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治理適配性:轉型期農村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內在機制

        2025-04-07 00:00:00陳瑞燕
        決策與信息 2025年4期

        [摘" " 要] 農村婦女參與村級治理是婦女解放和性別平等事業(yè)的重要表現(xiàn)。近年來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大幅提升,在鄉(xiāng)村社會去政治化的背景下,嵌入家庭再生產的農村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適配了當前村莊治理低成本實現(xiàn)技術化、文牘化轉型等規(guī)范性需求,“治理適配性”是解釋轉型期農村青年婦女治理參與率提高的核心機制。并且,治理適配性對于參與村級治理的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老人、青年婦女等不同治村主體類型均具有一定解釋力。青年婦女干部在參與村級治理的過程中,其公共精神、政治能力和自我價值感都得到提升,這是農村婦女解放和性別平等事業(yè)的一次重要機遇。

        [關鍵詞] 農村青年婦女;政治參與;治理適配性;村莊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69.68;D6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5)04-0068-10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婦女政治參與情況是衡量婦女解放和發(fā)展事業(yè)的重要尺度,農村婦女參選村干部是婦女參政的重要表現(xiàn)。筆者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農村調研時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婦女參與村級治理,村干部隊伍中女性比例增加明顯。在一些村莊的“兩委”成員中,婦女人數(shù)甚至超過半數(shù)。其中,青年女性村干部人數(shù)增加尤為明顯。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21年12月發(fā)布的《lt;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gt;終期統(tǒng)計監(jiān)測報告》,2020年村委會成員中女性的比例為24.2%,這一數(shù)據(jù)在2000年為15.66%,2010年為21.37%,女性干部增加趨勢已是重要的社會政治現(xiàn)象。我國農村區(qū)域遼闊,不同地區(qū)差異極大,某些省份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提高尤為明顯。例如,江西省2020年12月啟動村“兩委”換屆選舉后,全省村委會成員中女性的比例提高至30.7%[1];寧夏回族自治區(qū)2021年3月村“兩委”換屆選舉結束后,村委會成員中女性占36.9%,女性村委會主任占9.83%[2]。那么,農村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內在邏輯是什么?這對我國婦女解放與發(fā)展事業(yè)又有何啟示?

        自20世紀90年代起,農村婦女參政問題便一直是政治學以及女性研究領域的重點議題。關于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既有研究形成了四種觀點。一是主體意識論。該類觀點從婦女主體視角分析農村婦女的參政行為,認為農村婦女普遍政治參與意識淡薄、公共參與意識和信心不足以及“當官不是女人的事”等封建意識的殘留等是導致農村婦女參政不足的主要原因[3]。一旦婦女政治主體意識覺醒和參與自主性提高,農村婦女在鄉(xiāng)村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參與程度都會提升[4]。

        二是資源稀缺論。該類觀點認為,農村婦女參政程度不足是因為她們可依賴的經(jīng)濟、文化和關系資源稀缺。由于父權制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制度尚未完全褪去,農村大多婦女仍然遵循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秩序,只能從事無法貨幣化的家務勞動從而難以掌握經(jīng)濟資源,這種文化因素成為男性參政的支持資源,無形中也成為貶低婦女政治參與行為的村莊氛圍[5];從夫居的婚姻制度使得以家族為核心的親緣關系和以村落為單位的地緣關系多圍繞男性展開,婦女參與選舉普遍缺乏社會關系資源的支持[6]。但當婦女能夠獨立參加工作、并獲得相應的經(jīng)濟收入,尤其是成為村莊的經(jīng)濟精英時,其成為治理精英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尤其當婦女娘家在本村時,結合家庭關系資源的優(yōu)勢,當選村干部的概率會更高[7]。

        三是制度效率論。該類觀點認為,國家應當改變傳統(tǒng)性別文化及結構制約,為農村婦女的政治參與提供制度供給,包括由國家正式頒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組織制度以及制定的相關公共政策等,以縮小男女參政在起點上的不平等[8]。現(xiàn)階段,農村婦女參政不足主要源于制度供給不足和制度政策運行效率低下,有效率的制度供給將會提高婦女參政的意識與動力。例如,學者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中的婦女參與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9]。還有學者聚焦婦代會、婦聯(lián)等組織制度在組織動員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實踐中的機制與效率[10]。

