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需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多元化、新穎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以積極應對高考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文章基于新高考背景,探討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立足實際學情與學科特點分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原則,并結合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從“分層教學、實際情境、問題教學、實驗學習”四個維度出發(fā),以高考為落腳點,全面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化學;教學活動;教學策略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對教師教學活動提出了新要求與新挑戰(zhàn)?;瘜W學科具有實驗性、理論性、應用性的學科特點,不僅要求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同時考查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技能。對此,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需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適應新高考對化學教學的需求,提高教學效率及質(zhì)量,以高效、高質(zhì)課堂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提升。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原則
(一)生本化原則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重視,教師并非課堂的主導者,而是要從學生的學習角度思考問題,以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以生本化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課程質(zhì)量的提升。生本化原則要求事事從學生視角思考,尊重學生學習體驗,通過提升學生在課上的參與度、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的構建者,讓其扎實地掌握知識技能。
(二)差異性原則
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大部分知識內(nèi)容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思維發(fā)展相對成熟,能快速理解課本上的學習內(nèi)容,但部分學生受個人因素、生活環(huán)境、基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學習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1]。對此,差異性原則要求教師確保所教授知識內(nèi)容的準確性、完整性、實用性,關注學生的認知差異并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化學學習中取得進步,以差異化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化學知識本質(zhì),促使每名學生學科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學以致用原則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構建的關鍵時期,學生的身心會隨著能力、年齡提升,也發(fā)生較大改變。學以致用原則,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并基于學生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還可結合某些具體事件,讓學生探討化學在生活中的功能、用處,以此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及社會責任感,提高教學活動質(zhì)量。
(四)創(chuàng)新教學原則
在新高考背景下,我國教育事業(yè)得到了大力革新,倡導“教考銜接,以考促教”。為進一步落實新高考教育要求、響應國家新課改政策,高中化學教學需遵守創(chuàng)新教學原則。具體而言,情境教學可幫助學生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以課上學習,提高學生對知識內(nèi)容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實驗論證可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隨著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學生化學實驗技能、科學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提升。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
(一)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整體質(zhì)量
受理解水平、邏輯思維、生活環(huán)境、基礎教育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呈現(xiàn)不同的學習情況,學生間的能力差異較大。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可基于學生情況設計分層教學,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差異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刻板性,教師需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指導,讓每名學生都處在適合自己的難度水平上探索新知識、獲取新技能,既可避免“一刀切”的情況,同時也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的問題,實現(xiàn)教學整體質(zhì)量與效率的提升[2]。
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中《鈉及其化合物》一課為例,本課主要介紹了“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zhì)和制備方法,要求學生掌握“鈉的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鈉的制備方法、常見鈉化合物的性質(zhì)、鈉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等內(nèi)容。針對本課學習內(nèi)容,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基礎、提高、特長”三個層次,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在基礎層學習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對鈉及其化合物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結合教材內(nèi)容,向?qū)W生講解“鈉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還可利用視頻實驗,讓學生觀察“鈉與水的反應”,讓學生了解“電解法”與“加熱法”制備鈉的方法,讓其了解“氧化鈉、過氧化鈉、氫氧化鈉”等化合物,讓其掌握本課基礎知識,確保學生能在原有層次上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其次,在提高層次學習中,教師可基于基礎學習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教師可引導該層次學生“深入探究鈉及其化合物的反應原理和應用”,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實驗,并引導學生親手操作,鼓勵其通過實驗觀察鈉與不同物質(zhì)的反應,并讓學生思考“鈉及其化合物在電力、輕工業(yè)、醫(yī)藥等領域的應用”,讓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實驗法培養(yǎng)學生實驗技能與觀察分析能力。最后,在特長層次學習中,教師要結合化學學科特點,結合本課學習主題,培養(yǎng)學生科研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意識,并拓寬學生化學知識視野。比如:教師可要求該層次學生深入學習鈉及其化合物的最新研究進展,引出“鈉電池、鈉基催化劑”等資料,讓學生綜合基礎知識內(nèi)容,設計學習項目“鈉及其化合物在環(huán)境治理方面的應用”,讓學生合作展開課題研究,鼓勵其自主收集網(wǎng)絡資源、視頻、論文等學習材料,讓學生對本課化學知識展開更深層次學習。簡而言之,分層教學活動設計,可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不僅落實新高考提出的教育要求,而且教學質(zhì)量也得到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同步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強化理論理解水平
學習情境是教學活動中較為常見的方法,在新高考背景下,也強調(diào)了情境教學的重要性。所謂“學習情境”,即將抽象的化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實驗現(xiàn)象、問題情境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模擬的情境中學習化學知識、理解化學原理。學習情境的設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避免了煩瑣的理念、定義、概念給學習帶來的枯燥性,以生動直觀的情境氛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原理及化學規(guī)律,有效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果,并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發(fā)展。
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中《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一課為例,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金屬礦物的開發(fā)利用;海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的開發(fā)利用”等內(nèi)容,旨在讓學生了解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讓其掌握金屬冶煉的一般方法與原理,通過自然資源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在學習情境設計中,教師可結合本課學習主題,結合相關歷史資源設計學習背景,以強化學生學習動力。如:
“古代煉丹術士葛洪所著《抱樸子》中記載‘丹砂燒之成水銀’;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描述:‘信州鉛山縣有哭泉,流水為澗。揖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3]?!ㄟ^歷史典籍,我們了解到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但金屬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區(qū)域?金屬元素是怎樣冶煉出來的?”
