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fā)展性;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文章通過對大單元教學特點和意義的探討,聚焦于設計層次化課程、明確單元內部知識關聯(lián)、引領學生高效學習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等目標,提出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深入分析學情和教材、布置單元學習任務、加強讀寫訓練等策略,探索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有效路徑,旨在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與啟示。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單元;內容整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明了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向,強調“整體規(guī)劃學習內容”“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這為實施大單元教學提供了重要指引。傳統(tǒng)的單一課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尤為迫切。大單元教學從整體視角出發(fā),通過整合單元知識、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及整體規(guī)劃教學活動,能有效落實《標準》的要求。為此,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標準》的要求緊密結合,科學實施大單元教學,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特點
1. 整體性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具有整體性特點,相關語文教學活動圍繞教材整體內容設計。大單元教學通過對有邏輯關系的教學內容進行銜接,將零散的單元知識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識模塊,方便學生觸及語文單元知識的核心。在以《標準》為導向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學生能夠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高效達成學習目標。大單元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系統(tǒng)的學習資料,體現(xiàn)了對教材內容的深加工處理,凸顯了教學的整體性特點。
2. 實踐性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呈現(xiàn)出實踐性特點。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銜接單元知識學習的關鍵,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單元學習實踐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意識。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空間,以單元學習問題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旨在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1. 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整合知識,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tǒng)化、整體化。大單元教學強調建立單元內部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學生通過整合單元內的課文、練習、拓展資源等,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單元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2. 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提煉文本主旨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基于單元主題的大概念。這種大概念有利于學生圍繞單元主題開展系統(tǒng)的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旨在幫助學生通過參加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全面提高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3. 促進教學模式改革
與單一課時的教學不同,大單元教學能通過有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優(yōu)化教學結構,從而革新教學模式。這一改革的基本方向在于舍去單一課時教學中面面俱到的教學方法,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和開發(fā),形成具有明確的主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等要素的結構化模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他們按照優(yōu)化后的學習模式,逐漸學習并掌握知識,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4.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使他們在個性化、合作式的學習中掌握獨立思考、合作討論、交流分享的方法。教師通過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產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為后續(xù)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三、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1. 明確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層次化課程
單元教學目標是指在一個教學周期內,教師為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定的總體目標。教師依據(jù)總體目標開展教學,能確保教學內容與《標準》的要求保持一致。設計層次化課程是指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和階段,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層次化設計強調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能夠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教師要研讀教材單元內容,以教材原有單元為基礎,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依據(jù)《標準》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指引,通過深入剖析單元的人文主題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制訂。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針對本單元編排的閱讀課文、習作、語文園地等,教師可以研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閱讀和理解本單元的閱讀課文,感受童話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簡單的童話創(chuàng)作;理解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角色特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欣賞童話中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基于以上單元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基礎知識、能力提高、知識拓展三個層次的課程。在基礎知識層次課程中,可以開展生字詞認讀、課文朗讀教學;在能力提高層次課程中,可以開展課文分析、語言表達練習活動;在知識拓展層次課程中,可以開展創(chuàng)新思考、童話創(chuàng)作、作品展示等教學活動。
2. 深入分析學情和教材,明確單元內部知識關聯(lián)
教師對學情進行深入分析,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信息。同時,分析學情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困難,從而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開展大單元教學。分析教材是指對教材的內容、結構、特點等進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以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重點和難點。通過分析教材,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握單元內部知識的關聯(lián),為教學設計打好基礎。教師可以梳理單元內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學習。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結合學情和教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針對性指導。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由于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和寫作基礎,積累了一定的關于科學探索和科技發(fā)展的知識,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其興趣點與本單元內容較為契合。本單元編排了閱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四篇閱讀課文介紹了科學探索的成果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欄目的設置,旨在讓學生表達自己對科學技術成果的感悟,激發(fā)其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暢想科技進步帶來的美好前景。教師可以把握單元內部知識關聯(lián),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四篇閱讀課文體現(xiàn)了從古至今、從自然到人文的編排順序。單元教學內容注重知識傳授,也重視技能培養(yǎng),口語交際欄目中的“說新聞”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習作欄目中的“我的奇思妙想”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語文園地欄目能幫助學生積累由科技發(fā)展衍生而來的新詞匯;快樂讀書吧欄目中的“十萬個為什么”能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基于此,教師要把握大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走上科學探索之旅。
3. 布置單元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高效學習知識
單元學習任務是指在一個單元內,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和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布置單元學習任務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提高學習效率;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目標。在大單元教學中,學習任務要體現(xiàn)出綜合性、層次性和梯度性,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編排的閱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四部分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任務。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
基礎難度: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主題。
進階難度:以“制定班級公約”為主題開展口語交際活動。
高階難度:觀察并記錄一種具體的事物,體會作者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以“我的心愛之物”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以上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為學生的單元學習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學生通過生字詞學習、朗讀、閱讀、口語實踐、習作等活動,實現(xiàn)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了了解學生的任務完成進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任務中期進行匯報,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和優(yōu)化任務,提高學生的單元學習效率。
4. 加強讀寫訓練,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涵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維度。讀寫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豐富單元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同時,讀寫訓練是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重要任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閱讀訓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整合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訓練要循序漸進,從低年級的寫句子、寫一段話到高年級的寫一篇文章,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加強讀寫訓練有助于實現(xiàn)讀寫相互促進的目標,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指導學生通過大單元教學活動積累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再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編排了課文《竹節(jié)人》《宇宙生命之謎》《故宮博物院》、主題習作“"""""""" 讓生活更美好”和語文園地欄目。本單元的讀寫訓練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生活聯(lián)系兩個角度進行設計。在“傳統(tǒng)文化”主題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單元課文,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深入了解課文中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并探究課文的寫作背景,以口述的方式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同時,將自己的訓練成果以作文或手抄報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生活聯(lián)系”主題下,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傳統(tǒng)文化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和影響,圍繞“"""""""" 讓生活更美好”主題,選擇自己印象中讓生活更美好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寫作,通過自主反思、相互評價等方式對作文進行修改和優(yōu)化。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交流會,以閱讀為契機,分享單元課文和習作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使學生在思考和鑒賞的過程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水平,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開展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是貫徹落實《標準》中教學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能提高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適配度。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深入分析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和教材單元內容,為學生布置單元學習任務,開展讀寫訓練活動,完善學生的單元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趩卧w的教學設計,能優(yōu)化傳統(tǒng)的單一課時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未來的研究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標準》為指導,不斷優(yōu)化課程設計,整合教材單元中的教學資源,通過一系列學習任務和訓練活動來輔助學生開展單元整體學習活動,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宋翼.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 求知導刊,2023(36):56-58,61.
[2]薛如芳.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實踐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下半月),2023(11):47-49.
[3]徐維玲.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路徑[J]. 天津教育,2023(33):73-75.
[4]王微. 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1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