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客流調查及組織”課程為視角,探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教學實踐,首先,明確協同育人的根本目標在于立德樹人,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的高度一致性。在此基礎上,構建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教學過程與思政元素貫穿融合的教學模式。最后,提出從教師、學生和社會三個層面構建協同育人效果評價體系。
關鍵詞:課程思政 思政課程 協同育人 教學模式
在現代社會,思政教育對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至關重要。傳統的思政教育主要依賴于專門的思政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但這種單一模式難以全面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因此,“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旨在通過在非思政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從而增強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目標?!罢n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思政教育的雙軌制。本文以“客流調查及組織”課程為視角,探討協同育人教學模式設計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問題,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效應。
1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根本目標一致
“客流調查及組織”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強、應用性廣的專業(yè)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入手,結合課程培養(yǎng)目標(如表1所示),通過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服務意識和職業(yè)道德等。該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與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發(fā)學生的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授業(yè)的同時注重傳道,達到引導學生成人成才,指導其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科學研究的目的。
1.1 知識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該課程的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交通專業(yè)的基本原理和理論,這不僅是專業(yè)知識的積累,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交通事業(yè)發(fā)展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基礎。通過科學合理的問卷設計與實施,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強調的科學態(tài)度相呼應。運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不僅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也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對嚴謹數據分析能力的要求相契合。調查交通樞紐的客流量和車站布局,使學生直面交通管理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思政育人目標中的重要體現。掌握AnyLogic仿真軟件的建模流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相一致。通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交通仿真技術如何服務于國家發(fā)展,從而增強對國家重大戰(zhàn)略的認識和責任感。
1.2 能力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在能力目標方面,學生將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和綜合知識,解決交通運輸規(guī)劃和管理中的調查任務撰寫、方案設計和實施等問題。通過完成這些實際任務,學生提升交通資料采集與數據統計處理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分析和應用交通運行狀況所需的能力與素質,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相吻合。學生學習如何綜合運用復雜系統建模仿真技術的基本理論和軟件技能,設計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優(yōu)化交通領域的客流組織。通過這些技能的學習,學生不僅提高分析和解決交通運輸相關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強調的社會責任感相一致。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將提高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組織實施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支持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還能夠促進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與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高度一致。
1.3 素質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在“客流調查及組織”課程中,學生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深入了解交通仿真技術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習,學生不僅掌握先進的技術知識,還培養(yǎng)了客觀辯證、探索創(chuàng)新等基本科學素養(yǎng),樹立愛國主義使命感與責任心,強化使命擔當,塑造健全人格。學生還將培養(yǎng)持續(xù)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強調的終身學習、自我完善的要求相一致。通過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和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學生將能夠搜索專業(yè)發(fā)展新趨勢和新業(yè)態(tài),提高信息收集、篩選和編輯能力,培養(yǎng)服務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更好地服務社會。
此外,學生將根據具體問題查閱相關文獻,識別、表達和分析專業(yè)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通過實際操作和項目實踐,學生將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這與思政育人目標中強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相一致。最后,學生通過分組實驗、研討和撰寫報告,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工程實踐和專業(yè)表達技能,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和領導能力。同時,學生將認識到交通仿真軟件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特性對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和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 協同育人教學模式設計
在“客流調查及組織”課程思政建設中,圍繞職業(yè)素養(yǎng),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以人為本和愛國主義情懷六大價值板塊內容,構建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教學過程與思政元素貫穿融合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協同育人效能。課程思政建設設計框架如圖1所示。
2.1 以案例教學和調查實踐為載體,開創(chuàng)思政協同育人新模式
案例教學是一種基于真實或設計案例的教學方法,通過提供具體情境或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其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理解理論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調查實踐則是一種以實地數據收集和分析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交通專業(yè)領域的調研活動,提供真實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數據搜集、現場觀察和信息整理,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深入挖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鍛煉批判性思維、求真務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素養(yǎng)。通過這種模式,學生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還能深化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
2.2 以學生為核心,有機融合線上線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過程中,轉變以往只注重知識傳授的觀念,采用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為導向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根據對問題的理解分組提出解決方案,從而實現主動學習和創(chuàng)新探索。
