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高校面臨著如何高質(zhì)量地發(fā)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大課題。著力培養(yǎng)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幫助來華留學生有效應對其所遇到的跨文化交際挑戰(zhàn),助力推動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作為全國第一批招收來華留學生的院校,黑龍江大學積極關注來華留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危機和文化困惑,通過積極打造跨文化交際課程平臺,提升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同時增強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文化危機;文化困惑
中圖分類號:G648.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8-0086-04
一、引言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及世界人民民心相通的關鍵紐帶。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大家“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同、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1]。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回信時提出,希望你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同時把你們的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fā)揮積極作用”[2]。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次回信不僅充分闡釋了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核心要義,更為新時代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提升中外青年深入交流能力,促進世界人民民心相通,增強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成為當代來華留學教育工作者新的歷史使命。跨文化交際學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一直是語言學、傳播學和人類學領域關注的重點。然而,“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對象往往局限于外語類、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yè)的中國學生,對于身處異國并正經(jīng)歷跨文化實踐的來華留學生卻缺乏相關的學習和培訓。2020年3月,作者對黑龍江省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排名前十的高校開展了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只有一所高校面向來華留學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
程,但教學內(nèi)容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中國學生所學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說,目前黑龍江省專門面向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2022年3月,黑龍江大學根據(jù)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實踐需求和語言特點為其量身打造了“跨文化交際”課程,這一舉措不僅填補了黑龍江省在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教學這一領域的空白,而且還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國際型人才培養(yǎng)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
二、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面臨的境遇
與挑戰(zhàn)
美國人類學家E. T.霍爾(E. T. Hall)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E. T.霍爾將“文化”與“交際”有意識地結(jié)合在一起,以此強調(diào)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來華留學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群體,其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際應是既包含了和中國師生彼此之間的互動,又涵蓋了與世界各國青年的相互交流,因此,了解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的文化困惑與交際需求是設計和實施“跨文
化交際”課程的前提。
(一)來華留學生文化背景的復雜性
“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包含了“來華留學”和“跨文化交際”2部分,因此,這一概念的本質(zhì)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進行的交流與互動。表面上看,這些來華留學生擁有不同的膚色、說著各異的語言、身著特色的民族服飾,但這些僅是文化顯性的區(qū)別,“文化的差異不僅是各個社會在取舍生存的那些可能的方面時那種心安理得的態(tài)度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它毋寧更該歸咎于文化中各種特性之間的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現(xiàn)象”[3]。因此,這種交流與互動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交際,更包含了價值觀、習俗、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的交流與理解。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既需要面對和應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念、行為方式和溝通風格的差異,也要在交流中傳遞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價值觀念。黑龍江大學自1980年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截至2023年12月,共有來自136個國家的留學生到校學習。這些來華留學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群體,其交際過程也是不同文化精神和價值觀碰撞的過程。自身的文化背景使這些來華留學生在交際時或多或少會帶有一定的文化印記,因此,正確處理和面對文化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
(二)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互動對象和語言
選擇的廣泛性
