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節(jié)選自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這篇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作者用獨特的藝術手法,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劉備求賢若渴,為了請出頗有才能的諸葛亮,三次親自到對方的茅廬中拜訪,且透過言行舉止的描寫,足見其對人才的重視。劉備禮賢下士之姿,彰顯了雄主風范,也為后來諸葛亮的忠心追隨奠定了基礎。而諸葛亮雖居于茅廬之中,卻知曉三分天下,并且能幫助劉備分析當下的局勢,說明他是智謀非凡的人。從諸葛亮的言論可以體現(xiàn)出此人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人物形象。
2.培養(yǎng)閱讀古典小說的能力。
3.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本,體會劉備“禮賢下士”的誠意。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劉備、諸葛亮等人物形象,用簡單的話說一說他們的性格和品質(zhì)。
2.體會本文流露出的兄弟情誼、朋友情誼、君臣情誼。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
四、教學過程
◆任務一:初讀課文,概括故事內(nèi)容
教師指導學生與同伴合作共讀課文,并總結(jié)文本概括的方法。
學生經(jīng)過探討后得出結(jié)論:首先應根據(jù)故事的發(fā)展順序梳理情節(jié),然后抓住人物、時間、地點等關鍵要素,最后留下細節(jié)部分,刪除無關緊要的內(nèi)容。按照以上要點,可完成故事概括。
閱讀結(jié)束后,學生嘗試找出關鍵部分(圈畫重點詞語和句子)概括主要情節(jié),之后再與同桌、前后桌討論,確保自己完整地概括出故事情節(jié)。
生1:《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前兩次拜謁諸葛亮,都未曾見到他。終于在第三次見到了諸葛亮,并將他請出了山。
生2:這篇小說講的是劉備第三次去到諸葛亮的茅廬,劉備誠心、有禮地邀請對方輔佐自己做一番大事,通過文中對諸葛亮語言的描寫,證明他是一個頗具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的人。
教師總結(jié):這篇課文寫的是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第三次上門拜訪諸葛亮。劉備等人頂風冒雪,至諸葛亮茅廬。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恭敬等候,未敢驚動。諸葛亮醒后被劉備的誠意打動,與其暢談天下大勢,提出“隆中對”,為劉備規(guī)劃未來戰(zhàn)略。劉備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感其真誠,遂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
教師借助PPT呈現(xiàn)與本篇課文相關的思維導圖(見圖1),要求學生根據(jù)故事梗概填充導圖內(nèi)容,以加深學生對文中人物關系、著名典故的理解。
◆任務二:分析人物形象
師:相信大家在閱讀完這篇課文后,對主角、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能用自己的話分析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的性格特點嗎?
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學生有序發(fā)表言論,某位學生表述時,其他同學認真聆聽,待某位學生敘述完畢后,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每個小組安排一位“書記員”,負責整理、記錄大家的觀點。
生1:在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茅廬時,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睆年P羽說的這句話可以看出,有時候他看人、看事不夠全面深刻,并且缺乏耐心,只認為是諸葛亮刻意為難他們。
生2:從劉備的“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證明,他是一個禮賢下士、有耐心能辦大事的人,所以他不介意有才能的人對他擺架子。
生3:諸葛亮是一個有智謀、有眼光,頗具才干的人。其實“三顧茅廬”是他為劉備設的一個局,若劉備能通過考驗,那么就證明他是有胸襟的王者,自己就能死心塌地幫助他匡扶漢室。
生4:張飛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有著真性情。
小組代表結(jié)合文中的語句,面向全班陳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睆年P羽的這句話可以看出,有時候他看人、看事不夠全面深刻,并且缺乏耐心;“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透過這句話說明劉備求賢若渴、心胸寬廣;“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很有政治謀略;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從這里可以看出,張飛脾氣火暴、為人十分率真。
◆任務三:探究文化內(nèi)涵
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禮賢下士,誠心邀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yè)。這個故事有著深刻的哲理,也反映了古代的禮儀、道德觀念等。你們能說一說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與禮儀和道德相關的內(nèi)容嗎?
