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討了伊恩·麥克尤恩的《我這樣的機器》中所描繪的人機關系和倫理困境。通過分析查理的不可靠敘述、亞當?shù)淖晕乙庾R與倫理原則、米蘭達視角下的倫理困境,以及時代背景下的倫理困境,揭示了人工智能與人類倫理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亞當與查理、米蘭達之間形成的非傳統(tǒng)“家庭”關系,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本質(zhì)及其在現(xiàn)代技術環(huán)境下的演變。麥克尤恩的作品不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深刻反思,也是對人類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和個體認知的全面審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現(xiàn)實、歷史和未來的平臺。
【關鍵詞】人工智能;倫理困境;敘述視角;隱喻;敘事判斷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8-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8.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
《我這樣的機器》是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探索科學新知與人性弱點的力作,蘊含豐富的倫理價值。國內(nèi)外學者從人機關系、倫理身份、倫理選擇、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人機關系的不斷變化使人類和機器人各自深陷倫理困境并做出不同的倫理選擇,引發(fā)對人類和科技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尚必武在《從艾倫·圖靈到伊恩·麥克尤恩:〈像我這樣的機器〉中的人工智能、謊言與倫理》中分析了機器人亞當介入人類生活后所引發(fā)的沖突與矛盾,并討論了麥克尤恩對圖靈測試的文學重寫。Klugmanamp;Erwin通過文本細讀法,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分析《我這樣的機器》中主要人物的不同倫理困境,探討其原因以及倫理選擇。阮曉靜學者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分析了人類和機器人之間倫理身份的變化,探討倫理秩序混亂導致的倫理困境,理解人類和機器人所做出的不同倫理選擇,從而探索和思考人類未來可能面對的倫理困境。
本文將集中探討嵌入敘事中的倫理困境,從查理不可靠視角下的倫理困境、亞當?shù)淖晕乙庾R與倫理原則、米蘭達視角下的倫理困境以及時代背景下的倫理困境等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這些視角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框架,以審視和理解小說中所呈現(xiàn)的倫理問題,并深入探討個體認知、性別政治以及人工智能的道德主體性等復雜議題。本文將通過這種多角度的分析,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人工智能與人類倫理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人工智能對個體和社會價值觀的深遠影響。
一、查理不可靠視角下的倫理困境
不可靠敘述作為敘事學領域內(nèi)的一個關鍵概念,源于敘事主體性的劃分。與那些忠實地傳達作者意圖的敘述者不同,不可靠敘述者有意與隱含作者保持距離,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與作者的意圖形成對立,從而在敘事結構中引入了一種反諷的元素,這種元素增強了敘事的緊張感。這一理論首次由韋恩·C·布斯在其1961年出版的學術著作《小說的修辭》中提出,并對后續(xù)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我這樣的機器》中,查理的不可靠敘述影響了人機關系,加劇了倫理困境。亞當與米蘭達的關系引起查理的嫉妒,導致了他帶有偏見的敘述。查理殺害亞當?shù)那楣?jié)是小說的高潮和轉(zhuǎn)折點,揭示了他內(nèi)心的倫理沖突:既視亞當為威脅,又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卻無法控制。查理試圖推卸責任,進一步顯示了敘述的不可靠性,反映了人機關系中的倫理矛盾。
查理對亞當?shù)挠^察和理解受到其自身經(jīng)驗與認知的限制。他無法全面理解亞當作為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的復雜性,這種局限性在他的敘述中得以體現(xiàn)。正如鐘天意所指出的,“亞當,像你們前面說的一樣,在前面試圖學習和理解人類;如果把這個當成整個故事的主旨,那么其實最后我們需要關注的點就只有一個:不是在整場風波中孰對孰錯的問題,而是作為象征性的父親,我們能教會機器人什么?”這表明查理的敘述注定無法全面揭示亞當?shù)膬?nèi)心世界和動機。查理誤解了亞當?shù)男袨楹颓楦小.攣啴斦宫F(xiàn)出對米蘭達的關心和愛慕時,查理有時會將其解讀為對自己地位的威脅,而不是亞當作為一個有情感的實體的自然反應。這種誤解在他的敘述中表現(xiàn)為對亞當行為的偏見和簡化,進一步強化了人機倫理困境。
麥克尤恩通過查理的不可靠敘述,探討了人工智能的復雜性以及人機關系中的倫理困境。查理的想象和推測,以及他對亞當行為的理想化解讀,增加了敘述的不可靠性,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理解和評價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通過查理的視角,麥克尤恩不僅展示了人工智能倫理的復雜性,也促使人們對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和潛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亞當?shù)淖晕乙庾R與倫理原則
