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理論內涵、積極作用與干預方案

        2024-09-22 00:00:00吳燕
        關鍵詞:積極作用嬰幼兒

        摘 要:依戀是生命早期階段發(fā)展出的一種特定的情感和行為模式,通常指嬰幼兒與主要照料者之間的情感關系。嬰幼兒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關鍵前置因素包括母親的敏感性與依戀類型、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婚姻質量等。安全型依戀的積極作用包括促進嬰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提升其情緒調節(jié)能力、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緩沖社會壓力,補償不利處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等。通過干預方案發(fā)現(xiàn),促進嬰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關鍵在于構建嬰幼兒的安全基地和避風港。

        關鍵詞: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積極作用;干預方案;安全基地

        中圖分類號:B844.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38(2024)03-0090-11

        DOI:10.19925/j.cnki.issn.1674-2338.2024.03.009

        2019年4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遵循嬰幼兒成長特點和規(guī)律,促進嬰幼兒在身體發(fā)育、動作、語言、認知、情感與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1] 。將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作為重要的政策目標,表明國家對嬰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高度重視。依戀理論是當下嬰幼兒行為、嬰幼兒心理健康、兒童治療等研究領域的主導理論之一,同時也是20世紀下半葉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依戀理論認為,嬰幼兒與主要照料者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對其發(fā)展和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并影響其畢生生活質量和成就。然而,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父母未能意識到他們的養(yǎng)育行為會如此深遠地影響孩子的一生,陷入養(yǎng)育行為盲區(qū)。了解嬰幼兒的依戀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對于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和心理健康,增強公眾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經(jīng)過對依戀理論50余年的研究,衍生出依戀類型、依戀測量、成人依戀、依戀障礙、神經(jīng)生物學基礎、精神病理影響等若干話題,還推動了人們對自我、情緒調節(jié)、復原力、執(zhí)行功能和心理表征等重要概念的認識。該理論不僅在學術界得到高度認可和實證支持,還影響到政策制定。依戀研究增進了對人類社會本性的理解,改進了家庭養(yǎng)育和醫(yī)院護理實踐,提高了對兒童虐待的重視,并提升了對精神病理學發(fā)展機制的認識。

        本文將梳理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闡釋安全型依戀對個體成長的積極作用,最后提供幫助嬰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干預方案,以期為家庭提供科學的養(yǎng)育指導,助益下一代健康幸福地成長。

        一、依戀的理論基礎

        (一)依戀理論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受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康拉德·勞倫茨(Konrad Lorenz)印刻研究以及哈里·哈洛(Harry Harlow)金屬絲母猴實驗的影響,通過“對幼兒的直接觀察以及對動物數(shù)據(jù)的利用”[2](P.7),提出了替代弗洛伊德心理能量理論的本能行為理論,認為“在某個特定環(huán)境下,行為源于行為系統(tǒng)的激活,而這些行為系統(tǒng)是以鏈式或層級式或兩者混合的方式被整合起來的;通常來說,當一個行為系統(tǒng)或一個由行為系統(tǒng)整合起來的結構被激活時,它就可以達成具有生存價值的結果”[2](P.128)?;诒灸苄袨槔碚?,鮑爾比認為“孩子與母親的聯(lián)結是很多將接近母親作為可預期結果的行為系統(tǒng)活動的產(chǎn)物”[2](P.170),依戀行為“對個體自身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2](P.171),例如“為嬰兒提供一個可以向母親學習各種生存所需技能的機會”[2](P.216),但他更支持的功能假設是“保護動物不受捕食者攻擊”[2](P.218)。根據(jù)鮑爾比的依戀系統(tǒng)理論,嬰兒所表現(xiàn)出的吮吸、依附、跟隨、哭泣和微笑等都是有助于形成依戀的行為模式,以達成接近母親的目標,讓父母近距離保護自己。[2](P.171)

        根據(jù)鮑爾比的依戀理論,人類天生具有形成和維持持久情感紐帶的傾向,以維護個體的生存?!耙缿佟币辉~不僅指情感體驗,而且包括與形成和維持情感紐帶相關的認知和行為過程,是一套生物行為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持續(xù)活躍,其激活程度或強度依賴于對環(huán)境刺激的評估。

        (二)依戀類型

        20世紀50年代初,加拿大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Marry Ainsworth)對烏干達28對母嬰的日常互動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當孩子離開母親去探索周圍世界時,他們總是用目光留意母親的所在,并時不時地回到母親身邊,或者在探索的過程中時而對母親微笑。安斯沃思將這些行為模式概念化為嬰兒將母親視為探索陌生環(huán)境的安全基地。[3](P.26)

