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學公共日語學習人數(shù)迅猛增長,這些人目前已成為日語學習者的一個重要群體。研究他們語言學習中文化認同的狀況,對我國日語教育者和相關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該研究以佳木斯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定量分析法,探討學習者在語言及文化學習中,其文化認同是否發(fā)生了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是否與年級、學習時長等因素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在當前樣本中,大學公共日語一、二年級學習者文化認同趨于零變化及附加性認同變化,且一、二年級文化認同無顯著差異性;學習時長并非影響文化認同變化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文化認同;日語學習;大學公共日語;生產性雙語現(xiàn)象;附加性雙語現(xiàn)象;縮減性雙語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H3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2(b)-0020-04
A Study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Language Learning of Public Japanese Language Learner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Jiamus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 Lu, YU Xiangy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ublic Japanese language learners in universities, they have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group of Japanese language learners. Studying the status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in language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ors and related policy makers in China. Taking public Japanese language learners at Jiamusi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whether learners' cultural identity has changed in language and cultural learning, and whether such changes are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grade level and length of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in the current sample, the status of cultural identity change of learners of first and second year of university public Japanese tends to zero change and additive identity change,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ultural identity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s; the length of study is not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Japanese Language learning; University public Japanese; Productive bilingualism; Additive bilingualism; Substractive bilingualism
隨著我國與全球各國在貿易、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國家對外語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日本作為我國的重要近鄰,吸引了各專業(yè)大學生選擇“日語+”學習模式,提高個人綜合競爭力。高一虹等(2002)認為,第二語言學習對文化認同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學習者在增進對其他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時,也可能會產生自身文化認同遭受沖擊或被弱化的感覺。近年來,大學公共日語學習人數(shù)迅猛增長,這些人成為日語學習者的一個重要群體。研究他們語言學習中文化認同的狀況,對我國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目前,關于文化認同和語言學習的研究大多關注在目的語語境中學習語言的移民和留學生群體[1] 且國內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認同研究等領域,而對日語學習者的文化認同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文化認同是否發(fā)生了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是否與年級、學習時長等因素有關。
1 語言與文化認同概述
隨著國內對語言學習者認同研究的不斷深化,出現(xiàn)了多種關于“認同”的概念,如“文化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身份”及“文化身份認同”等。究其根本,這一研究領域起源于歐美對認同的探討,“認同”源自“identity”一詞,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中的定義為“民族/文化/個人/群體特性的認同感”[2]。因此,眾多學者在語言學習領域所提及的“身份認同”,實際上是指在學習目標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吸收并內化目標語言文化后所形成的個體文化認同。文化認同與其他認同相比更具“自我認同”的特點。