        四是治理轉型論。有學者認為,農業(yè)稅費改革之前,為完成國家資源汲取的治理任務,鄉(xiāng)村治理需要采取以能力、權力和暴力為特征的力治形式,由此產生村莊選舉中對男性的偏好;稅費改革之后農村治理不再需要依靠強力,這為農村兩性共同參與鄉(xiāng)村治理提供了基礎[11]。與之相關,也有學者指出鄉(xiāng)村社會轉型帶來鄉(xiāng)村治理形式和目標的變化,為婦女參政帶來一定機遇[12]。

        上述四個視角在農村婦女參與村莊治理問題上都具有一定解釋力,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主體意識論過于關注主體意識與能力而忽略了結構因素對婦女的限制;資源稀缺論無法具體刻畫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婦女參政的階段性變化;以制度支持改進婦女參政現(xiàn)狀是一般共識,只是在具體制度和政策設計上存在分歧,其落腳點在于制度改進和政策建議,而非對婦女參政內在邏輯的解釋;治理轉型論則進入婦女參政的具體時空場域,闡明了婦女能否參與村級治理與村莊治理任務和需求有關,但其忽視了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能動性。本文基于既有研究,從結構和能動兩個維度提出“治理適配性”這一解釋農村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分析視角。文章將青年婦女置于具體的村級治理場域之中,重點分析農村青年婦女特質與村級治理需求、治理資源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闡明當前治理轉型期農村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內在邏輯。

        二、女性村干部群像特征

        本文研究案例來自豫南C村、湘中L村和皖北S村。三地均為中西部傳統(tǒng)農業(yè)型村莊,村莊大多數(shù)青壯年勞動力靠外出務工謀生,在村群體以老人、小孩和婦女為主。在村委班子成員性別構成上,三個村女性占比分別為:豫南C村42%,湘中L村50%,皖北S村50%,女性村干部占比接近一半或已達一半(見表1)。

        從女性村干部的普遍特征來看,一是年輕化,大部分為80后。二是學歷普遍較高,基本是高中以上,大專學歷也逐漸普遍化。相較以初中以下學歷為主的男性村干部,她們學歷水平高出很多。三是均為已婚婦女,且家中有1-2個孩子需要照顧。四是擔任村干部的時間都不長,多為近5年內接觸村務工作。從這些青年婦女進入村委的過程來看,她們大多經(jīng)歷了從聘任干部到正式村干部的過程:首先通過村聘或鎮(zhèn)聘參與村莊治理工作中,然后經(jīng)歷1-2年的工作后,再通過選舉成為正式的村“兩委”委員,這在皖北S村最為典型。秋娜、江蔓2017年分別擔任鎮(zhèn)聘村用的扶貧專干和計生專干,2021年換屆選舉后分別成為村委和支委委員,閆姐則是2014年參與鄉(xiāng)鎮(zhèn)招聘成為計生專干,2018年經(jīng)過換屆選舉成為支委委員②。

        從村莊治理結構看,女性村干部具有鮮明的邊緣化特征。女性村干部職位多為副職,很少有婦女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村委會主任等正職角色,即便是副書記或副主任也較少見。婦女主任是女性當前能擔任的、最常見的、具有實質性的職位。她們作為普通干部,經(jīng)濟待遇相對較低,比書記、主任的待遇低一半左右。相應地,女性村干部在參政心態(tài)上也有自我邊緣化的特征。她們在治理工作中基本聽從書記及主任的安排,不會有太多個人想法,自認為在群眾工作方面男性比自己更有能力。有些婦女參與村莊選舉比較被動,常常是經(jīng)過書記或老干部多次動員才勉強一試。至于村莊發(fā)展規(guī)劃的方向和總體情況,她們大多認為這些事務是書記、主任等男性村干部該操心的事。

        案例1:周珂在湘中L村擔任支委一職,主要負責民政、黨建工作,其中民政工作包括貧困、低保、五保、邊緣、殘疾等五類群體的管理,收納社保、農合;黨建主要負責會議記錄。一門式服務開通之后,這塊事務也由周珂負責。周珂說,一般上半年工作比較清閑,下半年收社保、農合比較忙一些。黃純作為該村的后備干部,協(xié)助周珂負責民政服務工作,每天準時打卡上班。

        在村莊事務分工上,當前村級治理呈現(xiàn)出“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村莊治理事務一般較為細碎、多元,具有綜合性和偶發(fā)性,再者當前也有越來越多的行政事務自上而下輸入村莊,村莊治理事務更為繁瑣,辦公室工作在村級治理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因此,較為明晰的治理分工是當前村級治理中的重要策略,而性別分工往往成為治理分工的主要依據(jù)。豫南C村燕紅說,“我們三個女同志基本都在辦公室,每天準時上班,男同志在外面跑得多、大棚產業(yè)(村集體產業(yè))管得多一些”。調研的三個村莊都選擇了這種婦女主管內務,男性主管外務的治理分工模式。

