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無法言說而又醇厚深摯的根本,我愿稱之為鄉(xiāng)愁。
故鄉(xiāng),是每個人扎根的地方。人之一生,便如樹之一生。無論枝頭綠蔭藹藹,抑或繁花似錦,古人造字只言其為“末”;而那寂靜無言、樸實無華的根本,是人一切精神的源頭生命的所在。那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鄉(xiāng)愁深深烙印在中華文化里,是歷來游子心頭最為珍貴的情,也是最為深摯的痛?!敖l(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那是無法言說的思念與回到家鄉(xiāng)的激動;“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那是萬里歸程的無奈與時光不改的鄉(xiāng)音;“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那是欲歸不得的心酸與千絲萬縷的深情。
遠方或許有彼岸花開,或許有萬種風情,或許有令人魂牽夢縈的繁華與雍容,或許有令人心潮澎湃的理想與追求。但遠方不會有的,是故鄉(xiāng)那攝人心魄的樸素與寧靜。因為所有的遠方,所有的盛大,只是枝頭那一朵兩朵嬌艷的花苞,那是末;而人的根本,永遠留在那片承載著自己生命的故鄉(xiāng)。
鄉(xiāng)愁之本不僅僅是對那片土地愛得深沉,同時也是對故鄉(xiāng)的那些人,或是曾經(jīng)存在過的那些人愛得不可自拔。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游子的心里總是藏著一兩件故鄉(xiāng)的物,惦念著一兩個故鄉(xiāng)的人?;蚴恰芭R行密密縫”的衣裳,那纖維里母親濃郁的愛;或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妻或夫,一切愛盡在不言之中;或是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的一份執(zhí)念 ,桂花影里稚子的笑顏猶在眼前——那些與自己血肉相連的親人,不是心里的結(jié)、生命的本,不是深摯的愛、厚重的愁,又是什么,又能是什么呢?
只有在心里守住了故鄉(xiāng),守住了本,方能有向上生長的力量。否則,便是那漫游的云,無歸無宿;幻成隨風飄散的飛絮,沒有著落;偶然浮于水上,又是一池萍碎,終是沒有根的人。
而現(xiàn)今,我的心卻不禁為世間缺乏故鄉(xiāng)的人而哀鳴。他們自以為身無羈絆,仗劍天涯,在外面肆意闖蕩,卻不曾想過家里有人為其夜不能寐,默默關(guān)注其朋友圈里每一條信息卻不敢撥一個號碼;他們自以為追逐夢想就該義無反顧,為了生活就必須背井離鄉(xiāng),卻不知家里有人每次吃飯都多擺一副碗筷,每次與鄰里閑聊,便是“我的那誰誰在外面可厲害了”。朋友啊,我不知你是未經(jīng)歷過生活的無奈還是未看清世間的根本,那遠方固然值得追求,但那遠方同樣也可能是某些人所逃離的故鄉(xiāng)??!
每當心里的苦悶無法排遣,眼里有淚卻不能流淌,我總會回鄉(xiāng),去那最為原始的最初的屋子里,去嗅嗅泥土的氣息,看雞鴨追趕,麥苗抽節(jié),映山紅開得正艷。我會想到余光中那一腔鄉(xiāng)愁,洛夫如何也握不住的一掌冷霧;我會覺得隨身而來的紛亂化為深秋的黃葉而凋落;我會意識到,這里是我的根,是我生命開始的地方。
請記住自己的故鄉(xiāng)吧!喜怒哀樂,且共從容;清朗之淚,只為鄉(xiāng)愁。
作者以“鄉(xiāng)愁”為線索,貫穿全文,情感表達深沉而真摯。文章巧妙地引用了多首古典詩詞,如“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等,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同時,作者通過生動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將人與樹相比,將故鄉(xiāng)比作人的根本等,都形象地表達了人與故鄉(xiāng)之間不可割舍的聯(lián)系,以及遠方雖美卻終究無法替代故鄉(xiāng)的情感。
(指導(dǎo)教師:劉紅清)
觸摸生活
浙江省新昌中學 楊欣媛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這樣寫道:“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闭f的是四季更替,景物變換,人亦隨之或悲或喜,心生漣漪。我想,作家可以隨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細節(jié)變化并因之心旌搖曳,正是因為他始終懷著一顆敏感的心去看這個世界。
撫今思昔,不由讓人感慨系之。千年之后的這個世界,各種繁蕪的信息紛至沓來,讓人應(yīng)接不暇,可是即便我們比古人了解得更多,真正能讀懂生活、悟透生命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生命的特質(zhì),就在于它的細膩、善感與律動。生命是一個個獨特的個體,而非批量生產(chǎn)的毫無個性的產(chǎn)品。無論處在一種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都不應(yīng)讓自己的生命麻木。一個富有靈性的人不應(yīng)忘記生活本來的模樣,而要有熱愛生命的激情與直面人生的勇氣。就像薩利·魯尼在她的新書《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里》中通過主人公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雖然艾琳的生活并不算富裕,可因著那份可以發(fā)現(xiàn)精微世界的靈性,她覺得自己的日子十分美好。我想,這就是沈復(fù)所說的捕捉到了“物外之趣”的那種欣悅。由此可見,若想保持對于生活的靈性,我們就應(yīng)該從關(guān)注生活細節(jié)入手,葆有那份發(fā)現(xiàn)美好并能與之共情的敏感。
我們的生命正需要這樣一份靈性,它能使我們感知許多形而上的東西,從而守護靈魂的清明。哈利的《萬物有靈且美》中,動物和人看似平常的皮囊下都有著富有個性的靈魂。我想,這正是作者用靈性的視角去體察生活的結(jié)果。其實,我們身邊的生命體都是這樣有血有肉且獨一無二的,只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們泛化、同化、物化了。如此一來,我們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少了一份份耀眼的光彩。我們應(yīng)當將自己瞳孔前的這層無形的云翳消去,這樣才能走入具體事物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宇宙萬物皆充滿著可愛之處。
想要保持靈性并非一件難事——只要從細微處入手,最佳路徑便是從身邊小事出發(fā)。豐子愷就善于發(fā)現(xiàn)瑣屑小事中蘊涵的趣味。他期待每一天的飯團的新鮮口味,即使是飯團中的一顆梅子也能給他帶來無限欣喜。這樣的人,一定每天都會品嘗到全新的快樂。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切忌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不能局限于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身外的世界。正因梭羅離開了喧囂塵世,扔掉了曾經(jīng)桎梏自己的包袱,擺脫囚禁自我的累贅,在廣闊而又包羅萬象的大自然中走出了自我中心的局限,從而感受到了真正的寧靜,才能寫出《瓦爾登湖》這本充滿哲思智慧的著作,把更好更有價值的事物請進了靈魂。跳脫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我們方能明白更多真相,而這也便是擁有一顆善感的心的秘訣。擁有這樣一顆心,你會收獲更客觀的感受,而非主觀臆斷。因為你能從感受的起點就超然物外,而超然物外才能入乎其內(nèi)。
毛姆說:“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樣?!贝蟾疟3朱`性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我救贖。于是我們便會一點點看見美好,觸摸生活。
文章開篇便引用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句子,既點明了主題,又奠定了全文的文化基調(diào)。隨后,沈復(fù)的“物外之趣”和哈利《萬物有靈且美》等文學作品的引用,不僅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也展現(xiàn)了作者廣博的閱讀積累和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作者通過生動的描述和真摯的情感表達,讓讀者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靈性的追求。如通過薩利·魯尼作品中對艾琳生活的描繪,讓讀者仿佛能親身體驗到那份生活中的小幸運,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指導(dǎo)教師:何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