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本書閱讀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精神世界,對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背景,對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提出在科學選材、豐富引導、授人以漁、充實活動中,突出各學段整本書閱讀重點,提高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期待,讓更多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方法,豐富整本書閱讀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整本書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設置了“整本書閱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具體包括: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為此,教師應該注重整本書閱讀,發(fā)揮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對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下面將結合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快樂讀書吧”欄目的推薦書目,舉例說明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一、科學選材,突出整本書閱讀重點
1. 第一學段:啟蒙閱讀,培養(yǎng)興趣愛好
第一學段(1 ~ 2年級)的學生普遍呈現形象思維,對復雜事物缺乏理解能力,容易被生動有趣、色彩鮮艷的圖文吸引。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富有趣味性的繪本、童話故事等,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愛好,實現啟蒙閱讀。
例如,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小鯉魚跳龍門》《孤獨的小螃蟹》《一只想飛的貓》等閱讀材料。作者通過大膽想象,為故事中的主人公設計無數奇遇,從而創(chuàng)作出充滿奇幻色彩的童話故事。該學段學生想象力豐富,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推薦,選擇《小鯉魚跳龍門》《孤獨的小螃蟹》《一只想飛的貓》等整本書閱讀材料,也可以補充《沒頭腦和不高興》《小巫婆求仙記》等整本書閱讀材料。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踴躍走進童話故事的神奇世界,感受文字的奇幻與美好,培養(yǎng)對語文閱讀的濃厚興趣。
2. 第二學段:過渡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第二學段(3 ~ 4年級)是過渡閱讀的重要階段,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階段。認知和思維水平層面,這一學段的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逐步提高對復雜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更喜歡情節(jié)充實、哲理豐富的書籍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目標,選擇情節(jié)更加連貫、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的經典讀物。教師也可以適當選取一些長篇作品,增加整本書閱讀的難度。
例如,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稻草人》《格林童話》等整本書閱讀材料。閱讀葉圣陶筆下的《稻草人》,會知道在夜間的田野星星怎樣眨眼,月亮怎樣微笑,更會了解田野里人們的辛苦和悲傷。翻開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能在許多妙趣橫生的小故事中,感悟生活的真諦和做人的道理。教師可以根據該學段學生的特點,科學選擇整本書閱讀材料,促使學生由“喜歡童話”向“讀懂童話”過渡,感受文字中的愛與美,學習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
3. 第三學段:深入閱讀,開闊文學視野
第三學段(5 ~ 6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相對成熟,能夠應對難度更大的閱讀材料,并由此開闊文學視野。對此,教師可以以名著為線索,選擇更加復雜、深奧的閱讀材料。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時,基于“走進中國古典名著”的單元人文主題,推薦了《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由此開展整本書閱讀,不僅能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依據單元學情,選擇以上整本書閱讀材料,使學生先整體了解四大名著的主要內容,再選擇其中一本名著,制訂相應的整本書閱讀計劃?!段饔斡洝分锌廴诵南业木啪虐耸浑y,《三國演義》中氣勢磅礴的歷史風云,《水滸傳》中隨處可見的豪情壯志,《紅樓夢》中跌宕起伏的家族興衰,都能引起學生的深入閱讀,全面提高其語文閱讀水平。
二、豐富引導,提高整本書閱讀期待
1. 銜接課文,促進經驗遷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單元課文緊密相連。對此,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時巧妙銜接課文與整本書,促進學生經驗的理性遷移。
仍以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為例,單元課文《景陽岡》圍繞“武松打虎”的故事展開,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武松的人物形象。“武松打虎”選自《水滸傳》的經典情節(jié),武松更是《水滸傳》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其英勇善戰(zhàn)、義薄云天的形象深入人心。依托《景陽岡》課文教學拓展《水滸傳》,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水滸傳》整本書閱讀期待。教師可以先講解《景陽岡》,高效落實課文教學,再向學生提供武松人物資料卡如下。
武松,江湖人稱“行者”,自幼父母雙亡,由兄長撫養(yǎng)。他在景陽岡上打死猛虎,威震四方。因兄長之仇,怒殺潘金蓮和西門慶,從此踏上梁山之路。他武藝高強,義氣深重,與梁山好漢并肩作戰(zhàn)。
讀完《景陽岡》,學生更加好奇武松其人,想要了解其更多英雄故事。在此基礎上拓展武松人物資料卡,高度概括其與《水滸傳》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自然而然地促進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提高教學效果。
2.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內在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包括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等。不同的情境在不同層面凝練閱讀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從學生角度對整本書的感性發(fā)現,同樣能夠提高其對整本書的閱讀期待。對此,教師可以在銜接課文之外,合理創(chuàng)設整本書閱讀情境。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時,教師可以依據學段特征和教材推薦,指導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書籍為科普讀物,以生動的語言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解釋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并采用提問法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師可以展示生銹的鐵(實物)、發(fā)硬的面包(實物)、從水龍頭流出的水(視頻)、點燃的火柴(實物)等,并詢問學生:“為什么鐵會生銹?為什么面包變硬了?水為什么會從水龍頭里流出來?火柴為什么會著火?”在生活實物和趣味視頻的基礎上,教師圍繞整本書進行生動提問,將學生帶入充滿探究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其好奇心。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越發(fā)提高對整本書閱讀的期待,在沉浸式閱讀中尋找科學、合理的答案。
