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教學價值,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法律精神和原則的理解,樹立法治觀念。目前,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運用仍存在諸多困難。通過明確法律教學案例的選取標準,并探索法律案例運用的具體路徑和教學策略,以期提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育具備法治素養(yǎng)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法律案例;思政教育;法治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一個章節(jié)專門部署法治建設,充分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高度重視?!?0后”高職學生不僅是法治中國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和建設者。思政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責任,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是其中應有之義。將法律案例融入思政教育,以點帶面加強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因此,有必要探索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運用路徑,提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yè)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因此,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而法律案例的科學運用則是提升法治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徑。法治并不要求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了如指掌,而是要將法治的觀念和精神融入人們的頭腦,使其體現(xiàn)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在面向非法學專業(yè)的高職學生進行通識法治教育時,不在于全面系統(tǒng)地對法學知識進行教學,而要使學生形成法治思維。案例教學能夠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以案釋法,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也能讓學生看到法律案例的表象背后是法治思維導向的結果,科學理解法治,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1]。
(二)高職學生融入法治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
在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征程上,通過鮮活的法律案例對高職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現(xiàn)實緊迫性。一方面,高職學生在兩年或三年的校內學習后就將進入社會。在如今的法治化社會,樹立法治觀念、培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是學生走上職場、融入社會的必修課。法律規(guī)定了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為社會提供了有序和公平的規(guī)則。展示真實的法律案例能讓學生自覺置身于真實的法律關系中,將“法條中的法”變?yōu)椤艾F(xiàn)實中的法”,建立起法律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近年來部分高職學生開始參與違法活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在校的高職學生出生于2000—2005年,是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犯罪,例如,近幾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屢禁不止,不少在校大學生被朋友、網友以找工作、幫忙等理由蠱惑或利用,向不法人員提供了個人手機卡、銀行卡,成為網絡詐騙犯罪活動中的“工具人”。將真實的大學生犯罪案例運用在高職思政教學中能起到警醒、震懾和教育作用,相同的身份能使學生結合實際認識到違反法律需承擔的后果,自覺規(guī)范自身行為。
二、法律案例運用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現(xiàn)狀
目前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還無法完全滿足提升高職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要求,有待進一步完善。其中,案例教學法作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未能完全發(fā)揮其價值。具體而言,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運用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政教育中法治內容占比不足
在高職思政課程中,主要依托《思想道德與法治》該門課程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在最新的2023年版《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僅一章節(jié)涉及依法治國、維護憲法權威、權利與義務等關乎法治教育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與內容的不均衡相適應,該部分在課時安排上也必然會被削減。在如今國內多數(shù)高職的教學實踐中,法治內容分配到的課時都少于10節(jié)課[2]。在有限的課時安排中,更難以苛求法律案例的靈活運用。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向沒有法律功底的大一新生講解完法治基本理論,只能是對書本知識進行簡單解析。這種教師本位的空洞的單向理論灌輸式教學方式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只有學生通過真實的法律案例,直觀地認識到法律,法治如何保障人權,法治如何體現(xiàn)公平正義等,才能對法治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形成法治思維。而案例式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有足夠的課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到對案例的分析中來。較短的課時使案例教學缺乏適用條件,這導致高職法治教育的成效不夠理想。
(二)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
對于思政課程,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印象為“枯燥乏味”“應試色彩濃厚”“機械背誦”等,對課程的刻板印象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和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對于理論性較強的法律知識的學習存在畏難情緒,加之大一新生往往缺乏社會經驗,難以從法律案例中聯(lián)想到法律與真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以為法律離自己的生活還很遙遠,因此,缺乏對法治內容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作為“網絡原住民”,目前高職在校生的法律觀極易受到網絡上各種紛繁復雜的思潮的影響。對于網絡上的熱點法律案例,大學生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往往用樸素的道德情感形成對案件的認知,也容易被網絡上激進的觀點所吸引,出現(xiàn)認識上的偏頗,甚至會形成諸如“法律無用論”和急功近利的錯誤思想[3],因而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
觀念。
(三)思政教師對法律案例選取和運用能力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中法治教育的任務主要由思政教師負責。要運用好法律案例,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不僅需要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法治素養(yǎng),還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能夠選取具有教學價值的法律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并進行教學設計,使案例教學發(fā)揮成效。實際上,部分思政教師水平并不足以達到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要求。一方面,一些思政教師并無法律專業(yè)背景,缺乏法學理論功底,因而在進行法治內容的講解時無法結合案例進行多角度分析,只是停留在知識表面;一些思政教師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但是缺乏實踐經驗,選用的案例不夠貼近實際。另一方面,高校對提升教師法治教育能力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思政教師的培訓和進修中,法治知識內容涉及較少;法治主體的專家講座也較少進入校園,教師提升途徑有限。
三、高職思政教育中法律教學案例選取標準
如何選取法律教學案例關乎法治教育的最終效果。根據(jù)高職學生的學情以及立德樹人的要求,教師在選取案例時應遵循以下標準:
(一)貼近高職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
