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入推進,將思政元素融入各類課程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公共體育武術課程,作為普通高校學生普遍接觸的體育課程之一,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塑造學生品德的雙重使命。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與武術教學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同時促進其武術技能和文化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成為當前武術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探索和實踐思政元素與公共體育武術課程的有機融合,不僅是對傳統(tǒng)武術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是高校貫徹落實全面育人要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本研究旨在通過深入分析和實證研究,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為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教育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支撐。
關鍵詞:思政元素;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武術課程;教學實踐路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ublic sports and martial arts cour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CHen Sijun
Haikou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 Haikou "Hainan " 571132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various cours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artial arts courses, as one of the commo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student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are exposed to, carry the dual mission of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shaping student morality. However,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how to effectively comb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martial arts teaching, enhanc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ir martial arts skills and cultural literac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field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herefore,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ublic sports and martial arts courses is not only a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education model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artial arts cour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rdinary universiti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Martial arts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Path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各高校需要善用、巧用、妙用“大思政課”,探索“體育+思政”新模式,把思想引領、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融為一體,結合體育學科特點和體育學生特質,在全面推進體育思政、人才培養(yǎng)、校園文化與學生就業(yè)等方面積極作為,落實做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元素融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的路徑有助于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通過將思政元素與武術課程相結合,豐富武術教學內容,提升課程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功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 思政元素融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的積極作用
1.1順應改革要求
在當前的教學體制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在高校開展的課程思政工作中,更是起到了促進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的重要作用。在大學的公共體育課程,特別是在武術方面,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武術的理論和實際的教學及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合起來,才能使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健康的發(fā)展。另外,隨著新一輪課改的需要,以武術為媒介開展德育工作,比常規(guī)的德育方式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1]。為此,高校教師要堅持與時俱進的觀念,在新的教改方向下,把武術教學和課程思政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在心靈上得到發(fā)展,并培育他們的品德,保證健康發(fā)展。
1.2貼合育人目標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面臨著更加豐富多樣的信息渠道,然而,伴隨而來的負面信息亦可能對其意識形態(tài)造成不良影響。在某些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觀念誤導下,部分大學生可能盲目追尋自由主義和拜金主義,逐漸喪失了正確的理想信念[2]。針對這一現(xiàn)象,高校在開展武術公共課程時,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不僅向他們傳授專業(yè)技能,更應加強道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fā)展的核心力量,承擔著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重任。因此,在體育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人發(fā)展,還能為社會培育具有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通過強化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并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1.3提升教學質量
二十大明確指出,要“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fā)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中華武術作為蜚聲世界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蘊含著深厚的教育價值,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此豐富學生的思想道德。在傳統(tǒng)的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教學中,存在一種傾向,即僅將焦點放在技能與理論的傳授上,而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的塑造,這一做法限制了武術教學的育人潛力[3]。鑒于此,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框架下,應積極探索將武術中的武德、禮儀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此提升教學的深度。通過將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與課程思政緊密融合,教師可以拓寬教學內容,強化武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進而提高課程的整體教育效果。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武術課程將被轉換成為極為關鍵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充分展現(xiàn)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綜合價值。