        安斯沃思隨后發(fā)展出陌生情境范式,以測量12—18個月大的嬰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程度。陌生情境范式的重點是逐漸增加嬰幼兒的壓力,以激活生物依戀系統(tǒng),使其能夠被觀察和測量。陌生情境范式記錄八段三分鐘的視頻片段,包括:1.母親和嬰幼兒進入一個房間,房間中有玩具;2.房間內有兩把椅子,母親被指示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嬰幼兒則在一旁探索玩具;3.當嬰兒正在探索玩具時,一個陌生人進到房間,沉默一分鐘之后開始和母親交談;4.母親離開房間,嬰幼兒和陌生人待在一起;5.母親回到房間,陌生人離開,母子首次團聚;6.母親再次離開,嬰幼兒獨自一人留在房間;7.母親沒有返回,陌生人回到房間,并試圖與嬰幼兒互動;8.母親回到房間,陌生人離開,母子再次團聚。[4](PP.36-41)研究人員對嬰幼兒在兩次團聚中對母親的反應進行編碼,以確定嬰幼兒的依戀類型?;谠摲妒?,安斯沃思發(fā)現(xiàn)了三種有序的依戀類型: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和不安全矛盾型。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在母親離開時非常不安,并在母親回來時尋求與她親密接觸,感到平靜后可以再次開始探索玩具。安全型嬰幼兒很容易被母親安撫,知道母親會做出敏感的反應,毫不懷疑母親會回應自己的需求。不安全回避型的嬰幼兒想要安慰,卻又不接近母親尋求安慰。當母親回來時,嬰幼兒甚至可能不看母親,或者主動離開母親。盡管不安全回避型的嬰幼兒看起來很平靜,但其與母親分離時會十分痛苦。不安全矛盾型的嬰幼兒在團聚時會對母親表現(xiàn)出憤怒,甚至會踢打母親。他們不會因為母親的關注而得到安慰,也不會回去探索玩具,他們會緊緊抓住母親,不斷地大驚小怪,表達憤怒。[4](PP.59-63) 安斯沃思的學生和同事發(fā)現(xiàn)了第四種依戀類型,即無序的混亂型。這種類型的嬰幼兒在母親面前行為雜亂無章,包括分心、脫離、恐懼和困惑等,其依戀系統(tǒng)似乎完全崩潰。無序的混亂型依戀的嬰幼兒可能會開始接近母親,然后又轉向他處,或躲在椅子后面,或跟著陌生人離開房間,或撞頭,或轉圈圈,或表現(xiàn)出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行為。[5](PP.121-160)以上為最常見的四種嬰幼兒依戀類型。

        最近的一項元分析對四種依戀類型的分布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安全型約占51.6%,不安全回避型約占14.7%,不安全矛盾型約占10.2%,無序的混亂型約占23.5%。依戀類型的分布在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之間沒有差異,也不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安全回避型依戀不斷減少。安全型依戀占比較高的是非洲和亞洲,較低的是南美洲。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風險人群(如父母有精神障礙)和處境不利樣本中(如寄養(yǎng)或機構收養(yǎng)的嬰幼兒),不安全回避型和無序的混亂型的比例明顯更高。[6]

        安全型依戀是確信背后有人在支持,這份認知使個體能夠無畏地探索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未知世界。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會讓孩子更健康、更快樂,在身體健康、情緒調節(jié)、社會適應和認知發(fā)展等方面均有促進作用。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能夠更多地享受與父母親人相處的愉悅感、更好地與朋友相處、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對世界和他人充滿信任、知道如何善待他人。[7](PP.15-16)最重要的是,嬰幼兒時期的安全型依戀關系會為其一生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有元分析證據(jù)表明,從嬰幼兒期到成年早期,安全型依戀具有顯著的穩(wěn)定性。[8]如何促進嬰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成為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二、安全型依戀的形成與影響因素

        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始于胎兒期。準媽媽懷著愉快的心情期待新生命時,健康的母嬰關系就已經(jīng)開始建立。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關鍵期是出生后的第一年。當嬰幼兒饑餓、疼痛、生病或疲倦時,他們會通過哭鬧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當照料者關注、安撫并滿足嬰幼兒的需求時,嬰幼兒感到放松和愉悅,親子信任因而建立,此后得到持續(xù)鞏固和維持。當嬰幼兒穩(wěn)定地從照料者那里體驗到愛、安全和安慰,習得對照料者的依賴和信任,嬰幼兒就形成了對依戀對象的安全型依戀,并將依戀對象視為安全基地(圖1)。

        在影響個體發(fā)展的許多方面中,遺傳起著比環(huán)境更為重要的影響作用。然而,安全型依戀的遺傳影響并沒有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例如,一項縱向研究同時考察了遺傳和母親行為對嬰幼兒依戀的影響,發(fā)現(xiàn)母親的反應性能夠獨立地預測嬰幼兒的依戀安全性。[9]此外,雙生子研究一致表明,遺傳對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影響相當有限。[10]因而,嬰幼兒的安全型依戀形成更受后天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鮑爾比認為影響依戀形成的先決條件包括嬰幼兒的偏向和母親的偏向兩個方面,1歲以內的母嬰互動更多地取決于母親,而不是嬰幼兒。[3](PP.328-335)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依戀模式的形成,成為后續(xù)研究重點探討的話題。除此之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影響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還有家庭及社會環(huán)境因素。

        (一)嬰幼兒的偏向

        傳統(tǒng)上人們傾向于認為父母是決定孩子個性發(fā)展的主要因素。20世紀50年代末的一項紐約縱向研究挑戰(zhàn)了這一觀點。該研究跟蹤記錄了133名中上層階級的孩子,從2—3個月大一直到青春期。研究者通過訪談獲得了父母對孩子的描述,然后對嬰幼兒的九個氣質維度(情緒性、接近—退縮性、適應性、強度、作息節(jié)律、持續(xù)性、閾值、活動水平、注意分散)進行評分?;趯艂€維度的定性判斷和因素分析,確定了三種氣質類型:容易型、困難型和慢熱型。容易型嬰幼兒情緒積極,身體機能、習慣規(guī)律和新環(huán)境適應良好。困難型嬰幼兒情緒消極,活躍,習慣不規(guī)律,適應性差。慢熱型嬰幼兒退縮,活動水平低,適應新環(huán)境的速度慢,反應緊張。研究得出結論,嬰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相對穩(wěn)定,在出生后不久就會顯現(xiàn)出來。嬰幼兒的氣質和環(huán)境的契合會產(chǎn)生有利或不利的結果。研究者認為,親子互動和環(huán)境的其他方面可以改變先天氣質的表達,使其變得更好或更壞,并最終塑造嬰幼兒的發(fā)展軌跡。[11](PP.158-212)有研究者對嬰幼兒依戀與氣質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嬰幼兒的安全型依戀是氣質特征的產(chǎn)物。[12]

