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耗散結構理論”帶給語文教學頗多啟示:成功的語文教學需要向四面八方打開,鏈接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源泉;語文教學不僅要開放,而且?guī)熒?、生生之間要有資源的交換,思想的交流;語文教學要抓住突變,處置偶發(fā)事件、處理意外發(fā)言,在偶然中創(chuàng)造必然。
關鍵詞:小學語文;耗散結構理論;開放系統(tǒng);偶發(fā)事件
“耗散結構理論”由比利時物理學家普里高津創(chuàng)立,其理論要旨可概括為: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tǒng),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tǒng)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tǒng)可能發(fā)生突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tài)。耗散結構理論雖然發(fā)端于物理學,但它的理論意義遠遠超出了物理學范疇,“已經(jīng)被廣泛地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當中”[1],也帶給語文教學頗多啟示:如果能時刻保持開放姿態(tài),接納所有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便能使教學活動始終有序,充滿生機;教師要想駕馭課堂,做到游刃有余,還要善于抓住突變,在偶然中創(chuàng)造必然,開辟教學的新天地。
一、 語文教學應保持開放的姿態(tài),鏈接生活
“開放”是耗散結構理論的重要特質之一,是無序走向有序的重要條件。成功的語文教學也需要向四面八方打開,保持開放的姿態(tài)。
開放的語文教學應該鏈接生活,讓語文走進兒童的生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發(fā)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指出:“學習是特定環(huán)境中的多方面的現(xiàn)實存在?!边@里的“特定環(huán)境”,不是單指課堂,還可能是家庭、工廠、博物館、科技館等?!岸喾矫娴默F(xiàn)實存在”,說明不光學習結果是深刻的,物化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因此,語文教學不光是課堂上的讀好書、寫好字,還應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積淀來自生活的感悟。同時,學習不是一種告訴與授受,它是學生作為行為主體的實踐活動,無論是課堂上的知識類學習,還是課外的體驗性學習,都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屬性”和“實踐屬性”。教師應鼓勵學生關心時事,關注生活:時常收看《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科技博覽》等節(jié)目;平時就閱讀、時事等進行多元對話、信息交流;每天利用晨會進行“三分鐘新聞播報”;假期布置閱讀、訪談類作業(yè),學期初開展閱讀交流、讀書匯報等活動。如此,讓學生真正在大語文的場域里實踐起來。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又能開闊視野,為語文學習注入源頭活水。
二、 語文教學應注重交換資源和交流思想
耗散結構理論啟示我們,語文教學不僅要開放,而且?guī)熒⑸g要有資源的交換、思想的交流,否則,“課堂教學將失去活力,失去其應有的特質而退化為一種機械的、僵死的、失去生命力的系統(tǒng)”[2]。
(一) 交換資源
傳統(tǒng)教學觀認為,“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體現(xiàn)的是資源與信息的單向度流動,即教師給學生。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主體性——主動性被打壓,思維力被休眠——最終淪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實際教學中,教師個人占有的學習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課前師生能夠共同搜集學習資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進行學習資源的交換與共享,那么教師的備課資料、學生的學習資源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比如,每次上新課之前,教師可借助班級微信群向學生公布準備好的學習資料,學生也可以將查詢到的學習資料放到學習平臺上,供教師借鑒。教師擇優(yōu)將其有機地融入教學設計,能夠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二) 交流思想
當下,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過程中,學生免不了交流思想。交流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教師與學生交流。師生雙方敞開心扉,全身心投入,感情、興趣、個性、思維等融入其中,師生關系民主和諧,教師真正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生命的牧者”。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結果,還包括每個學生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tài)。二是學生與學生交流。
