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4(a)-0051-05
Abstract:\"De\"isacoreconceptinChinas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Itsinterpretationhasbeencomplicated bysmantic evolution,leadingthllengsinextalalysisAmongvarosclassicaltexts,eookofnges,vedastefostofthe classics,ervesasawindowtoxploreteculuralcootatiosandcontemporarylueof\"de\".Ononhand,wiinitsteualon text,\"de\"canbeunderstodtroughthreedimensions:as\"xing\"inanaturalsense,\"pin\"inasocialsense,and\"ing\"inapracticalsense.Onteoterhand,clarifyingthemeaningof\"de\"inTeBookofChangesrevealsitsculturalperspectives:aliephilos phycenteredontheidealofthe\"nobleperson\",avaluesysteprioritizngauspiciousne,andavisionofanorderlysocetylight of modernrealities,discourseonvitueinTheBokofChanges—emphasizing moralexemplars,adaptabitytochange,andharony withethical principles—resonates withcontemporaryidealssuchascultivating\"new-eracitizens\",promotingreformandinovatio andadvancingtheruleoflawinChina.ThisdemonstratestheenduringvitaltyofvirtueinTheBooofChangesorientedculturein the modern era.
Key Words: The Book of Changes; Virtue; Culture; Semantics; Connotation; Contemporary era
自先秦及今,“德”在中國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尚書·蔡仲之命》有“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在《詩經(jīng)·大雅·烝民》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等,這些文獻表明,至少在西周早期,人們便使用了“德\"的概念,將之置于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并義同現(xiàn)代漢語所謂“道德”。然而,在語言和語境的不斷變化中,“德”的含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此便帶來解讀“德\"有關文獻的困難,進而較難準確把握“德\"的文化意蘊,造成當代社會轉(zhuǎn)化與發(fā)展“德\"文化的困難。從代表性、典型性上看,《周易》所載約70處“德\"的表述是學界理解和把握“德”的思想內(nèi)涵與文化意蘊的重要窗口。本文從文本語境與義理角度論析《周易》“德\"的語義概念與思想蘊藉。
1《周易》文本語境中的“德\"內(nèi)涵
《周易》文本主要由“經(jīng)\"和“傳\"組成。其中,《易經(jīng)》有卦辭、爻辭,《易傳》包括《豪傳》《象傳》《系辭上下》等共“十翼”?!兑捉?jīng)》中記載“德”的文字共有5處,《易傳》則約有70處,這些文字所記載的“德”,學界分別有不同的解釋:有作“根本原理”“倫理實踐\"理解;有釋以“物質(zhì)規(guī)律”“倫理規(guī)范”“最高范疇\"4三層理解結(jié)構;有據(jù)\"具體”與\"抽象\"解;還有作“性質(zhì)\"說等論??偨Y(jié)各家說法,考究《周易》文本語境,將其分自然意義的\"性”社會意義的“品”實踐意義的“行\(zhòng)"三層含義來講解。
1.1“性”:“德\"的自然義
性,分普遍與特殊。普遍之性在于言天地、神明之德,特殊之性則言一事一物之德。從這一意義上看,“德\"的“性”義既能表達本原、根本,也能指向分殊、現(xiàn)象?!独献印の迨徽隆吩疲骸暗郎滦笾?,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里的\"德\"與\"道”一起,是作為萬事萬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依據(jù)。而《莊子·天地》提出,“德兼于道”,“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8,則體現(xiàn)出把“德\"作為區(qū)分事物間特殊性的標準。
在《周易》的文本中,“德”有著顯著的普遍之“性”,如《系辭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于天地之大言德,即是在宏觀的整體宇宙中尋找萬事萬物共同的本原性,這一本原性便是“生”,生生不息、化生方物之謂。而“生生之謂易”,易則“與天地準”,是天地萬物變易、簡易、不易之謂。無論是天地,還是生與易,在萬事萬物中都屬于形而上的討論范疇。因此,討論天地的本原,探究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道理,就是討論普遍的德性,而普遍的德性便可以對應生、易等具有周普意義的概念。其中,若進一步探究\"生\"之所以“生”,“易\"之所以“易”,“德”便又可以進一步對應“一陰一陽之謂道\"中關于\"陰\"與\"陽\"的內(nèi)涵。此外,《周易》文本中,“德”還有指向分殊、現(xiàn)象的特殊之“性”。如《系辭上》:“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意即蓍草的性質(zhì)圓通而神奇,卦體的性質(zhì)方正而明智。蓍草與卦體之所以能相區(qū)別、各有特征,便是因為各有專屬的“德”性,這是兩者之所以存在并為人們所知的內(nèi)在依據(jù)、自身本質(zhì)??偠撝瑥摹吨芤住肺谋镜恼Z義聯(lián)系上看,討論本原、根本性的話題,就是探究普遍的“德\"性,討論具體事物、具體現(xiàn)象的認識,便是明確特殊的“德”性。引而伸之,“德\"的普遍與特殊兼?zhèn)涞摹靶浴绷x特征,可以說使得《周易》文本中的“易\"\"簡\"\"乾\"“坤\"“神明\"等各種概念和話題都能在普遍“德\"性和特殊“德\"性間各歸其位?!暗耚"在這一意義上也便獲得了統(tǒng)攝和貫通《周易》上下的理論地位。
