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古詩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經歷初讀感受、誦讀還原、賞讀入境的過程,提升學習效果,助力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誦讀活動,因為古詩具有鮮明的韻律,誦讀可以體現古詩的節(jié)奏、音韻。每學習一首古詩,教師都應指導學生在初讀文本階段反復誦讀文本,讀好古詩的節(jié)奏、音韻,理解古詩的韻律美。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古詩的韻律。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多為五言、七言詩。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詩句的節(jié)奏、平仄,要讀出詩人在詩句中抒發(fā)的感情。比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靜夜思》,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注意這首詩有“二二一”和“二一二”兩種節(jié)奏,整首詩表達的是作者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在誦讀的時候,學生需要將“光”“霜”“鄉(xiāng)”的讀音延長,充分體現作者思鄉(xiāng)的情感。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適當的誦讀方式。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清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打節(jié)拍,以手指輕敲桌面,或者雙掌互擊的方式,充分感受古詩的鮮明節(jié)奏與韻律,理解古詩的音韻美。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采用對比、探究等方法,品讀詩歌的意象,把握意象蘊含的情感,突破古詩學習的難點。
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對比的方式,品讀詩歌的意象。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對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式,體會詩歌中的不同意象,深入理解詩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感情。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古詩詞三首》,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中刻畫了“蛺蝶”這個意象,楊萬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刻畫了“黃蝶”這個意象。學生通過誦讀“蝶”這一個意象所在的詩句,發(fā)現作者寄托在“蝶”身上的感情是不同的。其中,范成大在詩中描寫的“蛺蝶”并不醒目,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卻抒發(fā)了詩人對農民忙碌的獨特感受;楊萬里在詩中描寫的“黃蝶”,引起了兒童的關注,寄托的是詩人對美好春光的喜愛之情。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詩中的意象。選入教材中的古詩,都具有典范作品的特點,學生可以通過誦讀探究詩人抒發(fā)的情感以及表達上的秘妙。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杜甫的“欣喜、快樂”的具體體現。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詩人“初聞喜訊”時的表現,比如“涕淚滿衣裳”“白日放歌”“漫卷詩書”,這些描寫都是詩人與往日完全不同的言行舉止,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欣喜。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走近詩人,體會詩人“還鄉(xiāng)”的心路歷程,感受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在古詩中,詩人以意象為基礎,營造出獨特的意境,使得詩歌的表達效果與眾不同。學生學習古詩,需要認真賞析古詩的意境,把握古詩的內涵。
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山行》,詩人以楓葉這個意象,營造出秋景的獨特意境,學生在賞析詩句時,需要感受詩人對秋景的美的表達——霜葉紅于二月花,領悟詩人營造的意境之美。
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引領學生關注古詩的意象,體驗古詩的意境,積累知識,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