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古文獻為基礎,對阮咸源流進行梳理。詮釋在“制器尚象”“器以顯道”等傳統(tǒng)文化作用下,阮咸以其形制、音聲和材料與天地、人文等要素形成的呼應關系及其承載的人與內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
[關鍵詞] 阮咸;弦鼗;秦漢子;制器尚象;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 J7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11-0063-03
一、起源時間
涉及阮咸類琵琶①起源的文獻有:東漢《釋名》《風俗通義》、后晉《舊唐書》、唐代《琵琶錄》《通典》,西晉傅玄和成公綏、三國孫該、唐代虞世南的《琵琶賦》等。
阮咸類琵琶的起源時間無法考證到具體年份?!夺屆泛汀讹L俗通義》系較早記載其起源的文獻。《釋名》為公元194年到公元203年,劉熙在交州避亂時著。[1]《風俗通義》成書時間不詳,其作者應劭生于公元151年、卒于公元194年。[2]故《風俗通義》成書時間應在《釋名》之前;其卷六載“批把,此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以手批把,因以為名。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是目前最早記錄阮咸類琵琶起源的古文獻。
二、起源諸論
(一)“本土起源”論
“烏孫公主說”和“弦鼗說”是“本土起源”論的主要代表,以傅玄《琵琶賦》最為詳盡:“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之象也;盤圓柄直,陰陽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以方語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傳于外國也。杜摯以為嬴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據(jù),以意斷之,烏孫近焉?!保?]
此賦所載珍貴之處有四:一是較早標記了阮咸類琵琶“盤圓柄直”的特征。之后的《通典》《舊唐書》等,均引用其內容。上述文獻也成為“本土起源”論的主要史料依據(jù)。二是將阮咸類琵琶的形制與天地、陰陽、律呂及歷法等傳統(tǒng)文化因素聯(lián)系起來。三是載明從漢代開始,阮咸類琵琶即有十二柱、四根弦配律呂的平均律實踐。[4]四是明確“弦鼗說”和“烏孫公主說”是阮咸類琵琶的起源。
現(xiàn)代研究中,陸曉彤、鄭祖襄等認為,傅玄賦中秦末弦鼗是阮咸類琵琶原生形態(tài)的先驅,“烏孫公主說”是其發(fā)展的另一趨勢。[5][6]那么,“烏孫公主說”和“弦鼗說”之間有無承繼關系?
《舊唐書》用“初”“及”兩個時間序詞,闡明“弦鼗說”是阮咸類琵琶發(fā)展的基礎,且二者之間存在承繼關系。語見“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及漢武帝嫁宗女于烏孫,及裁箏、筑為馬上樂,以慰其鄉(xiāng)國之思。推而遠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于事也”。
(二)“外來起源”論
“外來起源”論以“胡中說”和“波斯說”為代表。
1.“胡中說”。日本學者岸邊成雄認為,西域琉特琴從薩珊波斯東傳到我國中原地區(qū),是阮咸類琵琶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7]趙志安提出,《釋名》所載“枇杷”是阮咸類琵琶;其“出自胡中,馬上所鼓”屬游牧民族特征;絲路貫通傳入中原后,被華夏文化同化。[8]
2.“波斯說”。沈知白提出,弦鼗是由美索不達米亞的長柄琵琶變化而來。[9]牛龍菲認為,阮咸類琵琶是在弦鼗的基礎上借鑒波斯樂器產生的。[10]
3.“胡中說”“波斯說”關系考釋?!昂姓f”最早見于《釋名》記載,“枇杷,本出胡中”。[11]之后相關內容的文獻均在此基礎上轉述。[12]以《文獻通考》為例,“琵琶圓體修頸而小,號曰‘秦漢子’,蓋弦鼗之遺制,出於胡中,傳為秦、漢所作”。文獻提到的“中”,是古代記載地域名稱的手法。[13]如班固著《蘇武傳》中載“后隨浞野侯沒胡中”[14]、崔國輔《王昭君》中“漢使南還盡,胡中妾獨存”。那么,“胡中”指哪里?
