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旨在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就顯得意義重大。在現代教育中,勞動教育正在逐步成為教育核心模塊,成為實現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不僅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壓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責任意識,對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有重要意義。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驗勞動價值和樂趣,豐富知識和技能。
在“雙減”的推動下,加強小學勞動教育,不僅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手段,還是落實教育改革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校近年來構建和實施了“1+N”的課程模式來推進小學勞動教育。此模式主要以基礎勞動技能訓練為要點,并融入多種學科教育。這種課程模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性格和技能,激發(fā)他們的勞動熱情,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本文旨在為小學勞動教育提供有效的數據和理論支持,現分享如下。
一、“1+N”校本課程開發(fā)
(一)理論依據
“1+N”校本課程構想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論指出,學生的智力包括言語、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內省、社會交往等形式,而不限于傳統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該理論為勞動教育跨學科整合提供了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要通過自身的探究和動手實踐來建構知識。
勞動教育通過真實的勞動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符合建構主義的核心思想。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則強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認為教育不僅限于學科知識傳授,還包括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培養(yǎng)。該理念與“1+N”課程的多元化教育目標高度一致,為課程設計提供了指導方向。依據這些理論支撐,“1+N”校本課程不僅關注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還在多元智力、知識建構和綜合素質方面進行了系統設計,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設計與開發(fā)
“1+N”校本課程結構的設計與開發(fā),注重整合基礎勞動技能訓練與多元學科融合。基礎勞動技能訓練作為“1”,內容包括基本的手工制作、日常生活自理及簡單維修等;“N”則代表多種學科,如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通過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綜合性課程。設計過程中,研究團隊關注課程的實踐性與連貫性,確保每個學段都有明確的勞動任務和學習目標。開發(fā)過程中,團隊需共同參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和活動方案,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同時,團隊借助信息技術和社會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三)實例及應用
“1+N”校本課程開發(fā)實例之一,是在基礎勞動技能訓練課程中引入跨學科合作的項目。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結合科學課對植物生長周期的探究實驗,運用信息技術知識來記錄植物生長數據,生成圖表,進行分析。第二個實例涉及手工藝課與數學課的結合,學生運用幾何圖形知識來設計并制作木工制品。第三個實例是體育課程與勞動課程相結合,設置了農具使用與耕作比賽,既增強了學生體能,又提升了其實際勞動操作技能。這些實例體現了“1+N”校本課程在多學科融合中的具體應用,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1+N”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效果評估
(一)實施方法
在“雙減”背景下,實施“1+N”校本課程的關鍵在于整體教育框架的合理布局和細化執(zhí)行。課程決定了基礎勞動技能的核心內容,設計切合實際的勞動項目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基本技能。各學科教師需按照“1+N”模式,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各自的學科教學中,并努力以豐富多元的形式呈現。教學中,教師多采用項目制教學法,指導學生完成具體任務,在操作中內化知識。
配合實際技能訓練,學校設立專門的實踐教室,讓學生有機會上手實操。開展校內外結合的活動,增加實踐機會,擴大實踐空間,如開展校園生態(tài)園實踐活動、社區(qū)服務等。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能力差異,分層設計勞動項目,確保各層次學生均能有所收獲,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勞動技能。教師通過適當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及時調整課程實施的細節(jié),提高課程的實際效果和可持續(xù)性。
(二)評估方法
“1+N”校本課程實施后的效果評估采用多元方法,以確保評估的全面性和科學性。調查問卷法是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獲取學生、教師及家長對課程實施效果的主觀評價與反饋。觀察法主要用于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實際勞動課程中的表現,特別關注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參與度和技能掌握情況。訪談法被用來深入了解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體會與建議,以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感知。量化數據分析與質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則通過定量與定性數據的交叉驗證,全面評估課程對學生勞動技能、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素質發(fā)展的影響。以上這些方法共同構建了一個全面系統的評估框架,有利于真實呈現“1+N”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
(三)結果與分析
實施效果的數據顯示,“1+N”校本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態(tài)度培養(yǎng)水平,學生在課堂與課外活動中表現出更高的參與積極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明顯提升,在手工制作、項目設計等活動中取得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家長和教師也對該課程給予肯定,認為該課程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品質。調查問卷和訪談數據的分析表明,我們的“1+N”課程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優(yōu)良,達到了預期目標。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勞動教育‘1+N’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CJYC2424010208)
(責 編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