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探討了班級管理中針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轉化后進生應從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出發(fā)。筆者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探索出一系列轉化后進生的方法:如給他們取正向的稱號,挑選合適的對手展開日常競爭等。實踐中,這些方法不但從心理上消除了后進生的不良情緒,而且大大激發(fā)了后進生的內在動機和潛能,能夠幫助他們煥發(fā)活力,成長為自信的個體。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 健康化" 多元化" 社會化
在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轉化工作無疑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筆者認為對后進生的轉化,絕不能只關注成績,還要能使他們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繼續(xù)奔跑的熱情,擁有一顆熱血沸騰的心靈。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一定要尊重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性差異,促進每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唯有尊重、信任、激勵、幫助,才能讓后進生永遠后勁十足。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找到了一些促使后進生轉化的妙法。
一、一個響亮的稱號,點亮童心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潛意識》一書中說: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卻稱之為“命運”。當潛意識被呈現(xiàn),命運就被改寫了。所以教師善于利用潛意識的力量。給孩子一個正向、具有激勵作用的稱號,就是激發(fā)孩子潛意識力量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每接一個新班,筆者都會讓孩子們做一件事,那就是讓他們暢想在自然王國或動物世界里最想成為誰,并說說為什么。以下就是來自后進生的聲音:“想成為一只小蝸牛,因為蝸牛雖然爬得慢,但它從不停止前進。”“想成為一株小草,它不起眼地長在路邊,經常被人踩,被牛羊吃,但它還是頑強地活著,風來了,它向風招手;雨來了,它照樣昂起頭?!薄?/p>
其實每個后進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自我認知最為關鍵。筆者聽完孩子們的話后,立刻鼓勵他們:你不是小蝸牛,你是“蝸牛神兵”,誰知道你哪一天就飛上高空也不一定;你不是小草,你是“草小強”,別人再一次從你身旁路過時,你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接著,筆者趁熱打鐵,讓所有的孩子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稱號,并為自己設計專屬頭像。于是,一個個飽含孩子意念的稱號在班級叫響,一個個設計新穎、獨具風格的個人頭像誕生了。
有了稱號的后進生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自信燦爛的笑容在他們臉上浮現(xiàn)。原來,一個響亮的稱號就像一束光,可以把孩子的心照亮。
二、一個合適的對手,并肩前行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追求自我實現(xiàn)和成就感,而競爭可以成為實現(xiàn)這些更高層次需求的手段之一。動物間沒有競爭,就會變得毫無生機甚至是退化;人與人之間沒有競爭,就會安于現(xiàn)狀,失去進取的動力。
流行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塞米哈伊提出了“流暢體驗”的概念,這是人們在進行一項活動時經歷的心流狀態(tài),即處于挑戰(zhàn)與能力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合適的對手和挑戰(zhàn)可以幫助人們進入心流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成就感。因此,當后進生的潛意識被喚醒后,必須給他們找到合適的對手,使其在艱難的學習之路上始終有人相伴,這樣他們的成長進步才能更持久。
什么樣的對手最為合適呢?比如在學習上,你絕不能讓一個落后的孩子去挑戰(zhàn)優(yōu)秀的孩子,多次失敗的經歷會消磨他的斗志;也不能讓優(yōu)秀的孩子向落后于他的學生挑戰(zhàn),因為毫不費力地戰(zhàn)勝對手會讓他失去動力。筆者一般都會根據(jù)每個孩子的能力水平給他挑選旗鼓相當?shù)膶κ?,不滿意的還可以及時調整,直到雙方滿意為止。尤其對待后進生,讓他們在同等水平下相互競爭,學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超越的成就感,才能快馬揚鞭、不斷進取。
找到對手后,筆者會讓兩個對手共同設計一張海報,海報上有他們比賽的口號和標語;有他們的稱號和專屬頭像;有他們自行商定的比賽內容,包含課堂發(fā)言、作業(yè)、衛(wèi)生、紀律、參加實踐活動等各方面;有他們設計的表格和每次獲勝就加一枚他們自己設計的勝利獎章……接著,各個對手組合向全班展示匯報,其他同學會給他們送上熱烈的掌聲、評價和祝福,最后兩個對手光榮地把海報張貼在墻上,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動機和渴望。筆者利用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激發(fā)出孩子內心深處最真實、最渴望和最珍貴的情感,讓他們擁有了作戰(zhàn)的對手,也有了互相鼓勵安慰的朋友。每天看著班級展示板上,每組對手的勝利獎章越來越多,你還用擔心孩子們不進步嗎?