語言作為人類獨有的溝通媒介,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學習者應加深語言與文化認同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更有效地掌握語言。劉璐、高一虹對大學生英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習者進行了跟蹤調查,通過問卷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認同在與基礎階段保持較大連續(xù)性的同時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社會責任動機比大二末有顯著上升,此外動機強度有所上升。在認同變化中削減性、生產性認同的變化均達到入學后最高水平[3]。趙冬茜面對日語專業(yè)初級階段學習者進行了自我認同調查。結果顯示,日語專業(yè)的學習者在自信心、附加性、生產性三類認同上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同時在分裂性、削減性等認同上并沒有出現(xiàn)消極的變化[4]。梅慧等以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文化認同有所缺失,出現(xiàn)了削減性雙語現(xiàn)象[5]。另外,任小華在闡述語言與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時認為“文化認同”指在至少兩種地位不等的文化中,通過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一種文化(通常是弱勢文化)中的人們傾向于熟悉、接受、內化,以致最后踐行另一種文化(通常是強勢文化)[6]。這進一步揭示,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文化的輸入對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產生了顯著影響。此外,探究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文化認同的狀況,也可以逆向驗證學生所處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課程教學等目的語文化呈現(xiàn)度高低,對教育者教學反思具有參考價值。
2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了解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的文化認同現(xiàn)狀設定了兩個研究課題:(1)研究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在大學一年級階段和大學二年級階段的文化認同變化是否存在差異;(2)學習時長是否為影響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文化認同變化的要素。
2.1 理論基礎
本文以雙語現(xiàn)象理論為基礎展開研究,“雙語現(xiàn)象”(bilingualism)是指群體或個人能夠使用兩種語言的現(xiàn)象,也指一個地區(qū)兼用兩種語言的狀態(tài)。在語言學習文化認同方面,Lambert提出“附加性雙語現(xiàn)象”(additive bilingualism),是指第二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不會替代第一語言的雙語現(xiàn)象;他還提出“縮減性雙語現(xiàn)象”(substractive bilingualism),是指第二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有可能取代第一語言的雙語現(xiàn)象[7];高一虹提出“生產性雙語現(xiàn)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是指在獲得目的語的過程中,母語和目的語的掌握、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相得益彰的現(xiàn)象[8]。
2.2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由33道題組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8道題為描述性問題,包括學習者基本信息、性別、年級、日語初始學習時間、日語水平、學習動機等;第二部分25道題為問答,采取李克特五級量表(1=很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很同意),每一個選項都代表學習者對問題所作陳述的認同度。
量表維度設計參考高一虹《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發(fā)展:四年五校跟蹤研究》問卷中的變量名及變量意義解釋[9],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適合日語學習者文化認同的調查問卷,詳見表1。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鏈接,分別委托大學一年級、大學二年級公共日語授課教師發(fā)放到班級群,共回收問卷88份。在數(shù)據統(tǒng)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漏題或全部選擇3的問卷共計6份,因此有效問卷為82份,有效率為93.18%。
2.2.1 信度檢驗
本研究以Cronbach's Alpha作為判斷依據,為保證問卷信度,問卷經過5次小范圍發(fā)放回收、再調整,此次問卷信度結果詳見表2。
由表2可見,此次問卷的整體Cronbach's Alpha為0.825(>0.7為非常理想狀態(tài)),因此此次研究的信度較為理想。
2.2.2 效度檢驗
效度是對問卷有效性的度量,此次問卷運用了SPSS的KMO和Bartlett進行效度分析。具體詳見表3。
由表3可見,問卷的KMO值為0.720(>0.7被認為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且顯著性為0.000,小于0.01,因此可以做因子分析,問卷具有一定有效性。
3 結果與討論
筆者將問卷的題目選項進行數(shù)據轉換后,把所有問卷錄入SPSS26.0并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見,將描述性結果按照均值進行升序排列,發(fā)現(xiàn)文化認同的各個維度中,文化認同零變化均值最高,為3.86。而附加性認同變化、生產性認同變化、分裂性認同變化、縮減性認同變化的均值依次為3.69、3.60、2.45和2.15。
對附加性文化認同變化題目進行描述性分析,No.18、No.27、No.32這三個題目的標準差分別為0.892、0.873、0.887,揭示了學習者在附加性文化認同變化上的選擇并不明確。此外,No.12、No.20這兩個題目的標準偏差均接近1.0,表明學習者在這兩個題目上的選擇表現(xiàn)出較高的集中度。在其他4個維度的所有題目中,標準偏差處于0.95—1.05,這說明學習者在這些題目上的選擇也呈現(xiàn)出較高的集中性。
3.1 大學公共日語一、二年級學習者文化認同狀況
