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12月《證券法》進行第二次正式修訂,2020年3月正式實施。在新《證券法》實施的大背景下,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2016第二季度到2023年第二季度數(shù)據(jù)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模型探究新《證券法》實施對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新《證券法》實施能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新《證券法》通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在管理層代理成本較高的企業(yè),或投資者保護較差的企業(yè),新《證券法》的實施對提高企業(yè)財務信息質量的效果更為明顯。
關鍵詞:新《證券法》;財務信息質量;內部控制;代理成本;投資者保護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5.01.005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5)01-0061-16
一、引言
財務信息質量對于投資者投資、企業(yè)進行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公司財務信息質量關系國家經(jīng)濟秩序的正常運行(王躍堂等,2007),影響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干擾企業(yè)經(jīng)營決策(譚勁松等,2000),影響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質量低下的財務信息質量還會影響投資者信心,干擾投資者的行為。法律是影響企業(yè)經(jīng)營決策的重要因素,法律制度(La Porta et al.,1998)、法律傳統(tǒng)(Bergman N and Nicolaievsky,2007)等因素的地區(qū)差異對企業(yè)經(jīng)營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201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進行了第二次正式修訂(以下簡稱“新《證券法》”)。此次修訂顯著提高了《證券法》的法律約束力和震懾力,向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發(fā)出重要信號。法律制度對于盈余管理和會計信息真實披露至關重要(La Porta et al.,1998),那么新《證券法》的實施是否會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呢?如果能,又是通過什么機制影響的呢?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2016第二季度到2023年第二季度數(shù)據(jù)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模型探究新《證券法》實施對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
本文具有以下研究意義:首先,從法律視角豐富了財務信息質量的文獻。法律因素作為外部監(jiān)管處罰的重要手段之一,會對財務信息質量產(chǎn)生重大影響?!蹲C券法》作為管理我國證券市場的重要法律基礎,其修訂關系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其次,補充了中國新《證券法》經(jīng)濟后果的研究。關于《證券法》的研究大多是關于1998年《證券法》的理論或實證研究,聚焦于2019年12月修訂后的研究還較為缺乏,本文補充了新《證券法》在財務信息質量方面的研究。最后,本文的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管理層可以通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增強新《證券法》對于財務信息質量提高的效應,并且需要控制管理層代理成本;相關部門可以采取加強投資者保護等法律法規(guī)的建設和執(zhí)行改善投資環(huán)境。
二、文獻綜述及研究假設
(一)文獻綜述
1.新《證券法》的經(jīng)濟后果
《證券法》作為我國管理證券市場的根本大法,在法律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但是,以往有關證券方面的單行法規(guī)都屬于行政性法規(guī),使《證券法》存在許多不足。2019年12月,《證券法》進行了第二次正式修訂,原《證券法》共240條中未改動的僅有52條,修訂力度巨大。此次修訂呈現(xiàn)以下特點:首先,新《證券法》擴大了證券和《證券法》約束的行為范圍,并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其次,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大幅提高。