隨著歷史背景及問題情境的構建,學生會主動思考“自然界金屬”與“金屬冶煉”等問題,教師可順應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視頻演示,讓學生了解“金屬冶煉,海水提溴、鎂,海帶提碘等過程”,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化學反應和工藝流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結合情境內(nèi)容,鼓勵其分析“金屬礦物的開發(fā)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的開發(fā)利用”等話題,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本課所學內(nèi)容,通過學習情境的激活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與綜合素質(zhì),增強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構思問題教學,探究本質(zhì)自主分析
新高考背景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技能,學會自主學習。問題教學即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主動探索化學知識,學會分析化學問題。對此,在問題教學模式中,教師可基于所學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具有階梯性、漸進性的學習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不斷地深度探究,讓其深入思考化學現(xiàn)象與本質(zhì),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與見解,以問題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化學知識框架,讓其展開深度學習[4]。
以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1中《反應熱》一課為例,本課學習要求學生了解反應熱的概念、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反應熱與焓變的關系;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燃燒熱的概念等,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在問題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階梯性學習問題,逐步提高問題難度,讓學生對化學知識展開深度探究。
首先,教師可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學習興趣。問題1:“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表明化學反應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讓學生調(diào)動學習經(jīng)驗,引導其說出“燃燒、爆炸、電池放電”等常見的化學反應,初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追問:“什么是反應熱?如何定義與測量?”以問題引出本課學習主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反應熱的概念,讓其思考反應熱的測量方法,教師可以借助問題、結合教材,介紹反應熱的定義,讓學生了解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原理與方法。其次,在明確學習主題后,教師可拓展問題深度,進一步探究化學知識。如問題2:“在等溫等壓條件下,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焓變有什么關系?”引出全新知識點,通過提問讓學生理解反應熱與焓變的關系,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再次,教師結合教材繼續(xù)提問,問題3:“如何設計實驗測定中和反應的反應熱?”引入本課的實驗部分,讓學生探討并理解實驗原理與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情況,為其提供必要的實驗器材與試劑,讓學生按照設計方案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并處理。針對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教師還可設計問題4:“實驗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哪些誤差?如何減少誤差?”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討論誤差來源,并要求其提出減少誤差的建議。以此類推,教師還可圍繞著“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燃燒熱的概念”設計多個問題,以循序漸進的探究學習模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以問題為導向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其深入理解本課學習主題,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四)開展實驗學習,動手觀察強化技能
化學實驗是高中化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學習內(nèi)容圍繞著實驗項目展開,以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規(guī)律及科學原理。新高考背景下,不僅考查學生對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更是考查學生動手操作能力[5]。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實驗課程,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化學反應的現(xiàn)象和結果,以真實的化學變化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在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其實驗設計、數(shù)據(jù)分析、科學探究等多項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3中《蛋白質(zhì)》一課為例,本課學生需要了解蛋白質(zhì)的基本結構和性質(zhì),如“氨基酸的組成,蛋白質(zhì)的結構層次(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結構),蛋白質(zhì)的變性、水解、顏色反應”等。在本課學習中,“蛋白質(zhì)的顯色反應”是重要的實驗內(nèi)容,其能通過實驗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蛋白質(zhì)結構與性質(zhì)。對此,教師可利用“顯色反應”部分設計實驗活動,以提高學生實驗技能與操作能力。
在“顯色反應”實驗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物品入手,利用雞蛋清設計實驗項目。比如:教師讓學生在試管中加入雞蛋清,并要求學生在試管中加入幾滴濃硝酸,要求學生觀察試管溶液的顏色變化,并讓學生記錄顏色變化成“黃色”的過程。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堿性,讓學生觀察顏色進一步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記錄各實驗步驟中的顏色變化,并要求其利用化學原理解釋原因、討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等,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快速、直觀地掌握了蛋白質(zhì)的顯色反應原理及操作方法。以此類推,在其他化學學習中,教師也可采取相同的方法,通過實踐課程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增強學生實驗技能、科學探究意識,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
結束語
總之,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學,迎來了新挑戰(zhàn)、新機遇。教師需調(diào)整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策略,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知識,深入理解新高考的考查重點與方式,找到新高考對教學活動的啟示,結合學生基礎學情為其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多元化、趣味性、探究性、操作性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與自主探索,使其更好地應對新高考的挑戰(zhàn),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賈汝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轉型探究[J].高考,2023(34):9-11.
[2]李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復習策略與方法研究[J].高考,2023(34):15-17.
[3]陳敏.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32):22-24.
[4]張慧.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23(30):52-54.
[5]黎小進.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改革[J].學周刊,2023(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