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其既需要同異于本族文化的中國人展開交流,又需要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群體進行溝通,因此,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涉及2個發(fā)生對象:中國人和國際學生。前者以中國師生為主,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后者則是和來華留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的國際學生,其各自具有迥異鮮明的文化背景?;诖?,針對來華留學生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應當與針對中國學生開設的此門課程具有明顯區(qū)別。因為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其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發(fā)生對象僅局限于與本族文化不同的外國人,不需要在自身的群體內(nèi)部再次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此外,語言的選擇也是來華留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需要考慮的對象。對黑龍江大學2023年秋季學期漢語零起點的來華留學生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無論是與中國人,還是與其他國際學生溝通,英語都是來華留學生的第一選擇;同時也對具有一定漢語基礎的來華留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在與中國人交流時,來華留學生會更傾向于用漢語表達,而在與其他國際學生對話時,則會依照對方的漢語水平選擇語言。因此,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課堂設計、授課語言等都應當按照來華留學生的文化特點、漢語能力及對中國的了解程度等進行相應調(diào)整,以滿足來華留學生在面對不同交際對象時都能夠順利溝通的需求。
(三)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對話場域的多樣性
來華留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對象是中國師生及其他國際學生,因此,其交際行為主要發(fā)生在課堂學習和日常生活2個場域。針對前者,由于來華留學生自身具備不同的文化特點,其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會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狀態(tài),因而,由于教師缺乏專業(yè)的跨文化訓練而產(chǎn)生的文化碰撞與文化沖突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屢見不鮮。在日常生活場域,由于來華留學生的中國同學缺乏跨文化實踐經(jīng)驗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失敗案例也比比皆是。 2023年3月,作者對在黑龍江大學學習的來華留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來華留學生在行為舉止、社交禮儀、飲食習慣等方面會與中國學生出現(xiàn)明顯不同,在交際過程中其語音語調(diào)、眼神手勢等也會呈現(xiàn)出很大區(qū)別。在國際學生群體內(nèi)部,來華留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更為復雜。同一時期,作者還對在黑龍江大學留學生公寓居住的來自11個國家的135名來華留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宗教信仰、性別意識、國際政治是來華留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最容易產(chǎn)生分歧的話題,而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等行為習慣的不同也是產(chǎn)生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應當涵蓋不同的對話場域,分別針對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人際交往,設計專門的教學方式和內(nèi)容,全面培養(yǎng)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三、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內(nèi)容設計
來華留學生在文化背景、交際需求和語言使用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跨文化交際”課程不能照搬、照抄以中國學生為教學對象的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模式。為此,黑龍江大學結(jié)合多年來華留學教學和管理經(jīng)驗,針對來華留學生特點,在進修生和研究生中專門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并在教學內(nèi)容設計上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跨文化交際核心理論概念的導入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課程,多以跨文化理論為基礎,系統(tǒng)介紹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價值觀與思維方式[4]。 但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的講授上,如果直接從概念入手,那么無論授課時選擇哪種語言,來華留學生都不能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消化課堂內(nèi)容,容易造成來華留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較低等問題。黑龍江大學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重點選取了文化、價值觀、交際3個基礎性概念,并在第一階段就將這些概念通過思維框架圖的形式向來華留學生予以展示,幫助來華留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整體意識。同時,讓來華留學生分享自己國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點,從而加深對這3個概念的理解。此外,課上還讓來華留學生結(jié)合自己在中國學習生活的實際經(jīng)歷,分析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體在交際中產(chǎn)生誤解和沖突的深層次原因,旨在引導來華留學生從自身文化的局限中跳脫出來,重新思考并反思、審視自身文化與異質(zhì)文化的根本差異,以及造成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根源所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使來華留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交際的核心理論概念,而且還能自覺區(qū)分自身文化、目的語文化及其他世界文化的差異,并有意識地尋求避免交際失誤的有效途徑。
(二)中國國情及對外政策相關內(nèi)容的植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高校在中國對外文化傳播中擔負著重要使命,而來華留學生則是高校促進中外友好交往、文化互鑒的主要載體,在樹立中國國家形象、營造友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目前,來華留學生現(xiàn)有的文化類課程大多集中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忽視了對現(xiàn)代文化成果的展示,導致來華留學生不能形成全面的中國文化形象認知[6];同時,出于對國家政治及民族問題的敏感性,無論課堂內(nèi)外,中國人在與外國人的交際中都很少涉及我國的對外政策,因此,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形象的認識僅浮于表面,缺乏深層認知。黑龍江大學在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加入了中國國情和對外政策等內(nèi)容,如國情教育部分涵蓋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科技水平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等,在對外政策中向來華留學生介紹我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方針,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相關內(nèi)涵,激發(fā)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情感認同,同時鼓勵來華留學生積極利用社交平臺宣傳中國文化,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三)國際交往慣例和世界前沿問題的引入
