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正式印發(fā),其明確指出:“將評價融入教學設計,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痹谛抡n標背景下,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模式面臨多重挑戰(zhàn),如學生參與度不高、知識傳授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評估體系的單一性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學—評”一體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路徑。該理念強調教學內容、方法與學生評估之間的有機結合,旨在全面、動態(tài)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與意義
1.“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
20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水越敏行等人在分析了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后提出了“教—學—評”一體化的理論。他指出應該將評價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此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近年來,這一理論越來越受到我國教育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崔允漷教授認為,“教—學—評”一體化是指課堂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三個因素的協(xié)調配合程度。崔成林教授也指出:“教—學—評”一體化,即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原則,是教師入門第一課。筆者認為,“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在課堂上,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設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并通過多種反饋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是當代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它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教學、學習和評價三者相對獨立的局限,強調學習過程的連續(xù)性、互動性。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去實踐。同時,評價也不再局限于學習結束后的考試,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形式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這種連續(xù)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而教師也能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計劃和策略。
2.“教—學—評”一體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在歷史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提升教學質量是“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通過整合教學、學習和評價三個方面的內容來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支持,從而促進其專業(yè)成長。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需求,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與方式。同時,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首先,歷史作為一門涉及廣泛知識、多元視角和深刻思考的學科,要求學生不僅要記憶歷史事件,更要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影響。其次,“教—學—評”一體化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活動和評價標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時,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事件的時間和參與者,還要理解其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和長遠影響。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活動,如角色扮演、辯論和項目研究,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歷史事件。
(3)“教—學—評”一體化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個人發(fā)揮。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個性化的教學和考核,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設計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和活動,讓學生深入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學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目標。這樣,“教—學—評”一體化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師通過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關注,從而在教學、考核等方面的針對性、實效性更強。這種個性化的授課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果,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實現(xiàn)個人目標的同時,將潛能發(fā)揮到極致。
總而言之,“教—學—評”一體化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使得歷史教學不再局限于事實的傳授,而是成為一種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歷史的過程。通過這種模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歷史學習。
二、“教—學—評”一體化的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立足核心素養(yǎng),確立學習目標。
“目標是靈魂,它既是課程邏輯的起點,也是課程邏輯的終點……沒有清晰的目標,也就沒有標準來評價學生到底學會了多少?!币谡n堂中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首要的任務是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并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評價始終圍繞這一主線展開。
《新文化運動》一課以“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歷史意義”為線索,敘述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過程。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表述涉及“了解”“知道”“認識”三個不同層面的動詞。依據課標和生情,將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學習目標核心素養(yǎng)
通過文字與相關圖片史料等互證分析,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知道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間、開始標志、代表人物、口號和陣地。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通過《新青年》雜志史料及史家觀點,分析新文化運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及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通過對前面歷史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認識到中國近代化探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歷程,體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等為民族進步做出貢獻的敏銳眼光、非凡勇氣與精神。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依據學習目標,制定評價量表。
學習目標確定后,接下來便是制定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旨在全面覆蓋學生的知識掌握、技能應用和態(tài)度變化。知識層面,學生需要展現(xiàn)對新文化運動主要事件、人物和思想的深刻理解。技能層面,評價重點放在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在多元文化視角下進行綜合性思考的能力。態(tài)度方面,評價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態(tài)度變化,包括他們的參與度、合作意識和對學習過程的投入程度。這些標準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所期望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細化而來,確保評價的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
學習目標評價內容
評價主體和等級
自評師評互評
目標1:通過文字與相關圖片史料等互證分析,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1.能依據文字和圖片史料,提取相關信息并進行整理,準確歸納出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2.能依據史料提取一定的信息,進行歸納,但不夠全面。