        案例2:豫南C村所在鄉(xiāng)鎮(zhèn)每半個月會組織全鎮(zhèn)村干部學習交流活動,每兩個村一組分別到對方村莊參觀。交流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產業(yè)發(fā)展、黨建扶貧、社會穩(wěn)定等。其中,除了村集體產業(yè)事業(yè)可以參觀之外,學習黨建、扶貧、人居環(huán)境治理工作等主要是看材料。材料是否做得細致、格式是否漂亮,這也是鄉(xiāng)鎮(zhèn)年終考評打分的關鍵。因此,C村便讓三個婦女同志主要負責這些工作記錄和文字總結工作。根據(jù)C村干部介紹,近兩年C村的鄉(xiāng)鎮(zhèn)考核排名比較靠前,一方面是由于積極發(fā)展村集體產業(yè),另一方面則歸功于文字材料做得比較漂亮。

        村級治理內務工作則基本為技術性治理事務,其工作特點是:事務比較明確、程序比較清晰、重復性較強、需要電子化辦公。這些技術性治理事務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服務性工作,例如新農合、新農保的繳納登記,低保證、五保證、殘疾證、老年證的登記辦理和發(fā)放,婦女生育統(tǒng)計、體檢、登記工作等,這些事務均屬于對接民政的便民服務工作。面對數(shù)字化管理需要,各種信息材料需要納入民政服務系統(tǒng)與數(shù)字平臺,因此,這類工作已經(jīng)程序化、標準化。二是文字性事務,主要是會議記錄、制作工作臺賬、工作總結、扶貧圖表整理等文字材料工作。在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要求下,文字、圖表記錄既是呈現(xiàn)工作的方式,也是政府對村務工作進行監(jiān)督考核的對象,隨著鄉(xiāng)村事務的增加村級治理中的文字事務越來越多,這部分工作大多由女性干部承擔。

        三、治理適配:農村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機制

        盡管農村青年婦女在村“兩委”干部隊伍中的自我邊緣感較強,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們在村級治理事務中發(fā)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并且參與治理的婦女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那么,為何當前越來越多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調研發(fā)現(xiàn),其主要原因是農村青年婦女能夠適配轉型期村級治理事務和治理資源要求,匹配了農村治理資源稀缺但規(guī)范導向加強的治理現(xiàn)代化需求。具體來說,一是轉型期鄉(xiāng)村社會去政治化,關系性糾紛減少,婦女愈發(fā)能勝任內生型村級治理事務;二是國家推動村級治理規(guī)范化轉型,要求數(shù)字辦公和文牘工作,年輕婦女更能適應這些新生型、外生型治理事務;三是嵌入家庭再生產的青年婦女對收入預期不高,當前村級治理資源普遍較為稀缺,青年婦女相對于青年男性更能接受工資水平較低的村干部職業(yè)。

        (一)適配內生型治理事務:鄉(xiāng)村社會去政治化

        傳統(tǒng)時期的鄉(xiāng)村治理有較強的男權色彩,村莊中有合作、沖突,也有協(xié)商、強制,形成了關于社會組織和利益分配的權力和規(guī)則,費孝通稱之為建立在教化性權力上的長老統(tǒng)治[13] 60-68。這套政治秩序建立在男尊女卑、長幼有序、單系繼承的社會制度基礎上,村莊政治場是由男性主導的,女性則以依附性角色參與非正式的日常生活政治。在政治化的村莊生活空間中,若非國家力量強勢介入,村莊公共領域生活便是男性的專長,女性往往無緣于村莊政治,男性主導村莊政治并成為村級治理主體。

        隨著外出打工潮興起,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農民外出務工,青年農民進城定居,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農業(yè)生產重要性弱化,鄉(xiāng)村社會開始呈現(xiàn)去政治化特征[14]。一方面,農民的生產經(jīng)濟來源不再是農業(yè),村莊社會空間中的農業(yè)利益于他們而言越來越不值一提;另一方面,隨著青年農民進城,社會結構不再完整,村莊中不管是合作參與還是糾紛沖突都愈發(fā)減少。

        鄉(xiāng)村社會去政治化在村級治理上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村莊矛盾糾紛減少,不管是家庭內部的婆媳矛盾還是家外的鄰里糾紛、土地糾紛、用水糾紛等都大幅度下降,涉及關系調解的治理事務愈發(fā)減少;二是留守群體的政治參與性較弱,老人、小孩和婦女是主要的在村主體,他們的生活面向更強,對村莊的公共事務不敏感,更需要人文關懷和生活服務上的幫助,面對這些群體,婦女干部溫柔有耐心的特質更有利于完成工作。鄉(xiāng)村社會政治性弱化之后,政治性村級治理事務不斷減少,婦女更加契合以及勝任村莊社會的治理工作。