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面融入思政元素。課前,教師安排預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并提出問題,教師整理并回應這些問題。課中,通過思政案例引入任務,展開相關問題的討論,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解決方案并進行成果展示。課后,布置分層作業(yè)任務以擴展學生的學習,并引導學生反思思政感悟。
通過線上和線下教學的綜合運用,促進兩者之間的協調與支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與主動性。這種教學模式還可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實現共同提升。
2.3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實踐手段
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實踐活動,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具體而言,課程采用課堂講授、資料查閱、實踐操作、學生演講和報告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系統傳授調查與仿真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啟發(fā)式、探究式和問題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增強科研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
在參與和體驗方面,課程設計了分組學習、案例分析和討論式教學等形式。分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協作意識;案例分析結合實際案例,增強學生對復雜問題的理解與解決能力;討論式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激發(fā)主動性和自覺性,有效激勵學習內動力的產生。
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課程采用了多種教學手段。項目驅動學習通過實際車站調查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工程實踐能力;實地調研組織學生到地鐵站或火車站進行考察,增強實踐感知;操作示范通過教師演示與學生操作SPSS及AnyLogic仿真軟件,使學生掌握現代數據分析處理及仿真技術的應用;主題討論圍繞交通領域的熱點問題或政策,鼓勵學生表達觀點,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報告要求學生撰寫總結報告,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深入探討交通問題,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總結收獲與不足,明確未來的學習方向與職業(yè)規(guī)劃;跨學科整合將交通實踐課程與社會學、經濟學、管理科學等學科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
3 協同育人評價體系構建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需要在保持學科共性的同時,突出專業(yè)特色。通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反饋,形成一個閉環(huán)的育人體系,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出既有扎實專業(yè)知識,又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高素質職業(yè)人才。
3.1 教師是思政建設的實施者
在“客流調查及組織”課程中,教師不僅是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思政教育的引導者。為確保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具有時代性和深刻性,教師需進行常態(tài)化的理論學習,定期參加思政理論研討,并與思政課教師保持良好溝通,共同探索課程思政的新模式。此外,教師應與輔導員建立聯系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價值取向,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定期對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進行量化考核,并對排名靠后的教師提供針對性的培訓,確保每位教師勝任課程思政的教學任務。同時,組織課程思政比賽,鼓勵教師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獎勵。
3.2 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受益者
在協同育人實踐中,學生是知識傳授與思想引導的直接體驗者,對協同育人效果的反饋更為真實和客觀,且思想理論水平的變化是衡量協同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標。因此,應將學生的反饋和思想變化作為評價的核心指標,以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為確保學生充分吸收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過座談會和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反饋,了解學生的需求與感受。這一機制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其次,通過學習表現、生活作風和言談舉止等多方面,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態(tài)進行量化評估,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與變化。此外,在畢業(yè)實習階段,由帶隊教師和實習單位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并將其計入課程成績,確保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思政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最后,結合實際案例,如公共交通管理中的社會責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內化思政元素,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
3.3 社會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檢驗者
學生畢業(yè)后進入社會,其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直接反映學校的教育成效。為檢驗協同育人的效果,可以建立畢業(yè)生就業(yè)檔案,定期跟蹤學生在崗位上的表現,了解教育的實際效果。根據用人單位和社會反饋,及時調整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和方法,確保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同時,加強與企業(yè)的合作,邀請企業(yè)專家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實際工作需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
4 結語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鉆研專業(yè)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目標,還應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所處現實環(huán)境、學習需求與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真正做到“思政教育走進課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同時,為了檢驗協同育人效果,可以從教學內容維度、教學方法維度和教學效果維度,設計和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果評價體系。最后,繼續(xù)深化與行業(yè)企業(yè)的合作,確保教育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相匹配,培養(yǎng)出更具競爭力和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2024年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A類)——“客流調查與組織綜合訓練”,課題編號:KCSZ202413。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 2024 年度課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果評價研究”(課題編號:LMX2024181)階段性成果。2024年校級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融合 OBE-CDIO 理念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新范式:以客流調查與組織課程改革為例”,課題編號:XJG202441。
參考文獻:
[1]徐秦法,梁軒銘.同向·同行·同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新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04):134-141.
[2]王沖.協同育人視域下《數學分析》課程思政建設及效果評價[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1):123-127.
[3]張新潔,于景飛,張旭,等.交通強國建設背景下交通調查與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42):24-25.
[4]陳倩,游爾康,姚佼,等.融合OBE理念和思政元素的混合式“微觀交通仿真”課程優(yōu)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23):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