處罰標準從“沒一罰五”“六十萬”改成了“沒一罰十”“一千萬”;最后,增設“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專門章節(jié),完善和增強了信息披露,推動了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此次《證券法》的修訂和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法律威懾力,對證券市場長期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新《證券法》具有如下經(jīng)濟后果:一是新《證券法》能優(yōu)化市場資金分配。例如,新《證券法》審議通過引導資金流向主板上市公司,但不能引導資金流向中小板和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陳運森等,2020)。二是新《證券法》降低了交易成本。新《證券法》的審議通過顯著降低了公司債信用利差(甄紅線和李佳,2024)。三是新《證券法》的實施改善了資本市場信息環(huán)境。新《證券法》實施后,分析師對受其影響較大公司的預測準確度提升更多(張巖,2024)。此外,新《證券法》實施還能提高債務市場對中小股東私人實施機制所隱含信息的敏感度(趙瑞瑞等,2023)、加強內幕交易監(jiān)管的有效性(姜華東和黃波,2021)、改善內部交易監(jiān)管質量等。
2.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
對于財務信息質量影響因素的分類,有學者將其分為公司內部治理和外部監(jiān)管處罰兩類(Jensen and Meckling,1976;Fama and Jensen,1983)。本文主要回顧內部治理相關文獻。
內部治理是影響財務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劉立國和杜瑩,2003)。首先,在董監(jiān)事會特征方面,外部董事比例、董事會規(guī)模(Beasley, 1996)、董事長與CEO兩職合一(Dechow et al.,1996)與財務信息質量負相關。另外,提高董事會獨立性(王躍堂等,2008)、董事會持股比例(鄧啟穩(wěn),2013)以及擴大監(jiān)事會的規(guī)模(劉立國和杜瑩,2003)均能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其次,在高管方面,財務負責人或CFO的專業(yè)能力、CFO的決策動機(冉光圭等,2015)、高管學術經(jīng)歷、受教育程度(陳慶杰和李補喜,2005)、CFO性別(王霞等,2011)均會影響財務信息質量。高管的任免和激勵手段也會影響企業(yè)財務信息質量??v向兼任高管(潘紅波和韓芳芳,2016)可以提高財務信息質量,薪酬契約向高管給予額外獎金可以提升財務信息質量(Rosen, 1986)。我國學者綜合以往研究結論,采用國內樣本研究發(fā)現(xiàn)超額薪酬與財務信息質量呈U型關系(徐經(jīng)長和李兆芃,2022)。CEO同業(yè)參照落差越大,財務信息質量越低(羅昆和桑朝陽,2018)。高管政治動機也會影響企業(yè)的財務信息質量(陳艷艷等,2013)。在股權結構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方面,管理人員入股(姜付秀等,2013)可以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產(chǎn)權性質(Bushman et al.,2004)對財務信息質量有負面影響。機構投資者總體持股降低了財務信息質量(楊海燕等,2012),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機構投資者持股提高了財務信息質量(高雷和張杰,2008)。
(二)研究假設
首先,新《證券法》實施提高違法違規(guī)成本,公司違法違規(guī)進行財務信息披露的動機減弱,可以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其一,有學者發(fā)現(xiàn),法制健全程度與企業(yè)隱瞞利潤負相關(Che and Qian,1998),法律執(zhí)行水平與盈余管理程度也呈負相關(Lang et.al.,2006)。在《證券法》未修訂時,違法成本相對較低,公司被發(fā)現(xiàn)后的成本相對于披露低質量財務信息獲取的利潤較小,因此公司有更大的動機冒風險(Nabar and Boonlert-U-Thai,2007)。因此新《證券法》實施后,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很有可能提高。其二,許多上市公司通過選擇性披露增加利潤,使財務信息質量下降。管理者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攫取私利,拒絕真實完整披露財務信息(陳德球和胡晴,2022)。
其次,新《證券法》對于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風險披露使得投資人可以通過信息披露報告識別公司的機遇和風險(Heinle and Smith,2017)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信息透明度提高后,分析師和投資者更容易分析和理解市場(Hodder et al.,2001),企業(yè)的信息環(huán)境也得到了改善。以上兩方面均使公司通過盈余管理隱藏負面信息的難度增大,因此有助于提高財務信息質量。新《證券法》將以往上市公司不及時披露、選擇性披露、披露信息無法理解等問題從立法層面予以規(guī)定,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最后,新《證券法》強化監(jiān)管執(zhí)法和風險防控,倒逼公司嚴格披露財務信息(Jensen and Meckling,1976;Fama and Jensen,1983)。