        案例3:閆姐,32歲,2014年通過鄉(xiāng)鎮(zhèn)聘用計生專干的機會進入S村從事村務工作,這是她的婆家村。她表示,老同志尤其是男同志在處理鄰里糾紛、土地矛盾等工作中比較有優(yōu)勢也很有影響力,遇到事他們一去說別人就容易聽。但是,現(xiàn)在婆媳矛盾半年沒有一例,土地大家也不重視了,糾紛很少。閆姐說,現(xiàn)在群眾工作比較簡單,自己也能勝任,大多村民吵架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涉及利益也不多,兩邊勸一勸說說好話,事情就能解決了。調研期間,一個姑娘和她的嬸子因為土地歸屬問題到村部大吵大鬧,原因是這姑娘父親在她幼時便去世了,后來她母親改嫁去了其他村,自家的土地便一直是叔叔和嬸嬸種著,現(xiàn)在自己大了便想要回父親的地,但嬸嬸不愿意給,兩邊便鬧起來了。面對此事,閆姐先把姑娘支開,單獨做嬸子的工作,面帶微笑語氣相當溫柔地勸她想開點,給侄女6分地不要受氣,氣壞了身體自己劃不來;然后等姑娘回來了再勸她說體諒嬸子這幾年幫忙種地、沒讓地荒掉的情分,這場糾紛便調解好了。閆姐說這些糾紛調解起來大差不差就行,不是很難。

        (二)適配外生型治理事務:村莊治理規(guī)范化轉型

        有學者認為,農業(yè)稅費的取消標志著“以力治理”時代的結束,強制性手段在村級治理中不再適用,這為婦女平等參與村級治理提供了基礎[15]。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大命題之后,鄉(xiāng)村治理進入了“強國家”時代[16]。強國家時代中的鄉(xiāng)村治理,一方面指的是國家財政資源輸送能力極大加強,國家每年面向“三農”的財政支出高達2萬億元以上;另一方面則指的是權力監(jiān)督和規(guī)范能力增強,基層權力運作的規(guī)范化程度極大增強。在強資源輸送和強權力監(jiān)督雙重目標之下,現(xiàn)代治理技術大規(guī)模進入,以此規(guī)范項目資金使用過程,提高村級治理規(guī)范化程度;同時越來越多行政事務被輸入鄉(xiāng)村社會,村級組織愈發(fā)行政化,村級治理方式科層化。

        案例4:以皖北S村采購空調為例,首先是村“兩委”開會同意,形成會議記錄,然后由負責采購的同志進行詢價,并讓商店開具詢價單并蓋章即詢價留痕,購買之后由商店開具發(fā)票,這些材料準備好之后需要多方簽字,包括村監(jiān)督委員會、村黨組織書記、駐村干部、經(jīng)管站站長、分管副鎮(zhèn)長、分管財經(jīng)鎮(zhèn)黨委領導、鎮(zhèn)長,才能最終報給農村三資管理中心,直接將款項打到商店提供的銀行賬戶。這個過程最關鍵的便是做材料工作以及找領導簽字,都是程序化、技術化工作。

        扶貧、村集體產業(yè)、人居環(huán)境整治[17]等工作,只要享受了國家資源支持,除了要把事情做好完成之外,都需要照片、文字等臺賬留痕工作,以證明資金使用的規(guī)范性。因此,寫材料、做報表、熟練使用電腦等便成為村級治理必備技能,漸漸成為村干部參與村級治理的門檻。有村干部調侃,“事情做完了材料不會寫,工作等于白做”。

        面對村莊治理的文牘化和技術化轉型,學歷低、不會操作電腦的老干部只能退出村“兩委”,而一些青年婦女高學歷、熟悉電子化辦公的優(yōu)勢便凸顯出來。工作記錄與留痕、信息收集登記、材料整理匯總往往需要更加細致、有耐心,婦女干部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強也更具優(yōu)勢。青年婦女的技術治理優(yōu)勢,為她們打破村級治理中的性別定勢,成功參與村級治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傊诨鶎又卫硐蛭臓┗?、技術化轉型背景下,青年婦女的個人能力適應了這種轉型需要。

