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先秦遺韻,中國便已實然存在著以禮樂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前史;放眼世紀之交,伴隨著音樂教育哲學的“西學東漸”,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界呈現(xiàn)出“兩極多元”的態(tài)勢———“兩極”即鏈接著以美國學者貝內特·雷默(Bennett%Reimer)“審美導向”與戴維·埃利奧特(David% J.%Elliott)“實踐導向”并舉的兩大主流范式;“多元”則體現(xiàn)為我國學者基于“本土化”所提出的文化論(管建華)、創(chuàng)造論(王耀華)、兼容論(劉沛)等多維音樂教育哲學觀。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雙重變奏的21 世紀, 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正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范式轉型。馮志強教授《音樂教育之道: 中國經(jīng)典智慧》(AWay of Music Education:Classic Chinese Wisdoms)的出版,恰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其應運而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哲學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該專著英文首版2018 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譯版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引進版權,于2024 年付梓出版。著者作為一名美籍華裔音樂教育學者, 以其所兼?zhèn)涞摹半p重身份”———兩種文化(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雙語背景(中文和英文)貫通中西學術視域,由此建構出一種中國特有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超驗”音樂教育哲理思想范本。
一、學科范式轉型:從“哲學觀”到“哲學體系”的突破
曹理曾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一書中定義音樂教育哲學是“從哲學方面,特別是從藝術教育觀方面來研究音樂教育的根本方針、原理及指導原則”的一門交叉學科。由此可悉知,任何一類音樂教育哲學的提出, 必然依托于某一或多個哲學立場, 進而引發(fā)對音樂教育根本性問題在本體論與認識論層面的哲學思考, 并最終為教育改革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由此反觀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發(fā)展史,繼20 世紀90 年代北美音樂教育“引進來”以及我國音樂基礎教育課改以來,國內不僅掀起了“審美與實踐之維”的學術爭鳴,更是衍生出了一批本土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哲學思考。但長期由西方理論范式主導,東方話語缺位的學科話語體系背后,實則映射出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發(fā)展的深層困境———在理論移植進度中,既存在“強制闡釋”的認知偏差,又面臨“本土失語”的表述危機。郭小利在《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便指出,當前國內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尚存的幾點傾向:重國外研究,輕本土研究,仍處于利用“他國之石”(尤其是美國)的西學階段;重理論輕實踐,往往將音樂教育哲學當作“純粹”的理論思辨,未能與音樂教學實踐和師生的音樂生活實際相結合。
而本專著的價值正在于直擊上述音樂教育哲學三論的現(xiàn)實隱憂,通過構建“易-儒-道”三維哲學框架,實現(xiàn)了從“觀點集合”到“體系建構”的三重范式躍遷:首先,將研究視域前移至先秦哲學源頭,奠定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根基;其次,以“有機整體觀”重構認識論范式,突破了西方原子論的傳統(tǒng)思維窠臼;最后,通過“兩極連續(xù)體”模型的創(chuàng)設,形成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的“三部曲”方法論體系。所謂“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通篇僅十章卻盡顯“行文之智慧”。這種“返本開新”的學術路徑,既不同于簡單的傳統(tǒng)復歸,也有別于機械的西學移植, 充分展現(xiàn)出獨樹一幟的理論原創(chuàng)性。
二、學術哲理重構———從“陰陽互濟”到“辯證統(tǒng)一”的轉化
著者在中文版序中提及, 本書英文版自出版以來便引起了諸多西方讀者群的高度關注, 更有西方領軍學者長篇論述“該專著為受中國哲學啟發(fā)的音樂教育哲學的第一部綜合性著述”。但作者卻提到“對于這一評論表示深感慚愧,因為之前已有許多作者提出過受中國哲學啟發(fā)的音樂教育哲學,但因其多為中文撰寫且篇幅較短的論文,并未被西方音樂教育學者所注意”。誠然,早在2009年謝嘉幸、包原銥便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當代音樂教育可能的啟示》一文中提出,從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儒、釋、道中為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建構尋找可能的理論支柱。此外, 修海林在2021 年《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溯源———周孔樂教文化傳統(tǒng)中的理論建構》一文中已經(jīng)開始嘗試將周孔禮樂教育與“樂本體”作為中國音樂教育的哲學傳統(tǒng)展開理論建構。由此可見,植根中國哲學沃土探討音樂教育哲理早已有先例, 而本專著添彩之處正體現(xiàn)于其立論的“獨辟蹊徑”。
