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接受穴位針灸與推拿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及對其頸椎活動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常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yī)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接受穴位針灸聯(lián)合推拿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頸椎活動度、疼痛程度和頸椎功能。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yōu),且總有效率更高(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均更大(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均降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優(yōu)(均Plt;0.05)。結論 穴位針灸、推拿與常規(guī)對癥治療聯(lián)合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較好,可明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頸椎活動靈活性,緩解疼痛,并改善頸椎功能。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穴位針灸;推拿;頸椎活動度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6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2
西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采用藥物對癥治療,以消除神經水腫等癥狀,但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1]。中醫(yī)認為,該病屬“痹證”等范疇,常見證型為風寒濕證,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除痹止痛為原則。穴位針灸、推拿主要通過針刺、揉按特定穴位,具有通經活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腰肌勞損等疾病[2]?;诖耍狙芯刻接懷ㄎ会樉呐c推拿聯(lián)合治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效果,同時監(jiān)測其頸椎活動度的恢復狀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常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9.01±7.32)歲;病程4~25個月,平均病程(17.02±3.31)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8.82±7.81)歲;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16.95±3.6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經常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西醫(yī)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⑵中醫(yī)符合風寒濕證的辨證標準[4](主證:竄痛麻木;次證:頸部僵硬,惡寒畏風;舌脈象:舌苔薄白,脈弦緊,符合主證、次證及舌脈象可確診)。排除標準:⑴頸部骨折者;⑵合并凝血功能異常、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免疫功能低下者;⑶合并感染或腫瘤者;⑷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⑸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對癥治療。七葉皂苷鈉片(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590,規(guī)格:30 mg/片)口服,60 mg/次,2次/d;元胡止痛滴丸(甘肅隴神戎發(fā)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10024,規(guī)格:每10丸重0.5 g)口服,1.5 g/次,3次/d。治療21 d。觀察組:加用穴位針灸與推拿治療。⑴穴位針灸:風府、風池,驅散風邪,緩解頸部緊張;夾脊、天柱、大椎,疏通頸部經絡,減輕疼痛;肩井、外關,調和氣血,促進肩部放松;曲池、后溪,活血通絡,改善上肢血液循環(huán)。針對特定癥狀,增設以下配穴:若頸肩疼痛明顯,可加肩髃、天宗,加強局部氣血流通,減輕疼痛;上肢出現(xiàn)麻木及放射性疼痛時,增加曲池(作為強化)、肩髎,疏通經絡,緩解麻木與疼痛[5]。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采用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00970,規(guī)格:直徑0.25 mm、長度25 mm)進針20 mm,行針1~2 min(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共治療3周。穴位針灸結束20~30 min后再行推拿治療。由同一組經驗豐富的針灸醫(yī)師進行穴位針灸治療。⑵推拿方法:患者正坐,頭前屈,自項枕部揉按風府、風池、夾脊、天柱、大椎、肩井、外關、曲池、后溪穴等穴位,6 min/次,重復2次;拿頸側、頸棘突旁、肩井及上肢肌群,以感局部酸脹且能耐受為度,6 min/次,重復2次;沿督脈風府穴撥至大椎,沿棘突旁撥頸枕筋、側筋,撥肩胛提肌及該處韌帶粘連處,以撥動筋肉且能耐受為度,3 min/次,重復2次;采取掌摩手法放松肩、頸2 min,搓、抖肩、頸1 min。1次/d,治療21 d。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頸肩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且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達95%~100%為治愈;若上述癥狀顯著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0%但lt;90%為顯效;若癥狀有所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但lt;70%為有效;若癥狀未見明顯變化,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lt;30%為無效[6]。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評估竄痛麻木、頸部僵硬、惡寒畏風等癥狀及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緊等體征時,按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度,分別計0、1、2、3分[4]。在治療前后進行評分,積分越低表示證候的嚴重程度越低。⑶比較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使用角度尺(常州市錢璟康復股份有限公司,型號:F-JDC型)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側屈、右側屈的活動度,活動度越高表示頸椎活動越好。