2 思政元素與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通過公共體育課程開展的武術教育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弘揚,也是對歷代武術先輩堅韌不拔、堅強不屈精神的傳承,武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內涵。而思政元素中的“思政”本質上也著眼于“育人”,能夠通過“元素載體”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融入課堂教學之中[4]。武術中的武德精神,“武以德立,德為藝先”的理念與思政的“立德樹人”宗旨不謀而合。
更進一步而言,武術修行中的耐勞吃苦精神貫穿于學習實踐的全過程,學習武術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動作,更要領悟一門武術的發(fā)展歷程及文化價值。結合思政,就能夠向學生展示武術的真正目的——強身健體,進一步強調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通過解讀歷史上武術家的傳記、觀賞相關影視作品,將守護家國的武術家事跡融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基本功的訓練不僅考驗身體條件,也考驗堅持不懈的精神,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力[5]。通過實踐“武藝切磋”及參與武術比賽,學生能夠體驗競技武術的魅力,學習在不同情境下保持堅韌、平和的心態(tài)。高校武術課程教育在思政與武德精神的引領下,得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鼓勵他們主動繼承并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力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
3 思政元素融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的實踐路徑
3.1豐富課程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構筑課程吸引力的核心因素,對于武術教學而言亦是如此。通過競賽教學法在武術教育中的應用,學生能夠在比賽的過程中識別并解決在日常訓練中未曾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習效率[6]。
通過舉辦武術比賽,不僅能夠讓學生體驗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展示他們所學習的技能,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促進體育道德的形成。在面對不遵守規(guī)則、消極比賽以及相互抱怨等情況時,學生會漸漸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遵守規(guī)則的必要性。參與武術比賽還能帶來榮譽感、友誼和寶貴經(jīng)驗,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并在勝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尊重對手、正確看待輸贏和尊重比賽規(guī)則的良好品質,從而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提高規(guī)則意識、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武術教師需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將武術文化、武德和武禮等元素有機地融入比賽中,使學生在技術掌握的同時,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
同時,多媒體教學在5G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支持下,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擴展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得益于高度集成的視頻、圖片、動畫、文字及音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多媒體教學能夠增強師生互動,面對新時代的教學內容,以及年輕學生群體,廣大體育教師需采納新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賞析《葉問》《黃飛鴻》等富含教育意義的影片,制作高質量課件,或錄制教學視頻,展現(xiàn)武術文化的豐富內容,在避免教學單調性的同時,使思政元素更具吸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武術課程的深層價值。
3.2優(yōu)化武術教學環(huán)境
優(yōu)化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的實施環(huán)境,需要對服飾、電影、音樂、場地等方面進行細致調整,進而極大提升學習的專注力和教學內容的吸引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發(fā)揮更有效的價值引導作用。武術服飾作為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體現(xiàn),不僅是傳播武術文化思想的物質載體,還能夠外放影響習武者的價值觀,通過其顏色、圖案等外在特征展示習武者內在的精神需求,因而服飾也就成為武術文化歷史的見證。武術教師在解讀服飾時需強調其背后的文化含義,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尊重武術服飾,從而在習武過程中培育武德,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思政元素的潛在價值。
優(yōu)化武術場館環(huán)境,對于深化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場館不僅是學生學習和交流武術的關鍵空間,其設計和規(guī)劃也能間接地培育學生。利用校園內空閑地帶或宣傳區(qū)域,展示武術文化杰出人物雕塑及相關武術文化、價值觀和愛國事跡的介紹,可以營造濃厚的武術學習氛圍。武術訓練場所內掛設宣揚武術文化、增強體質的標語和展示學生訓練、比賽的精彩瞬間的照片,不僅能激勵學生投入武術學習,也能使他們深刻體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武術的深層價值。此外,高質量的練習環(huán)境還鼓勵未接觸武術的學生參與武術活動,通過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使武術教育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傳播武術文化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需致力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練習環(huán)境,通過實踐探索,提升武術動作的吸引力和武術文化的感染力,修正武術教育的育人方向。通過場館環(huán)境的細心布置,激發(fā)更廣泛學生群體的武術學習興趣,促進武術文化傳承,實現(xiàn)對學生情操的全面熏陶。
3.3拓寬思政教育渠道
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拓展遠不止局限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而應穿越常規(guī)邊界,融入第二課堂和線上網(wǎng)絡平臺,從而全面擴寬育人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堅持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明確指出了第二課堂文化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中的重要性。指導思想要求我們通過課內外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建立完整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使得武術課程的思政教育理念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中鍛煉思想意識,實踐“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例如,探索將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與暑期社會實踐、學術研究活動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相結合,利用校友資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開展武術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指導,通過社團文化活動和校園武術賽事,強化武術文化傳播,全面融合思政育人理念。