學生之間交流的形式應不拘一格,可以是雙方辯論、集體討論等。但不管哪種形式,都是在以對話為中心的視野下進行的,此時,“學生的知識學習不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而是在與教師、同伴、文本及自我的平等對話與深切交流中不斷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和內化,從而生成新的個體化知識和意義理解的過程”[3]。交流中,教師要做好價值引領,尊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總的說來,無論是交換資源,還是交流思想,都是師生個體在交互中呈現(xiàn)的一種態(tài)勢。這是一種動態(tài)結構,健康有序,充滿活力。
三、 語文教學要抓住突變,在偶然中創(chuàng)造必然
耗散結構理論提出,偶然性是宇宙最根本的源泉,一切有規(guī)律、可預見的活動都只是偶然性汪洋大海中僥幸冒出的一座孤島。這種見解用在語文教學中,能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一次偶發(fā)事件,一席意外發(fā)言,教師如能及時捕捉并加以利用,便可使之成為教學的有效資源。
(一) 處置偶發(fā)事件
課堂教學雖然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運行的,但偶爾也會出現(xiàn)意外。這是因為,“教學不是靜態(tài)、線性和孤立的活動,而是一個受內外多因素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和復雜系統(tǒng)”,“具有不確定性和偶然性”[4]。對于偶發(fā)事件,教師需要機智地處理,使之盡快回到正常的軌道。例如,張學偉老師教學《鄉(xiāng)愁組詩》時,因為播放軟件版本的原因,出示的題目和古詩完全正確,可是作者的名字成了亂碼。此時,學生和臺下的教師都愣住了。只見張老師輕輕轉過身,隨口說道:“……錢鍾書寫了《圍城》,很多作者特別喜歡,千方百計想見見作者。錢鍾書說,作者有什么好見的?難道你吃了雞蛋,覺得味道不錯,還非要見見母雞嗎?……作者就是母雞,更重要的是作品!我們來讀讀詩吧。”頓時,臺下哄堂大笑。笑聲過后,教學繼續(xù)進行,學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在開放的語文課堂上,類似的偶發(fā)事件并不少見,關鍵是要從服務學生學習的角度,找對策,巧應對,讓學生迅速回歸學習狀態(tài)。這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考驗。
(二) 處理意外發(fā)言
語文教學關注的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交互,不斷生發(fā)的新結果、新體驗、新價值,即動態(tài)生成。知識教學的“生成立場和價值取向”告訴我們,教學中“只關注預設的知識和假定性的意義,忽視甚至無視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的結果和價值,教育便沒有了活力,沒有了創(chuàng)新,沒有了鮮活的經(jīng)驗流動,也沒有了情感和思想的沖突,更沒有了創(chuàng)造,剩下的只能是告訴、訓練和雜亂無章的過往知識的堆積”[5]。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識字加油站,學習“彬彬有禮”一詞時,教師問學生:“像這樣的AABC式疊詞你們還知道哪些?”一位學生站起來一口氣說了七八個,令人深感意外。教師順勢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尋找“金線”,將這些成語串聯(lián)起來。學生受到了啟發(fā),思維一下子打開了。有學生用一連串“AABC”式疊詞描摹自己的媽媽:“我媽媽是一位小學老師。眼睛,炯炯有神;工作,孜孜不倦;待人,彬彬有禮;做事,井井有條;講道理,滔滔不絕;講故事,娓娓動聽;批評我,喋喋不休;教育學生,循循善誘?!薄瓕W生爭相發(fā)言,妙語連珠,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閃現(xiàn)。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守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根據(jù)耗散結構理論,這種意外的“偶然”也許是無序的,但只要教師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學功底,并能靈活運用教學機智,就會抓住偶然,創(chuàng)造必然,使教學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
參考文獻:
[1] 李春梅.耗散結構視域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11.
[2] 樊茹婷,粟智.課堂教學耗散結構觀[J].高等理科教育,2007(3):36.
[3] 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11(5):15.
[4] 余樂,伍遠岳.耗散結構理論視角下的開放性教學評價[J].教師教育論壇,2022(6):71.
[5] 郭元祥.知識的教育學立場[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5):4.
(黃 杰,江蘇省運河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朱旭光,江蘇省邳州市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