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鑒于此,本文探索了“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的邏輯機理。
探索“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民間故事融入
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的邏輯機理的必要性
一、融合文化與教育,強化思政引領
在“大思政”的教育理念下,融中國民間故事于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強化思政教育引領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國民間故事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通過英語這一國際語言進行講述與傳播,不僅能夠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還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國際交流中能夠自信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和本土情懷的新時代青年。
二、拓展教學資源,豐富課程內容
回顧以往的教學,大多數(shù)英語教學更為注重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只有極少數(shù)高校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進行了深挖,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語教育的理念得到了拓展與創(chuàng)新。中國民間故事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課程的教學資源,為課堂增添了生動、具體的學習材料。從基本內容來看,這些故事不僅語言地道,而且情節(jié)引人入勝,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語言知識,同時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三、促進跨文化交流,拓展國際視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對于個人發(fā)展尤為關鍵,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民間故事,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座連接中外文化的橋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故事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且能夠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共通性,從而學會尊重差異,增進理解。
“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民間故事融入
高校英語課程教學邏輯機理的內涵解析
一、文化傳承與教育創(chuàng)新相結合
在“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實現(xiàn)了文化傳承與教育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中國民間故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民俗風情和道德觀念,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民間故事,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比如,在引導的過程中通過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中國民間故事的文化內涵,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使古老的民間故事煥發(fā)出新的教育活力。
二、語言學習與思政教育相協(xié)同
中國民間故事的英語表達為語言學習與思政教育提供了協(xié)同發(fā)展的平臺。實踐證明,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翻譯、復述等方式接觸并理解中國民間故事,有助于學生不斷地進行鍛煉和提升,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比如,在這個過程中,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道德典范和智慧哲理都可以成為進行思政教育的生動素材,使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三、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
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體現(xiàn)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tǒng)一。在知識傳授層面,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間故事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知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在價值引領方面,這些故事所蘊含的正能量和積極價值觀能夠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通過故事的講述與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踐行這些價值觀,從而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逐漸成長為既有知識又有擔當?shù)男聲r代青年。
“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民間故事融入
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的邏輯機理的路徑
一、精選民間故事,融入英語教學,體現(xiàn)共享文化
“大思政”背景下,將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需要從資源的精選開始,比如,要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教育意義和跨文化共享性的故事,進一步豐富英語教學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和文化意識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比如,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白蛇傳》作為教學素材。這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寓意也為學生所喜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節(jié),然后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用英語復述和討論故事。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故事背后如愛情、忠誠、正義等文化價值觀,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悟。通過這些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還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增進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共享認知
“大思政”背景下,將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還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文化的共享認知。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高校英語教學已然無法更加有效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所以,在新時代的教學中需要充分貫徹生本主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在互動式、體驗式、情境式等新型教學方式的參與和體驗中,學習和理解中國民間故事,從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比如,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中國民間故事的教學延伸到課外。具體情況如下:第一,課前,教師先將相關故事的視頻、音頻、閱讀材料等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然后引導學生以此為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和預習。第二,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對故事的理解和認知。例如,在講解《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外觀看相關的動畫或短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然后在課堂上,教師再組織學生分組扮演孟姜女、秦始皇、士兵等角色,用英語模擬故事的場景和對話。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文化內涵,還能在角色扮演中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第三,課堂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意義,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三、構建評價體系,確保教學質量,檢驗共享成果
在“大思政”背景下,將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必須構建一套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才能夠確保教學質量,檢驗共享成果。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評價體系需要涵蓋學生的語言技能、文化知識、思政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中,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共享程度,并進行有效的反饋和激勵,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依據(jù)。
比如,針對英語課程教學,教師可以設計一套包含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和文化測試在內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同伴評價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教師評價可以從專業(yè)的角度對學生的語言技能、文化理解和思政素養(yǎng)進行全面評估;文化測試可以檢驗學生對中國民間故事及其文化內涵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牛郎織女》的內容以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份包含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和翻譯題的測試卷,通過測試來考查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情況和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同伴和教師再針對這個過程進行評價。
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是確保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中不僅可以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共享程度,還能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依據(jù),從而推動教學質量和共享成果的不斷提升。
四、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習體驗,踐行共享理念
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進行語言體驗、踐行共享理念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將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需要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踐行共享理念。實踐表明,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生動的學習場景和語境,能夠促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中國民間故事,從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比如,在英語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舉辦一場“中國民間故事英語演講比賽”,讓學生用英語講述自己最喜歡的中國民間故事,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組織一次“中國民間故事文化考察”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文化遺址、博物館或展覽館,讓他們親身體驗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與中國民間故事相關的英語短劇、微電影等作品,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交流。實際上,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比如,“中國民間故事英語演講比賽”中,學生需要深入了解故事的文化背景、人物性格和情節(jié)發(fā)展等,然后用英語進行表達和演繹,這樣便能夠加深學生對中國民間故事的理解和認同,鍛煉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舞臺表現(xiàn)力。
由此可見,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增強學生學習體驗、踐行共享理念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生動的場景中學習和運用中國民間故事,能夠更加深入地對中華文化有所理解和認同。多樣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綜上所述,在“大思政”背景下,將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教育創(chuàng)新的積極探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精選民間故事、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構建評價體系和開展實踐活動,助力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教育創(chuàng)新的結合,推動語言學習與思政教育的協(xié)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一融合不僅能夠豐富高校英語課程內容,還能夠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更能夠有效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
作者簡介:
黃琰,1975年生,女,漢族,江西安遠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本文系2024年南昌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民間故事融入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Y202404)成果。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