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 年代是中國交響樂復蘇的重要時期,在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中斷后,交響樂逐漸恢復活力,而廣大愛樂者的積極參與,成為這一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xié)會于1985 年成立, 并創(chuàng)辦了會刊《愛樂者》報,既真實記錄了上海交響樂普及的歷程, 也成為連接業(yè)余觀眾與專業(yè)音樂家之間的重要紐帶。《愛樂者》以普及交響樂文化為宗旨,通過評論、讀者來信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搭建了一個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 為非專業(yè)觀眾提供了表達觀點和參與討論的平臺。這份由愛樂者主導的民間報紙,不僅承載了藝術傳播的重要使命,更彰顯出觀眾作為文化傳播協(xié)作者的價值。其所體現(xiàn)出的公共性、互動性和批判性實踐,為當代藝術傳播機制的建構與觀眾培養(yǎng)路徑的探索, 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愛樂者》在交響樂復蘇中誕生
20 世紀80 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的解放、對外交流的增加以及人民文化需求的重燃,我國交響樂事業(yè)逐漸從低谷中復蘇。1979 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中明確提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①,為文藝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全國交響樂標志性文藝院團的上海交響樂團,曾有著深厚的人才積淀和輝煌的演出記錄, 但其在這一時期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在這個階段,上海交響樂團重新上演了西方交響樂曲目, 并出現(xiàn)連演滿座的盛況。從1980 年開始, 樂團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上海中學生專場普及音樂會②,隨后將演出范圍擴展至更加廣泛的社會群體③,同步舉辦面向各個社會各階層人員的交響樂導賞講座④,使更多人接觸到交響樂。
隨著交響樂愛好者群體不斷擴大,1985 年9月22 日,上海交響樂團團長陳燮陽,借鑒國外優(yōu)秀交響樂團組建愛樂者協(xié)會的經(jīng)驗, 發(fā)起成立群眾性音樂組織———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xié)會(以下簡稱為“協(xié)會”)。協(xié)會的宗旨是“溝通專業(yè)工作者與交響樂愛好者之間的聯(lián)系、普及和推動中國交響樂事業(yè)的發(fā)展, 提高社會上欣賞交響樂的水平”⑤。為貫徹“加強聯(lián)系、推動普及”這兩個目標,1985 年9 月29 日, 協(xié)會正式編印出版內(nèi)刊報紙《愛樂者》(創(chuàng)刊名《交響樂愛好者》,第8 期更名為《愛樂者》)。這是上海第一張普及交響樂文化的民間報紙?!稅蹣氛摺菲褚褮v任四屆主編,共計出版262 期, 其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初創(chuàng)期(1985—1989),明確提出“普及交響樂、宣傳交響樂, 提高樂迷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的辦報宗旨,鼓勵非專業(yè)愛樂者廣泛撰稿,確立了以民間聲音參與音樂評論的民主化傾向; 拓展與深化期(1990—2014),設立“布衣筆談”“草根精神”“藍心素韻”等多個固定專欄,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作者群體和編輯機制,建立起較為成熟的批評話語體系,成為上海交響樂文化的重要輿論平臺; 融合與轉(zhuǎn)型期(2015 年至今),借助微信公眾號等數(shù)字媒介,新增“本期報紙”“現(xiàn)場微評”“碟海隨想”等欄目,拓展讀者互動空間與傳播渠道, 逐步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的實踐路徑。
《愛樂者》的編輯團隊主要由業(yè)余愛好者組成,有法律工作者、金融從業(yè)者和工人等,利用業(yè)余時間從事編輯工作。報紙的作者來源廣泛,既有黃貽鈞、陳燮陽、朱踐耳等音樂界知名人士,也有蕭乾、趙麗宏等知名作家,更重要的是在協(xié)會會員中發(fā)掘和建立了一支作者隊伍, 通過他們相對穩(wěn)定且富有個性的供稿,保證了稿件的質(zhì)量?!稅蹣氛摺吩诟母镩_放的大潮中誕生,在愛好者深入?yún)⑴c和藝術家大力支持下, 為上海交響樂團擴大觀眾群體提供有力支撐。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 世紀80 年代作為創(chuàng)刊起點, 正值交響樂由低谷走向復蘇的關鍵時期,《愛樂者》在此階段確立了其公共話語空間的雛形, 展現(xiàn)出普通觀眾參與文化建構的路徑與可能性。
