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新課標提出著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跨學科思維的背景下,“融、情、趣、用”的跨學科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教學模式,巧妙地打破了學科界限,將語文與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以情感共鳴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趣味情境中學習知識,遷移運用知識,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
融,即教師在教學中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知識、方法與思維的有機融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挖掘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guān)聯(lián),實現(xiàn)知識的融合。
以四年級上冊的《觀潮》為例,四年級學生在科學課上學習了關(guān)于潮汐形成的原理,了解到潮汐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的自轉(zhuǎn)導致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xiàn)象。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結(jié)合這些科學知識,深入理解課文中潮水洶涌澎湃的描寫。學生通過科學知識明白了錢塘江大潮為何如此壯觀,再去分析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對潮水形態(tài)、顏色變化的描寫,如“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從聽覺的角度對潮水聲音的刻畫,如“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就更加容易理解作者是如何生動地展現(xiàn)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的。同時,筆者還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中對錢塘江大潮的描繪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學生用畫筆勾勒出潮水的形狀,或是洶涌的浪濤,或是平靜的江面在潮來前的模樣,再用色彩表現(xiàn)潮水的顏色和光影變化。通過這樣的繪畫創(chuàng)作,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直觀的視覺形象,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單一的語文知識學習模式,而是從科學的原理認知,到語文的文字賞析,再到美術(shù)的畫面創(chuàng)作,從多學科視角全面認識錢塘江大潮這一自然現(xiàn)象。這種跨學科的知識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邊界,還幫助他們構(gòu)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了綜合素養(yǎng)。
情,即教師在教學中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注入活力。
以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為例,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引導學生從場景、細節(jié)描寫中感悟其中蘊含的情感。學生在品德與生活課上已學習過親情方面的知識,這就為跨學科教學打下了基礎。在教學中,筆者先創(chuàng)設家庭生活情境,讓學生分享和母親相處的難忘時刻,有的學生回憶母親徹夜照顧病中的自己,有的學生講述自己考試失利時母親給予的鼓勵。這樣的分享活動喚起了學生對母愛的記憶,教室里溫情彌漫。隨后,教師融合音樂學科,播放滿文軍的《懂你》。質(zhì)樸的歌詞、溫暖的旋律,如潺潺暖流,流淌在學生的心里。在音樂的烘托下,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慈母情深》。當讀到母親在昏暗嘈雜、環(huán)境惡劣的工廠里,不顧疲憊,毫不猶豫地把錢塞到“我”手中,支持“我”買書時,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母親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
在這種跨學科教學模式下,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描繪的世界,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敬愛與感激之情。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語文知識,學會了如何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還在心靈深處種下了感恩的種子。
趣,即教師借助多元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充滿樂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活動,為跨學科學習增添趣味性。
以古詩詞學習為例,筆者組織學生舉辦“詩詞大會”,將語文與信息技術(shù)學科融合起來,展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西湖盛景圖,營造古詩詞學習氛圍,生動地呈現(xiàn)古詩詞的意境。在活動過程中,筆者精心設置了多個趣味活動。在詩詞接龍活動中,一個學生說出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另一個學生以“天階夜色涼如水”接龍。這樣的活動不僅考驗學生的古詩詞儲備量,還能鍛煉他們的反應速度。在詩詞填空活動中,筆者以課件呈現(xiàn)一些經(jīng)典的詩句,省略其中的關(guān)鍵詞,讓學生說出這些關(guān)鍵詞。在詩詞飛花令活動中,筆者以“花”“月”等常見意象為主題,讓學生說出含有這些意向的詩句。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筆者融入數(shù)學學科的競賽計分規(guī)則,給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加分,依據(jù)最后的得分情況評選出“詩詞狀元”“詩詞榜眼”“詩詞探花”,并給予相應的獎勵。
“詩詞大會”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提高了學習效果。
用,即教師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學習實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跨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以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說明文學習為例,這個單元旨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了解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為了讓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筆者設計了“介紹校園里的植物”的學習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撰寫植物介紹文案。學生仔細觀察校園里的各類植物,從植物的名稱、特點、價值等方面進行描述。比如,在介紹銀杏樹時,有的學生這樣寫道:“銀杏樹,又稱白果樹,是一種古老的樹種,有著扇形的葉片,每到秋季,葉片會變成金黃色,仿佛一把把小扇子在風中搖曳。它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其果實還具有藥用價值?!迸c此同時,學生結(jié)合美術(shù)學科知識,為植物繪制精美的插圖。他們用畫筆生動地描繪出植物的形態(tài),展現(xiàn)植物的枝葉、花朵,力求讓插圖與文字介紹相得益彰。
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提升了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融、情、趣、用”的跨學科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有效的學習體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