1.2“品\":\"德\"的社會義
品,主要指品德、道德。自古及今,把“德\"視為人的品德、道德,可以說是最為廣泛的一種解釋。如《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禮義廉恥之心,而且也能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這里的“道德\"是指社會生活中的倫理規(guī)范、言行品格。在《周易》的文本中,“德\"作為品德、道德的社會義隨處可見,如《系辭上》“賢人之德”,《周易·乾·文言》“進德修業(yè)”,《周易·蹇·象》“反身修德\"等,都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品德修養(yǎng)、美好道德之意??偨Y(jié)《周易》的“德”論文本,其品德修養(yǎng)、美好道德的內(nèi)涵可以“己 人 事”三重道德結(jié)構歸納之。
首先,在己為修己之德。如《周易·乾·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貞?!?/p>
《乾》卦象征天,有健進之謂,因而“元、亨、利、貞\"四德可以理解為進取之德。從語義上看,“元、亨、利、貞\"分別是元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之意。進一步地,需要接著討論“以什么為始才能作為‘善之長'?\"\"如何作為才能嘉會亨通?\"\"如何為‘利'才能和義?\"“貞正堅固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等問題。顯然,《周易·乾·文言》給出了“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的結(jié)論,對“元、亨、利、貞\"四德的具體表現(xiàn)做了一個說明:仁德為始,合禮而亨,利物和義,貞固干事。“四德\"也就轉(zhuǎn)化為仁德、禮德、義德、貞德。以此四德修養(yǎng)己身便能秉受“元、亨、利、貞\"的美善。
其次,在人為待人之德?!吨芤住分械拇酥掠凇独ぁ坟灾凶顬轷r明?!独ぁは蟆吩唬骸袄ず褫d物,德合無疆”?!独ぁ坟韵笳鞯?。大地是容載萬物生長的空間,萬物生于斯、長于斯。因此,《坤》卦所代表的“德\"是寬廣無疆、寬厚包容的。因此,在待人接物上,有“厚德載物\"之德,即包容他人、胸襟寬廣。除此以外,待人之德還鮮明地體現(xiàn)為一種奉獻精神。如《周易·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益》卦象征“增益”,表“損上益下\"之道,其九五爻處君位,有益下之心,結(jié)合爻辭,可以理解為君主有真誠普惠天下之心,那就毫無疑問能獲得至高的吉祥,這是因為天下人得到我真誠的恩惠后,也會真誠感念我的恩德。
最后,在事為處事之德。處事之德,要在得宜。凡事欲有好的結(jié)果,得當與否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得當在《周易》中有一個最高的標準,即“中正”。《周易》以陰陽論爻位,六爻位次還有陰陽、奇偶之分之中,初、三、五爻為寄,二、四、上爻為偶,陰爻居陰位、陽爻居陽位,謂之得當正位,且二、五爻位分別為下卦之中,上卦之中,因而又有“中正\"之德,即陰爻在二,陽爻在五,位為中正?!肚の难浴吩弧褒埖露姓咭病?,二程解釋中正之德曰:“以龍德而處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為得正中之義\"[0],即從所處位置的合宜性而言,龍德在一卦正中,既中且正,處事如能恰如其分,便能收獲好的結(jié)果。此外,在處事過程中,免不了要與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因而能否取信于人,又是一種衡量處事或善或否的依據(jù)。《中孚》卦象征誠信,其“九五:‘有孚攣如,無咎。\"即用誠信牽系天下之心,無所咎害。因而,誠信作為一種處事之德,是能“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的關鍵。
1.3“行”:\"德\"的實踐義
行,即德行?!暗滦小币辉~在《周易》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意味著“德\"的內(nèi)涵“不僅僅是思想觀念,而必須見之于行動\"。德行,意即知行合一,是一種道德實踐?!断缔o上》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是對具有實踐意義的“德行\(zhòng)"最好的表達。在“德”的實踐中,較為突出的是《系辭下》的九卦德體系:
《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從《履》卦到《巽》卦所象征的德行,在基、柄、本、固、修、裕、辨、地、制等環(huán)節(jié)上共同構成了相互聯(lián)系、層次分明的德行實踐結(jié)構。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有相應的德行實踐任務: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即《履》卦的道理可以用來和順小心地行走,《謙》卦的道理可以用來控制禮節(jié),《復》卦的道理可以用來自我省知得失,《恒》卦的道理可以用來始終不移地純一守德,《損》卦的道理可以用來自損不善、遠離禍害,《益》卦的道理可以用來益人益己、廣興福利,《困》卦的道理可以用來處困守操、不怨天尤人,《井》卦的道理可以用來廣養(yǎng)萬物、辨明道義,《巽》卦的道理可以用來順勢利導、行使權力。
2《周易》義理闡釋下的“德\"意蘊
在對《周易》之“德\"的內(nèi)涵理解基礎上,不難發(fā)現(xiàn),在“德\"的自然義、社會義、實踐義逐漸成形的背后,在文化現(xiàn)象上,《周易》“德\"的思想蘊藉包含著極為豐富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社會觀的認識。
2.1 人生觀:應當成為什么樣的人?