二、《愛樂者》構建公共話語空間
“公共空間”的概念源自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哈貝馬斯。他提出,公共領域是社會各界均可參與的話語空間, 其基本特征在于公眾能夠運用理性對公共社會問題自由發(fā)表言論和表達意見。這種空間的建立, 對現(xiàn)代社會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促進了個人自由的發(fā)展。報刊等媒介作為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 成為公眾參與和表達意見的平臺, 并在公共領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哈貝馬斯將報刊稱為“公共領域最典型的機制”⑥。在音樂領域,公共話語空間的構建同樣重要,它能夠激發(fā)大眾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推動音樂作品和藝術的廣泛推廣?!稅蹣穲蟆纷鳛橐粡垖W⒂谝魳返膱蠹垼?通過一系列創(chuàng)新的讀者互動策略, 成功構建了音樂領域自由探討和交流的公共話語空間。
創(chuàng)刊初期,《愛樂者》設置了音樂評論、新聞資訊、音樂信息和讀者來信四大版塊(見表1),在1985 至1989 年間共刊發(fā)299 篇文章。其中音樂評論占52%,成為該報的特色內(nèi)容,并逐漸形成“敢講真話、有理有據(jù)”的音樂批評風格,得到了音樂界的廣泛認可。
《愛樂者》以音樂欣賞和討論為核心,成為交響樂愛好者們的發(fā)表意見和探討藝術問題的平臺,并在評論中形成了鮮明的批評視角,在公共議題中展現(xiàn)了深度的參與意識, 通過多元對話拉近了愛好者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
(一)鼓勵獨立音樂評論
《愛樂者》獨立批判姿態(tài)的建立,源于交響樂愛好者的樂評實踐并非出自職業(yè)本能,完全是從自己的聽樂直覺出發(fā),敢于直言,不為尊者諱,規(guī)避了來自學術體制或商業(yè)機構的約束與審查,更能保證評論的自主與自由。《愛樂者》的獨立批判姿態(tài)落實于其文本話語實踐,具體表現(xiàn)在內(nèi)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在內(nèi)容方面, 不同于專業(yè)評論的技術化表達, 這些評論以交響樂愛好者的聽樂經(jīng)驗為基礎,更加注重對音樂會整體體驗的反饋, 并指出不足。比如,針對1988 年“歡樂新春”音樂會的三篇評論《“歡樂新春音樂會” 追憶》《新春音樂會的幾點遺憾》《聽鋼琴協(xié)奏曲〈梁?!档墓P記》,就從曲目編排、演奏表現(xiàn)和作品改編等多個角度提出批評,特別是對鋼琴協(xié)奏曲版《梁?!返脑u價,認為其“旋律支離破碎、缺乏新意”, 這種直接而坦率的評論風格, 與上海交響樂團官方背景形成了有趣的張力。即使面對陳燮陽這樣享有盛譽的知名指揮, 也有“我以為, 您有時給樂隊的信號不太準確, 掌握節(jié)奏還可以進一步探索……”⑦這樣言辭犀利的評價,由此可以看出《愛樂者》“敢講真話、有理有據(jù)”的音樂評論特色。文章刊載后, 陳燮陽不以為忤,反而鼓勵《愛樂者》把音樂評論堅持下去,他還幾次在上海交響樂團的職工大會上, 誦讀《愛樂者》針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會刊發(fā)的評論文章,鞭策樂團改進工作,提高質(zhì)量,這也從一個方面鼓勵和肯定了《愛樂者》獨立批判的姿態(tài)。在形式方面,《愛樂者》編者并不追求輿論一律, 為讀者設置爭鳴版塊,在一次圍繞“交響樂是否需要優(yōu)美旋律”的討論中,三位作者從樂思的發(fā)展、結構的變化到表現(xiàn)因素等展開激烈討論,觀點鮮明且邏輯嚴謹。爭鳴版塊的設置, 既保護了作者的獨立表達, 又使得《愛樂者》報的批評文本不再是封閉的完成式,而成為開放、不斷延伸的未完成體。
《愛樂者》的獨立批評姿態(tài)展現(xiàn)了普通交響樂愛好者的自主性和真實性,其評論以聽樂體驗為基礎,避免了傳統(tǒng)評論受學術體制或商業(yè)機構影響的單一化傾向。通過設置爭鳴版塊,《愛樂者》鼓勵不同觀點的交流,為普通愛好者參與文化討論提供了開放的平臺。
(二)推進多元開放對話
如果說上文提到《愛樂者》爭鳴版塊的設置,是在保持良好的發(fā)表不同意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為作者提供了彼此對話的公共話語空間。那么《愛樂者》“樂海信使” 版塊的設置, 則是搭建了編輯部與讀者、讀者之間和讀者與藝術家的對話空間。比如,一位中學音樂教師在《愛樂者》上分享了其通過聆聽音樂作品、填詞和繪圖等方式激發(fā)學生音樂興趣的教學方法。編輯部在“樂海信使”版塊中予以回應,既肯定了她的教學創(chuàng)新對學生感性認知的積極作用,又提出對可能影響經(jīng)典作品完整性的批評性建議。這樣平實的對話,將“中學生的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公共議題,放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空間進行探討,有利于達成共識并形成公共意見?!