相異于既往研究的儒道二元框架,著者以《易經(jīng)》為理論原點,由此建構“陰陽互濟- 儒道互補”的立體認知模型?!兑捉?jīng)》作為“群經(jīng)之首”,不僅蘊含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源頭基因, 其符號系統(tǒng)更具跨文化闡釋的生成性,而“陰陽”概念作為“能量之軸”,通過將其解構嵌入動態(tài)平衡的音樂教育關系網(wǎng)絡, 由此水到渠成地將陰陽辯證關系具象化為四個“兩極互補連續(xù)體”———主動 / 消極音樂動作、教師/ 學習者、高/ 低能量活動、熟悉/ 不熟悉的音樂體驗。這種轉化既保持了《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本體論特征,同時又滲透“互補連續(xù)體”的流動概念,以此突破了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這一連續(xù)體理論的誕生正應和了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讁訛中所詮釋的“視域融合”效應,且在充分實現(xiàn)中國辯證思維與西方過程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融合的基礎上, 為未來跨文化哲學對話提供了可遷移的理論典范。
如果說上述“兩極互補連續(xù)體”是一種創(chuàng)設式的靜態(tài)模型,那么“變化-平衡-解放”三部曲模型的呼之欲出, 則是將這一動態(tài)模型中陰陽辯證法的“變易” 思想轉化為可操作的教育實踐框架———在“變化”階段強調教學情境的動態(tài)適應,在“平衡”階段注重教學要素的有機協(xié)調,最終通過“解放”實現(xiàn)教育主體的自我超越。著者在該部分不僅引經(jīng)據(jù)典國內外論著, 同時也回應了諸多當代音樂教育的時代之問, 通過大量引用推演課堂教學實例,幫助讀者從多視角、多維度、多方位重新審視音樂教育表象, 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章可循的方法論指導。這種“本體論- 認識論-方法論”的三維建構,全面呈現(xiàn)了中國哲學“體用不二”的思維特質,相較于雷默(Reimer,1970)的審美認知模型和埃利奧特(Elliott,1995)的實踐行動理論,展現(xiàn)出了更廣泛的理論包容性和實踐解釋力。
三、跨文化話語立場:從“本土性”到“普適性”的外延
西方音樂教育的思想譜系可追溯至杜威、尼采與盧梭的理論源流,其學理根基始終深植于古希臘哲學傳統(tǒng)———無論是柏拉圖“理念論”對音樂倫理價值的形而上建構,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數(shù)理和諧觀”對音樂教育方法論的決定性影響,都彰顯著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對古希臘智識傳統(tǒng)的路徑依賴。在此學術圖景中,著者于共時性視域下重構中國音樂教育哲學體系時,著重解構了三個維度的文明分野:其一,在認知范式層面,中國“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觀”與西方“主客二分的原子分析觀”形成認識論對峙;其二,在價值取向維度,中國特有的“漣漪式全面和諧觀” 以主體心性修養(yǎng)為原點, 經(jīng)由“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的同心圓擴展機制,實現(xiàn)從個體精神世界到社會秩序的多重和諧共存,這與柏拉圖《理想國》中強調學科等級秩序的“垂直和諧論”形成結構性差異;其三,在實踐邏輯層面,中國音樂教育強調“樂以載道”的內省性體悟,與西方基于學科知識體系的邏輯推演形成方法論區(qū)隔。
由此,基于上述跨文化學術語境,本專著精準錨定了其在學術立場上的三重自覺性:首先,堅持“各美其美” 的文化自覺。不同于以往中西比較教育研究的固有慣例,著者采取“返本開新”的立意策略, 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根基, 首次以《易經(jīng)》為元理論,統(tǒng)攝儒道兩家思想精髓,構建起包含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完整理論架構。同時, 本專著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變化-平衡-解放”三部曲模型,在承繼了《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辯證思維的基礎上,同時又融合了道家“無為而治”與儒家“致中和”的教育智慧,最終形成了具有內在邏輯自洽性的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化的初始建構使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開始具備了從“西學東漸”到“東學西漸”的學術底氣。
其次,堅持“美美與共”的文化自信。正如著者在本書中所提到的“承認音樂教育中存在著迥然不同而卓有成效的思維方式”, 該前提的預設便確立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學術立場。任何音樂教育哲學均有其哲學高度,不同的哲學觀念必然導致不同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 因此面對當前國內外學術界”審美論、實踐論、多元論”等諸多哲學范式的暗流涌動,似乎都可在《易傳》“各行其道、各得其所”的中國智慧中為其尋找到破局之口,開辟本土智慧全球轉化的新路徑。