首先,在“成為什么樣的人”的人生觀問題上,《周易》有著明確的標準一君子,縱觀《周易》六十四卦,可以說,卦卦皆為君子。每一卦都有著明確的君子準則。如《屯·象》曰:“君子以經(jīng)綸”,強調(diào)做一位努力經(jīng)略天下大事的君子;《訟·象》曰:“君子以作事謀始”,強調(diào)做一位萬事能慎“初\"治“本\"的君子;《小畜·象》曰:“君子以懿文德”,強調(diào)做一位修美文章道德的君子;《否·象》曰:“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強調(diào)作為一位君子,應以節(jié)儉為德、避開危難,不可追求榮華、謀取祿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乾·象》“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坤·象》“君子以厚德載物”。結(jié)合上文修己待人之德,在“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對于自我而言,應當有嚴格的成長要求,謂之進取,自強而能不息;由己及人,在向外展開的過程中,如何對待他人,考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是否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從而為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較好的條件和可能。《坤》的厚德即是答案。寬以待人,厚愛對方,才能為雙方的關系營造一個友好的氛圍,從而在健康良好的關系中反哺自身的發(fā)展,即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偠灾?,成為一名君子,即是成為一名時時“進德修業(yè)\"的有德君子。
2.2 價值觀:如何作為才能無往不利?
《周易》在價值觀的體現(xiàn)上,有著明確的行為目的,即“吉無不利\"的價值追求。如何才能“吉無不利\"?一個核心的依據(jù)就是“時\"與“位”。卦有時、爻有位,不同的時、不同的位,適合和應該有的行為是不同的。如《乾》卦六爻:
此,結(jié)合上文,從“德”性的角度理解,萬事萬物具有特殊性,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不一樣、相區(qū)別的,各有所秉、各有所求。因而,一個有序的社會便是期望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在各自的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匹配與自身“德\"性相適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便能促使社會走向有序。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第一爻是事物的發(fā)端,位卑力微,須養(yǎng)精蓄銳,其目的在于推動事物的進一步發(fā)展。九二陽剛漸增,頭角初露,邁開了重要的一步,雖距最后成功尚遠,但居中不偏,就具備了成功的素質(zhì)。九三,君子整天健強振作不已,直到夜間還時時警惕慎行,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免遭咎害。九四,或者騰躍上進,或者退處在淵,必無咎害。第五爻居上卦之中,往往是每卦最吉之爻。上九,事物的發(fā)展,盛極必衰。用“九”數(shù),出現(xiàn)一群巨龍,都不以首領自居,吉祥,這里極言《謙》卦之德。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是每爻皆吉的,即是《謙》卦?!吨t》的德行表現(xiàn),即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價值追求,即“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意即遵循均平原則,裒取過多的,充實增益少寡的,將多寡按平均原則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實現(xiàn)相互平等,沒有矛盾和爭端的愿景。
2.3社會觀:怎樣的社會是理想愿景?