        氣質領域的研究者認為,依戀的個體差異是氣質變化的結果,將依戀類型的差異歸因于氣質的兩個維度(社交性和情緒性)的差異: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具有適度的社交能力,不太情緒化;不安全回避型依戀的嬰幼兒則不愛交際、不情緒化,較少與陌生人玩;不安全抵抗型依戀的嬰幼兒情緒激動,恐懼陌生人,有較高的分離痛苦。[13](P.69)但依戀領域的研究者認為,氣質與依戀相互正交,前者是內源性和生物驅動的個體結構,后者是基于親子互動的關系結構,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不大。[14]第三種觀點對前兩種觀點進行了整合,認為嬰幼兒的氣質特征和父母特征之間的契合度是預測安全型依戀的最佳指標,嬰幼兒氣質對嬰幼兒依戀的影響是間接的,受到母親特征和社會支持等變量的調節(jié)。[15]從實證結果來看,基于109個不同社會種族背景的獨立樣本(11000多名嬰幼兒)的元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嬰幼兒的氣質與安全型依戀呈弱相關。[16]

        這些研究顯示,雖然嬰幼兒氣質和安全型依戀是弱相關,但二者并非完全獨立。雖然氣質不能決定是否形成安全型依戀,但氣質的某些維度可能與安全型依戀有較強的關聯(lián)(如社交性)。氣質可能通過喚起特定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而影響依戀類型,即氣質與養(yǎng)育方式交互影響依戀形成。

        (二)母親的偏向

        如前文所述,1歲以內的母嬰互動,更多地取決于母親的行為,而不是嬰幼兒。母親的行為極大地影響著母嬰互動的頻率、模式和質量。安全型依戀的形成與母親的積極行為密切相關。

        1.母親的敏感性

        母親的敏感性是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前提,指的是母親對嬰幼兒發(fā)出信號的識別和準確解釋,以及對這些信號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17]敏感的母親能夠識別嬰幼兒當前的行為狀態(tài),意識到嬰幼兒的暗示,會正確地解釋,并根據(jù)嬰幼兒的行為調整自己的互動節(jié)奏,鼓勵進一步的互動。嬰幼兒習得母親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知道母親會在需要時做出反應。這讓嬰幼兒確信母親的可獲得性、支持和接納,建立對母親反應的預期。

        安斯沃思及其同事跟蹤記錄了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26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嬰幼兒出生一年內的母嬰互動情況,觀察母親在家中的各種行為,并在四個積極維度(敏感性、接納性、合作性和可及性)和四個消極維度(厭惡身體接觸、給嬰幼兒帶來不愉快的身體接觸體驗、缺乏情感表達、刻板性)上進行評分。研究發(fā)現(xiàn),安全型依戀嬰幼兒的母親在四個積極維度上的得分均最高,在四個消極維度上的得分均最低。這些母親對嬰幼兒發(fā)出的信號反應敏感,能夠從嬰幼兒的角度感知事物。她們將嬰幼兒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嬰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避免打斷嬰幼兒,悅納嬰幼兒的行為。她們不會在身體接觸時給嬰幼兒帶來不愉快的體驗,自己也不會對接觸感到厭惡。她們不缺乏情感表達能力,也不死板或強迫。[4](PP.236-238)

        關于父母的敏感性是否是嬰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尚存在爭議。例如,一個關于母親敏感性與依戀關系的元分析所得出的結論,盡管母親敏感性可以顯著地預測依戀類型,但預測效應的實際效果比以前認為的要小得多,表明安全型依戀和父母敏感性之間只有微弱的關系。[18]一項包含更多原始研究的元分析結果,則支持母親敏感性是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但該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敏感性并不是發(fā)展安全型依戀的唯一及首要的因素,因為相互性和同步性與安全型依戀的相關程度類似,此外還有積極態(tài)度和情感支持等因素,也都與安全型依戀有中等程度的相關。該元分析還發(fā)現(xiàn),母親敏感性與安全型依戀的關聯(lián)性受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調節(jié):在中產(chǎn)家庭樣本中二者的關聯(lián)性很強,而在低社會階層家庭樣本中,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明顯較弱。[19]

        從這些元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盡管母親敏感性與安全型依戀形成的直接作用沒有最初研究發(fā)現(xiàn)的那么大,但仍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母親對嬰幼兒發(fā)出的信號做出敏感的反應,可以讓嬰幼兒建立表達和反饋的環(huán)路,獲得自己的需求被滿足、需要被關注的個體化體驗,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行為策略和一貫的行為模式。

        2.母親的依戀類型

        依戀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是父母自己的依戀類型會影響他們的養(yǎng)育行為,進而影響嬰幼兒的依戀類型,即呈現(xiàn)出依戀的代際傳遞性。安全型依戀的父母通常能夠提供穩(wěn)定而一致的關愛,對嬰幼兒的需求敏感,能夠建立積極親密的關系。這種積極的依戀風格有助于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而不安全型依戀的父母則可能表現(xiàn)出忽視、冷漠、拒斥或不一致的行為,無法滿足嬰幼兒的情感需求。這種消極的依戀風格可能會傳遞給下一代,使嬰幼兒也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風格。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依戀類型與養(yǎng)育子女的許多方面有關。安全型依戀的父母可能采取更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收獲更積極的結果;而不安全型依戀則與消極的養(yǎng)育方式和結果相關,養(yǎng)育孩子時感受到更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難以恰當?shù)鼗貞⒆拥男枨?。?0]根據(jù)早期的一項元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嬰幼兒的安全—不安全依戀分類至少有一半的變異性可以由父母的依戀類型來預測。父子依戀風格的傳遞性要弱于母子。父親對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影響較弱,嬰幼兒可能與母親有安全的依戀關系,而與父親有不安全的依戀關系。[21] 30年后的元分析再次證實了依戀的代際傳遞性,另外還發(fā)現(xiàn),該效應不能完全用父母的敏感性來解釋。[22]