漢文帝時,匈奴已控制了樓蘭及其旁二十余國在內的西域①地區(qū)[15];故《史記》中有對“胡”的記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②東漢班固《漢書》也載,“秋,匈奴冒頓大入圍信,信數(shù)使使胡求和解”。[16]因此,“胡中”是對“匈奴”所在地域的專稱。由于匈奴先于漢朝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國家,故其與西域諸國及波斯之間音樂文化交流也早于漢朝。[17]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古伊朗地區(qū)已出現(xiàn)“盤圓柄直”的長頸琉特樂器。[18]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東侵,長柄琉特傳入西域。[19]張騫貫通西域后,帶有波斯文化特征的西域長頸琉特類樂器漸入中原。公元300年前后,我國的阮咸類琵琶已具雛形。因此,“出于胡中”是指阮咸類琵琶由西域傳來③,且按上述時間來看,“波斯說”是“胡中說”的基礎。
(三)“文化融合”論
張曉東認為,絲路的暢通,使中亞地區(qū)的長頸琉特與阮咸類琵琶這兩種文明背景不同的樂器,有了交流融合的機會。[20]魏蔚認為,周邊多元文化向中華文明核心區(qū)域匯聚后,共同孕育出阮咸類琵琶。[21]陳岸汀提出,阮咸類琵琶的起源、形制等演進背后,是不同族群音樂文化交融的結果。[22]張寅等認為,站在歐亞絲綢之路的視角,我國的阮咸類琵琶,是世界同類樂器的一個分支。[23]故本文將“中外及本土多民族文化的融通是阮咸類琵琶形成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觀點稱為“文化融合”論。
三、形制推說
(一)弦鼗
厘清阮咸類琵琶形制源流,首先應明確弦鼗由何而來。弦鼗源自鼗鼓。④周始,鼗鼓用于郊社等場合的雅樂中。周王朝式微,鼗鼓卻呈現(xiàn)“禮崩鼗盛”的景象。[24]其中一分支將面上加弦,成為弦鼗;語見唐代《通典·卷144·樂四》琵琶條,“秦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虞世南《琵琶賦》中也描述鼉皮質地的阮咸類琵琶能發(fā)出罕見的音色,語見“以鼉鼓質而罕聽”。那么,鼗鼓怎樣改制為弦鼗?其過程可從南宋《事物紀原》[25]嵇琴⑤條目中略解一二:“秦末人苦長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記以為琵琶之始。鼗如鼓而小,有柄,長尺余。然則系弦于鼓首,而屬之于柄末,與琵琶極不仿佛,其狀則今嵇琴也?!贝藯l目所載意義有二:一是明晰了形制改變的技術過程,即將鼗的鼓身為琴箱、鼓柄為柄柱,琴弦系在柄首、固定在柄末,由此完成了鼗鼓向弦鼗的演變。二是為我們提供了弦鼗的參照物——嵇琴。唐代《通典》和北宋《樂書》,均載嵇琴“出于弦鼗而形亦類焉”“圓體修頸而小”。[26]參照福建南音二弦⑥,可知弦鼗的音箱較小。[27]
(二)秦漢子
秦漢子作為弦鼗遺制,首先應具備“圓體修頸而小”的特征,其形制應小于阮咸類琵琶?!讹L俗通義》卷六中寫“批把”長“三尺五寸”,換算后長為80.5厘米⑦,與現(xiàn)珍藏于日本正倉院北倉、全長100.4厘米的唐代“螺鈿紫檀阮咸”相比,確實短20厘米。其次秦漢子音箱應小而圓?,F(xiàn)存的侗琵琶,形制上最為接近秦漢子[28];其小音箱與以“天地象也”“抱月如可明”等詞來形容阮咸類琵琶的滿月形音箱明顯不符。另外,《通典》“絲五”類中有阮咸、琵琶等七個并列條目,而秦漢子包括在琵琶中。從其列示可明確阮咸已從秦漢子中分出。
(三)阮咸類琵琶
《通典》載“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文中“今制”指秦琵琶的形制。二者區(qū)別是阮咸類琵琶十三柱,秦琵琶十二柱;且其柄柱較秦琵琶長。明代《三才圖會》中對此給出解釋:“或謂咸(阮咸)豐肥此器,以移琴聲四弦十三柱?!保?9]意即名士阮咸將秦琵琶的小圓音箱改為大圓,將十二柱增加為十三柱。另外,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30]中所繪大圓形音箱、長柄、四根弦的樂器,和阮咸類琵琶的滿月形音箱互為印證,且與現(xiàn)代阮樂器的形制十分相似。
