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年,英國諾丁漢的織襪工人們聚集起來,以盧德將軍的名義搗毀商人的織襪機,原因是機器的迅速普及讓工人的工作機會大量萎縮。機器快速引進后,剪絨工大量失業(yè),工人們是能找到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給人看田地,有的挑水度日,有的當清道夫、賣橘子、賣糕點、賣絲帶花邊、生姜餅、皮鞋油等。
一種體面的手藝竟落得如此下場。
時過境遷,從ChatGPT出來后我們在想:程序員會不會下崗?到Sora出來后我們在想:美工會不會下崗?到這一輪“DeepSeek+”出現(xiàn)后,我開始思考:我們會不會下崗?
當體面的手藝開始不再構成行業(yè)壁壘的時候,我們會安慰自己:人工智能沒有情感,無法取代師生的情感互動;人工智能只會傳授知識,是經師但不是人師……這些理由只不過是我們在不得不面對時說服自己的內心。
在北京和南京的學習期間,我通過自學、聽專家講座、同伴交流等方式研究DeepSeek對生活和教育產生的變革。我們都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變革的契機、改變的機遇,總是在思考如何結合,能到什么程度。
簡單總結一下學習心得:信息差和認知差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鴻溝。
先是信息差。在我們還在努力嘗試的過程中,沒想到希沃已經實現(xiàn)了教育大模型的落地。其提出的“1+N+N”希沃大模型,實現(xiàn)了教學評一體化的目標,顯著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當一鍵備課、一鍵PPT、課后即時評價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部分時,教師的工作量也會大大減輕。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當別人已經研究到落地階段時,我們還在靠自學摸索前進。
再看認知差。當下,人工智能高速發(fā)展,很多教師認為這一變革與自己相距甚遠,不需要了解學習。一方面是路徑依賴形成了固有的生活學習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偏差造成的。
明天該怎么上課?知識不再是教師的專屬,我們該如何面對學生?想起前幾年我在大學上的那些“水淋淋”的課不禁有些后怕,如果今天我站在大學講臺上,如何回答學生猝不及防的問題?
盧德運動中砸機器的人并沒有改變歷史的進程,今天我們砸不了AI,但能砸掉我們引以為傲的自尊心和優(yōu)越感,深思AI時代的教育該走向何方,成為教育者關注的重要問題。當企業(yè)用實操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反復在想:未來已來,對教育和教師究竟是怎樣的挑戰(zhàn)?如果我們應對不力,會不會被淘汰?在這不斷變化的窗口期(也許5年也許10年),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有著怎樣的機遇?
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不斷思考,當我們認為的教師情感投入、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機制等細節(jié)也將進一步被人工智能填補后,我們的優(yōu)勢何存?希沃從某種程度上說,實現(xiàn)了“DeepSeek+教育”的高度融合。
AI一鍵備課,教學大綱與教案生成、PPT制作等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且高度契合新課標的要求。也就是說,它們在大模型訓練的投喂過程中完全對照教育的要求進行。我們分別就語文、數(shù)學、化學三個學科進行了測試,結果是一鍵備課完全能夠滿足教師基本的日常教學需求。
在學習人工智能的路上,我近一年時間聽了不少場人工智能的講座,總體感覺高校流派比較重視學理研究,對于落地轉化還是有所欠缺,在怎么做方面,企業(yè)更勝一籌。
我個人認為:未來5到8年,很可能是秩序、認知模式重新建構的過程,就像當年機器取代生產線工人、計算機創(chuàng)新計算方式一樣。誰有正確的認知,誰就掌握了先手,就有可能在這場變革中占據(jù)前沿位置。但教育變革的落腳點在哪里?先手棋在哪里?我還沒有想清楚,邊學邊看邊思考吧。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