為了研究“年級”這一因素是否與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文化認同相關,筆者以“年級”因素作為變量區(qū)分單位對本科一年級與本科二年級公共日語學習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數(shù)據詳見表5。
由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首先在獨立樣本T檢驗中,本科一年級與二年級學生在零變化維度上的均值均達到最高(一年級3.87,二年級3.85),其次是附加性認同變化(一年級3.70,二年級3.69),再次是生產性認同變化(一年級3.54,二年級3.65)。這表明以年級作為區(qū)分變量進行檢驗時,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的公共日語學習者,零變化均值最高,即在日語學習過程中未產生與日語學習相關的文化認同變化。附加性文化認同及生產性認同度較高表明,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中文與日文的使用呈現(xiàn)出互不干擾且相互促進的文化認同變化趨勢??s減性認同變化最低(一年級2.17,二年級2.13),表明學習者并沒有出現(xiàn)被日本文化認同取代本國文化認同的變化。任育新在其研究中提到,學習者的外語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認同目的語文化,其目的語文化身份就越凸顯[10]。換言之,接受系統(tǒng)化目標語言教育的學習者往往會發(fā)生認同感的縮減性變化,而那些未接受過此類教育的學生則可能表現(xiàn)出零變化或附加性變化。在本次研究的樣本中,76名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過日語教育,而僅有6名學生是在大學零起點開始學習日語。鑒于我國大多數(shù)高中尚未普遍開展日語教學,教育者和學習者主要學習詞匯與語法,缺乏文化教學和學習,大學階段公共日語每周課時數(shù)較少,語言學習中日本文化的了解相對有限。
綜上所述,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佳木斯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的文化認同變化傾向于零變化、附加性認同變化。另外,在5個維度上的P值均>0.05,這說明在本研究的樣本中,大學一年級與二年級公共日語學習者在文化認同變化上沒有顯著差異。
3.2 學習時長與文化認同
筆者將問卷No.6始學日語時間分為初中、高一、高二、高三、大學零起點五個時間段,分別占比為0%、42%、35%、16%、7%。據此推出,樣本群體最初學習日語時間最長為5年(高一至大二),鑒于本科階段零起點學習日語的研究樣本數(shù)量有限,本研究將學習時長劃分為三年以內(26人)、三年及以上(56人)兩個分組變量,對大學公共日語學習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詳見表6。
表6結果可見,在獨立樣本T檢驗中,以學習時長為區(qū)分變量,三年以內學習者與三年及以上學習者的零變化維度的均值均達到最高(三年以內均值為3.80,三年及以上均值為3.85)。這表明,無論是三年以內還是三年及以上的學習者,公共日語學習者普遍未發(fā)生與日語學習相關的文化認同變化。此外,P值均>0.05,這表明本研究樣本中,學習時長并非影響文化認同變化的關鍵因素。
4 結束語
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表明,在當前樣本中,大學公共日語一、二年級學習者文化認同變化狀況趨于零變化及附加性認同變化,且本科一、二年級文化認同無顯著差異性;學習時長并非影響文化認同變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提示,公共日語教育者應重視文化教育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通過設計更多與文化相關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找到語言學習中文化認同平衡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文化交流,促使其了解他國語言文化,但不否定本國語言文化,整體趨于生產性文化認同。但由于本次研究樣本較少,缺乏多樣性,未來可以通過歷時性研究,進一步了解日語學習者的文化認同變化;也可以擴大研究對象范圍,如日語專業(yè)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群體,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化認同變化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朱峻宜. 高職院校留學生二語習得學習動機現(xiàn)狀及激發(fā)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0(33):62-66.
[2] 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012.
[3] 劉璐,高一虹.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變化跟蹤:綜合大學英語專業(yè)三年級樣本報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18-21.
[4] 趙冬茜.日語專業(yè)初級階段學習者自我認同研究[J].求學,2020(40):27-28.
[5] 梅慧,周辰,徐明宇,等.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學習中的文化認同[J].英語廣場,2024(29):121-124.
[6] 任小華.英語學習與文化認同:基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調查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28(1):129-133.
[7] 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97.
[8] 高一虹.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發(fā)展:四年五校跟蹤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18.
[9] 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xiàn)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59-64.
[10]任育新.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的調查與分析[J].外國語言文學,2008(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