四、阮咸樂器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
選材斫琴屬制器,是技術活;但《易傳·系辭傳》將其與“尚象”聯(lián)系起來,語見“制器者尚其象”?!吧小睘樽鸪缰?。“象”是《周易·象傳》中以陰陽為基礎構建的形而上之道。[31]象的前半句為天地之道,如“天行健”“地勢坤”;后半句揭示君子順應天地之道,保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道德品質的方法。[32]制器尚象,蘊含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意境;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制器從尚象到顯道,體現(xiàn)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若無此觀照,便只是“具”,樂器也是如此。[33]
先秦時期,樂器被歸入禮器。伏羲在制琴過程中,參照天地變化規(guī)律,將“天圓地方”等意象融在琴的形制、音聲、選材中。阮咸也不例外。
(一)形制
阮咸音箱具“天地之象”;與方形直柄結合象征“天圓地方”“陰陽敘也”,寓意陰陽平衡、動靜互補,暗合儒家人格修養(yǎng)的“方圓之道”?!八南摇睂募荆弧爸卸?,配律呂也”,以十二律應和十二個月。
魏晉名士阮咸,精通易理與音律,常在山林中彈阮。在室外演奏時或有擴大音域的需要,但也不排除易學修養(yǎng)極高的阮咸,審視手中秦琵琶時,會產生“豐肥此器”的想法,取大圓音箱的天地之象;同時增加柱數(shù),取十三的“才藝多能,智謀奇略,忍柔當事,鳴奏大功”的暗示之意。以上僅是推斷,至于形制變化的真正原因,只能待新的史料來佐證。[34]
(二)音聲
阮咸被冠以“惟茲器之為宗,總群樂而居妙”的美譽。[35]對其音聲的描寫當以孫該《琵琶賦》最具代表性。孫該用“絀邪存正,疏密有程。離而不散,滿而不盈。沈而不重,浮而不輕”等對比詞,論述了阮咸的音聲不肆意、有克制,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正平和”審美觀的體現(xiàn)。
(三)選材
木之性為樸①,抱樸守拙,為君子處世之道。集百年天地靈氣的木材制成樂器,承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
西晉傅玄、成公綏、三國孫該、隋唐虞世南均作《琵琶賦》,其中描述阮咸所用木材主要有梧桐和紫檀木。
1.梧桐木。以梧桐為材,除去其材質疏松輕軟,做面板聲音傳導快的特點外,還緣于梧桐生長在高崗的向陽處,集天地精華。基于此,梧桐與天地陰陽產生了關聯(lián)。另外,鳳凰“非梧不棲”②,衍生出梧桐所制阮咸,音色高雅清麗,可與君子高潔的品行相匹配的寓意。
2.紫檀木。硬木做阮咸共鳴箱的側板,有利聲音反彈;堅硬溫潤的紫檀木成為首選。檀從梵文音譯而來,是布施、給予的意思,后引申為誠、信、善。百年成材的檀木砍伐后還要放置積年,以醇化其木性。故檀木又稱“強韌之木”“善木”。③
中國自古尚“紫”。紅是火為陽,藍是水為陰;紅藍融合為紫,寓意萬物和諧,生生不息。漢劉向《列仙傳》中描寫老子西出函谷關,紫氣東來的場景,視紫氣為得道之氣。道家認為紫微星是“天”上萬星之主。紫還代表帝王的高貴,皇宮稱為“紫臺”,里面的路叫“紫陌”。故紫檀這種沉穩(wěn)典雅之物制成的阮咸,集天地精華與王者之氣;摘阮者攬入懷中,以其“木格”熏陶“人格”,以追求高貴厚重、剛柔相濟的內心境界。
結" "語
阮咸作為正音雅樂的外載,成為士人追求天道、悅納世間萬物的寄托所在。[36]究其本質,是對形而上“道”的感悟。基于此,阮咸才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宦榮卿.《釋名》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05):78-81+85.