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對象不僅包括中國人,還涵蓋了在課堂內(nèi)外接觸到的其他國際學生。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應致力于拓展來華留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來華留學生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促進來華留學生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提升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力。黑龍江大學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針對不同國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交往困惑,在內(nèi)容設置上專門包含了對國際交往慣例的說明,如交往原則、交往禮儀和交往禁忌等,通過提供實用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好地適應和理解中國文化,同時促進其與其他國際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除此之外,課程還對國際通用標志進行了展示和說明,包括貨幣符號、手勢意義、安全標識及緊急求救信號等,以培養(yǎng)來華留學生在國際交流和日常生活中的適應能力。在世界前沿問題部分,課程加入了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如引導來華留學生在全球變暖、能源緊缺、海洋生物安全、金融危機、人口老齡化等話題上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培養(yǎng)來華留學生對復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環(huán)境,并為未來的國際交往做好準備??偠灾?,這2部分內(nèi)容的加入不僅有助于來華留學生以更多元的視角去理解他國文化,而且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提升了教學水平,營造了更具國際化的課堂氛圍。
四、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方法
由于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水平、文化背景、交際目的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應當遵循這些特點,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結(jié)合授課內(nèi)容,黑龍江大學根據(jù)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水平,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采用“漢語+英語”的雙語教學模式,主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和案例分析教學等策略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啟發(fā)式教學法
在中國學習期間,來華留學生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常常使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文化碰撞和文化困惑,“文化差異、語言不通、非語言行為的誤譯、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義等都可能會引發(fā)跨文化交際失敗和文化沖突”[7]。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實際問題與授課內(nèi)容相結(jié)合,則更加有利于引導來華留學生深入思考和探討文化沖突的根源及化解途徑。黑龍江大學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以來華留學生為核心,將啟發(fā)式教學貫穿其中,通過讓來華留學生分享自身的跨文化實踐經(jīng)歷,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來華留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為教學積累了大量的案例素材。例如,在課程開篇的文化與交際部分,教師讓來華留學生思考自己的漢語水平是否影響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與自己有哪些不同?在中國學習生活期間,即使交際雙方都能用對方熟悉的語言表達,是否就一定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同時,在中國國情和對外政策的介紹中,讓來華留學生分享來中國學習的目的、趣聞趣事及未來規(guī)劃。教師通過這些與來華留學生切身實際和認知特點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大量討論,再結(jié)合來華留學生的反饋,引導其重新聚焦于教學重點和課堂主題,從而實現(xiàn)了“啟發(fā)與灌輸”的統(tǒng)一。
(二)情景式教學法
文化沖擊并不是紙上談兵,只有讓來華留學生親身經(jīng)歷這樣的體驗,才能使其洞察跨文化交際的實質(zhì)所在。黑龍江大學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積極打造情景式的課堂氛圍,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形成了生生互動的文化場域。例如,在中國民俗節(jié)日講解部分,教師首先讓來華留學生在課下查找春節(jié)的相關資料,并模擬中國家庭慶祝春節(jié)的方式,然后要求來華留學生在課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最后再就春節(jié)所蘊含的文化符號和交際要素展開一一講解,并對遺漏的禮儀和習俗等進行補充。此外,教師還讓來華留學生分別還原中國婚禮、外出就餐、市場購物等多個場景,通過情景模擬和討論的方式,引導來華留學生思考這些情境與自身文化的區(qū)別,進而更加直觀地感受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并從中發(fā)掘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和交流技巧。這種模擬真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不僅可以讓來華留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表象,而且有助于加深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本質(zhì)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教學法
案例分析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但作為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素材,案例的選取要格外注意,若教師不能了解每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和現(xiàn)行的運行機制,則極易出現(xiàn)案例老舊或有失精確的現(xiàn)象。教師在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華留學生列舉自身文化案例及經(jīng)歷過的文化沖突事件,一方面可以保證案例的精確度,另一方面可使其他來華留學生注意規(guī)避跨文化交際的風險。例如,在講解文化禁忌時,讓來華留學生分享本民族交往中常見的注意事項,既貼切教學主題,又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禁區(qū),避免彼此之間因文化差異引發(fā)交往危機。此外,教學過程中還會讓來華留學生就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飲食特點、不同物品的象征意義等分別作出簡單介紹,不僅能讓來華留學生以更加多元的角度思考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也可讓其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來華留學生列舉自身案例的方式,一方面極大地激發(fā)了其積極性,愿意描述和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為教學積累了相關實例,增加了教學素材的數(shù)量,提升了課堂案例質(zhì)量。
