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自2021年實行新中考以來,就開始在初三第一學期的期末進行一次全市統(tǒng)一的適應性考試。這是中考前唯一的一次全市統(tǒng)考,對于中考前的志愿填報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也越來越受到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關注和重視。
從2021年開始到2024年,適應性考試已進行了4年,尤其是2024年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以下簡稱2024卷)的非選擇題,無論從其表現(xiàn)形式上,還是具體的考試內(nèi)容上,好像學生并不是在考場進行緊張、激烈的考試,而是平時在課下完成一次真實而有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既緊張又放松,既考試又學習。
作為一名從事初中教育近20年的歷史教師,我就以深圳市2022—2023學年初三年級中考適應性考試的歷史試卷(以下簡稱2023卷)作為參照,聚焦兩卷的非選擇題做一些評析,與各位同行進行探討。
★三個變化
兩卷非選擇題的問題基本情況見表1:
與2023卷相比,2024卷的非選擇題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幾點變化:
第一,論述題的分值從12分回到了8分。2023卷的最后一題的論述題的分值突然增加到了12分,這在當年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整套歷史試卷的分值是70分,原來的論述題的分值是8分,占比整套試卷分值的11.4%左右;增加到12分以后,則占比整套試卷分值的17.1%左右,論述題的分值占比提高了5.7%。2024卷的論述題分值又回到了8分,與中考完全一致。
論述題這種題型的出現(xiàn)是為了與高中歷史銜接,旨在測試考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通常要求考生綜合分析多個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展示批判性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題目涉及范圍廣泛,需要考生掌握大量歷史知識并靈活運用。從近幾年論述題的材料來看,其主要分為文字材料型、圖表型、項目式和年代尺等四種基本類型。評分標準上6~8分為第一檔,要求結構完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拓展升華。第二檔為3~5分,第三檔則為0~2分。由此可見,論述題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分度的。如果論述題的分值提升到12分,則可能在這一題型的區(qū)分度上會進一步加大。當然這里增加的4分也就是其他部分減少了4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以這4分的變化不是那么簡單的。2023卷的論述題為一個半命題的觀點;而2024卷則給了明確的主題,但是需要考生自擬題目,則更加凸顯了這種題型的考查要求和考查能力:給出明確的主題,學生就不容易跑題或者偏題;但是如何有效地根據(jù)材料論述,則需要學生大顯身手、各顯神通了。
第二,文字閱讀量明顯減少。兩卷的非選擇題都是兩大題40分,2023卷共6小題,2024卷共7小題。從材料的文字量來看,2023卷大約840字,而2024卷在增加了1個小題的情況下,文字量反而減少到650字左右。問題部分的文字量則兩卷相當。2024卷在文字閱讀量減少的同時,大量增加了圖片和表格的材料呈現(xiàn)形式。圖片和表格相比于大段大段的文字型材料來說,對比性和直觀性更加顯著,讓考生可以立竿見影地獲取信息。這樣可以讓考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分析和答題,提高答題的速度和準確率,也更加體現(xiàn)了歷史考試的“歷史味道”,而不是變相地去做閱讀理解題。
這里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歷史考試的時間問題。因為是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學科合卷考試,道德與法治卷面50分,歷史卷面70分,考試時間一共120分鐘。雖然歷史學科從分值比例上來說要占用到55分鐘左右,但是在緊張的考試中,考生是很難做到絕對合理地分配時間的。所以如果某一科的文字閱讀量過大,勢必會擠占另一科的考試時間。雖然我們也非常重視鍛煉考生研讀材料的能力,但是歷史學科的“歷史味道”不能丟。
第三,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明顯提升,見表2:
表2中的各類動詞的使用表明,2024卷中“概括”一詞的使用頻率更高。鄭林教授指出,“概括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對于學習、探究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沒有概括,學生即便占有大量歷史材料、掌握大量歷史事實,對歷史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表象,無法透過現(xiàn)象看到歷史的本質”。概括要求學生將復雜的內(nèi)容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它是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歷史理解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并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它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雖然2023卷和2024卷都對考生的概括能力進行了考查,但是仔細對比兩卷的具體問題則會發(fā)現(xiàn):2023卷的兩個概括能力題的考查,只要考生研讀材料,基本就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而2024卷的三個概括能力題則無法從材料中直接獲取答案,需要考生對比分析、整合歸納后才能得出答案。這也更加凸顯了當前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個特點
除了上述的三個變化,2024卷的非選擇題不論是在整個大題的表現(xiàn)形式,還是在每個小問題的問法上,都頗費心思,精雕細琢,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主題明確,開展探究性的項目式學習。2024卷的非選擇題摒棄了以往傳統(tǒng)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這種簡單無特點的表現(xiàn)形式,兩道大題都有鮮明的主題,以探究性的項目式學習活動進行表現(xiàn),以驅動性任務將整個大題一氣呵成。請看表3:
項目式學習強調核心知識的構建,用高階學習包裹低階學習,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任務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邏輯,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概貌,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升邏輯思辨。從30題來看,將世界歷史中的“古代亞非文明”和“古代歐洲文明”兩個單元的內(nèi)容作為核心知識,用四個任務全方位、多角度、由淺入深地將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點展現(xiàn)出來。第31題則是小切點、大歷史,從小小的砂糖映射出歷史背景和歷史思考,將新航路的開辟、三角貿(mào)易、工業(yè)革命等世界事件串聯(lián)起來?!肮铝⒌臍v史知識我們可以視為單一的點,把若干歷史知識組合在一起的歷史專題我們可以視為二維的面,對歷史專題賦予價值判斷的歷史主題我們可以視為三維的立體結構。”第31題點、面、體三個維度完美呈現(xiàn)。學生在進行了知識的“橫向并聯(lián)”和“縱向串聯(lián)”之后,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后還用論述題的形式系統(tǒng)地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梢哉f,項目式學習這種模式是非常契合當下學情的。