[2] 林鶴韻.《風俗通義》述評與文獻學價值初探[D].復旦大學,2013.
[3]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45[M].北京:中華書局,1958:3432.
[4] 楊蔭瀏.三律考[J].音樂研究,1982(01):31-40.
[5] 陸曉彤.弦鼗的演變與漢族琉特類彈弦樂器的發(fā)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8(04):25-29+7.
[6] 鄭祖襄.“弦鼗”研究的爭議與討論[J].中國音樂學,2005(01):58-66.
[7] 岸邊成雄.古代絲綢之路的音樂[M].東京講談社,1982:53.
[8] 趙志安.漢代阮咸類琵琶起源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04):70-77+61.
[9] 沈知白.中國音樂史[J].音樂藝術,1979(01):11-24.
[10] 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77.
[11] 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2] 齊琨.文獻疊寫分析——以相關琵琶源起的四條文獻為例[J].中國音樂學,2019(02):84-98+107.
[13] 張曉東.論阮咸樂器的起源、定弦和流變[J].音樂研究,2022(06):97-104+125+145.
[1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5] 何凌霞.關于“羌胡”的標號問題——《三國志》標點研究舉隅[J].文獻語言學,2017(01):219-227.
[16] 漢書卷94上.匈奴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57.
[17]吳 潔.從絲綢之路上的樂器、樂舞看我國漢唐時期胡、俗樂的融合[D].上海音樂學院,2017.
[18] 張寅,龍好萍.從域外考古發(fā)現(xiàn)看我國阮咸類琵琶的源起——兼論草原絲路的音樂傳播與涵化作用[J].音樂研究,2023(01):86-96+5-10.
[19] 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M].陳清泉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4:181.
[20] 張曉東.論阮咸樂器的起源、定弦和流變[J].音樂研究,2022(06):97-104+125+145.
[21] 魏蔚.阮咸之流變及啟示[J].音樂研究,2019(05):26-33.
[22] 陳岸汀.“華化”與分型:漢唐琵琶的類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5.
[23] 同[18].
[24] 湯思雨.鼗之考辨[D].四川音樂學院,2022.
[25] 高承事物紀原·卷2[M].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原文電子版[M/CD].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49.
[26] 陳旸.樂書卷129[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一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
[27] 朱曉峰.彈撥樂器流變考——以敦煌莫高窟壁畫弦鼗圖像為依據(jù)[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04):114-128+160.
[28] 韓梅.嘎琵琶的民俗考察及有關音樂學問題的考疑[J].中國音樂學,1996(03):129-144.
[29] 劉煦.三才圖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6.
[30] 姚遷,古兵.六朝藝術[M].郭群攝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3.
[31]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11.
[32] 文韜,張偉.儒家器物觀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造型[J].美術研究,2018(03):76-83.
[33] 冷天吉,冷萬豪.《易傳》的技術統(tǒng)治隱喻[J].儒學與文明,2018(00):215-222.
[34] 張曉東.唐宋阮咸的律、調及其聲音重構探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2(02):66-72+7.
[35] 薛收《琵琶賦》(《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36] 施維,付兮垚.從物質文化視角看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文化內涵[J].中華文化論壇,2023(03):181-187+192.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