根據(jù)法律不完備理論,引入監(jiān)管處罰有利于對違法行為進行約束,缺乏監(jiān)管可能會導致公司出現(xiàn)違法行為(張淑彩,2022)。監(jiān)管處罰會改變公司不合法的信息披露行為,并會使公司在以后更加謹慎小心。新《證券法》提高了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的違法處罰幅度,這提高了審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審慎程度,使得審計能更客觀公正地發(fā)現(xiàn)和糾正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的錯報漏報和違法行為(王文姣等,2020),也減少了上市公司與審計師事務所串通的機會。此外,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管行為具有溢出效應(Brown et al.,2018)。監(jiān)管行為可能會導致媒體、證券分析師和公眾的關注(Bozanic et al.,2017)。
由此,提出假設1:新《證券法》實施后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提高。
通常,法律的頒布或實施會對公司的內部治理環(huán)境產(chǎn)生積極影響,從而緩解代理問題,減輕管理層和股東的矛盾。法律執(zhí)行的強制性為內控法制化提供了借鑒(李虹和馬飛,2015),使得管理層在逐利的同時,也肩負起法律賦予他們的治理責任。內部控制對財務信息質量有顯著影響,較差的內部控制不僅會導致員工無意錯報財務信息的概率提升,還會導致管理層故意的誤導性陳述增多,以上兩方面均會導致財務信息質量的下降(王晶等,2015)。因此,內部控制有效性是影響財務報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由此,提出假設2:新《證券法》通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進而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
在代理成本較高的公司,管理層與股東、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更加嚴重,管理層和大股東有更大的動機通過操縱信息披露謀取私利,從而導致財務信息質量的下降。第一類代理問題體現(xiàn)為管理者會利用信息不對稱減少信息披露從而逃避監(jiān)管(羅煒和朱春艷,2010)。第二類代理問題是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相對較為集中(陳漢文等,2022),公司被少數(shù)大股東控制,大股東利用其信息優(yōu)勢操縱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小股東的利益就被侵害。以上兩類代理問題均會對財務信息質量帶來不利影響。新《證券法》提高了上市公司違法違規(guī)的成本,嚴格了信息披露的標準,并對投資者保護進行了專門的規(guī)定,對于代理成本較大的公司的震撼力和約束力更強。
由此,提出假設3:在管理層代理成本較高的公司中,新《證券法》實施更能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
財務信息質量與公司披露信息的動機密切相關。在投資者保護越差的國家或地區(qū),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馬永強和胡國柳,2009)。公司更需要通過準確可靠的財務信息披露減弱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吸引投資。在投資者環(huán)境較差的地區(qū),投資者信心增強缺乏其他可靠的機制,需要通過披露高質量財務信息建立聲譽機制,改善在投資者心中的印象(Bushman et al.,2004)。此外,財務信息的質量與契約設計和實施密切相關(Hay et al.,1996),披露高質量財務信息有助于公司降低契約成本。因此,在新《證券法》實施后,處于投資者保護較弱環(huán)境的公司更有可能改善其財務信息質量以吸引投資者目光。
由此,提出假設4:在投資者保護較差的公司中,新《證券法》實施更能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與數(shù)據(jù)
本文以新《證券法》正式實施時間2020年3月1日作為沖擊時點,以更好地體現(xiàn)新《證券法》的法律影響力。初始樣本為2016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滬深A股全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基本信息和財務數(shù)據(jù)均來自CSMAR數(shù)據(jù)庫,內部控制數(shù)據(jù)來自迪博數(shù)據(jù)庫。對初始樣本進行如下處理:剔除金融業(yè)和房地產(chǎn)業(yè)公司以及PT、ST、*ST公司;剔除有缺漏值和異常值的變量數(shù)據(jù);對所有連續(xù)變量進行1%和99%分位的縮尾處理。
(二)變量定義
1.解釋變量
本文解釋變量是新《證券法》實施與否(Post)。新《證券法》實施后的樣本定義為1,否則定義為0。