五、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的實踐反思
盡管黑龍江大學目前專門為來華留學生打造的“跨
文化交際”課程在提升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開闊國際視野、消除文化隔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難。
首先,教學模式還需進一步調(diào)整??缥幕浑H本身就是一個強調(diào)實踐性的學科。在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中,來華留學生實踐機會相對有限,因此,未來的課程設計應打破課堂限制,鼓勵來華留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活動、志愿者服務等,以真實的跨文化交流場景提升來華留學生的交際技能和跨文化適應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增加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更符合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本質(zhì)。來華留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感受文化差異,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目標文化。
其次,教學內(nèi)容還需不斷優(yōu)化。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在于著力培養(yǎng)知華、友華的國際型人才。因此,如何引導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發(fā)展的時代脈搏,增進其對當代中國的認識和了解至關重要。未來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設計應加大中國國情教育的比例,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真實的數(shù)據(jù),向來華留學生展示中國發(fā)展的巨大成就和潛力。同時,還可以通過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幫助來華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增進其對中國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
最后,教師團隊建設有待完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授課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以及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經(jīng)歷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來華留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文化背景,并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跨文化交際教學。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教師團隊的選拔和培訓,鼓勵具備跨文化交際經(jīng)驗的教師參與到團隊建設中。此外,還可以通過與國際機構(gòu)的合作交流,邀請國際上具有豐富跨文化交際經(jīng)驗的專家學者指導教師團隊的建設,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zhì)和教學水平。
六、結(jié)束語
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既不同于外語類專業(yè)課程,又區(qū)別于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前者注重語言技能的提升,后者側(cè)重于漢語國際推廣,兩者的教學對象都為文化背景相對單一的學生。黑龍江大學為來華留學生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注重來華留學生文化來源的多樣性,在課程內(nèi)容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國情、對外政策等內(nèi)容,并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來華留學生樹立多元化的文化觀念,力爭培養(yǎng)出具有全球視野、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
信[EB/OL].(2020-05-18)[2024-05-01]. https://bai-
jiahao.baidu.com/s?id=1666999377750587286amp;wfr=
spideramp;for=pc.
[2]" 習近平給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們的回信[EB/OL].
(2021-06-22)[2024-05-01]. http://www.moe.gov.cn/
jyb_xwfb/moe_176/202106/t20210622_539569.html.
[3]" 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等譯.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5.
[4]" 郄洪欣.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
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92-97.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
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
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
2022-10-26(1).
[6]" 徐筱秋,張婷怡,方嘉琪.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形象
塑造教學實踐: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J].南昌航
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105-110.
[7]" 李睿.對話理論與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8):
29-31.
■ 編輯∕王力
收稿日期:2024-05-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5-15
作者簡介:姜明,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文化差異、跨文化傳播、文化批判研究。
基金項目:2022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青年項目“愛德華·霍爾的文化理論與國家意識建構(gòu)研究”(22ZXC345);2022年黑龍江省高?;究蒲袠I(yè)務費黑龍江大學專項資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轉(zhuǎn)向的路徑和
方法論研究”(2022-KYYWF-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