稅蹣氛摺芬卜e極開啟交響音樂愛好者與創(chuàng)作者的對話空間。比如,20 世紀80 年代《愛樂者》曾為朱踐耳的交響樂作品召開過三次研討會,并多次刊登音樂愛好者對其作品的評論文章。愛好者從作品的情感表達、歷史意涵到結構設計進行評論,既有對作品的高度評價,也有真誠的批評。朱踐耳通過“樂海信使”版塊向愛樂者們表達了對評論的歡迎和感激,稱自己“感覺到了中國交響樂的希望”, 肯定了愛樂者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聽眾欣賞已由被動的接受進而發(fā)展為主動參與和研討,成為名副其實的三度創(chuàng)作……中國交響樂只有依靠創(chuàng)作者、演奏者、欣賞者的共同辛勤澆灌和護理,才能成為壯大的常青樹”⑧?!稅蹣氛摺愤€曾舉辦過陳燮陽、陳佐湟和劉念劬等藝術家的研討會,由業(yè)余愛好者組織對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召開的研討會,這在中國音樂史上并不多見。
《愛樂者》為普通愛好者與專業(yè)音樂家搭建了直接對話的空間,愛好者從個人聽樂體驗出發(fā)對作品做出評價,創(chuàng)作者借助這些具體反饋優(yōu)化了創(chuàng)作方向和演出呈現(xiàn), 使作品更貼近觀眾的審美需求。這種對話深化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理解與共鳴,也推動交響樂更加融入普通愛好者的日常生活,進一步拓展其社會影響力與文化認同感。
(三)探討即時音樂議題
《愛樂者》不僅聚焦音樂本體,還積極介入公共議題, 通過評論和報道連接音樂傳播與社會文化動態(tài)。一方面,報紙主動設置議題并引發(fā)討論,例如在1986 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舉辦“交響音樂通俗講座”后,與《愛樂者》共同主辦首屆“愛樂杯交響樂知識競賽”,吸引了全市三千多人報名。報紙隨后對成績優(yōu)異者進行采訪,并以《社會、音樂愛好者喜歡這樣的交流、方式學習》為題發(fā)表評論, 通過訪談探討青少年接觸交響樂的動機及學習樂理知識的意義。評論認為“廣大青年的興趣愛好正向高層次流動”,尤其是中學生已意識到音樂素養(yǎng)對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此后,相關討論延續(xù)至《熱愛學生熱愛音樂》《愿交響音樂在中學扎根開花》等文章中。另一方面,報紙及時回應社會熱點,展現(xiàn)其鮮明的時代敏感性。1987 年起音樂會上座率下降,《愛樂者》迅速以“交響樂的冷與熱”為主題連續(xù)發(fā)表文章分析原因, 指出了交響樂普及力度不足、票價高昂及宣傳缺失是主要問題,并提出應由樂團、協(xié)會與音樂廳協(xié)作,加強票務管理與公眾互動等建議。與此同時,部分評論從更宏觀的角度反思, 認為低上座率反映了整體音樂素養(yǎng)的不足,強調(diào)需要長期的普及教育,提升觀眾對交響樂的認知與接受度。通過探討“交響樂的冷與熱”等議題,《愛樂者》揭示了高雅藝術在當時社會結構轉(zhuǎn)型中的重要挑戰(zhàn), 同時也以民間視角提出切實的建議, 為音樂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建設性思路。
《愛樂者》通過聚焦交響樂相關議題,將音樂評論延展至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多個層面,展現(xiàn)了其公共話語實踐的獨特價值。通過主動設置議題與回應社會熱點,《愛樂者》放大了普通愛好者的聲音,并為高雅藝術融入社會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啟示。由此可見, 從音樂批評角度介入公共議題,《愛樂者》以音樂愛好者思想的豐富性和多義性,拓展了公共討論的深度與廣度。
三、《愛樂者》的價值啟示
20 世紀80 年代,《愛樂者》以開放、包容的方式搭建了交響樂領域的公共話語空間。它通過多元的表達渠道、廣泛的互動機制以及深入的藝術交流, 展現(xiàn)了公共性、互動性和批判性的獨特價值。這些實踐不僅為高雅藝術傳播注入了活力,也為當代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匯聚普通觀眾的公共話語
《愛樂者》作為一個典型的公共話語空間,公共性是其首要特征。公共性的實質(zhì)是人群平等、自由參與的權利?!稅蹣氛摺吠ㄟ^“讀者來信”“爭鳴”等欄目,為觀眾提供了表達個人音樂體驗和藝術觀察的開放渠道, 讓普通觀眾的聲音進入了公共領域。在當下,如何進一步拓展觀眾表達的渠道,是文化機構的重要課題。例如, 通過數(shù)字化互動平臺、在線問卷或觀眾意見征集專區(qū),讓更多觀眾的觀點得以匯聚和呈現(xiàn)。同時,機構可以通過將這些意見公開展示和集中討論,構建更加包容的文化生態(tài)。觀眾的聲音不僅僅是藝術傳播的組成部分,更能成為藝術策劃與傳播決策的重要參考,讓文化表達的公共性進一步增強。
(二)深化藝術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的交流