第二,基于素養(yǎng),緊扣《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學業(yè)要求。2024卷的考試范圍是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部分,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第30題的四個任務體現(xiàn)了以下的學業(yè)要求:“知道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點;能夠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認識古代世界各個文明的發(fā)展狀況和代表性成果。(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夠了解古代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初步理解、尊重各個文明之間的差異。(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第31題的三個任務亦是完全符合“能夠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現(xiàn)象,找出重要史實之間的關聯(lián),以及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這樣的學業(yè)要求。以上學業(yè)要求中字里行間透露出“素養(yǎng)”二字:從碎片化、點狀式的知識走向整體性、結構化的知識;從注重記憶結果到注重思維、探究過程。
第三,參照示例,規(guī)范指引學生答題。2024卷中有一道開放題是寫一張“文物導覽卡片”,并且給了一個參照示例。一方面從參照示例中可以分析出答題要點:名稱、所屬文明、文物屬性和文物價值,這樣學生在答題時就可以有的放矢,而非無從下手;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同時蘊含著濃濃的歷史特色,并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失去了本身的歷史特點。
近幾年來,關于歷史試題的開放性,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摸索,諸如演說詞、解說詞、介紹詞等形式。這些創(chuàng)新的題型表現(xiàn)形式讓教師和考生眼前一亮。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示例,可能會讓考生在考場上抓耳撓腮、不明所以,或者讓歷史題變得奇形怪狀。創(chuàng)新題如果沒有區(qū)分度,也就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本意。
★三個指導
通過以上對初三歷史適應性考試2024卷非選擇題的分析,為2024屆初三歷史學科的中考復習備考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
第一,立足新課標來解讀教材內(nèi)容。三年的初中歷史教材有6本書,600多頁,而新課標只有不到80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嚴格依據(jù)新課標來精準解讀教材內(nèi)容。對于繁雜瑣碎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法、時間軸梳理法等形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讓一個個知識點在大的框架體系中各就各位。
初中三年6本歷史教材在新課標中分為七個板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以及跨學科主題學習。每個板塊中又細分為內(nèi)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三個分支,這對學生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和所要達到的學業(yè)水平以及老師如何教學都有了詳細而充分的解釋。
除了常規(guī)的中國史和世界史,新課標還增加了一個全新的板塊——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一板塊內(nèi)容的介紹和說明有12頁之多,足見它的重要地位。我們對于這一全新的板塊要極其重視,深度研究。歷史學科可與地理、道德與法治、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增強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項目式學習和課題式學習形式,形成研究性的學習成果。2023卷和2024卷的非選擇題中都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這也是我們復習備考中必須重點關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不管是“文物導覽卡片”還是“演說詞”,都不是純粹的歷史學科的考查,而是與語文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其實,我們在歷史教材中講述某一歷史事件時,經(jīng)常會提及這一事件或者這個時期的形勢圖,所以歷史與地理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的。新課標中“歷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參考示例”里,就有一個學習主題為“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歷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跨主題學習也是相得益彰,如“參考示例”中“探尋紅色文化的歷史基因”“古代典籍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要不斷地探索、挖掘。
第二,落實素養(yǎng)來融入教學過程?!皻v史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通過教授歷史知識,使學生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歷史事件背后的社會經(jīng)濟根源,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通過教授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背景等信息,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歷史時空概念,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教授學生如何辨別史料的真?zhèn)?,運用史料佐證歷史觀點,提高學生的歷史論證能力;通過教授歷史解釋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教授與國家、民族、家鄉(xiāng)相關的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社會、人民的發(fā)展。
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應該融會貫通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觀念上通過運用歷史知識來認識歷史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目標上從識記知識的定位轉變?yōu)楦鶕?jù)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來確定學習可生成的程度;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在教學評價中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業(yè)任務如制作歷史模型、撰寫歷史調查報告等進行作業(yè)評價??偠灾?,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
第三,提升能力來貫穿答題訓練。在2024卷中,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的比重已經(jīng)超過50%,而且多為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的試題,這就要求學生在緊張的復習備考中進行切實有效、提升能力的答題訓練。非選擇題的答題要領是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首先,讀懂導語和材料,導語往往是材料的主題,先明確這個主題,再有目的性、針對性地閱讀材料,閱讀材料要關注提示性、總結性文字;其次,把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與教材相關知識一一對應,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最后,答題要規(guī)范,正確使用歷史名詞和學科術語,多角度思考。除了基本的歷史識記、分析、比較、概括能力,教師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實現(xiàn)積知成識、轉識化智。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當今社會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命題工作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教學評一體化中的重要維度之一。如今的命題不僅要科學嚴謹,更是藝術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