        (三)適配稀缺型治理資源:嵌入家庭再生產的婦女參政

        農村青年婦女參政具有能動性,即面對較低的工資收入,她們仍然愿意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村莊治理。既有研究多將婦女視為獨立個體來分析她們的參政能動性,這種個體視角把婦女從家庭之中抽離出來,忽略了家庭在中國社會中的本體意義。有學者曾提出家庭是中國農民價值實現(xiàn)的基本載體[18],因此,離開家庭討論個體行動的邏輯都會偏離實際。

        家庭再生產是指通過結婚、生育、撫育、贍養(yǎng)等途徑完成的家庭繼替過程。圍繞家庭再生產目標,家庭會相應形成一定的分工安排。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背景下,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構成了農民家庭再生產的基本模式,即青壯年子代外出務工,中老年父代留守在村務農并撫育孫輩。但隨著青年農民教育觀念轉型,他們愈發(fā)重視子代的成長陪伴和教育輔導,子代撫育被視為家庭再生產中最重要的工作。作為基本單元的家庭以遵循整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對家庭勞動進行新的配置,家庭中的男性繼續(xù)外出務工作為家庭經(jīng)濟積累的主要角色,婦女則留守農村代替父輩承擔子代的撫育和教育責任,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模式再次回歸,這往往也意味著家庭經(jīng)濟積累能力的下降。留守在村婦女為了彌補因不能外出務工而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希望能夠在村莊社會尋找一些靈活就業(yè)機會。

        案例5:豫南C村燕紅,與老公因打工相識結婚,婚后兩人育有一兒一女。兒子1歲半時,夫妻共同前往東莞打工,由公公在家照顧子女。結果剛去3個月,兒子在家被狗咬傷,燕紅痛心不已。此后,燕紅再也沒有外出務工,而是在家悉心照顧子女,同時兼顧農業(yè)生產。由于燕紅一直在家陪伴,女兒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后來老書記找到燕紅,希望她能夠到村里工作,并接替老婦女主任的工作。燕紅最初覺得自己很難勝任這份工作,但由于書記多次開導便愿意一試。燕紅說,在村里上班氛圍很好,而且小學就在村部門口,上下班順帶著就能夠接送兩個孩子,這份工資也可以補貼家庭開支。

        很多農村青年婦女有極強的獨立意識。她們一方面盡心盡力履行母職,另一方面也希望有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她們希望能夠保持與外界的交往,通過工作充實自己、與時俱進,而非完全依附男性和回歸家庭。對青年婦女而言,擔任村干部能滿足照顧家庭、充實提升自己的雙重需要。

        案例6:皖北S村盛楠,2018年結婚后于次年生下女兒,接著便報名參加縣組織招考并成為村后備干部。盛楠和婆婆一起在家?guī)Ш⒆樱瑫r間上比較寬裕,便想著就近找個工作。村里的工作是忙閑不均的,忙的時候可能顧不上帶孩子,但是村里上班時間比較自由,有事找書記請假也比較簡單,同村人都會互相體諒幫忙,方便照顧家庭。盛楠認為女孩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自己掙的錢用起來會更有底氣,也只有工作才能與時俱進不落后。

        由于大多數(shù)青年婦女擔任村干部是為了兼顧照料家庭的需要,所以對于工資要求不會太高。盡管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但女性村干部對待遇的滿意度仍較高。在基層治理轉型背景下,村級治理事務大大增多,治理的服務要求不斷提高,治理過程也更加規(guī)范化、技術化,地方政府希望推動村干部職業(yè)化來應對這一轉型需要。但地方政府沒有足夠資金為村干部提供與職業(yè)化相匹配的較高的薪資待遇。而青年婦女愿意主動參與村莊治理,既適配了治理轉型的需要,同時能夠接受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基層治理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xiàn)了規(guī)范化、服務化和技術化轉型。

        四、治理適配性與治村主體類型

        村干部是連接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橋梁,在基層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誰來治村是重要的學術議題。通過前文對當前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誰來治村,既受制于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基層治理任務需求、治理資源等結構性要素的變化,又是村干部基于自身需求理性考量的結果。簡言之,治理適配性這一分析視角對于不同的治村主體類型都具有一定特殊性,本節(jié)對“治理適配性”進行延伸討論,深化對誰來治村這一問題的認識。