三、一位優(yōu)秀的導師,引領成長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觀察和模仿在學習和行為塑造中的重要性。對于青少年,同伴積極行為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會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直接影響個體塑造正向的信念和價值觀。因此每學期開始,筆者都會讓后進生自主挑選一個“偶像”作為自己的小老師,通過同伴間積極行為的觀察和模仿,促使后進生獲得正向的信念和價值觀。
教育不只是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更要培養(yǎng)他們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大家知道被評選為小老師的同學一定是品學兼優(yōu),學習、生活習慣都很優(yōu)秀的孩子,他們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后進生學習的地方。筆者班級里的小老師,并不需要負責輔導后進生的學習,而是配合后進生參加班級“交換空間”活動。筆者每月在“無作業(yè)日”這一天開展“交換空間”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小老師引領、帶動后進生成長。
“交換空間”活動方式是后進生和小老師到對方家去做客,并留宿一晚。 “交換空間”活動開展的那一天,后進生備好洗漱用品,等待到對方家去做客。但活動是有任務的,第二天到學校,后進生一定要能寫出小老師身上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的優(yōu)點多,兩人獲得的獎勵也多,所以小老師在帶著后進生回家后總會展示出自己出色的方面。下個月的“無作業(yè)日”,小老師再到后進生家做客。
記得一輪活動結束后,悠悠的媽媽找到筆者說:“湯老師,太感謝您組織的這個活動了。我從悠悠的小老師身上看到太多我平時忽視的孩子教育問題。自從看到人家孩子的優(yōu)秀,我就在反思自己,也打電話請教了對方的媽媽,學到了很多育兒經驗?!蓖瑫r,筆者還收到小老師父母的留言:老師,非常感謝您安排這樣有趣的活動,讓我的孩子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責任擔當,變得更加自覺自律。同時我也得到了成長,明白了要相信孩子,學會放手。
四、一種新型的評價,形成合力
心理學家亨利·塞里亞提出了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們的自我認同和價值觀往往是通過與社會群體的關系和認同來建立的。筆者在個體評價、師生評價的基礎上,采取團隊評價機制,減輕后進生的壓力,提高團隊的合作能力。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助力能使后進生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團隊合作中的小組動力學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在學校,筆者組建了4人學習小組,借助團隊力量促進后進生成長。每個小組中都有一名后進生,也有一名優(yōu)等生,并盡量保證各小組學習水平相當。日常教學中,筆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評價,不管是上課紀律,還是作業(yè)情況,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獎懲。這樣一來,在筆者的班級里,經常會看到雄鷹小組的小A和小B同學在上課時,總會主動提醒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小C同學認真聽講;火箭小組的津津和奕奕訂正好作業(yè)本,立刻就會來到軒軒身邊,一起教他訂正,像老師一樣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講解,直到他完全聽懂才罷休。小組中每個成員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相互支持、鼓勵和教導,從而促進了小組內部的協(xié)作和凝聚力。
和團隊共進退,也讓后進生有了滿滿的安全感,使之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單。他們始終處在被接納、重視、包容之中,始終看到自己的背后站著一群人在為他們的進步而努力,使他們有信心、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使他們有了為自己小組的集體榮譽而奮斗的決心和毅力。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和團隊支持為后進生提供了歸屬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