根據(jù)對高職學生的調研,許多學生對法治教育興趣不高,錯誤地認為法治內容過于高大上,與自己的實際生活關聯(lián)度不高。而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個人的經歷對于學習動機具有重要影響,學生的切身感受越深,教學的效果往往越好。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時,應站在高職學生的生活視角,尋找能夠引起學生共鳴,且能夠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法治思維的法律案例。高職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對而言較為簡單,主要涉及學習、家庭等,且經?;钴S在互聯(lián)網空間中。涉及網絡詐騙、網絡暴力、消費維權等與學生日常生活較為貼近的案例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依法維權時,可選擇華政學生起訴上海迪士尼案。迪士尼樂園在大學生群體熱度較高,且大學生作為消費者在生活中有較大概率遇到類似的“霸王條款”,部分學生或許已有過切身感受。對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法律案例的分析能夠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培養(yǎng)維權意識,在日常實踐中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二)聯(lián)系學生專業(yè)與就業(yè)實際
相較于普通本科學生,大部分高職生在畢業(yè)之后會選擇直接就業(yè),因而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培育高職學生的職業(yè)底線意識,避免在就業(yè)后觸碰法律紅線。在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選取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法律案例,使學生具備本專業(yè)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本專業(yè)可能涉及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措施,這也是依法治國背景下專業(yè)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以數(shù)字媒體設計專業(yè)學生為例,他們在畢業(yè)后多從事互聯(lián)網媒體行業(yè),針對學生未來的就業(yè)方向,教師可選取當年的互聯(lián)網數(shù)字版權典型案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的認定標準,明確目前互聯(lián)網創(chuàng)作中侵權使用與合法使用的法律知識,使其在進入行業(yè)后能自覺規(guī)避侵權行為,尊重知識產權。
(三)具有代表性和綜合性
引導大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正確認知,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在選取案例時要注重代表性和正面導向性。我國法治建設中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典型案例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特征和運行,使學生認識到法治案件背后體現(xiàn)的中國國情、社情及官方立場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深刻理解我們的法治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法治,看到法治中國近年來取得的進步。
同時,選取綜合性較強的法律案例不僅能夠提升法治教育成效,還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例如,瀘州遺贈案,除了分析案件中的遺贈行為是否違法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規(guī)范、人生觀等角度對該案例進行分析,串聯(lián)起思想道德與法治兩個方面的相關知識點,擴大個案的知識覆蓋面,深化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的理解。
四、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運用路徑
(一)積累法律案例,重視案例庫開發(fā)
要重視對優(yōu)質法律教學案例的積累,推進案例庫的開發(fā)。一方面,要提升教師的法治素養(yǎng)和選取教學案例的能力。許多負責法治教育工作的思政教師實務經驗不足,缺乏遴選適宜教學的法律案例的眼光。學校可以邀請相關的法學專家、法官等專業(yè)人士來校交流經驗,為教師授課提供思路與指導。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開發(fā)具有教學價值的法律案例庫。一是要擴大案例的收集范圍,從最高法發(fā)布的指導案例、網絡熱點法律案件等多個途徑選取案例。二是要遵循教材的體系對案件進行整理,結合教材內容整理案例,對應教材的內容構筑起思政課教學法律案例庫。這些工作較為繁雜,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可通過創(chuàng)建專門的教研團隊或定期開展專題教研會等方式開發(fā)案例庫。
(二)深析法律案例,優(yōu)化教學設計
在遴選出優(yōu)質法律教學案例的基礎上,要加強對案例的分析,設計好將案例融入教學的方案。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讀選取的法律案例的案由、法律適用、專家評論等內容,做好相關知識的儲備。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應以教學案例為依托,展開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一要引導學生了解基本案情。法律案例的基本案情應以官方通報或法院判決書為素材,保障內容的真實性。該步驟可設置為課前預習作業(yè),將素材上傳至線上學習平臺,要求學生課前閱讀案情內容,并自行概括基本案情、指出涉及的法律問題。二要引導學生理解該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識點。對于法律條文所規(guī)定的內容,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小組共同討論問題,而后教師要通過闡述立法背景、展現(xiàn)立法考量、過程以及法律實施效果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理解法律規(guī)定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三要引導學生從個案中樹立起對“法治”的理解。通過講解法律適用,展現(xiàn)裁判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法官的智慧,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對社會健康發(fā)展的促進作用[4]。最后,要引導學生將案件中涉及的法律知識點應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創(chuàng)設與案件類似的情境,鼓勵學生思考應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法律。
(三)用活法律案例,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
法律案例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也體現(xiàn)在課堂之外,因此,要靈活運用法律案例,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有必要設置一定學時的實踐課,作為理論課的補充。學??梢远ㄆ陂_展模擬法庭活動,并邀請專業(yè)人士來校指導;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法治進社區(qū)、進工地等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學生運用法律案例進行普法。同時,學校要注重將法律案例融入營造法治氛圍的過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從新時代大學生的接受特點和需求偏好出發(fā),將法律案例制作成動漫、短視頻等學生容易接受的表現(xiàn)形式[5]。二要充分利用國家憲法日等重要節(jié)點,宣傳典型案例,發(fā)揮引領作用。三要積極推動“大思政課”建設,使法律案例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結束語
提升高職法治教育成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重視法律案例的教學價值。目前高職思政教育中對法律案例的運用尚不成熟,因此,要從加強案例庫開發(fā)、完善教學設計、豐富教育方式等方面優(yōu)化運用路徑,讓法律案例能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過程,切實提升高職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強.運用熱點法治案件進行法治教育的反思:以“天津趙春華案”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2):74-78.
[2]陳國坤.法治熱點案件在高校法學通識教育中的多維透視[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0,39(8):1-4.
[3]吳宏亮,薛建龍.從成人到成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歷史流變與困局紓解[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2):145-150.
[4]鄭安陽.善用法律案例打造思政“金課”[J].中國高等教育,2023(9):26-29.
[5]張凡,梅萍.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9):49-52.
作者簡介:葉子薇(1997— ),女,漢族,浙江臺州人,浙江同濟科技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
基金項目:浙江同濟科技職業(yè)學院2023年度一般科研項目“法律案例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FRF23YB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