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對心理健康素養(yǎng)和心理困擾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并對高職生和本科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差異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高職生和本科生在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維度并無顯著差異,但在個別題目上,本科生有顯著優(yōu)勢;在對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的態(tài)度維度和有關患病風險與獲取專業(yè)治療的相關知識維度上,男生不如女生積極,班干部比非班干部積極,本科生優(yōu)于高職生;在有關如何獲得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識維度和有關常見治療方法的知識維度上,班干部得分高于非班干部,本科生得分明顯高于高職生。研究證明,本科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較高職生有一定優(yōu)勢,高職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仍需加強。研究認為,高職院校應通過“大心課”培養(yǎng)高職生的積極品質和可遷移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
[關 " "鍵 " 詞] "高職生與本科生;核心素養(yǎng);心理健康素養(yǎng);心理困擾;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4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5)05-0041-04
一、引言
2019年6月24日,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fā)〔2019〕13號)明確提出,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yǎng)水平提升到20%和30%。建立和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yǎng),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20世紀90年代,Jorm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素養(yǎng)(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也可譯作心理衛(wèi)生素養(yǎng))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幫助人們識別、處理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知識和觀念”[1]。早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包含4個要素:識別心理疾病或心理困擾的能力,知道如何尋求心理健康信息,關于心理疾病危險因素、原因、自助干預及如何獲得專業(yè)幫助的知識和觀念,促進心理疾病識別和恰當求助的態(tài)度。Jorm隨后重新界定了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內容,強調心理健康素養(yǎng)不僅包括知識,還應包括與知識相關的行動。新界定包括以下5個方面:預防心理疾病的知識,識別心理疾病,關于求助和可獲得的治療的知識,與一般心理問題自助有關的策略與知識,幫助心理疾病患者或處在心理危機中的人的技能。與早期的內容相比,心理健康素養(yǎng)中觀念的內容在減少,知識和技能的內容顯著增加,還明確地提出了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技能。Kutcher等類比了健康素養(yǎng)(health literacy)和心理健康素養(yǎng)概念的演變,認為心理健康素養(yǎng)應包含以下內容:理解如何獲得和保持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理解心理疾病和治療,減少心理疾病相關的污名,增強心理求助效能。這是一個涉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包含知識、觀念、態(tài)度和技能的定義,相較于Jorm的界定更為完整,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支持。
傅小蘭等人認為,心理健康素養(yǎng)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內涵不應只包含知識的成分,還應包括態(tài)度、污名、積極的心理健康、心理求助以及與心理疾病相關的求助效能[2]。江光榮等人將心理健康素養(yǎng)重新界定為:個體在促進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應對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養(yǎng)成的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3]。林崇德認為,國民文明素養(yǎng)提高應該看成是疫情后社會治理體系中心理建設的關鍵指標[4],國民文明素養(yǎng)的因素包括科學文化素養(yǎng)、質量意識、環(huán)保意識和健康素養(yǎng),健康的素養(yǎng)包括身體健康素養(yǎng)和心理健康素養(yǎng)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素養(yǎng)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個體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受到人口學特征的影響[5],具體而言,包括性別[6]、年齡、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7]等。人格特質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具有神經質、低精神質的個體專業(yè)求助態(tài)度更積極[8]。而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則會更少表現出對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態(tài)度。
二、方法
研究工具是心理健康素養(yǎng)問卷和心理困擾問卷。心理健康素養(yǎng)測量采用馬曉欣翻譯并修訂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問卷”。該問卷包含6個維度,共有35道題目。第1~15題采用4點計分,1=非常不可能,2=不太可能,3=可能,4=非??赡?;第16~35題采用5點計分,1=強烈反對,2=不贊同,3=不贊同也不反對,4=贊同,5=非常贊同。在本研究中,心理健康素養(yǎng)量表的克倫巴赫系數為0.79,信度較好。心理困擾調查采用下列問題測量學生對自身心理困擾的認識:你是否認同自己曾遭遇過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如人際關系、情緒、壓力等方面)?此題采用5點計分,1=非常不同意,2=比較不同意,3=中立,4=比較同意,5=非常同意。
通過在線調查形式,在廣東省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職院校發(fā)放網絡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57份。其中男生258人(30.11%),女生599人(69.89%);高職生546人(63.71%),本科生311人(36.29%);大一665人(77.60%),大二103人(12.02%),大三76人(8.87%),大四13人(1.51%)。數據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統(tǒng)計軟件。
三、結果
為考察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問題,我們使用Harman單因素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0個,其中第一個因子能解釋14.58%的方差,低于40%的臨界值,表明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一)高職生與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現狀