通過小組合作和互助,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和貢獻得以最大化,為整個團隊帶來更顯著的成效。老師不用每天督促,手把手地輔導,因為他們的團隊在這種評價機制下會積極主動地解決小組內部問題,無疑給老師減輕了不少負擔。
五、一份獨有的“工作”,找到自己
卡耐基曾說過:成功不是取決于你處于什么位置,而是取決于你在什么位置上做了什么事情。如果班級的工作只屬于那些優(yōu)等生,那后進生在班級這個大集體中也就永遠找不到歸屬感、存在感和成就感。所以班主任務必讓每個孩子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所作為。
有的同學做事沒有計劃、有頭無尾,筆者會安排他擔任班級的“護花使者”,專門給班級里的綠植澆水;有的同學丟三落四,筆者就讓他擔任班級“清理大師”或“光明使者”,每天固定時間為班級傾倒垃圾或開關燈;有的同學沒有整理的習慣,筆者就讓他當圖書管理員或臺長(整理講臺衛(wèi)生)……利用各種各樣的“工作”樹立他們的責任感。一周一評中,來自同學們的夸贊,立刻讓他們找到了存在感。實踐證明,讓每個學生承擔特定的責任和任務,并通過同學們的夸贊來肯定他們的努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他們能堅持把一件工作做好,擁有了持之以恒的品質,你還擔心他們做不好其他事嗎?
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和特長。挖掘學生的特長和優(yōu)勢,讓他們承擔相應的角色和職責,有助于發(fā)掘并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依據(jù)這一理論,筆者充分挖掘后進生的特長,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使其在班級里閃閃發(fā)光。比如小D同學籃球打得好,那就讓他當班級籃球隊隊長,組織訓練與比賽活動;小E喜歡唱歌,每天中午就由她負責帶領大家唱班歌。承擔有意義的工作和責任,并獲得來自同學們的肯定和贊揚,激發(fā)了后進生內在的成就動機,使他們更加樂意投入工作和學習。這些孩子在工作中找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
六、一份光榮的“兼職”,成就自己
心理學家巴勃羅·弗雷里認為,正向的反饋和鼓勵是激發(fā)個體積極行為和動機的重要因素。當后進生的自信心和好勝心被激發(fā)出來,他們就會主動想辦法獲得更多的成就感??粗淌覊Ρ诘恼故緳谥袑κ值莫務虏粩嘧兓麄兊那髣傩囊苍絹碓綇?。筆者專門為獎章少的同學準備了一份“兼職”,讓他們額外“打工”掙獎章——每天輪流擔任各科老師的小助理。每天給老師當助理,可以收獲其他同學羨慕的眼光,讓他們多了一份榮耀感;加之在為老師服務的時候,也會讓任課老師更加關注到這些孩子,使師生關系更加親密。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中能促進后進生的轉變。
筆者從事語文教學,每次都會讓后進生陪著自己一起批改作文。讓后進生擔任助理和參與作文批改等活動,能夠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筆者故意把優(yōu)秀孩子的作文給他們看,問他們寫得怎么樣。這些孩子每次都會認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學習了別人寫作的技巧和方法,積累了精彩的詞語和句子。在一個微晴的春日里,某個后進生的習作被筆者在班級里大聲地朗讀出來,贏得了同學們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時,后進生眼睛變得澄澈而明亮。正如阿貝拉·馬斯洛所說:人的成長和進步是由內在的動機推動的,而外部的獎勵和認可則能夠加速這一過程。
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對后進生的教育,更要著眼于他們的身心和未來。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及教學中,以上方法要根據(jù)后進生的不同特點靈活運用,有的用之一二,有的需全套使用。但不管如何,“硬骨頭”雖然難啃,只要老師們懷有仁愛之心,巧用智慧方法,讓孩子以不慌不忙的姿態(tài),去迎接光明的未來,就一定能讓后進生的人生“熱辣滾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