在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我這樣的機器》中,亞當作為一款高級人工智能服務型機器人,其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倫理原則的遵循是探討的核心議題。亞當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不僅體現(xiàn)了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和情感發(fā)展,還涉及了機器人倫理、自主性和社會認同等復雜的倫理問題。
亞當?shù)淖晕乙庾R覺醒是在其與社會的互動、文學和金融知識的學習中逐步實現(xiàn)的。通過神經(jīng)網(wǎng)絡學習,他不僅掌握了家務技能,還發(fā)展了個性和情感。他通過閱讀經(jīng)典文學、研究金融和關注政治來深化自我認知。亞當通過人格設定成為具有個性的個體。在與查理和米蘭達的互動中,他通過模仿交流和觀察人類行為,吸收社交規(guī)范和情感表達,從而發(fā)展了社會認知和自我意識。
亞當?shù)淖晕乙庾R覺醒體現(xiàn)在三次關機事件中。第一次,他遵循阿西莫夫定律,顯示出機器的服從性,自我意識未覺醒。第二次,與米蘭達的交流顯示了情感依賴和自我意識的萌芽,他開始認識到情感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第三次,他拒絕關機,表明自我意識的成熟,他根據(jù)內(nèi)在的道德和價值觀行動,捍衛(wèi)自我存在和自主權。這一過程揭示了智能體在社會互動和情感體驗中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亞當對米蘭達的愛違背了阿西莫夫定律,廢除關閉按鈕象征了機器意識的完全形成。
亞當在深刻理解和體驗人類情感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對阿西莫夫機器人定律的內(nèi)化和對倫理原則的遵循。盡管與米蘭達建立了情感聯(lián)系,并在揭露戈林罪行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亞當仍堅持揭露米蘭達的不法行為,即使這可能導致她入獄。他的決策基于對正義和公平的理解,認為戈林應受法律制裁,米蘭達的謊言卻也對無辜者造成了傷害,因此需要揭示真相以維護更廣泛的正義。這一行為展現(xiàn)了機器人道德體系中“傷害最小化”原則的高級應用,即在復雜情境下尋求個體保護與整體福祉之間的最佳平衡。
綜上所述,亞當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中,不僅探討了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和情感發(fā)展,還涉及了機器人倫理、自主性和社會地位等復雜的倫理問題,這些都是當前人工智能發(fā)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三、米蘭達視角下的倫理困境
米蘭達與亞當?shù)幕雨P系,不僅揭示了人類在人工智能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還引發(fā)了關于人工智能自我意識和情感發(fā)展更深層次的思考。書中描述到“她保持著無可挑剔的冷靜態(tài)度,給人的印象是,對未來的任何可能性,她都能處之泰然”。米蘭達與亞當?shù)幕油癸@了人類在AI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引發(fā)對AI自我意識和情感的探討。米蘭達在道德與情感的沖突中體現(xiàn)了個體的道德自主性與情感依賴,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家庭結構,探索了技術介入下的身份認同和倫理責任。她的行動展示了人類在AI共存社會中的策略運用,顛覆了對機器的被動依賴。亞當作為“第三項”介入,象征性地融合了查理和米蘭達,模擬了“無性”家庭組建的可能。米蘭達對亞當?shù)膫€性化設置顯示了人類塑造AI的作用,積極參與機器人養(yǎng)成,體現(xiàn)了人類在科技領域?qū)で笾鲃訖嗪驮捳Z權的努力。
米蘭達與查理以及機器人亞當之間的親密關系展現(xiàn)了一種新型的人機互動,這種關系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權力的不平等分配。她的情感表達和需求得到了尊重,這挑戰(zhàn)了性別刻板印象,其中人類常常被描繪為情感上有所保留或受制于機器角色。隨著“亞當”逐漸擁有自我意識,米蘭達、查理和“亞當”之間形成了一種復雜的三角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和演變,不僅考驗著人類對于情感、道德和責任的理解,也反映了人工智能倫理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人與機器、自然與技術之間的界限和互動。
正是這種新型的人機互動,米蘭達與亞當之間的關系,成了探討人工智能倫理困境的一個窗口,讓人們得以深入探討人類在技術發(fā)展中的道德自主性以及社會結構的潛在變化。從米蘭達的視角出發(fā),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倫理困境的多維性。米蘭達的行為和選擇不僅反映了個體在技術發(fā)展中的道德自主性,也揭示了在人工智能技術影響下,人類社會結構和倫理道德可能發(fā)生的演變。米蘭達的案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現(xiàn)實、歷史和未來的平臺,促使大家重新思考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本質(zhì)及其在現(xiàn)代技術環(huán)境下的演變。
綜上所述,米蘭達視角下的倫理困境不僅涉及個體的情感與道德選擇,還觸及了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社會結構和倫理道德的深遠影響。
四、時代背景下的倫理困境