        有研究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依戀的隔代傳遞性,即外祖母的依戀風格可以預測孫代嬰幼兒的依戀類型。例如,芬蘭的一項縱向三代研究發(fā)現(xiàn),47%的樣本中外祖母—母親—嬰幼兒的依戀類型一致。[23]另一項研究則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或祖父母都不是安全型依戀者,那么孫代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最小。如果至少有一個人是安全型依戀,那么孫代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變大;如果不止一個人是安全型依戀,則孫代安全型依戀可能性最大。[24]

        依戀的代際傳遞性表明依戀關系可能存在長期的穩(wěn)定性。這種代際傳遞可能與家庭環(huán)境因素進行交互,共同影響著嬰幼兒的依戀形成。

        (三)家庭環(huán)境因素

        1.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

        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指個體或家庭在社會經(jīng)濟結構中的相對位置。它主要的客觀指標包括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yè)等。這些指標可以單一或綜合地直接或間接影響嬰幼兒的依戀發(fā)展。

        經(jīng)濟困難會削弱父母的積極養(yǎng)育能力,進而影響依戀關系。早期的實證研究揭示了中介路徑:高經(jīng)濟收入通過提高母親的敏感性而使嬰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25] 一項對407名3—5歲中國兒童及其父母的橫斷研究證實,家庭收入和母親受教育程度可以正向預測家庭環(huán)境、負向預測親子沖突,在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中,孩子與父母雙方的關系更好,家庭凝聚力更高。[26]家庭收入對青少年依戀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一項對南非德班低收入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結構等一系列預測變量中,家庭收入是依戀回避性唯一顯著的預測因子,是依戀焦慮性最顯著的預測因子(其次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越高,依戀的回避性和焦慮性程度越低。[27]

        家庭收入對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影響可能存在邊際效用遞減。在低收入家庭中,收入變化可能會極大地影響父母對子女的養(yǎng)育,影響父母能否及時給予嬰幼兒溫暖的回應。而在高收入家庭,母親的敏感性等因素的作用更加凸顯。

        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反映了家庭能夠獲得經(jīng)濟資本(物質資源)、人力資本(非物質資源,如照護人資歷)和社會資本(通過社會關系獲得的資源)的能力。社會經(jīng)濟地位除了直接影響嬰幼兒依戀的形成,還可能存在多條中介路徑。例如,除影響母親敏感性外,社會經(jīng)濟地位還影響婚姻滿意度和穩(wěn)定性、家庭功能、教養(yǎng)方式、家庭壓力、父母間的沖突、可獲得的社會支持等中介變量。

        2.婚姻質量

        婚姻質量是個體對于婚姻關系的總體評估和體驗,包括夫妻之間的情感連接、相互支持、溝通、沖突處理、性滿足以及共同目標和價值觀一致等。父母之間穩(wěn)定和滿意的婚姻關系對嬰幼兒的安全型依戀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橐鲑|量高的家庭可以提供更積極、穩(wěn)定和結構化的環(huán)境,為培養(yǎng)嬰幼兒的安全型依戀奠定社交基礎。父母之間的親密、合作和情感連接有助于建立安全基地,并成為嬰兒安全型依戀的情感基礎?;橐鲑|量高的父母往往能夠有效地溝通和解決沖突,這種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建立父母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進而對嬰幼兒的安全型依戀產(chǎn)生積極影響。反之,婚姻質量低的家庭,父母可能存在更多的沖突和壓力,導致自身的情緒困擾。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無法有效地回應嬰幼兒的情感需求,從而影響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

        有實證研究揭示了婚姻質量或配偶支持與安全型依戀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高婚姻滿意度、低沖突和高溝通質量與嬰幼兒的依戀安全性顯著正相關。[28]反之,感知到的配偶支持水平越低,婚姻沖突越大,夫妻溝通越少,嬰幼兒形成不安全回避型依戀的可能性越高。[29]關系沖突比關系支持對依戀形成的影響力更大。[30]

        婚姻質量可能通過中介機制影響嬰幼兒的安全型依戀形成。高質量婚姻意味著更積極的溝通、沖突處理和情緒調節(jié),從而促進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

        綜上所述,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包括近端影響因素(積極的親子互動體驗和情感支持)和遠端影響因素(家庭社會環(huán)境)。父母對嬰幼兒需求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使嬰幼兒建立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將父母作為安全基地,主動探索周圍世界,當遇到壓力或挫折事件,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尋求支持和安慰。遠端影響因素通過影響近端影響因素,進而影響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

        三、安全型依戀的積極作用

        父母是避風港也是安全基地。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嬰幼兒有著更積極的自我認知,更有信心探索新的環(huán)境、更自主地與他人進行互惠合作,并可以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環(huán)境和諧共處。安全型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影響著嬰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成年后的生活質量。

        (一)促進嬰幼兒全面發(fā)展

        1.社會性發(fā)展

        對嬰幼兒依戀發(fā)展的全面定量分析證實,安全型依戀對兒童的社會情緒適應具有深遠的影響。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具有更高的社交勝任力(如社交技能、同伴互動質量和社交地位)、更少的外化行為(如攻擊性、對立、問題行為和敵意)和內化表現(xiàn)(如抑郁、焦慮、社交退縮和軀體抱怨)。[31]

