容。如此,導致學生們的作品內容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既缺乏深度,也沒有新意。針對這一狀況,教師迅速引導學生轉換思考方式,鼓勵他們突破常規(guī)的思維局限,從全局角度出發(fā)深入剖析社會問題的獨特視角。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哲學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學習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比如,對國家為助力青年就業(yè)而頒布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引導學生分析政策背后蘊含的邏輯以及期望達成的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從社會結構變遷這一角度入手,探討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青年就業(yè)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還有的學生則著眼于地域差異層面,研究不同地區(qū)青年就業(yè)價值觀的各自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開啟實時彈幕功能,為學生提供自由討論的有力支持。課堂上,學生們圍繞各種不同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思想的火花頻繁碰撞。課余時間,學生們還借助線上平臺延續(xù)討論,積極分享自己的獨特見解與新的發(fā)現。
經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對課題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入,逐漸掌握了辯證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和比較的眼光去研究社會課題。學生作品的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不再只是簡單地“搬運政策理論”,而是充滿了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分析。
(三)優(yōu)化資源配置,支撐教學實施
高校校內資源實現一體化整合,這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極為重要的根基。學校很有必要構建起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將現有的教學資源、技術支持平臺以及理論學習資源深度融合在一起。在“知史愛校 砥礪前行”一參觀校史館主題實踐活動中,教師以學校發(fā)展歷程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受學校由古到今的巨大發(fā)展和歷史變遷,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培養(yǎng)他們熱愛母校的情感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深入知曉學校從創(chuàng)立到發(fā)展期間經歷的風風雨雨,以及取得的各項成就,進而體會到學校歷史背后所蘊含的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等精神內涵。在學生評價體系方面,學校管理部門積極協調各院系,搭建起資源共享和學生評價平臺。這個平臺對各類教育資源統一管理與分配,改變了過去各院系評價標準不一致、資源分散的情況。就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而言,輔導員和專業(yè)課教師依照統一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實踐表現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達成思政課實踐的增值評價[8]。
除了校內資源整合工作,學校在整合校外資源時應從傳統的單向合作模式,轉變?yōu)殡p向賦能的合作機制。學校可與當地社區(qū)建立合作關系,由思政課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文化建設項目。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學生運用在思政課上學到的文化傳承、價值觀塑造等理論知識,為社區(qū)設計文化活動方案,豐富社區(qū)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從社區(qū)實踐中積累社會經驗,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學校還可建立“項目孵化機制”,將校園內具有社會效益的項目推廣到校外。比如,學生團隊研發(fā)的紅色文化宣傳小程序,原本是在校園內用于紅色文化教育,通過與外部文化企業(yè)合作將其推廣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當中,實現持續(xù)的資源共享和實踐提升。
此外,優(yōu)化資源配置,跨學科資源聯動十分關鍵。就中國精神章節(jié)教學而言,教師布置“弘揚中國精神主題作品設計”項目任務,將專業(yè)項自與思政項自有效融合。例如,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和思政專業(yè)學生共同組隊,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憑借自身專業(yè)技能承擔作品的創(chuàng)意構思與視覺呈現工作,思政專業(yè)學生則從中國精神的內涵、歷史背景等方面給予理論支撐。同時,學校建設的“跨學科聯合實驗室”與“跨學科創(chuàng)新工作室”也能為學生搭建研究與實踐的平臺。在此平臺上,不同學科的學生圍繞項目任務展開充分討論與緊密協作。他們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實現知識的交流互動與融合,如此一來,全方位育人目標得以真正達成。
結語
總體而言,在職業(yè)教育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中探索運用項目式學習,給職業(yè)教育思政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活力與生機。未來,學校有必要持續(xù)深入推進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職業(yè)教育思政課教學改革工作。要注重不斷總結過往改革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強化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和反饋,助力職業(yè)教育思政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
本文系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2024年度校內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2408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田福寧,孫文杰,孫乃龍.關于高校思政課項目式教學實施策略的幾點思考[J].高教學刊,2024,10(32):168-172.
[2]黃孔雀,楊賀然,“服務學習”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的價值意蘊與實踐理路[J].教育評論,2024,(10):68-74.
[3]姚亞平.指向思維進階的思政課項目式學習[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10):36-39.
[4]羅珍.高職思政課的應然特質、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4,31(03):47-50.
[5]姜喆,李文靜,劉娜.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項目式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4,45(11):234-236.
[6]林虹,徐倩.基于項目式教學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策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4,(05):97-99.
[7]杜益.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研究[J].教書育人,2024,(11):25-27.
[8]陳哲遠.“四史”融入高中思政課項目式學習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23,9(01):17-20.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