頸椎活動度測量方法:囑患者取站立位,頭居正中,兩眼平視前方,依次做以下動作:①前屈:囑患者用頦部觸胸前;②后伸:要求患者盡力向后仰頭;③側屈:指示患者嘗試用右耳貼近右肩,再用左耳貼近左肩; ④旋轉:讓患者嘗試用下巴分別觸碰左右肩膀,但需保持肩部不動,不能抬起肩部迎合下巴。⑷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和頸椎功能。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7]總分最高為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重。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分[8]總分最高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頸椎功能越好,于治療前后評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yōu),且總有效率更高(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均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疼痛度和頸椎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CASC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均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西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雖能緩解患者疼痛與不適,但持續(xù)時間較短,患者易反復發(fā)作,難以達到長期穩(wěn)定的療效[9]。穴位針灸通過精準針刺人體特定穴位,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進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臨床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灸,以激發(fā)機體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促進病邪的排出與正氣的恢復。推拿能夠舒緩肌肉緊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針刺部位氣血的暢通與恢復。同時,推拿還能理氣止痛,緩解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引起的疼痛與不適。針灸與推拿相結合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作用于人體,達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治療效果[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療效更高、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更低、頸椎活動度均更大。這提示觀察組效果更好,改善臨床癥狀,并增大頸椎活動范圍。分析原因為,本研究中穴位針灸及推拿的主穴相同,其中,風府穴、大椎穴具有散風熄風等作用;風池穴、肩井穴具有平肝熄風、祛風解毒等作用;夾脊穴為經外奇穴,具有解痙止痛等作用;天柱穴具有疏風清頭等作用;外關穴具有清熱解表等作用;曲池穴具有祛風濕、清邪熱等作用;后溪穴具有清心安神、通經活絡等作用。通過針刺、推拿上述穴位,可起到解痙止痛、祛瘀消腫、通經活絡之功效,從而改善患者癥狀,提升療效[11]。
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后疼痛程度和頸椎功能均改善,且觀察組均更優(yōu),這提示觀察組方案可更好地緩解疼痛并提高活動能力。分析原因為,穴位針灸可疏通患者經脈,調節(jié)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疼痛。而推拿在頭、頸、肩等相應穴位施以揉、按、拿、撥等手法,能夠舒緩緊張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頸椎區(qū)域的僵硬與緊張,更能夠發(fā)揮出舒筋活絡、調和氣血的功效[12]。
綜上所述,穴位針灸、推拿與常規(guī)對癥治療的聯(lián)合應用,有利于全面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頸椎活動能力、減輕疼痛并恢復頸椎功能,進而提升整體療效。
參考文獻
張欣,祝君,王靜,等. 超聲引導下兩種不同路徑藥物注射聯(lián)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前瞻性對照研究[J]. 頸腰痛雜志, 2024, 45(4): 719-724.
李連明. 研究神經根型頸椎病康復治療中穴位針灸、手法推拿 對頸椎活動功能、癥狀緩解效果[J]. 中外醫(yī)學研究雜志, 2024, 3(8): 202-204.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J].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6): 401-402.
中醫(y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項痹(頸椎?。┲贫üぷ鹘M.中醫(y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項痹(頸椎?。J].康復學報, 2020, 30(5): 337-342.
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 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9: 279.
王和鳴.中醫(y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7: 533-534.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34.
李標,蔣花,周偉松,等.風池穴傍針刺聯(lián)合阿是穴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CASCS評分、NDI評分及眩暈程度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 2020, 31(7): 845-848.
郭艷波.電針聯(lián)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J].大醫(yī)生, 2024, 9(19): 86-89.
黃韶輝. 針灸推拿治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改善觀察[J].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9, 29(21): 48-50.
李天發(fā),高華,王二爭.不同針灸方法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 2023, 18(4): 523-527.
李亞君,周愚.推拿中經穴疏導配合針灸治療氣滯血瘀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 2022, 40(11): 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