        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既能自主地探索,也能與他人合作,能夠更專注于以目標為導向的活動。他們更愿意信任他人,更樂意尋求他人的幫助,同時也能夠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和需求,并給予他人支持和關注。

        2.情緒發(fā)展

        父母對嬰幼兒情緒做出的敏感反應既是安全型依戀形成的先決條件,也為嬰幼兒情緒調節(jié)提供了示范。尤其是父母對嬰幼兒負面情緒(例如,悲傷、恐懼、憤怒、沮喪等)的回應,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去學習哪些情緒是可以接納的,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及如何理解和調節(jié)負面情緒。因而,安全型依戀的兒童通常有著更好的情緒表達、情緒理解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

        安全型依戀并不意味著否認負面情緒。相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能夠更加靈活地整合積極和消極情緒。在發(fā)生消極情緒事件時,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可以直接、積極地向母親表達和尋求安慰,且消極情緒可以很快得到緩解。[32]他們在壓力事件后表現(xiàn)出更快的情感修復。[33]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能夠使用更優(yōu)化的應對策略進行更有效的情緒調節(jié)。[34]

        有元分析研究證實了安全型依戀與兒童跨領域情感能力之間的關系。安全型依戀越強的兒童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和更少的負面情緒,能夠更好地調節(jié)情緒,更多地使用認知和社會支持應對策略。[35]

        3.認知發(fā)展

        在嬰幼兒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過程中,父母提供安全有序的外部環(huán)境,使兒童逐漸學會自我調節(jié)和管理。在有效的親子互動和成功的調節(jié)經(jīng)驗積累下,安全型依戀的兒童逐漸將習得的技能內化,形成獨立的自我調節(jié)技能。

        有實證研究證實,嬰幼兒時期對母親的安全型依戀可以預測幼兒園階段的執(zhí)行功能和學業(yè)表現(xiàn)。它的預測性高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兒童年齡、性別和一般認知功能。[36]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安全型依戀可以預測包括工作記憶、抑制、認知靈活性和計劃在內的各項執(zhí)行功能指標,表明安全型依戀可以提升幼兒的整體執(zhí)行能力,而不是對特定加工能力產(chǎn)生影響。這種促進作用可能具有神經(jīng)生物學基礎,即高質量的母嬰互動和安全型依戀可以使嬰幼兒的腦前額葉區(qū)域得到更好的發(fā)育,進而發(fā)揮出更大的效能。

        4.語言發(fā)展

        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有著更多的積極互動和學習機會,他們更善于自主地探索環(huán)境,因而可以獲得更多的認知刺激。同時,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具有更強的社交能力,更具有合作性,更多地投入并受益于與他人的互動。這些經(jīng)歷使嬰幼兒具備更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和表達機會,因而安全型依戀為兒童的認知和語言技能提供了發(fā)展優(yōu)勢。

        有元分析研究證實,安全型依戀與兒童的語言能力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在低中高經(jīng)濟地位的家庭樣本中模式類似,表明不同家庭背景的兒童都受益于安全型依戀。[37]

        (二)減輕不利因素的負面影響

        1.緩解個體社會壓力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這是鮑爾比依戀理論的一個核心理念。孩子從這個安全基地出發(fā),探索外面的世界。他們可以隨時撤回到安全基地,并確信自己能在身體和情感上得到滋養(yǎng),在痛苦時得到安撫,在害怕時得到安慰。[38](P.11)在個體面臨壓力、挫折或困難時,安全型依戀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使其快速恢復和復原。依戀對象(父母)溫暖和敏感的回應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安全感,從而減少負面情緒。

        操縱安全型依戀的實驗研究證實,依戀對象的支持緩沖了急性應激所誘發(fā)的生理反應,包括降低心血管反應、皮質醇和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等。[39]元分析研究證實,安全型依戀與心理彈性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性。[40]

        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能夠更有效地尋求和接受他人的幫助,并利用這些支持來應對壓力和困難。這種對他人的信任和安全感有助于兒童建立積極的壓力應對策略和心理彈性,減少兒童罹患精神疾病的概率。

        2.補償兒童不利處境

        一些兒童可能身處困境,例如家庭不穩(wěn)定、貧困、父母沖突、暴力或虐待等。安全型依戀可以對處境不利兒童起到保護作用,幫助他們應對和適應這些困境。依戀對象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幫助兒童緩解負面情緒,增強情感韌性,還可以引導兒童提升自我調節(jié)能力,習得沖突解決策略,并提供社會支持網(wǎng)絡,使他們能夠更積極地度過困難期。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安全型依戀可以減弱資源匱乏、惡劣環(huán)境對兒童的影響。[41]不安全型依戀則會惡化家庭環(huán)境對自殺意念的影響。[42]而對父親的安全型依戀甚至可以大大降低對反社會青少年的司法教育成本。[43]

        這些研究表明,建立安全型依戀不僅對個體和家庭有益,也對社會有益。安全型依戀可以節(jié)約公共管理成本,提升社會凝聚力。

        3.緩解成年期工作倦怠

        安全型依戀是一種健康的依戀類型,也是成年后工作和社會生活的潤滑劑,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更具靈活性和建設性。研究發(fā)現(xiàn),安全型依戀與工作倦怠呈顯著負相關。[44]反之,焦慮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戀則與工作倦怠正相關。[45]這些結果表明,安全型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有助于緩解成年人的工作倦怠。