最后,堅持“文明對話”的文化自強。作為基于中國經(jīng)典哲學建構音樂教育哲學體系的第一本系統(tǒng)化的英文長篇專著,其從本質上改變了國際學界長期由西方理論主導的對話格局?!兑讉鳌分性摷啊靶味险咧^之道”,其中“形而上”與“道”正契合了作者所理想的音樂教育哲學定位———有如“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般的普適性”。誠然, 本專著的學術價值早已超越音樂教育領域,其在保留中國“特有性”又賦予全球“普適性”的屬性中已然為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提供了音樂教育樣本,更是為東西文明對話的哲學范本提供了東方智慧之源。
結語
上下求索,中國哲學諸多學派間所共享的有機整體世界觀、變化要素和不變原則,亟待音樂教育在有限認知中無限探索。作者在該專著中以21 世紀音樂教育為起點, 一頭聯(lián)結中國古代哲理之智慧,另一頭鏈接全球當代教育之命題,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中將中國沉淀數(shù)千年的哲理瑰寶與音樂教育深度交匯,由此在中西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坐標系中錨定出一幅獨具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學術版圖。
內外觀照,構建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哲學離不開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思想的研思,更離不開對中國哲學思想中“樂教、人道、天籟”等術語概念的解讀。因此,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既有別于音樂哲學、亦不同于教育哲學和一般學術哲學,伴隨著各家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百花齊放, 未來必將有望在中國哲理的話語體系與學術立場中產(chǎn)生學術共鳴、形成學科合力,使其傲然閃耀于東方音樂教育之道。
1 本文原題為《溯源千年中國哲理,詮釋當代音樂教育》,后經(jīng)原著作者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of*South*Florida)音樂教育教授和音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音樂教育博士生導師馮志強(C.*Victor9Fung)教授審閱,馮教授建議基于“中國哲理時間維度的準確性與標題字數(shù)對仗工整性”兩方面的原因,標題擬改為《溯源數(shù)千年中國哲理,詮釋現(xiàn)當代音樂教育》更為恰當。馮教授的建議,足見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的研究造詣深厚,且思考周全。
2 馬達《從三次研討會看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10 年》,《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 年第1 期, 第138-139 頁;喻意《20 世紀末以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發(fā)展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22 年第3 期,第138-140 頁。
3 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12 頁。
4 郭小利《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音樂學》2016 年第1 期,第120 頁。
5 6 [美]馮志強(C.Victor9Fung)《音樂教育之道:中國經(jīng)典智慧》,胡青譯,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4 年版,中文版序第7 頁。
7 謝嘉幸、包原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當代音樂教育可能的啟示》,《2009 中國廣州·音樂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主辦,2009 年11 月,第20 頁。
8 修海林《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溯源—————周孔樂教文化傳統(tǒng)中的理論建構》,《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 年第1 期,第107 頁。
9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年版。
蔣律 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張萌)
第八期國家大劇院“青作計劃”展演作品公布
第八期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于2024 年5 月啟動, 延續(xù)第七期聚焦中國民族樂器的創(chuàng)新方向,以“中國弓弦樂器與管弦樂隊協(xié)奏曲”為征集范圍, 進一步探索民族樂器與交響樂的融合碰撞,彰顯中國音樂文化的當代生命力。截至目前,第八期“青作計劃”已完成作品征集、預評與初評工作。經(jīng)過嚴格的評審, 評委專家組已評選出10 部入圍展演環(huán)節(jié)的作品。入圍作品將于2025 年11 月底前由國家大劇院聯(lián)合多家國內頂尖職業(yè)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等各專業(yè)演出場館進行系列展演。
入圍作品名單(按作品編號/ 報名順序排序)
1.《太陽·大舞》(作曲:李萌能)
2.《繪·綺夢》(作曲:薛藝飛)
3.《燕》(作曲:張賀程)
4.《哭笑鳥》(作曲:馮子慧)
5.《與子瞻同游》(作曲:蒲天)
6.《韻神》(作曲:李子傲)
7.《山居秋暝》(作曲:林璐馨)
8.《憶雪原》(作曲:阿拉坦茂尼)
9.《臨江仙》(作曲:王一涵)
10.《塵世之網(wǎng)》(作曲:余忠元)
(國家大劇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