2.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是財務信息質量。以往文獻中財務信息質量的衡量主要有三種方式:盈余質量、會計信息披露評級和財務重述。由于會計信息披露評級主觀性因素較強,財務重述會使樣本選取較為特別導致樣本量較少,因此本文選用盈余質量來衡量財務信息質量。學術界衡量財務信息質量的模型主要有四種方法:基本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DD模型、Mc Nicols模型。本文采用DD模型衡量財務信息質量(汪蕓倩、王永海,2019),計算上市公司的操縱應計利潤(DA)以衡量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模型如下:
其中,TA為公司i在t年的總應計利潤,TA為公司i在第t-1年年末總資產(chǎn),CFOi,t-1、CFOi,t、CFOi,t+1分別為公司i在t-1、t、t+1年經(jīng)營活動產(chǎn)生的現(xiàn)金流量凈額。本文以DAi,t=|εi,t|衡量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當DAi,t越大時,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越差。
3.中介變量
本文的中介變量是內部控制水平,采用內部控制指數(shù)(IC)來衡量公司內部控制水平。內部控制指數(shù)來自迪博數(shù)據(jù)庫,指數(shù)構建是基于內部環(huán)境、內部監(jiān)督、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的五要素視角,比較全面地衡量了內部控制水平的主要方面。
4.調節(jié)變量
本文的調節(jié)變量分別是管理層代理成本和投資者保護水平。借鑒以往研究,管理層代理成本選用管理費用率(Mfee)和總資產(chǎn)周轉率(Ato)作為管理層代理成本的衡量指標(潘紅波和楊海霞,2022)。管理費用率越高,代理成本越高;總資產(chǎn)周轉率越低,代理成本越高。投資者保護水平采用股利支付率(Payout)和股價崩盤風險進行衡量。投資者保護越好,股利支付率越高(李小榮和羅進輝,2015)。因此,我們假設在股利支付率較低的公司,投資者保護力度相對較弱,新《證券法》對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越顯著。股價崩盤風險越大,投資者保護越弱(吳秋生和獨正元,2022),股價崩盤風險可以用上下波動率(DUVOL)衡量。DUVOL的值越大,意味著股價崩盤風險越高。
5.控制變量
考慮到公司治理因素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本文借鑒已有研究(許榮和劉怡君,2021;田高良,2011;楊海燕和祁懷錦,2011)選擇控制變量。公司治理特征: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tock)、流通股比例(Cir Share)、是否兩職合一(Duality);財務特征:資產(chǎn)負債率(Lev)、固定資產(chǎn)比例(PPE)、衡量公司成長性的營業(yè)收入增長率(Growth)、每股收益(EPS);控制年度(Year)和行業(yè)(Industry)固定效應。以上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設計
以應計操縱性利潤為被解釋變量,以新《證券法》是否實施虛擬變量為解釋變量,構建同時控制年度和行業(yè)的固定效應模型,具體模型為:
DAi,t = β0+β1Posti,t+βiControlsi,t+Year+Industry+ε(2)
其中,β0為截距項,β1~βi為回歸系數(shù),ε為殘差。本文關注β1,其反映新《證券法》實施對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
表2給出相關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由表2可知,本文的樣本量是52460,樣本量足夠大,結果比較可靠;應計操縱性利潤的均值為0.056,最小值接近于0而最大值為3.69,表明不同上市公司間的財務信息質量存在較大差異性;Post的均值為0.2,表明新《證券法》實施后的樣本占總樣本的20%。
(二)相關性檢驗
表3為主要變量間的相關性檢驗。由表3可知,除了流通股比例(Cir Share)和每股收益(EPS)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0.42)外,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都很低,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三)主回歸分析
為了檢驗新《證券法》實施對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根據(jù)模型(1)對新《證券法》實施與財務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列(1)未控制固定效應,列(2)只控制年度固定效應,列(3)同時控制年度和行業(yè)固定效應。表4說明新《證券法》實施與應計操縱性利潤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應計操縱性利潤越大,企業(yè)財務信息質量越差,這表明,新《證券法》實施后,公司財務信息質量顯著提高。此外,VIF的檢驗結果也均小于臨界值10,表明本文研究模型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綜上表明,新《證券法》的實施能夠改善公司財務信息質量,與假設1的預期相一致。
(四)中介機制檢驗