        4.降低老年期退行風險

        嬰幼兒期的親子互動可以塑造成年后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和社會行為。安全型依戀經(jīng)歷影響情感、認知和神經(jīng)的發(fā)育發(fā)展。作為一種優(yōu)勢資源,生命早期的安全型依戀對個體起著深遠的保護作用,例如可以防止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有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在促進老年人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保持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46]生命早期缺乏依戀關系對晚年有多重惡性后果,例如更高的老年抑郁和自殺風險等。[47]在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的現(xiàn)今社會,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安全型依戀對個體的積極影響從生命早期一直持續(xù)到老年,時間跨度久遠,影響范圍廣泛。從大腦發(fā)育到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再到重要的生活事件,安全型依戀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促進和保護作用。

        四、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干預方案

        安全型依戀的積極作用得到廣泛驗證后,基于依戀理論的育兒實踐方案不斷被提出,這些實踐方案旨在提升照料者對依戀的認識和理解,并形成敏感的教養(yǎng)方式。各方案在內容(心理教育或角色扮演)、形式(個人或團體)和強度(弱或強)上有所不同。大多聚焦于母親敏感性的發(fā)展,有些旨在改變父母的心理表征,還有些方案重在提供和加強對父母的社會支持。這些方案中使用較多的有安全圈方案、安全基地模型和視頻反饋干預。

        (一)安全圈方案

        安全圈方案是一套由理論驅動的干預措施,最初是為表現(xiàn)出內化或外化障礙的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而設計的。安全圈方案有三個基本動機系統(tǒng):依戀系統(tǒng)、探索系統(tǒng)和照料者系統(tǒng)。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引導者幫助實施,鼓勵照料者反思孩子的行為、思想、感受和需求,以及他們自身的經(jīng)歷和依戀模式。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照料者對兒童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使兒童感到安全和依賴,以此改善親子關系,減輕不良癥狀。

        該方案使用安全圈圖示(圖2)來解釋依戀理論。該圖描繪了安全基地和避風港這兩個核心概念。[48]通過該圖使照料者理解:嬰幼兒在父母的陪伴下具有探索需求,當需要得到情感或行為支持時,知道照料者永遠都在,且照料者享受與嬰幼兒的互動;當有需要時,嬰幼兒希望得到照料者的歡迎、保護和安慰,以及幫助他們處理情緒或行為問題。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公式是“總是:更大、更強、更智慧、更友善;凡有可能:順應孩子的需求;凡有必要:承擔主導責任”[48]。

        雖然該方案是為風險人群而開發(fā),但其理念也可用于正常家庭?;谠摲桨?,照料者要扮演好兩種角色:回應者和安慰者。作為回應者,照料者需要敏銳地覺察嬰幼兒發(fā)出的信號和行為表現(xiàn),識別其行為背后隱含的需求,并做出及時、積極的回應。例如嬰幼兒的哭泣可能反映不同的狀況,包括饑餓、排便、困倦、生病、恐懼、不安等。此時照料者要結合其他表現(xiàn)及時滿足他們的需求,如喂食、更換尿布、安撫、哄睡等。對于月份較大的嬰幼兒,要傾聽并滿足他們的情感和社交需求。作為安慰者,照料者在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要做孩子堅定和堅強的后盾,永遠接納和包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傾聽他們的情緒表達和感受,給予理解和尊重,讓孩子確信無論發(fā)生什么,他們都有一個溫暖的港灣,可停靠和棲息。照料者需要共情孩子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孩子高興時給予掌聲、失落時給予擁抱。父母既是孩子情緒宣泄的樹洞,也是孩子反思自身的鏡子,同時既是孩子向外探索進程中隨時可獲得的外援,也是孩子回退休憩之際永遠張開的臂彎。但需注意,兒童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是兒童自己,而不是照料者。因而,照料者的作用是助推,而不是控制。

        (二)安全基地模型

        安全基地模型建立在兒童發(fā)展和家庭關系的理論與研究基礎上。它的核心理論基礎是依戀理論和心理彈性理論。該模型尤其關注創(chuàng)傷群體安全型依戀的建立,例如經(jīng)歷過虐待和忽視、分離和喪親的兒童,他們需要特殊的療愈性照料。該模型的目標是提供敏感的照料,以建立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幫助兒童從不良關系中恢復向好,使他們感到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并發(fā)揮他們的潛力。該模型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心理彈性、安全感、自尊、自我效能感、反思感受的能力以及對未來的希望感,這些都是安全型依戀的關鍵特征,非常適用于家庭環(huán)境。

        安全基地模型包括照料的五個維度:可及性、敏感性、接納性、合作性、家庭成員(圖3)。這五個維度相互作用,一起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基地。前四個維度出自前文已述的安斯沃思的研究。其中,可及性關注照料者是否有能力向孩子傳達一種強烈的信號:在身體上和情感上都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無論是在一起還是分開的時候。當照料者能做到這一點時,孩子就相信自己的需求會得到溫暖、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滿足,減少焦慮,獲得探索世界的信心。敏感性是指照料者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靈敏地感知孩子的想法、感受,并將其反饋給孩子。孩子從中學會思考和重視自己以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學會反思、管理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接納性是照料者向孩子傳達其被無條件地接納和重視,這是建立自尊的基礎。孩子可以體驗到自己值得被接納、被愛、被幫助和被支持,同時也能堅強地面對挫折和逆境,形成韌性。合作性是指照料者將孩子視為自主的個體,尊重其愿望、感受和目標,促進孩子積極自主,與其一起合作并實現(xiàn)目標。這有助于孩子學會在必要時向他人積極尋求幫助,學會折中和合作。家庭成員指照料者將孩子視為家庭成員之一,幫助孩子建立起與其如家人般的親密感。這個維度的重點是讓兒童在家庭中獲得一種歸屬感。[49](PP. 14-35)