三、授人以漁,掌握整本書閱讀方法
《標準》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整本書閱讀教學也不例外?;谡緯喿x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要求教師正視“授人以漁”的重要性。為此,教師可以拆分整本書閱讀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讀前、讀中、讀后環(huán)節(jié),連續(xù)為學生提供方法指導。
1. 讀前有猜想,奠定閱讀基礎
讀前猜想是激發(fā)整本書閱讀動力的有效方法,為長期堅持整本書閱讀奠定了基礎。小學生想象力豐富,書籍的封面、目錄、標題、插圖等均能促進其讀前猜想。在讀前指導時,教師要避免直接要求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具體內容,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
例如,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快樂讀書吧”提示學生“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看看書的目錄”。《神筆馬良》《七色花》等書籍都滿足本欄目整本書閱讀的要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同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整本書的封面和目錄,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大膽猜想。以《神筆馬良》為例,書籍封面由“馬良畫畫”的場景構成,目錄中從不同視角概括馬良的“神筆”故事。首先,教師可以展示書籍封面,使學生看圖展開猜想,如“畫畫的是誰”“他為什么要畫畫”等。其次,教師可以給出書籍目錄,使學生對照目錄補充猜想,如“馬良是怎么得到神筆的”。猜想不斷展開,學生對整本書的感知和好奇也不斷增加,為后續(xù)閱讀奠定基礎,提高猜讀能力。
2. 讀中有摘錄,記錄閱讀感悟
讀中摘錄是記錄閱讀感悟的重要手段,也是助推深度閱讀的關鍵。通過讀中有摘錄,學生可以自覺將思考融入整本書閱讀過程,從更深層次上分析和理解整本書內容。以此為基礎,之后總結整本書閱讀收獲時學生也能更加游刃有余。教師可以在讀中傳授摘錄閱讀方法,密切關注學生摘錄的關鍵內容。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學生閱讀豐富的民間故事,從動人的情節(jié)和精彩的人物中體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教師可以對應單元主題,選擇《中國民間故事》作為整本書閱讀材料。閱讀故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摘錄整本書主要內容,記錄你的閱讀感悟”的要求,使學生邊讀邊想,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形象或富有哲理的語句,都是值得學生摘錄和思考的。學生可以相互分享摘錄的內容,共同討論其中的深層含義。學生既可以摘錄故事的高潮、轉折、懸念,討論故事的精彩之處,又可以摘錄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等描寫,由此討論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摘錄和思考相輔相成,讓整本書閱讀和討論更加深入,增強學生的閱讀感悟。
3. 讀后有梳理,提高閱讀效果
讀后梳理,即通過思維導圖、魚骨圖等可視化思維工具,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梳理整本書內容。通過有序梳理整本書內容,明確其內在邏輯,不僅能充分總結全書情節(jié),還能深入提煉主題思想、分析人物關系等。如此,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依據整本書具體內容,在學生完成基礎閱讀任務后,加強讀后梳理指導,也可以適當提供可視化思維工具,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例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童年》《小英雄雨來》《愛的教育》等小說整本書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在他人的成長故事中獲得一定的成長啟發(fā)。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關系也相對復雜,為學生帶來一定閱讀挑戰(zhàn)。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以《愛的教育》為例,整本書圍繞學生、老師及學生父母等平凡的人展開,寫出“小人物”對祖國、人民、父母、兄弟姐妹、老師、同學深厚而真摯的愛。整本書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教師可以在學生基本讀完整本書后,指導其繪制人物關系魚骨圖。魚骨圖以主人公為出發(fā)點,延伸魚骨線條,分別代表與主人公關系緊密的人物,從前到后梳理人物關系。第一條魚骨線指向主人公的父母,描述他們的親人關系;第二條魚骨線指向主人公的老師,描述他們的師生關系。同樣地,在第一條魚骨線中,可以繼續(xù)延伸到兄弟姐妹;在第二條魚骨線中,可以繼續(xù)延伸到同學、校長等人物。線條關系簡潔明了,使人物關系更加清晰,突出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四、充實活動,豐富整本書閱讀體驗
以整本書閱讀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僅要重視整本書閱讀材料的適應性,使學生期待閱讀、學會閱讀,還要充實學生的閱讀活動,使其不斷增強閱讀體驗。同伴共讀、知識競賽、讀書匯報等活動具有不同的作用,教師可以依據學生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合理開展特色活動,使其深化整本書理解,鞏固整本書收獲,讓學生及時展示和交流學習成果。
例如,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園”為主題,推薦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等書籍。教師可以精心篩選世界經典名著,滿足學生更高層次的整本書閱讀需求。由于名著的篇幅普遍較長,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阻礙加大,教師可以開展“同伴共讀”活動,使其合作閱讀整本書,高效交流和解決問題。合作閱讀結束后,不同的學生對同本名著產生不同的閱讀感悟,教師可以開展“知識競賽”活動,檢驗和鞏固其學習收獲。以《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在《騎鵝旅行記》中,主人公尼爾斯是因為什么變成小人的?”“尼爾斯在旅途中學會了什么?”等知識競賽內容,讓學生分組搶答。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結合閱讀收獲,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競賽結束后,學生再次獲得啟發(fā)和感悟,增強整本書閱讀體驗。教師可以開展“讀書匯報”活動,使學生系統(tǒng)展示閱讀成果。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準備演講稿、人物小傳、書籍評價等,豐富匯報交流形式,讓閱讀體驗和收獲更上一層樓。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應該科學選材,突出各學段整本書閱讀重點,更應該豐富引導、授人以漁、充實活動,使學生對整本書閱讀充滿期待,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增強整本書閱讀的體驗。以整本書閱讀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需要全面改進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李瑞玲.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 新課程導學,2023(36):51-54.
[2]柯美蘭.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改革路徑[J].讀寫算,2023(3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