由于內部控制水平受到公司層面影響較大,因此在控制年度和行業(yè)固定效應的基礎上控制個體固定效應,構建相應的中介效應模型(3)—(5)進行分析,檢驗新《證券法》實施是否通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來提高財務信息質量。
DAi,t = β0+β1Posti,t+βiControlsi,t+Year+Industry+Firm+ε(3)
ICi,t = β0+β1Posti,t+βiControlsi,t+Year+Industry+Firm+ε(4)
DAi,t = β0+β1Posti,t+β2ICi,t+βiControlsi,t+Year+Industry+Firm +ε(5)
表5列(1)為控制了年度、行業(yè)以及個體固定效應后,新《證券法》實施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梢园l(fā)現(xiàn),新《證券法》實施后,公司財務信息質量顯著提高。在列(2)中,新《證券法》實施與內部控制指數(shù)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新證券法實施后,內部控制水平提高。列(3)將中介變量加入回歸模型(2)中,進一步檢驗中介效應。對內部控制指數(shù)進行bootstrap檢驗發(fā)現(xiàn),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顯著,中介效應顯著成立,且為部分中介效應。實證結果表明,內部控制水平能提高財務信息質量,且新《證券法》實施在整體上對財務信息質量依然存在顯著影響,但回歸系數(shù)的顯著性相比假設1回歸結果有所下降,說明新《證券法》實施能通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進而提高財務信息質量。
(五)異質性分析
本文分別從管理層代理成本和投資者保護角度按照中位數(shù)分組進行異質性檢驗。表6列示了管理層代理成本對新《證券法》實施與企業(yè)財務信息質量關系的影響。由列(1)、列(3)所示,在管理費用率較高組和總資產(chǎn)周轉率較低組,公司代理成本較高,新《證券法》實施對財務信息質量的正面影響更顯著;由列(2)、列(4)所示,管理費用率較低和總資產(chǎn)周轉率較高組結果更不顯著,而且兩組的顯著性差異通過了CHOW檢驗。綜上說明,在管理層代理成本更高的公司中,新《證券法》實施更能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
表7列示了投資者保護對新《證券法》實施與企業(yè)財務信息質量關系的影響。如列(1)、列(2)所示,在低股利分配率組,應計操縱性利潤受到新《證券法》實施的影響在1%水平上顯著而高股利分配率組不顯著;列(3)、列(4)所示,在高上下波動率組,應計操縱性利潤受到新《證券法》實施的影響在1%水平上顯著,且上下波動率兩組的顯著性差異通過了CHOW檢驗。綜上說明,在投資者保護較差的公司中,新《證券法》實施更能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
(六)穩(wěn)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以下4種方法對基準回歸結果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均穩(wěn)健。一是改變因變量衡量方式,參考已有研究(汪蕓倩和王永海,2019),采用Mc Nicols模型重新計算應計操縱性利潤。二是PSM法,為控制新《證券法》實施與公司財務信息質量之間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PSM法中的1∶1鄰近匹配和核匹配方法進行檢驗。三是控制個體固定效應,以檢驗結論是否穩(wěn)健。四是剔除疫情影響,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開始,2022年12月我國衛(wèi)健委將“新型冠狀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宣告了疫情的結束。由于2019年第四季度只有1個月受到疫情影響,且該月處于疫情的初期,可以認為2019年第四季度受到疫情影響較輕,不予剔除。采用剔除2020年第一季度(包含)到2022年第四季度(包含)的數(shù)據(jù)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七)安慰劑檢驗
考慮到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新《證券法》實施前后的財務信息質量變化的差異可能由其他企業(yè)特征導致,采用安慰劑檢驗來排除這一可能性。隨機地將樣本企業(yè)指定為“實驗組”或“對照組”。若某一企業(yè)被隨機納入實驗組,則變量Post_PSEUDO取1,反之取0。我們用Post_PSEUDO代替基準模型中原有的變量Post進行回歸。隨機重復該實驗1000次,將Post_PSEUDO的回歸系數(shù)分布報告于表9?;貧w系數(shù)的均值都接近于0,顯著大于表5中Post的估計系數(shù);其最小值為-0.0019,亦大于表5中Post的估計系數(shù)。這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財務信息質量的差異的確是由新《證券法》實施而非其他未觀測因素所驅動。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研究了新《證券法》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新《證券法》的實施有助于提高企業(yè)的財務信息質量;新《證券法》的實施通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對財務信息質量的提高有部分中介效應;在管理層代理成本較嚴重的企業(yè),或在投資者保護較差的企業(yè),新《證券法》的實施對提高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效果更為明顯。