1.常見心理疾病識別
此維度包含8個條目,涉及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障礙、雙向情感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癥、廣場恐懼癥、人格障礙和物質濫用障礙。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在此維度中,班干部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t=2.32,Plt;0.05)。對高職生和本科生的差異進行分析,發(fā)現兩組學生在此維度的均分并無顯著差異。對各條目逐一進行分析,發(fā)現在對廣泛性焦慮障礙和物質濫用障礙的識別上,高職生的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t=-2.53,Plt;0.05;t=-2.19,Plt;0.05),這表明本科生較高職生更能敏銳地識別這兩類心理疾病。
2.對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的態(tài)度
此維度由14個條目組成,其中第21~22、24~28題為反向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在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的態(tài)度方面,男生的態(tài)度不如女生積極(t=-2.25,Plt;0.05);班干部的態(tài)度比非班干部的積極(t=6.38,Plt;0.001)??疾彀l(fā)現,高職生在此維度的均分顯著低于本科生(t=-9.13,Plt;0.001),這表明高職生對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的態(tài)度不如本科生積極。對各個條目進行單獨分析,發(fā)現除“你愿意為曾患有心理疾病的政客投票嗎?”這一題目外,其他13個條目均呈現出高職生得分低于本科生的特點,差異顯著。
3.有關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療的知識
此維度包含4個條目,其中第12、20、23題為反向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男生和女生、班干部和非班干部、高職生和本科生在此維度的得分均無顯著差異。在第11題“如果某人在情緒管理上有困難,那么你認為改善他的睡眠質量,對他有多大幫助”上,高職生的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反映本科生更加贊同睡眠對于改善情緒的作用(t=-2.86,Plt;0.05)。而在第20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只要他們愿意”上,高職生比本科生持有更強烈的不贊同態(tài)度(t=2.02,Plt;0.01),差異顯著。
4.有關患病風險與獲取專業(yè)治療的相關知識
此維度由第9、10、14、15題組成,其中第10題和第15題均為反向題目。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男生的得分顯著低于女生(t=-2.07,Plt;0.05);班干部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t=4.13,Plt;0.001)。考察發(fā)現,高職生和本科生在此維度的均分具有顯著差異,高職生的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t=-3.94,Plt;0.001),表明高職生在有關患病風險與獲取專業(yè)治療的相關知識方面較本科生薄弱。
對各個題目進行逐一分析,發(fā)現在第14題“當你馬上就會處于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時,你認為在多大程度上心理健康職業(yè)人員可以不履行保密協議?”和第15題“當你的問題并無生命危險并且他們(心理健康職業(yè)人員)需要其他人(你的家人、朋友)來更好地幫助你時,你認為在多大程度上心理健康職業(yè)人員可以不履行保密協議?”中,高職生和本科生相比差異顯著,t檢驗結果分別是t=-5.27,Plt;0.001和t=-2.01,Plt;0.05。
5.有關如何獲得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識
此維度由第16、17、18、19題組成??疾觳煌愋蛯W生在此維度的得分發(fā)現,男生和女生并無顯著差異;班干部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t=3.53,Plt;0.001);高職生的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t=-4.28,Plt;0.001)。為進一步考察高職生和本科生的差異,對各條目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4個題目分別表現為高職生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其顯著性差異分別為:第16題“我確信我知道去哪里獲得有關心理疾病的信息”的檢驗結果為t=-4.16,Plt;0.001,第17題“我確信我能使用電腦或手機獲得有關心理疾病的信息”的檢驗結果為t=-4.31,Plt;0.001,第18題“我確信我能通過面談來獲得有關心理疾病的信息”的檢驗結果為t=-2.25,Plt;0.05,第19題“我確信我有資源來獲得有關心理疾病的信息”的檢驗結果為t=-3.17,Plt;0.05。
6.有關常見治療方法的知識
此維度僅包含1個題目,即第13題“你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基于對抗負性情緒、增加積極行為的療法?”。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在這個題目中,性別差異不顯著;班干部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t=3.43,Plt;0.001);高職生的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t=-3.70,Plt;0.001)。
7.高職生和本科生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六個維度的均值比較
對心理健康六個維度的均值得分計算之后,發(fā)現高職生在六個維度的均值均小于本科生,但是差異不明顯(見表1)。
(二)不同心理困擾程度高職生與本科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比較
為探究不同心理困擾程度的高職生和本科生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方面是否存在差異,筆者以心理困擾程度和學生類型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素養(yǎng)為因變量,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心理困擾程度分為高、中、低三個水平。在回答“你是否認同自己曾遭遇過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這一問題時選擇“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學生被劃入高困擾組,選擇“中立”的學生被劃入中等困擾組,選擇“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學生被劃入低困擾組。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雙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學校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65.08,Plt;0.001;心理困擾程度的主效應顯著,F(2)=6.52,Plt;0.01;二者的交互作用不顯著。通過兩兩事后比較發(fā)現,高困擾組和低困擾組的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無顯著差異,但這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水平均高于中等困擾組學生(Plt;0.001;Plt;0.01)。
四、結論與思考
(一)研究結論
1.高職生和本科生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上差異不明顯。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六個維度的均值上,高職生和本科生比較結果顯示,高職生在六個維度的均值上均小于本科生,說明有學校類型差異,但是差異不明顯。