        安全基地模型強調照料者的情感支持和可依靠性,有助于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提升他們的情緒調節(jié)、探索和學習能力,并形成健康的內部工作模型(對自己、他人和關系的認知框架)。這些內部工作模型會影響兒童后續(xù)的人際關系建立和自我發(fā)展。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以通過親密接觸(例如擁抱、親吻、溫柔的觸摸和眼神交流等來表達愛和關懷)、共同活動(例如親子共讀、家庭桌游、家庭旅行等)、給予選擇(例如讓孩子自己挑選服裝、玩具、食物等)等方法來建立親密但有邊界的親子關系,營造家庭的舒適感和溫馨感,加強親子情感共振、相互支持與信任。

        (三)視頻反饋干預

        敏感的養(yǎng)育方式是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關鍵因素,充分的父母管教有助于減少兒童的問題行為?;谏鐣W習理論和依戀理論,促進積極育兒和敏感教養(yǎng)的視頻反饋干預方案(Video-feedback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Parenting and Sensitive Discipline,VIPP-SD)采用視頻反饋來支持敏感育兒,同時加以嚴格的管教指導。

        VIPP-SD兼顧標準化和個性化,即干預者可以按照標準操作流程工作,也可以根據(jù)指導方法進行調整,以適應特定的親子關系,進而形成個性化的視頻反饋。VIPP-SD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實施,干預地點通常在家中或保育機構,次數(shù)通常為6次。由受過正式培訓和實踐督導的干預者作為專家,按照操作指南實施干預。每次干預探訪以拍攝親子互動視頻(日常情況下自然發(fā)生的親子互動)開始,然后結合前次探訪視頻,給出本次視頻反饋。該方案包括敏感育兒和敏感管教兩大主題(見表1)。[50] 其中,敏感育兒主要遵循安斯沃思的敏感性界定,強調對孩子的信號和行為進行準確感知和解釋,并做出及時和充分的反應。例如,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干預中,鼓勵父母準確地觀察和解釋孩子在視頻片段中的行為。在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視頻反饋中,幫助家長以敏感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行為、情緒和表達。敏感管教則強調父母采取理性管教,向孩子解釋發(fā)出行為命令和限制的原因,幫助孩子內化規(guī)則。最后的助推環(huán)節(jié)是對前面主題的重復。

        對25項隨機對照試驗的元分析顯示,VIPP-SD對于提升父母行為和改善父母態(tài)度以及兒童安全型依戀的效應顯著,但對改善兒童外化行為沒有影響。[51] 該研究表明,VIPP-SD在促進敏感教養(yǎng)上效果顯著,并能促進兒童的社會情感發(fā)展。

        VIPP-SD提示照料者在給予嬰幼兒敏感教養(yǎng)的同時,也要進行相應的正向引導和管教。合理使用分心(例如,提出替代性方案或延遲有吸引力的活動)、正強化(當嬰幼兒表現(xiàn)出積極行為,如分享玩具時,給予言語、表情、動作等方面的贊揚)、限時(例如,限定嬰幼兒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等策略約束嬰幼兒的行為,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

        總之,安全型依戀的形成離不開積極的家庭教養(yǎng)。愛、尊重和約束是建立安全型依戀的三大基石。幫助嬰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促進嬰幼兒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家庭和睦穩(wěn)定、家庭成員相互支持,還對構建和諧社會、減少沖突和犯罪具有積極影響。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更有可能在長大后成為有責任感、有創(chuàng)造力、能夠充分發(fā)揮潛力、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公民,為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國政府網(wǎng),2019年4月17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2295.htm。

        [2] 約翰·鮑爾比:《依戀三部曲》第1卷,汪智艷、王婷婷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年。

        [3] Newton R. P. The Attachment Connection: Parenting a Secure and Confident Child Using the Science of Attachment Theory. Oakland: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2008.

        [4]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et al.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2014.

        [5] Main M., Solomon J. “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Infants as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During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Greenberg M. T., Cicchetti D., Cummings E. M.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6] Madigan S., et al.“The First 20,000 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s: A Meta-Analytic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2023,149(1-2).

        [7] Hoffman K.,et al. Raising a Secure Child: How 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 Can Help You Nurture Your Child’s Attachment, Emotional Resilience, and Freedom to Explor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17.

        [8] Fraley R. C. “Attachment Stability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Meta-Analysis and Dynamic Modeling of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2, 6(2).

        [9] Raby K. L.,et al. “Genetic and Caregiving-Based Contributions to Infant Attachment: Unique Associations with Distress Reactivit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 23(9).

        [10] Picardi A., Giuliani E., Gigantesco A. “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Attachment.”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20,112.

        [11] Thomas A., Chess S.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Mazel,1977.

        [12] Chess S., Thomas A. “Infant Bonding: Mystique and Realit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2,52(2).

        [13] Buss A. H., Plomin R. “The EAS Approach to Temperament.” Plomin R., Dunn J.The Study of Temperament: Changes, Continuities, and Challenge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6.

        [14] Sroufe L. A.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ant-Caregiver Relationships and Infant Temperament.”Child Development,1985,56(1).

        [15] Mangelsdorf S.C., Frosch C. A. “Temperament and Attachment: One Construct or Two?.”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1999,27.

        [16] Groh A. M.,et al.“Attachment and Temperament in the Early Life Course: A Meta-Analytic Review.”Child Development,2017,88(3).

        [17] Nicholls A., Kirkland J.“Maternal Sensitivity: A Review of Attachment Literature Definitions.”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996,120.

        [18] Goldsmith H. H., Alansky J. A. “Maternal and Infant Temperamental Predictors of Attach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7, 55(6).

        [19] De Wolff M.S., van Ijzendoorn M. H. “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 A Meta-Analysis on Parental Antecedents of Infant Attachment.”Child Development,1997,68(4).