(二)政策建議
第一,發(fā)揮新《證券法》應有作用,優(yōu)化市場資金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資本市場信息環(huán)境,從而提升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整體財務信息質量水平,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fā)展。第二,上市公司應主動提高自身內部治理水平,完善內部治理相關制度法規(guī)和內部治理框架,明確股東和董事會、監(jiān)事會以及高管的權力界限和法律責任,積極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加強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通過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助推財務信息質量的提升。第三,監(jiān)管部門應根據(jù)新《證券法》的投資者保護相關條款進行嚴格監(jiān)督,進一步提高投資者保護水平,維護投資者權益;同時上市公司積極尋找降低代理問題和管理層代理成本的方案,如鼓勵管理層持股來降低管理層與股東的矛盾,引入機構投資者,改善管理者激勵機制,充分利用外部監(jiān)督等。■
(責任編輯:孟潔)
參考文獻:
[1]陳德球,胡晴.數(shù)字經(jīng)濟時代下的公司治理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前沿[J].管理世界,2022,38(6):213-240.
[2]陳漢文,黃軒昊.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shù):邏輯、構建與驗證[J].審計研究,2019,207(1):55-63.
[3]陳慶杰,李補喜.領導結構、經(jīng)理人職業(yè)素質與財務信息質量——以受處罰的上市公司為例[J].經(jīng)濟管理,2005(23):44-49.
[4]陳艷艷,譚燕,譚勁松.政治聯(lián)系與會計穩(wěn)健性[J].南開管理評論,2013,16(1):33-40.
[5]陳運森,袁薇,蘭天琪.法律基礎建設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fā)展——基于新《證券法》的事件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20,46(10):79-92.
[6]鄧啟穩(wěn).上市公司激勵機制與財務信息質量實證研究[J].宏觀經(jīng)濟研究,2013(12):87-91+99.
[7]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9):64-72+96.
[8]姜付秀,朱冰,唐凝.CEO和CFO任期交錯是否可以降低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13(1):158-167.
[9]姜華東,黃波.新《證券法》、可感知法律威懾力與內幕交易零容忍監(jiān)管[J].會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21,35(2):84-102.
[10]李虹,田馬飛.內部控制、媒介功用、法律環(huán)境與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J].會計研究,2015,332(6):64-71+97.
[11]李小榮,羅進輝.媒體關注與公司現(xiàn)金股利支付[J].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管理,2015(9):68-85.
[12]劉立國,杜瑩.公司治理與財務信息質量關系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3(2):28-36+65.
[13]羅昆,桑朝陽.壓力會轉化為動力嗎?——同業(yè)參照落差、CEO外部壓力與財務信息質量之關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3):126-138+176.
[14]羅煒,朱春艷.代理成本與公司自愿性披露[J].經(jīng)濟研究,2010,45(10):143-155.
[15]馬永強,胡國柳.投資者保護效率測度研究述評[J].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09,576(2):131-135.
[16]潘紅波,韓芳芳.縱向兼任高管、產(chǎn)權性質與財務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16(7):19-26+96.
[17]潘紅波,楊海霞.競爭者融資約束對企業(yè)并購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22,412(7):159-177.
[18]冉光圭,方巧玲,羅帥.中國公司的監(jiān)事會真的無效嗎[J].經(jīng)濟學家,2015(1):73-82.