傳統(tǒng)上,交響樂藝術家和觀眾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群體,他們之間很少有深入的交流。《愛樂者》提供了一個高質(zhì)量互動平臺,其通過多種形式促進了觀眾與藝術家的互動。指揮家林友聲曾專門撰文回憶他與愛樂者之間的交流:“我常想, 作為專業(yè)音樂工作者,作為專業(yè)指揮,結交一些音樂愛好者是需要的,尤其是那些具有相當音樂鑒賞能力和具有較高音樂修養(yǎng)的音樂者,更會對自己的發(fā)展和提高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他們對我演出的評論總是直言不諱,顯得誠懇而可親,使我獲益匪淺?!雹嵊^眾與藝術家的互動和交流是藝術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這不僅能夠拉近雙方的距離,還能通過思想的碰撞使藝術創(chuàng)作更貼近社會需求,同時幫助觀眾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當下,觀眾與藝術家的交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藝術機構可以通過開放排練日、作品研討會等方式,讓觀眾更直接地參與到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些互動不僅使觀眾從“欣賞者”轉(zhuǎn)變?yōu)楦e極的“參與者”,也為藝術家?guī)砹藢氋F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觀眾的支持。
(三)以中肯批評助力藝術生產(chǎn)
音樂評論作為音樂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批判性對創(chuàng)作、演出和音樂生態(tài)產(chǎn)生深遠影響。《愛樂者》上發(fā)表的音樂評論大多來自普通觀眾,而這些評論因其真誠、直接和多樣性,展現(xiàn)了非專業(yè)音樂評論的獨特價值。作曲家朱踐耳先生曾撰文評價愛好者的評論是“不僅有切實的肯定,同時也有誠懇的批評”⑩。20 世紀80 年代,愛好者曾在研討會上指出朱踐耳先生作品的標題過于具體限制了自由想象、作品中打擊樂處理手法的重復性等問題,這種批評不僅幫助藝術家調(diào)整創(chuàng)作,也讓觀眾的聲音成為藝術優(yōu)化的重要推動力。
結語
20 世紀80 年代《愛樂者》的實踐,不僅是交響樂復蘇進程中民間力量參與藝術傳播的鮮活范例,也是對公共空間理論的一次生動闡釋與成功實踐。這種實踐不僅推動了交響樂走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更深刻地啟示我們,在當下如何進一步深化觀眾與藝術生產(chǎn)的互動關系?!稅蹣氛摺酚脤嵺`證明,民間力量在藝術傳播中的潛力不容忽視,它不僅能夠激發(fā)大眾對藝術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廣泛推廣,還能夠促進藝術與社會、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展望未來,唯有延續(xù)這種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真誠互動,不斷拓展和優(yōu)化公共空間,交響樂才能更廣泛地融入社會文化生活,煥發(fā)更加持久而蓬勃的生命力。
① 趙炎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發(fā)展階段與內(nèi)在脈絡》,《江淮論壇》2019 年第6 期,第34-44 頁。
② 黃天熊《永遠的黃貽鈞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教育出版社2015 年版,第63 頁。
③ 曹畏《曲高和眾有知音———上海交響樂團普及交響樂紀實》,上海交響樂團藝術檔案第A12-0308 號。
④ 謝大京《觀念更新是深化改革的關鍵———由上海交響樂團的改革談起》,《人民音樂》1988 年第4 期,第4-7 頁。
⑤《上海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第589 頁。
⑥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zhuǎn)型》,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0 頁。
⑦ 鐘曙《致陳燮陽的公開信》,《愛樂者》1988 年10 月4 日,第3 版。
⑧ 朱踐耳《樂海信使》,《愛樂者》1989 年1 月28 日,第4版。
⑨ 林友聲《會員是我的良師益友》,《愛樂者》2000 年9 月23 日,第2 版。
⑩ 朱踐耳《知音知心真友諍友》,《愛樂者》2006 年6 月30 日,第2 版。
[基金項目:上海音樂學院2024 年度院級科研項目“20世紀80 年代上海交響樂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 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4XJYB07]
魏星 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副教授,上海戲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