與此同時,移動智能設備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將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教育引入網(wǎng)絡空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校方應當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建設網(wǎng)絡新型教育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教育的一體聯(lián)動,建立以武術課程思政為核心的網(wǎng)絡平臺,整合相關資源,通過即時通信工具和新媒體平臺傳播武術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學習強國、慕課等平臺強化網(wǎng)絡教學的輻射力,創(chuàng)新網(wǎng)絡思政教育內容,利用短視頻、動畫等形式,使思政教育貼近學生實際,增強互動性。通過網(wǎng)絡文化節(jié)及優(yōu)秀作品展示活動,梳理網(wǎng)絡育人典型,傳播正能量,確保公共體育武術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在全方位、全過程中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
3.4更新武術教學內容
編制適應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并強調價值導向的武術教材,對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關鍵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基于作者的習武經(jīng)驗及對傳統(tǒng)武術教學的深刻理解,指出當前普遍使用的《武術》第三版教材,雖涵蓋“武德”、“武禮”等重要元素,其內容范圍仍顯狹窄,對“課程思政”要素的探索尚顯淺薄。因此,教材的編撰應更加注重將富含德育內容的武德、武術禮儀及武術人物等知識融入其中,以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并增強武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學過程中應深入闡釋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獨特的武德、舍身精神的愛國武術人物及武術禮儀的豐富歷史,將其擴展至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個人品德教育等多方面。例如,通過武術教學強調尊師重道,培養(yǎng)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將武術禮儀融入校園生活,引導學生遵循課堂禮節(jié)。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武術人物和武德的深層含義及其時代意義,激發(fā)思想與精神的共鳴,展現(xiàn)其育人價值。
同時,要從豐富的武術知識中提煉與德育相關的教學資源,構建完整的武術課程思政素材庫,實現(xiàn)德育內容與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專業(yè)課程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例如,引入岳飛的故事進入岳家拳教學,用其“精忠報國”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借助“聞雞起舞”的故事鼓勵勤奮學習。這種做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對中華武術的理解和愛國主義情感,植入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深入挖掘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武術素材,建立以此為基礎的素材庫,對大學生進行長期的思想道德熏陶,提升他們的思想品德。結合武術學科的特性,系統(tǒng)規(guī)劃思政教育資源的整合,深化挖掘、提煉和加工,提高與學生需求的契合度,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效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
與此同時,為確保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增強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需要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武術動作作為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中,故此,學習武術動作,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體驗。在現(xiàn)代思政教育的框架下,教學目標不限于技能的傳授,更應深化對學生的文化哲學教育和人生價值引導,促進學生在習武過程中的全面發(fā)展。具體而言,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武術技術及掌握動作精髓時,需強調呼吸調控與意念集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應突出武術中剛柔相濟、中正平衡的原則,譬如太極拳向來講究“順逆相生、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對立統(tǒng)一”等道家哲學思想,借此教導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時,應順勢而為,漸進發(fā)展,保持冷靜,把握時機。岳家拳中的“仁貴擔山”“元霸舉鼎”“張飛擂鼓”等招式名稱也蘊藏著一系列的典故,讓學生在無形中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因此,探索武術動作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深度,明晰武術動作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是提升武術課程思政教育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武術動作背后的文化意義,合理界定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尺度,避免實踐中的誤區(qū),提升武術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整合度,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4 結語
武術深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將思政元素融入武術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武術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熱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未來,高校應進一步優(yōu)化武術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模式,構建全面、多層次、立體化的武術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將思政元素融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師、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本研究希望能夠為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與啟示,共同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嘉文,隋紅,甘勝前,等.文化潤疆視域下新疆高校武術公共課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實驗研究[J].喀什大學學報,2023,44(3):114-120.
[2]劉震.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2023,44(1):91-92,95.
[3]喻瑜,黎明星,趙劍平,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4):167-170.
[4]趙歆,龍行年,彭小偉,等.高校武術課程思政的育人內涵、面臨問題與推進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8):68-74.
[5]劉濤,王燕.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高校武術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理論思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4):51-55,76.
[6]陳融.新時代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武術禮文化教育研究[D].山西:中北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