[19]譚勁松,丘步暉,林靜容.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的經(jīng)濟學思考[J].會計研究,2000(6):14-20.
[20]田高良,李留闖,李鵬,齊堡壘.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10,32(3):96-105+127-128.
[21]汪蕓倩,王永海.CFO兼任董秘可以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嗎?[J].會計研究,2019(8):32-39.
[22]王晶,彭博,熊焰韌,張萍,張娟.內部控制有效性與財務信息質量——西方內部控制研究文獻導讀及中國制度背景下的展望(一)[J].會計研究,2015(6):87-95+97.
[23]王霞,薛躍,于學強.CFO的背景特征與財務信息質量——基于中國財務重述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財經(jīng)研究,2011,37(9):123-133+144.
[24]王躍堂,朱林,陳世敏.董事會獨立性、股權制衡與財務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8(1):55-62+96.
[25]吳秋生,獨正元.非國有董事治理積極性與國企資產(chǎn)保值增值——來自董事會投票的經(jīng)驗證據(jù)[J].南開管理評論,2022,25(3):129-138+181+139-140.
[26]徐經(jīng)長,李兆芃.薪酬管制與財務信息質量——基于超額薪酬的中介效應[J].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管理,2022,42(9):97-112.
[27]許榮,劉怡君.董事高管責任保險影響公司價值嗎?——基于新《證券法》修訂事件研究的證據(jù)[J].金融評論,2021,13(3):79-100+125-126.
[28]楊海燕,祁懷錦.財務信息質量與機構投資者持股偏好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3):139-144.
[29]楊海燕,韋德洪,孫健.機構投資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嗎?——兼論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的差異[J].會計研究,2012,299(9):16-23+96.
[30]張淑彩.資本市場會計信息披露與有效監(jiān)管:理論透視[J].海南金融,2022(12):51-55.
[31]張巖.新《證券法》的實施改善了資本市場信息環(huán)境嗎——基于分析師盈余預測準確度的解釋[J].當代財經(jīng),2024(1):1-15.
[32]趙瑞瑞,陳運森,孫迎秋.股票與債務市場的跨市場聯(lián)動:中小股東私人實施機制對企業(yè)債務融資的影響[J].財貿(mào)經(jīng)濟,2023,44(12):48-64.
[33]趙瑞瑞,陳運森.蚍蜉撼大樹?中小股東訴訟的市場反應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23,49(11):65-79.
[34]甄紅線,李佳.法治建設與債券信用利差——基于新《證券法》審議通過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4(1):53-63.
[35]Beasley M 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10):443-465.
[36]Bergman N,Nicolaievsky D.Investor Protection and the Coasian View[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3):738-771.
[37]Bozanic Z,Dietrich R,et al.SEC Comment Letters and Firm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7,36(5):337-357.
[38]Brown S V,Tian X,et al.The Spillover Effect of SEC Comment Letters on Qualitative Corporate Disclosure:Evidence from the Risk Factor Disclosur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8,35(2):622-656.
[39]Bushman R,Qi Chen,et al.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mp; Economics,2004,37(2):167-201.
[40]Che J,Qian Y.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2):467-496.
[41]Dechow P M,Sloan R G,et al.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rn 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6.
[42]Fama E F,Jensen M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2):301-325.
[43]Hay J,Shleifer A,et al.Toward a theory of legal reform[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559-567.
[44]Heinle M S,Smith K C.A theory of risk disclosur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7,22(4):1459-1491.
[45]Hodder L,Koonce L,Mcanally M L.SEC Market Risk Disclosures:Implication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1):49-70.
[46]Jensen M,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47]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et al.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conomy,1998,106(6):1113-1155.
[48]Lang M,Smith R J,et al.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ross Listing:Are Reconciled Earnings Comparable to U.S.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1-2):255-283.
[49]Nabar S,Boonlert-U-Thai K K.Earnings Management,Investor Protection,and National Cul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2007,6(2):35-54.
[50]Rosen S.Prizes and Incentives in Elimination Tourname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4):7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