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的腸道菌群分布與血清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21年3月—2023年12月新干縣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36例CRF患者納入CRF組,另選取同期于該院體檢的 24名健康受試者納入健康組,比較2組一般臨床資料[性別、年齡、原發(fā)疾病、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清BUN和Scr水平,收集2組糞便,分離培養(yǎng)腸道菌群,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腸道菌群與血清BUN、Scr的相關性。結(jié)果 CRF組與健康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CRF組eGFR水平低于健康組,血清BUN和Scr水平高于健康組(Plt;0.001)。2組腸道菌群分離培養(yǎng)出差異菌種為大腸埃希氏菌、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CRF組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水平高于健康組(Plt;0.001),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水平低于健康組(Plt;0.001)。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與血清BUN、Scr水平呈正相關,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與血清BUN、Scr水平呈負相關(Plt;0.001)。結(jié)論 CRF患者腸道菌群分布發(fā)生變化,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水平升高,與血清BUN、Scr水平呈正相關,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水平降低,與血清BUN、Scr水平呈負相關。
【關鍵詞】 慢性腎功能衰竭;腸道菌群分布;血尿素氮;血肌酐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10-0021-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692.5
CRF是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等多種慢性腎病的終末結(jié)局,通常需要進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移植等替代療法,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1]。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全球超過10%的人口患有慢性腎病,該疾病已成為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腸道菌群因在CRF的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受到學者廣泛關注。相關研究顯示[3],腸道菌群紊亂易促進CRF發(fā)展,而采用合理手段干預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可改善CRF。BUN和Scr是檢驗腎功能的常用指標,對腎功能不全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诖?,本研究旨在探討CRF患者腸道菌群分布與血清BUN、Scr的相關性,找出與血清BUN、Scr相關的差異菌群,為后續(xù)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延緩CRF進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新干縣中醫(yī)醫(yī)院2021年3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6例CRF患者納入CRF組,另選取同期于該院體檢的24名健康受試者納入健康組。健康組近1個月未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和抗生素等藥物,年齡≥18歲,經(jīng)體檢各項指標基本正常。2組受試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CRF組eGFR水平低于健康組(Plt;0.05),見表1。所有受試者對本研究內(nèi)容知情且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且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21R013)。
CRF組納入標準:符合CRF診療標準[4];未使用抗生素、益生菌、激素類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
CRF組排除標準: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腫瘤患者;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進行腎移植或為孤立腎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難以控制者;近6個月有手術史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受試者性別、年齡、原發(fā)疾病、BMI等一般臨床資料,并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肘靜脈血5 mL,4 5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測定2組受試者eGFR水平。
1.2.2 血清BUN和Scr水平測定
取血清2 mL行實驗室檢查,采用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2組血清BUN、Scr水平。
1.2.3 糞便收集與腸道菌群培養(yǎng)
應用無菌收集器采集2組受試者清晨新鮮糞便標本,用無菌牙簽取樣中斷內(nèi)部,并用質(zhì)量分數(shù)0.9%的氯化鈉注射液稀釋10倍,搖勻。取樣15 μg至已滅菌培養(yǎng)基中,在37 ℃條件培養(yǎng)。待培養(yǎng)基長滿菌落后,采用革蘭染色法對菌落進行染色,并在顯微鏡下觀察各菌落內(nèi)細菌的特征,對比工具圖譜[5],鑒別各菌種并注釋。細菌數(shù)=各培養(yǎng)基中菌落平均值×稀釋倍數(shù)。
1.3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血清BUN和Scr水平;(2)比較2組腸道菌群分布差異;(3)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腸道菌群與血清BUN、Scr水平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2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腸道菌群與血清BUN、Scr相關性進行分析。Plt;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血清BUN和Scr水平
CRF組血清BUN和Scr水平高于健康組(Plt;0.05),見表2。
2.2 腸道菌群與血清BUN、Scr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大腸埃希氏菌、腸球菌與血清BUN、Scr水平呈正相關(rgt;0,Plt;0.001),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與血清BUN、Scr水平呈負相關(rlt;0,Plt;0.001),見表3。
2.3 腸道菌群分布
腸道菌種分離出大腸埃希氏菌、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CRF組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水平高于健康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水平低于健康組(Plt;0.05),見表4。
3 討論