        誰來治村關系著村級組織結構變化,而組織制度理論是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理論資源。組織制度理論認為,制度環(huán)境是決定組織結構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制度為利益相關者提供了對組織進行評價的外在標準,進而規(guī)定了何種組織行為可以得到普遍認可[19]。制度是不斷變化的,當制度發(fā)生改變后,受制度制約的組織必須做出相應的結構調整,以適應新的行為規(guī)范[20]。組織制度理論是本文提出“治理適配性”這一中層分析框架的理論依據(jù)。具體而言:治理適配性框架包括村級治理事務類型、干部工資水平以及干部家庭生命周期三大制度環(huán)境要素。伴隨三大制度環(huán)境要素的變化組合,其改變著村級組織成員結構,至少形成農民參與村級治理的四種類型。下面具體闡釋治理適配性框架中的制度環(huán)境要素特征,基于此構建農民參與村級治理的四種理想類型,以深化對轉型期農村婦女參與村級治理內在邏輯的認識。

        (一)制度環(huán)境要素特征

        1. 參政主體與家庭生命周期。其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村民擅長處理的村級治理事務的類型有所差異,在村級治理中的能力特質不同。一般而言,青年人更擅長文字書寫、電腦辦公等行政工作,老年人和男性在群眾工作中更占優(yōu)勢。其二,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村干部所處的家庭角色位置和家庭生命周期階段差異,對家庭經(jīng)濟積累的訴求不同,對競選村干部能夠帶來的經(jīng)濟收益的期待會有差異[21] 196。從性別上看,男性依然被社會期待為家庭財富積累的主力,而女性主要職責是照料家庭。因此,相對女性,男性對村干部身份能夠提供的經(jīng)濟效益期待更高。從年齡上看,由于人生任務已經(jīng)完成、家庭負擔不重,老年人對于經(jīng)濟收入的要求不高;而青年和中年人則處于家庭發(fā)展的上升期,對經(jīng)濟收益比較看重,對擔任村干部的經(jīng)濟收益的期待更高。

        2. 村級治理事務類型:嵌入型和脫嵌型。村莊治理事務分為嵌入型事務和脫嵌型事務,嵌入型事務大多涉及農民與農民或農民和村集體的關系,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無法簡單進行技術化處理[22]。嵌入型事務涉及關于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事務,往往需要進行有關利益的博弈和再分配,例如釘子戶的治理、宅基地的分配、稅費收取、公共品建設等。治理事務的完成與村干部處理關系的能力、能夠動用的關系資源乃至個人的強勢程度都有關。年齡大小往往意味著社會閱歷和處理人際關系的經(jīng)驗水平,也意味著掌握著家族關系資源和權威資源。因此,在處理嵌入型事務上,中老年男性村干部有較強的適配性。脫嵌型事務則往往與人、與村莊社會關系無關,而主要是文字化、表格化、程序化的行政工作,例如村民信息收集登記、表格填寫、臺賬建立、材料總結等等。面對脫嵌型事務,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被大大弱化,治理主體的年齡差異則被放大,中老年村民往往因為不會電腦辦公,文字工作能力有限,進而喪失了優(yōu)勢。

        3. 村干部的工資支付水平。至于村干部身份能夠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一方面包括由政府直接發(fā)放的干部工資等直接性收益,也包括由于村干部身份擴展了社會交往和生意關系資源而帶來的間接性收益,間接性收益往往在書記、主任這些主職村干部身上體現(xiàn)較為明顯。換言之,如果能擔任書記或主任職務,中青年男性會降低對村干部工資收入的期待。面對不同類型的治理主體,地方政府需要支付的治理成本不同;而村集體或地方政府能夠支付的工資水平會吸納不同性別和年齡的村民參與村莊選舉。

        (二)農民參與村級治理的四種理想類型

        綜上,村級治理事務類型和村干部的工資支付水平構成村級治理的結構維度,農民的性別、年齡特質構成參政主體的需求維度,由此得到農民參政的四種理想類型(見表2)。

        A類中年男性參與村級治理:當村級治理事務中嵌入型事務占主導,同時村集體或政府又有較多的資源支付村干部工資時,中年男性會更加愿意競選成為村干部。典型表現(xiàn)是村莊的主職村干部往往由這類群體擔任。一方面,當?shù)卣粩嗵岣咧髀毚甯刹康墓べY待遇,另一方面書記和主任的身份往往能夠帶來部分間接性收益。此外,20世紀90年代稅費汲取時期、當前東部農村利益密集型村莊,中年男性參政積極性都比較高。

        B類青年男性參與村級治理:當村級治理中的脫嵌型事務增加,同時村集體或政府有較多的資源支付村干部工資,那么青年男性便可能成為治村主體。一方面,工資收入適配了青年男性的收益期待,另一方面,相對中老年村民,他們在文字撰寫、電子操作等技術性治理事務中更有優(yōu)勢。當前,東部利益密集型村莊青年男性參與村級治理的積極性較高。