        [20] Jones J. D., Cassidy J., Shaver P. R. “Parents’ Self-Reported Attachment Styles: A Review of Links With Parenting Behaviors, Emotions, and Cogni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s,2015,19(1).

        [21] van IJzendoorn M. H. “Adult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arental Responsive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 A Meta-Analysis on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3).

        [22] Verhage M. L., et al. “Narrowing the Transmission Gap: A Synthesis of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6,142(4).

        [23] Hautamki A., Hautamki L., Neuvonen L.,et al.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Continuity and Reversal.”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0,15(3).

        [24] Cassibba R.,et al.“The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A Study in Adulthood.”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7,53(2).

        [25] Bakermans-Kranenburg M.J.,van IJzendoorn M.H.,Kroonenberg P.M.“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Security Between African-American and White Children: Ethnicity or Socio-Economic Status?.”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04,27(3).

        [26] Zhang X.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on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Environmen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amily Process,2012,51(4).

        [27] Rawatlal N., Pillay B. J., Kliewer W.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Related Variables, and Caregiver-Adolescent Attachment.”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45(4).

        [28] Howes P.,Markman H.J.“Marital Quality and Child Functioning: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Child Development,1989,60(5).

        [29] Owen M. T., Cox M. J. “Marital Confl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7,11(2).

        [30] Finger B., Hans S. L., Bernstein V. J.,et al. “Par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nfant-Mother Attachment.”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9,11(3).

        [31] Groh A. M., et al. “Attachment in the Early Life Course: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 Its Role in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17,11(1).

        [32] Tabachnick A. R., et al. “Secure Attachment in Infancy Predicts Context-Dependent Emotion Expression in Middle Childhood.”Emotion,2022,22(2).

        [33] Abtahi M. M., Kerns K. A.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Middle Childhood: Changes in Affect and Vagal Tone During a Social Stress Task.”Attachment amp; Human Development,2017,19(3).

        [34] Zimmer-Gembeck M. J., et al. “Review: I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 Correlate of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o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17,41(1).

        [35] Cooke J. E., et al.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Experience and Regulation of Emo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Emotion,2019,19(6).

        [36] Bernier A., Beauchamp M. H., Carlson S. M.,et al. “A Secure Base from Which to Regulate: Attachment Security in Toddlerhood as a Predictor of Executive Functioning at School Entr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5,51(9).

        [37] Deneault Audrey-Ann,et al. “Does Child-Mother Attachment Predict and Mediate Language and Cognitive Outcomes? A Series of Meta-Analyses.”Developmental Review,2023,70.

        [38] Bowlby J.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New York: Basic Books,1988.

        [39] Pietromonaco P. R., Collins N. L. “Interpersonal Mechanisms Linking Close Relationships to Health.”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17,72(6).

        [40] Rasmussen P. D.,et al. “Attachment as a Core Feature of Resili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Reports,2019,122(4).

        [41] Sung S.,et al. “Secure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Buffers the Effect of Early-Life Stress on Age of Menarche.”Psychological Science,2016,27(5).

        [42] Yang Z.,et al. “Family Atmosphere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in Medi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Psychological Reports,2023.

        [43] Bachmann C. J.,et al. “Secure Attachment Predicts Lower Societal Cost Amongst Severely Antisocial Adolescents.”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2023,17(1).

        [44] Simmons B. L., Gooty J., Nelson D. L.,et al. “Secure Attachment: Implications for Hope, Trus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9,30(2).

        [45] Ronen S., Mikulincer M.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Job Burnout: The Mediating Roles of Team Cohesion and Organizational Fairnes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9,26(4).

        [46] Walsh E.,et al. “Early Secure Attachment 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Later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2019,11.

        [47] Jardim G. B. G.,et al. “Influence of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Subtypes on Late-Life Suicide Risk Beyond Depression.”Child Abuse amp; Neglect,2018,80.

        [48] Marvin R., Cooper G., Hoffman K.,et al. “The Circle of Security Project: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 with Caregiver-Pre-School Child Dyads.”Attachment amp; Human Development,2002,4(1).

        [49] Schofield G., Beek M.The Secure Base Model: Promoting Attachment and Resilience in Foster Care and Adoption. London: British Associating of Adoption and Fostering,2014.

        [50] Juffer F.,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van IJzendoorn M. H. “Pairing Attachment 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Video-Feedback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Parenting.”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17,15.

        [51] van IJzendoorn M. H., Schuengel C., Wang Q.,et al. “Improving Parenting, Child Attachment,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Meta-Analysis of the First 2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n the Effects of Video-Feedback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Parenting and Sensitive Discipline.”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23,35(1).

        猜你喜歡
        積極作用嬰幼兒
        護理嬰幼兒五不宜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一個教育工作者談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圖解嬰幼兒窒息緊急處理
        健康管理(2017年4期)2017-05-20 08:17:06
        逆境商 從嬰幼兒開始培養(yǎng)
        媽媽寶寶(2017年4期)2017-02-25 07:00:48
        如何有效發(fā)揮離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關于小學書法教學的思考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40:15
        淺談在職培訓在企業(yè)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數(shù)碼版畫課程對版畫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淺談霧霾與經(jīng)濟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8:25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yè)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分析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av免费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1000|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av|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国内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人成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 综AⅤ| 少妇高潮免费在线观看| 三个男吃我奶头一边一个视频| 色欲av亚洲一区无码少妇| 激情 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又湿又黄九九九久久嫩草 |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av在线久色播放|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2|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v熟女传媒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V日韩V精品v无码专区小说| 亚洲黄色官网在线观看|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熟妇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色99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国产 高潮 抽搐 正在播放|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888奇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