CRF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由多種致病因素導致腎功能或結(jié)構(gòu)異常并持續(xù)3個月以上,引發(fā)不可逆的腎結(jié)構(gòu)改變,患者臨床癥狀為水/電解質(zhì)代謝紊亂,并伴隨周圍神經(jīng)病變、貧血和骨性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6]。與人類共生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以及少數(shù)其他原生生物,而在腸道中,共生微生物以細菌為主[7]。腸道微生物又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通過生物合成和轉(zhuǎn)化等方式將食物轉(zhuǎn)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對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和微生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而腸道菌群失調(diào)易引起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8-9]。CRF是多種慢性腎病的終末結(jié)局,促進疾病進展原因之一為腸道菌群失調(diào)。相關研究顯示[10],CRF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參與代謝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氨基酸的微生物豐度增加,而參與代謝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的微生物豐度下降,其中克雷伯菌屬和埃希氏桿菌科等微生物富集程度加深。CRF患者腸道菌群失衡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腸道蠕動頻率降低、氮富集致腸道pH值改變或服用藥物有關[11]。通過調(diào)節(jié)與血清BUN、Scr具有相關性的腸道菌群,對改善CRF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CRF組eGFR水平低于健康組,血清BUN、Scr水平高于健康組,提示CRF患者腎功能損傷程度較高。分析原因,BUN在肝臟內(nèi)合成,其血清水平受飲食、藥物、肝臟功能、eGFR等因素影響;Scr由食物蛋白和肌酸代謝生成,其血清水平由eGFR和蛋白攝入量決定[12]。CRF患者的eGFR水平較健康組低,導致血清中BUN和Scr不斷積累,因此血清BUN和Scr水平較高。本研究從2組糞便中分離培養(yǎng)出5種菌落,經(jīng)鑒別分別為大腸埃希氏菌、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CRF組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水平高于健康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水平低于健康組(Plt;0.05),提示與健康人群腸道菌群相比,CRF患者腸道菌群中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豐度提高,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菌群豐度降低。相關研究顯示[13],CRF患者與健康人群腸道菌群的差異菌包括大腸埃希氏菌、雙歧桿菌和腸球菌,具有大腸埃希氏菌和雙歧桿菌水平降低、腸球菌水平升高的特點,且與eGFR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性,但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腸埃希氏菌水平提高,可能與個體差異有關。本研究經(jīng)過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和類桿菌與血清BUN、Scr水平呈負相關(Plt;0.001),大腸埃希氏菌和腸球菌與血清BUN、Scr水平呈正相關(Plt;0.001),提示腸道菌群失調(diào)會加重腎功能損傷程度。分析原因,CRF患者腸道菌群失調(diào),導致脂多糖、硫酸吲哚酚、三甲胺氧化物等腸源性內(nèi)毒素增多,不良的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使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群數(shù)量減少,同時腸源性內(nèi)毒素的積累也會導致腸道屏障受損,有害物質(zhì)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最終加重腎功能損傷,使血清中BUN和Scr水平提高,加速CRF的發(fā)展[14-15]。
綜上所述,CRF患者腸道菌群中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水平升高,與血清BUN和Scr水平呈正相關,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類桿菌水平降低,與血清BUN和Scr水平呈負相關。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分離培養(yǎng)出菌種較少,研究范圍較為局限,亦未探索腸道菌群與其他腎功能指標的相關性,有望未來繼續(xù)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亞麗,徐茜茜,尹俊.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在慢性腎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和護理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4,28(17):1-3,26.
[2] KOVESDY C P.Epidemiology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an update 2022[J].Kidney Int Suppl(2011),2022,12(1):7-11.
[3] 韓怡,常曉艷,陳慶利,等.固本泄?jié)犸嬐ㄟ^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治療大鼠慢性腎衰竭的作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23,25(12):2512-2520.
[4]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nèi)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518-526.
[5] 張秀榮.腸道菌群糞便涂片檢查圖譜[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0:1-25.
[6] 徐立彥,陳偉濤,張大偉.防己黃芪湯聯(lián)合丹參飲治療脾腎氣虛型慢性腎衰并發(fā)心衰患者腎臟血流、心功能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4,40(7):775-778.
[7] SONG Q,ZHU Y K,LIU X,et al.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sarcopenia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 Nutr,2024,11:1429242.
[8] MANTRI A,KLüMPEN L,SEEL W,et al.Beneficial effects of synbiotics on the gut microbiome in individuals with low fiber intake:secondary analysis of a double-bli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Nutrients,2024,16(13):2082.
[9] 肖夢宇.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聯(lián)合地衣芽孢桿菌治療慢性腹瀉療效及用藥安全性評價[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24,31(7):29-32.
[10] REN Z G,F(xiàn)AN Y J,LI A,et al.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Adv Sci(Weinh),2020,7(20):2001936.
[11] 李懷志,楊恩華,韓博,等.首薈通便膠囊對術后腸麻痹小鼠腸道功能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24,36(3):272-281.
[12] 崔言坤,王琳,黃艷美,等.基于cAMP/AQP2/NLRP3通路探討濟生腎氣丸對慢性腎臟病模型大鼠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4,30(16):52-59.
[13] 田雅茹,康春博,王月,等.慢性腎衰竭患者腸道菌群改變與腎小球濾過率的關系[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22,34(4):455-458.
[14] 莫業(yè)南,李茵,揭西娜,等.基于腸道菌群探討補脾益腎方改善5/6腎切除大鼠腸道屏障延緩慢性腎臟病進展的作用機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22,24(4):1539-1548.
[15] YONG C,HUANG G S,GE H W,et al.Perilla frutescens L.alleviates trimethylamine N-oxide-induced apoptosis in the renal tubule by regulating ASK1-JNK phosphorylation[J].Phytother Res,2023,37(4):1274-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