        C類老人參與村級治理:當村級治理中嵌入型事務占主體,同時村集體或政府用以支付工資的治理資源不足時,便會普遍出現(xiàn)老人參政的情況。典型表現(xiàn)是農業(yè)稅費取消之初,某些地方的村級治理出現(xiàn)了“維持會”特征,村治主體的老齡化程度較高。此外,當前村民小組長多由老人擔任也體現(xiàn)了老人參與村級治理的適配條件。

        D類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當村級治理中脫嵌型事務越來越多,同時村集體或政府又缺乏資源支付村干部工資,那么便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青年婦女擔任村干部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由于婦女在家庭內部的主內角色而對村干部的經(jīng)濟效益期待低;另一方面,當前青年婦女的學歷普遍提高,比較適應電子化、文字化辦公方式。因此,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qū)職位工資較低的副職干部、后備干部、聘任干部往往都由青年婦女擔任。

        可見治理適配性能夠揭示在不同時期村莊、不同村莊類型下“誰來治村”中的規(guī)律性特征。在上述對治理適配性框架的展開分析中,轉型期越來越多農村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邏輯便更為清晰:農村青年婦女參政適配了當前村級治理低成本、規(guī)范化轉型的需要,她們不僅擅長電腦、文字辦公,而且嵌入家庭再生產的農村青年婦女對當選村干部的工資水平要求不高。

        五、結論

        農村婦女參政程度是衡量婦女解放和發(fā)展事業(yè)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當前越來越多農村青年婦女通過選舉成為村級治理的重要主體,這是基層治理中的重要現(xiàn)象。理解這一現(xiàn)象,對于理解婦女解放和發(fā)展事業(yè),促進鄉(xiāng)村治理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主體性理論是認識農村婦女參政問題的統(tǒng)領性理論框架,既有的主體意識論、資源稀缺論、制度效率論以及治理轉型論都可以納入這一理論脈絡之中。在該理論視域下,農村婦女參政不足源于女性主體意識尚未覺醒或是女性主體受到資源限制、制度支持不足,婦女參政人數(shù)的提高被視為是女性主體性覺醒的表現(xiàn)。但通過深入了解發(fā)現(xiàn),當前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很難說是主體意識覺醒的結果:一方面,村莊治理分工上再現(xiàn)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性別分工模式,即婦女干部主要負責偏向程序化、技術化的內務工作,男性干部負責經(jīng)濟發(fā)展、聯(lián)絡群眾的外務工作;另一方面,女性村干部在村莊權力結構中多處于邊緣位置,同時對自己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常常不夠自信,不認為自己未來有能力擔任主職干部,自我邊緣感較強。農村婦女主體性并未明顯提高,卻有越來越多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用既有理論脈絡無法解釋。

        本文發(fā)現(xiàn),農村青年婦女參與村級治理是由于她們的群體特質適配了村級治理轉型需要。其中村莊治理的去政治化、規(guī)范化和嵌入于家庭再生產過程,是青年婦女適配村級治理的具體機制。治理適配性的分析視角,對農村婦女參政的既有理論認識有一定突破。第一,治理適配性是從治理視域切入,農村婦女參政便不僅是婦女個體的權利問題,還要考量村級治理效能問題,當農村婦女參與村級治理能夠有效推進治理事務的完成,婦女自然會成為村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主體。并且,婦女參政與家庭整體并非沖突關系,家庭效益最大化構成了婦女參政選擇的能動性因素。

        第二,治理適配性是借鑒組織制度理論,并從田野經(jīng)驗出發(fā)提煉出的一個中觀分析概念。既有關于婦女參政的理論解釋往往過于宏大抽象,主體意識論、資源稀缺論、制度效率論從本質上都是回到父權制文化殘余對婦女參政造成的資源制約和意識制約,無法具體刻畫轉型期農村婦女參政的階段變化。治理適配性這一中層概念更具靈活性和變動性,農村婦女參政意愿強弱以及能否參政是在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治理環(huán)境中生成的,從中能看到社會變遷和時代轉型與農村婦女參政變化的關系。

        第三,治理適配性對理解誰來治村這一學術議題也具有啟發(fā)意義。通過提煉參政主體特質、治理事務類型和工資支付水平三個基礎性變量,構建了四類治村主體的理想類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往往適配于村級治理中的不同崗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村級治理參政主體在性別、年齡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治理適配性對于“誰來治村”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釋力。