3.不會依據史料提取信息,歸納能力弱。
目標2: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知道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間、開始標志、代表人物、口號和陣地。1.積極閱讀教材,準確找到歷史信息,并快速完成表格的填寫。
2.能閱讀教材,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完成表格的填寫。
3.能閱讀教材,找到部分知識點,表格填寫不完整。
通過探究式學習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1.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與小組成員積極配合,并能耐心傾聽他人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2.與小組同學能較好地配合,基本能傾聽他人觀點,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沒有參與探究式學習,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
目標3:通過《新青年》雜志史料及史家觀點,分析新文化運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及影響。1.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能依據教師提供的史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2.能依據史料,得出結論,表達基本準確,有一定的見解。
3.無法從史料中獲取信息,表達不太流利,沒有形成自己的見解。
目標4:認識到中國近代化探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歷程,體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等為民族進步做出貢獻的敏銳眼光、非凡勇氣與精神。1.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完整羅列出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用思維導圖表達出來。2.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歷史思維方法,整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用思維導圖表達出來,但不完整;能感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精神,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3.不太會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依據評價量表,設計教學活動。
在“教—學—評”一體化中,學生的“學”是中心,“教”與“評”都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整體水平出發(fā),設計出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活動。
根據上述的學習目標和評價內容,本課教學設計以“思想照亮未來”為主題,以北大招收的第一批女學生在進入北大接觸《新青年》的所見、所聞、所想為情境,進行探究式學習,重點解決四個核心問題。(1)新文化運動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開始的?(2)新文化運動的基本概況和基本內容。(3)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及影響。(4)認識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與特點。本課的評價活動伴隨著這四個核心問題展開,實現(xiàn)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有機統(tǒng)一。
本課在剛開始就設置情境:假如你是北大的學長,你如何向剛入學的女同學們介紹最熱門的雜志《新青年》?然后設置學習活動一:請閱讀課本內容,完成新文化運動概況一覽表。通過學生的填表情況,利用評價量表里的評價內容來檢測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在了解完新文化運動的概況后,再分析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并設置了學習活動二:通過剛才的介紹,我們都知道這本雜志誕生于1915年,那么當時的中國是怎樣的情形?為什么陳獨秀選擇此時創(chuàng)辦雜志?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從中提取關鍵信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當時的中國社會,政治上,民主共和的希望與復辟帝制的現(xiàn)實形成巨大的落差,民主科學的新思想與尊孔復古的舊思潮發(fā)生激烈的沖突,讓學生感受到當時中國的黑暗現(xiàn)實。在學生閱讀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關鍵信息的提取,并通過評價內容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
在講述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項目式學習活動三:探尋《新青年》雜志一度??笤佟皬突睢敝i。給出四則史料,讓學生閱讀史料,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共同探尋《新青年》“復活”的原因,并給出評價量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和表達方面進行自評、互評。教師則給予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并參與到不同小組的討論中,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
在微項目學習活動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閱讀史料、思考和小組討論,徹底了解了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因此,在“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及影響”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教師給出的史料能駕輕就熟地進入閱讀和討論狀態(tài),并能在小組討論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認識到近代知識分子為實現(xiàn)救亡圖存所做的探索,增強了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課堂的最后總結環(huán)節(jié),設計學習活動四:以年代尺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可任選其中一種方式)梳理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的重大歷史事件,歸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歷史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由于時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有些學生無法及時完成本環(huán)節(jié)任務,因此,把這一任務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完成后,提交作品,并重新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客觀評價。
本次的教學活動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評價為依托,確保評價的公平性、有效性與透明性,讓每位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都得到公正的評價。評價方法采取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元化策略,旨在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定量評價,如表格填寫,提供了學生對新文化運動關鍵事實和概念掌握程度的直接指標。而定性評價,則通過思維導圖、項目報告和口頭展示等形式,深入探究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歷史分析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揭示了學生如何將知識應用于解決復雜問題和進行深層次思考。
三、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未來歷史教學的思考
教學過程中的一大挑戰(zhàn)是如何確保學生能從活動中獲得深度學習,而不僅僅是表面的知識涉獵。此外,評價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比傳統(tǒng)的知識記憶評價更加復雜。對未來歷史教學的思考強調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的重要性,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并整合新的教學和評價策略,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敖獭獙W—評”一體化模式的進一步發(fā)展,應著重于如何更有效地整合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探究《新文化運動》教學之旅,教學策略的多樣性與評價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并肩而行,揭示了深度教學與學生參與的微妙平衡。案例分析折射出的成功光芒與遇到的挑戰(zhàn)交織,促使我不斷反思與調整。未來的歷史教學,仿佛一條蜿蜒的河流,既需要沿著“教—學—評”一體化的航道穩(wěn)健前行,又需在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交匯處勇敢探索。這一切,旨在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熱愛,培養(yǎng)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批判性思維。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3—29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