簡要而言,《周易》中所展現(xiàn)的理想社會景象是一種的各得其所、各歸其位的有序社會觀?!缎蜇詡鳌吩唬骸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這里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秩序井然、層次分明、制度規(guī)范的社會結(jié)構。這個社會結(jié)構的形成來源于《系辭上》所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尊卑、貴賤、高低等不置褒貶,只視以客觀的性質(zhì)。
3《周易》“德\"文化的時代價值
《周易》之“德”的內(nèi)涵與意蘊,展現(xiàn)出鮮明的成己成人與建構社會的氣象,在理論上是系統(tǒng)化、成體系的,在實踐上是切實可行、有所作為的。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值得從《周易》“德”文化中挖掘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緊密、具有啟發(fā)意義和時代價值的理論內(nèi)涵。
3.1 有德君子與時代新人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qū)<掖碜剷系闹v話中強調(diào),要“在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時代呼喚時代新人,而時代新人是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為先”,將德育排在首位。需要理清的是,時代新人要明的是什么樣的“德”,如何能成為一名有大德的時代新人?!吨芤住分杏嘘P“德\"文化、有德君子的理念值得借鑒?!熬右猿傻聻樾?,日可見之行也?!币幻细竦臅r代新人,顯然應如君子一般,把成就道德作為行動的目的,作為每天都可以體現(xiàn)出來的行為。在“元亨利貞\"四德的展開中,“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時代新人當能匯聚仁義之心,遵守行為規(guī)范,甘于奉獻,堅定信念,方可作為時代的先鋒,成就一番事業(yè),實現(xiàn)美好人生。這就需要以“終日乾乾,夕惕若\"的精神,“進德修業(yè)\"“反身修德”。此外,時代新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成大才、以“厚德載物”的胸懷擔大任,是新時代有所作為的必由之路。
3.2 唯變所適與改革創(chuàng)新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顯著特征,改革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的迫切要求。自古以來,中華文明的進程,改革從未斷絕,變革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核心精神?!吨芤住は缔o下》曰:“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祝豢蔀榈湟?,唯變所適。\"意即道是屢屢推遷,變化運行而不居止的,它周遍流動于萬事萬物中,上下往來沒有定準,陽剛陰柔相互更易,不可執(zhí)求于典常綱要,只有變化才是它趨赴的方向。以此理解,新時代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是要樹立突破成規(guī)、大膽探索、敢于創(chuàng)造的思想觀念,從不合實際、不合規(guī)律的觀念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錯誤和教條式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變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如何適應變化、調(diào)整節(jié)奏,是當代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解決的問題?!吨芤住じ铩は蟆吩弧疤斓馗锒臅r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意即天地變革而成就四時,湯、武革桀、過,是既順從天的規(guī)律又應合百姓的愿望,才能變革成功。當代談改革創(chuàng)新,應如是。
3.3和順于道德與法治中國
社會如何治理,是每一時代都關注的命題?!吨芤住ふf卦》白“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2],即和協(xié)順成陰陽剛?cè)嶙兓牡赖露\用合宜的方法治理天下,窮極物情事理以至于通曉自然的命運。也即是說,在社會治理方面,《周易》強調(diào)明曉事物矛盾變化的情況,適時當位找準方法來治理天下。同時,注意到自然事物的發(fā)展,以此判斷和調(diào)節(jié)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促進社會的治理和發(fā)展。當代中國以法治國,在法律的制定上尤須注意切合當下實際,又保持與時俱進,及時根據(jù)人倫物情的變化而調(diào)整法的內(nèi)容??蓞⒖肌吨芤住ば蜇詡鳌吩唬骸胺驄D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從禮義規(guī)范制定出來后,便考慮到變化的可能和采用調(diào)整策略。從《恒》卦、《遁》卦等到最后《未濟》卦的順序排列,顯然是把握到了事物情狀的不斷變化,從而不斷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其前一階段變化引起后一階段變化,各階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堪稱無縫銜接。
4結(jié)束語
對于“德\"的理解,盡管存在語義多變的困難,但在《周易》“德\"內(nèi)涵的文本考察中,可就語境的變化分類“德\"的內(nèi)涵。從自然意義上的德性、社會意義上的品德到實踐意義上的德行,《周易》的文本世界為人們展開了“自然世界—人類社會一人的活動\"三層“德”的理解結(jié)構。在這一理解體系下,《周易》“德”文化蘊含的思想觀點便以“人生觀一價值觀一社會觀\"的邏輯演進層層揭示。在當下的語境中,無論是時代新人的呼喚,還是社會變革的進程及社會治理的推進,《周易》“德”文化所展示的時代價值可進行轉(zhuǎn)化運用,由此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文化之力。
參考文獻
[1]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53.
[2]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778.
[3]丁四新.《周易》德義利略論[J].周易研究,1999(2):61-67.
[4]肖雁.《易傳》“德\"論研究[J].周易研究,2002(2):11-17.
[5]王瑩.關于《周易》經(jīng)文“道\"“德\"概念的思考[J].周易研究,2003(2):34-40.
[6]孫功進.從“德\"之“性\"義看《易傳》的幾個相關命題[J].周易研究,2016(2):56-63,87.
[7]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60.
[8]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47,352.
[9]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4:88.
[10]程頤,程灝.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700.
[11]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
[12]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