        盡管當前農村社會青年婦女參政率大幅提高并非源于女性政治意識覺醒,但從結果來看,通過參與村級治理,青年婦女的公共精神和政治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升。首先,這些婦女干部與公共領域的連接程度大大提高,不僅提高了她們對村莊公共事務的了解程度,也更加熟悉國家對鄉(xiāng)村社會的政策方針。其次,由于村莊治理工作或多或少要與群眾接觸,她們往往在服務村民、幫助村民的過程中獲得了來自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從而樹立了自信心并獲得了自我價值感。這說明,婦女主體性和政治參與意識需要在實踐中鍛造。從積極的視角看,雖然青年婦女是因為轉型期的治理需要而被吸納進入村級治理工作中,但這對于激發(fā)留守農村婦女的主體性和政治參與意識是一次重要機遇。已有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婦女群體在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中扮演重要角色,她們是村莊留守群體中的中堅力量[23]。鄉(xiāng)村人才振興、組織振興必須看到青年婦女越來越多進入村干部隊伍這一事實以及其背后支撐的結構性力量。培育青年婦女的治理能力,發(fā)掘她們的治理優(yōu)勢,不僅有利于鄉(xiāng)村振興偉大目標的實現(xiàn),也有助于推進我國婦女解放和性別平等事業(yè)。

        [參考文獻]

        [1]" 劉旭,劉夢靈.村“兩委”班子中女性正職比例實現(xiàn)“雙提高”[N].中國婦女報,2021-06-10.

        [2]" 李志廷.選好帶頭人,配強一班人——全區(qū)村(社區(qū))“兩委”換屆工作綜述[N].寧夏日報,2021-03-30.

        [3]" 張鳳華.農村婦女在村委會選舉中的參與意識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

        [4]" 姜佳將.流動的主體性——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婦女意識與實踐[J].浙江學刊,2018,(6).

        [5]" 杜潔.中國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狀況的回顧研究[A].譚琳.1995-2005年: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報告[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 吳惠芳,饒靜.農村留守婦女的社會網(wǎng)絡重構行動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0,(4).

        [7]" 海莉娟.從經(jīng)濟精英到治理精英:農村婦女參與村莊治理的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8]" 張艷.農村留守婦女參政行為邏輯的理論解釋——基于“制度—生活”的分析框架[J].天府新論,2018,(2).

        [9]" 郭夏娟,魏芃.從制度性參與到實質性參與:新中國農村女性的治理參與及其地位變遷[J].浙江社會科學,2019,(9).

        [10]" 陳義媛,李永萍.農村婦女骨干的組織化與公共參與——以“美麗家園”建設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20,(1).

        [11]" 劉筱紅.兩種合理性框架中的國家行動——農村婦女參與村莊治理七十年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9,(9).

        [12]" 金一虹.嵌入村莊政治的性別——農村社會轉型中婦女公共參與個案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9,(4).

        [13]"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4]" 賀雪峰.鄉(xiāng)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關于取消農業(yè)稅后國家與農民關系的一個初步討論[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5]" 劉筱紅.以力治理、性別偏好與女性參與——基于婦女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的地位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16]" 桂華.邁向強國家時代的農村基層治理——鄉(xiāng)村治理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狀、問題與未來[J].人文雜志,2021,(4).

        [17]" 羅茜.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中婦女參與的組織路徑與實踐機制——以贛州“清潔家園”活動為例[J].決策與信息,2024,(3).

        [18]" 桂華.圣凡一體:禮與生命價值[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19]" 陳嘉文,姚小濤.組織與制度的共同演化:組織制度理論研究的脈絡剖析及問題初探[J].管理評論,2015,(5).

        [20]" 楊正聯(lián),盧國義.制度變遷中的組織——簡析諾思的組織理論[J].理論月刊,2012,(2).

        [21]" 賀雪峰.治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2]" 楊華.農村基層治理事務與治理現(xiàn)代化——一個分析框架[J]. 求索,2020,(6).

        [23]" 黃粹.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女鄉(xiāng)賢:時代價值與培育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責任編輯:胡" "梁]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亚洲va欧美va日韩va成人网|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黑人巨大|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九九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黑丝美女|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观看|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欧美一区| 手机av男人天堂免费网址| 亚洲精品久久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日韩精品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婷婷综合亚洲av|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女优视频| 白白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嘛| 伊人久久久精品区aaa片| 亚洲日本va99在线|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 69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秋霞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98在线 | 日韩|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播放 |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 色噜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白白色白白色视频发布| 黑人玩弄漂亮少妇高潮大叫|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乐播| 女人18毛片aa毛片免费| 久久久久久九九99精品| 美女啪啪国产| 伊人狼人激情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