生1:劉關張三人非常團結(jié),前面兩次求見未果后,盡管關羽、張飛不愿再受“村夫”的氣,但又害怕諸葛亮為難自己的好哥哥劉備,最終還是與自己的兄弟一道去了讓他們備感窩火的草廬。
生2:劉備在求賢的過程中,面對前兩次的無功而返,沒有放棄,而是堅持第三次拜訪,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體現(xiàn)了他的決心和毅力。
生3:劉備在與諸葛亮交流時,態(tài)度真誠、虛心請教,展現(xiàn)了他的謙遜和對有智慧的人的敬重。
學生圈畫課文重點、梳理文本后,教師總結(jié)本文體現(xiàn)了以下幾種禮儀:
《三顧茅廬》一課中凸顯的古代禮儀有以下幾點:
拜訪禮儀: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每次都親自前往,離草廬半里之外,便下馬步行,以顯示對諸葛亮的尊敬。
等候禮儀: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正在睡午覺,劉備沒有打擾,而是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則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候,體現(xiàn)了他的耐心和誠意。
稱謂禮儀:書童稱劉備為“先生”,體現(xiàn)了古代對有學問、有品德的人的尊稱。
學生總結(jié):本文用關鍵性的詞語、句子,彰顯了古代有涵養(yǎng)的人對禮儀的重視(見表1)。
◆任務四:了解真摯的情感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劉備托孤》的視頻,劉備在臨終前將匡扶漢室和扶持兒子的重任交給諸葛亮,君臣二人淚流滿面,做最后的道別。
師:為什么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感情如此深厚?你們能用課內(nèi)外的知識輔助說明嗎?
生1:“三顧茅廬”其實是諸葛亮為劉備所設的局,主要為了考驗劉備是不是一個值得輔佐的君主,最終證明劉備有周文王的胸襟和氣魄,所以他愿意幫助明君。劉備的謙遜、有禮、誠懇,是一位君王對臣子的感情。
生2:諸葛亮加入匡扶漢室的陣營后,屢次獻計并幫助劉備取得勝利,他也逐漸得到了君王的信任和尊重,這是一位臣子對君王的感情。
生3:在多次戰(zhàn)斗中,劉備與諸葛亮相互合作共同破敵,在患難與共中建立了朋友間的情誼,二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才讓漢室在群雄割據(jù)中獲得穩(wěn)定的勢力。
師:除了君臣情之外,還有關張二人對劉備的兄弟情義,雖然起初對劉備三顧茅廬的行為有所不解和抱怨,但最終他們還是跟隨劉備,支持他的決定,這充分展現(xiàn)了深厚的兄弟情。
教師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本文的情感脈絡,加深學生對人物關系的理解。
◆任務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師:在《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謙虛、誠懇、求賢若渴的劉備,也在字里行間展現(xiàn)了諸葛亮的驚世才華,這篇課文算得上是一篇經(jīng)典好文。你們能繼續(xù)講述自己知道的與三國相關的故事嗎?
生1:小學的時候我們學過《草船借箭》,故事講的是孫、劉聯(lián)合抗曹期間,周瑜設下毒計想要殺掉諸葛亮,便引誘他立下“軍令狀”,要求十天之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結(jié)果諸葛亮只用三天時間便“借”到了箭,周瑜的毒計便被攻破了。這個故事證明了周瑜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而諸葛亮很有謀略。
生2:劉備、關羽和張飛,都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yè),志趣相投的三人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園林中結(jié)拜為異姓兄弟,從此之后關羽和張飛緊緊跟隨劉備一起做事,三人同患難、共生死,為匡扶漢室共同出力。
生3:《火燒赤壁》也是出自《三國演義》,這個故事主要說的是,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孫權(quán)和劉備。孫劉聯(lián)軍在長江赤壁一帶抵御曹軍。諸葛亮和周瑜定下火攻之計。黃蓋假意投降曹操,龐統(tǒng)又誘騙曹操將戰(zhàn)船用鐵鏈相連。決戰(zhàn)之時,孫劉聯(lián)軍趁著東南風大起,向曹軍戰(zhàn)船放火?;饎菅杆俾樱苘姶髞y,損失慘重。曹操率領殘部狼狽北逃。
師:《三國演義》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大家認真閱讀不僅能增長見識,還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從這部巨作中汲取的營養(yǎng),將使你們終身受益,大家課余時間一定要好好品讀這本書。
五、教學反思
教學完《三顧茅廬》后,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優(yōu)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如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化內(nèi)涵等,難度適中的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接著,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這種合作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拓寬了他們的思維視野,使學生獲得了新穎的觀點和見解。
不足之處:雖然大部分學生能根據(jù)我的要求主動完成學習任務,但我細致觀察后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這說明我的教學方案不足以吸引全體學生,今后我將與其他教師共同研究更具有針對性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