2.高職生和本科生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維度二“對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的態(tài)度”、維度三“有關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療的知識”、維度四“有關患病風險與獲取專業(yè)治療的相關知識”、維度五“有關如何獲得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識”和維度六“有關常見治療方法的知識”方面具有顯著差異。尤其在個別題目上,高職生和本科生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高職生得分顯著低于本科生。
3.性別和學生是否是班干部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個別題目上有顯著差異。在維度二“對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的態(tài)度”上,男生態(tài)度不如女生積極,班干部態(tài)度比非班干部積極。在維度四“有關患病風險與獲取專業(yè)治療的相關知識”上,男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班干部得分高于非班干部。在維度五“有關如何獲得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識”上,班干部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在維度六“有關常見治療方法的知識”方面,班干部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班干部參與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機會較多,獲得有關心理健康素養(yǎng)知識培訓的機會較多,因此對心理健康素養(yǎng)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較高。男生相較于女生而言,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不高,他們對心理健康素養(yǎng)知識的學習比女生少,而女生在日常生活中則傾向于探索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知識,他們對心理健康素養(yǎng)知識的關注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普遍高于男生。
(二)思考與啟示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普及教育任重而道遠。雖然高職生和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總體而言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男女生在提高認知水平和自助行為態(tài)度和有關患病風險和獲取專業(yè)治療的相關知識上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心理困擾的解決有顯著效應。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解決心理困擾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為了促進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在心理健康知識、技能、態(tài)度等方面真正有所提高,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大有可為。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簡稱“大心課”)通常會以理論+實踐的形式開設,即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共同促進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掌握心理健康機能;也會由面授課堂+網絡課堂的形式共同組成,由教師課堂授課和學生課下自學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學和學習。如何促進學生提高心理健康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途徑有二:一是在“大心課”中深化與心理健康素養(yǎng)內容相關的課程內容的設置和訓練。二是在“大心課”中加強對可遷移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更關注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這部分應該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核心要素,發(fā)展人性的優(yōu)點比修復疾病更有價值[9]。可遷移技能包括適應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能力[10]。因此,培養(yǎng)與發(fā)展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其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樹立樂觀心態(tài),樹立信心與希望,建立勇氣與自尊,都可以有效抵御個體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科學進行人生規(guī)劃,甚至走出人生困境。
參考文獻:
[1] 明志君,陳祉妍.心理健康素養(yǎng):概念、評估、干預與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20(1):1-12.
[2] 傅小蘭,張侃,陳雪峰,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7~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 江光榮,李丹陽,任志洪,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現狀與特點[J].心理學報,2021(2):182-201.
[4] 林崇德.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心理建設”高峰論壇上的致辭[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6):721.
[5] 李強,魏曉薇,翟宏堃.健康中國視角下優(yōu)化國民心理健康素養(yǎng)研究:意義與取徑[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1-68.
[6] Gibbons,R. J, Thorsteinsson E. B,Loi N. M.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Illness:An Examination of the Sex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a Community Sample[J]. Peer J,2015(3):e1004.
[7] Gorczynski,P,Sims-Schouten,W,Hill,D,et al. Exa-min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Help Seeking Beha-viors,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UK University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Training,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7,12(2):111-120.
[8] 李鳳蘭,高旭.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素養(yǎng)研究綜述[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39(1):154-160.
[9]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81-87.
[10] 何洋.大學生可遷移技能結構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21.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