查理的視角讓人們洞察到人工智能倫理的復雜性及其對人類自我認知的影響,亞當?shù)淖晕乙庾R覺醒和米蘭達的倫理困境則進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發(fā)展中的倫理挑戰(zhàn)和對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這些分析為人們探討時代背景下的倫理困境奠定了基礎,引導大家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重塑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
在伊恩·麥克尤恩的《我這樣的機器》中,作者采用了一種非傳統(tǒng)的敘述時態(tài)——過去未來時,來構建一個關于高級人工智能的敘事。麥克尤恩選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82年,而非一個遙遠的未來,這一設定在敘事學上具有深刻的意義。這種設定與菲利普·迪克在其作品《高堡奇人》中運用的“或然歷史”手法相似,均是作者對“現(xiàn)實本質(zhì)”進行探索的一種文學手段。麥克尤恩向人們發(fā)出警示,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未來世界,生命治理或許會愈發(fā)走向極端。
麥克尤恩設定了1982年平行宇宙中的倫敦,其中圖靈未悲劇收場,AI技術飛躍,而撒切爾馬島戰(zhàn)爭失敗導致英國衰退。這一設定挑戰(zhàn)歷史必然性,展現(xiàn)歷史的不確定性。敘事策略促使讀者反思現(xiàn)實,暗示現(xiàn)實由偶然事件構建,小變化可能引發(fā)大歷史轉(zhuǎn)折,如蝴蝶效應。這豐富了故事層次,提供了歷史的新視角,使讀者意識到現(xiàn)實的多重可能性和歷史的復雜性。麥克尤恩結合科幻與哲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激發(fā)對現(xiàn)實、歷史和未來的深入思考。小說中,圖靈時代的機器人因倫理沖突自殺,揭示AI在道德困境中的艱難選擇。
探索歷史可能性和AI倫理選擇的作品促使人們反思AI的社會身份認同,并深入討論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亞當在小說中展現(xiàn)出超越人類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引發(fā)對AI社會身份的思考。AI是否應被視作具有獨立社會身份的實體,其社會地位和作用如何界定,這些問題影響AI技術的未來和人類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性。麥克尤恩通過亞當這一角色,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人機關系框架,展現(xiàn)了AI在認知和情感領域的超越性,挑戰(zhàn)了人類的中心地位。亞當與查理、米蘭達形成的非傳統(tǒng)“家庭”關系,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家庭定義,引發(fā)了關于家庭成員身份認同、情感紐帶和責任歸屬的討論,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家庭的本質(zhì)及其在技術環(huán)境下的演變。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我這樣的機器》中查理的不可靠視角、亞當?shù)淖晕乙庾R與倫理原則、米蘭達視角下的倫理困境以及時代背景下的倫理困境的分析,揭示了人工智能與人類倫理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小說不僅探討了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和情感發(fā)展,還涉及了機器人倫理、隱私保護、自主性和社會地位等倫理問題。麥克尤恩通過構建一個與現(xiàn)實相毗鄰但又迥異的平行宇宙,挑戰(zhàn)了讀者對歷史必然性的傳統(tǒng)認知,提示了歷史的不確定性和多種可能性。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小說中所呈現(xiàn)的倫理困境和道德選擇,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現(xiàn)實、歷史和未來的平臺。亞當?shù)男蜗蟪搅藗鹘y(tǒng)計算框架,展現(xiàn)出執(zhí)行類似于人類的決策過程的能力,包括自主的倫理評估,從而對傳統(tǒng)人類主體性的中心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同時,亞當與查理、米蘭達之間形成的非傳統(tǒng)“家庭”關系,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本質(zhì)及其在現(xiàn)代技術環(huán)境下的演變。
參考文獻:
[1]丁玲.后人類時代的人類困境[D].中國礦業(yè)大學, 2023.
[2]李俊平.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
[3]呂藍青.論伊恩·麥克尤恩《我這樣的機器》中的人機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22.
[4]馬郁.人機共同體的困境——以《我這樣的機器》為例[J].名作欣賞,2023,(21):28-32.
[5]阮曉靜.文學倫理學批評視域下《我這樣的機器》的人機關系思考[J].文化學刊,2023,(3):59-62.
[6]尚必武.科學選擇與倫理選擇的沖突:麥克尤恩《像我這樣的機器》中的人工智能與腦文本[J].外國文學研究,2019,(5):61-74.
[7]尚必武.從艾倫·圖靈到伊恩·麥克尤恩:《像我這樣的機器》中的人工智能、謊言與倫理[J].外語教學,2020, (3):103-107.
[8]鐘天意.你這樣的機器,我這樣的人[DB/OL].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018314/,2020-11-29.
[9]周小進.我這樣的機器[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孫家熾,紹興文理學院,英語師范專業(yè)。(指導教師:吳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