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 本文系浙江中醫(yī)藥大學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3JKXSY06。
作者簡介: 吳侃男,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教育、國際教育;
孫鈺媛,女,漢族,浙江舟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摘要: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承擔來華留學教育教學的高校作為國際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來華留學生則是這個平臺上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最佳人選。
關鍵詞:中外人文交流;來華留學生;國際教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人文交流作為不同國家、地區(qū)和民族之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關系發(fā)展的橋梁和紐帶,在傳播各國文化、展示國家形象、建設國家軟實力等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探索人文交流背后的運行機制和規(guī)律,總結其經(jīng)驗,才能更好地用人文交流推動 “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推動 “一帶一路”發(fā)展。
一、高校來華留學教育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意義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寫道:“中國歡迎各國優(yōu)秀青年來華學習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國、多向世界講講你們所看到的中國,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1]總書記的回信傳遞了對廣大留學生的關愛之情,也是對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提出的希望和期待。[2]2023年5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中亞峰會上表示,中國會繼續(xù)向中亞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支持中亞國家高校加入 “絲綢之路大學聯(lián)盟”,以此加強與中亞國家的 “文明對話”;2024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復信北京交通大學肯尼亞留學生及校友代表,希望留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投身兩國合作,講好中非友好故事,為推動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這充分彰顯了來華留學生在文化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3]
二、來華留學生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特殊地位與優(yōu)勢
長期以來,作為中外人文交流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yè)因受 “宣傳本位”觀念影響,說教色彩較濃厚,觀點立場比較明顯,往往很難引起國際受眾的共鳴。因此,要改變這種低效的單向度傳播模式,把我們 “想講的”和國際受眾 “想聽的”結合起來,就要有合適的發(fā)言者。來華留學生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時也是中國故事的參與者和傳播者,無疑是最佳選擇。
具體來說,來華留學生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具有以下特殊優(yōu)勢。
第一,不帶功利性。來華留學生作為外國人,與國際受眾特別是生源國受眾有文化接近性,可避免主觀排斥。
第二,可產(chǎn)生多元文化視角。來華留學生通過多元文化視角,能夠以 “他敘中國”的方式給中國故事增加全新的視角和新的內涵。
第三,更具感染力。來華留學生掌握多種語言和文化技能,可有效實現(xiàn) “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全球到達”。
第四,更富情感。來華留學生經(jīng)過在華學習,會加深對中國的情感認同和文化感悟,為其傳播中國文化提供了堅實的情感基礎和動力。
三、高校來華留學教育促進中外人文交流途徑探析
(一)構建 “立體式”國情教育,豐富中國文化的體驗形式
要讓留學生深入感悟中國文化,真正讀懂中國,勢必要開展好國情教育。高校要強化 “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協(xié)同育人機制,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 “立體式”國情教育課程體系,進一步豐富來華留學生體驗中國文化、中國故事的形式,提高他們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度、接受度。
1.國情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筑牢中華文化自信根基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前提。國情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綿長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留學生普遍對中國語言、文學、藝術、民俗、節(jié)日等很感興趣。在講傳統(tǒng)文化時,借助衣、食、住、行等表象符號,適當融入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傳統(tǒng)思想,讓留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國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當代中國的故事。中國式現(xiàn)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情教育應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多種角度向留學生展示真實的當代中國,讓留學生更好地體會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以及這種發(fā)展給人民帶來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素材、鮮活的人物以及生動的細節(jié),國情教育應注重 “就地取材”,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元素,讓中國故事 “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
2.創(chuàng)建 “中文+文化”教學課程
中文學習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橋梁,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前提。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專門成立漢語教學中心 (兼中醫(yī)文化教學中心),在留學生初入校園時就開展 “初級漢語”“基礎漢語”等課程,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留學生的中文能力,使其建立對中國文化的初步認識。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中文要求及留學生中文水平,每年開設不同層次中文課程,幫助留學生在畢業(yè)前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中文能力標準等級水平,在中文學習中有機融入中醫(yī)文化的學習,不斷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3.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國情教育課程體系
“立體式”國情教育體系至少應包含中國文化知識講解類、中國文化實踐類、中國文化體驗類三種類型的內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開設介紹中國基本國情的課程,將其納入來華留學生課程培養(yǎng)體系,并有機融合思想教育。如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將 “中國概況”課程納入留學生必修課程,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討論,如在講授中國地理歷史時,融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等;在講授哲學、宗教時,融入中醫(yī)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該課程,學生可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面貌等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定期開展科普講座,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生活常識等。如浙江中醫(yī)藥大學與杭州市東信社區(qū)聯(lián)合打造了 “國際丁香書院”平臺,定期邀請書法、繪畫、國學、詩歌、茶道、戲劇、漢語等領域的資深學者舉辦中國國學國藝專題講座,留學生非常感興趣,經(jīng)常與社區(qū)居民一同參加。講座在向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會融入城市基層社區(qū)治理的故事,讓留學生切身體會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
第三,在第二課堂課程設計中,要注重實踐與學習相結合,加強學生用體驗、實踐的方式感知中國。如浙江中醫(yī)藥大學與包括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胡慶余堂國藥號有限公司等在內的8 家校外機構簽約共建 “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實踐教學基地”,這些平臺讓留學生有機會 “真聽、真看、真感受”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讓抽象的教育變得可聽、可觀、可感。
(二)組建 “校園大使”隊伍,培養(yǎng)中外交流人才
在自媒體時代做好國際傳播,建立來華留學生數(shù)字化 “校園大使”隊伍是當下很多高校卓有成效的做法?!靶@大使”能第一時間、第一視角發(fā)現(xiàn)真實有趣的校園故事,展現(xiàn)地域、校園及專業(yè)特色,起到樹立學校正面形象、消除信息差的作用。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校園大使”使校園的形象更加具象化、人物化、更有溫度,低成本地提高了國際傳播的到達率。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自2023年5月11日組建 “校園大使”團隊以來,在短短20天的時間內,F(xiàn)acebook粉絲從0增長到532人,主頁總覆蓋7 911名目標受眾生源人群,粉絲主要來自東南亞、中亞等的 “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qū) (與武漢大學主要生源相對應)。Instagram粉絲從0增長到200人,主頁總覆蓋85 162名目標受眾生源人群。廣告曝光展示166 431次,推文互動總計3 568次,足可見 “校園大使”的號召力。[4]
從實踐來看,高校遴選的留學生 “校園大使”起碼應具備以下素質特點:一是溝通能力強。校園大使必須是數(shù)字原住民,精通如何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語言,能夠以開放友好的態(tài)度與人在線溝通。二是有領導力。留學生群體中不乏具有影響力和領導力的學生,重視他們的作用將有助于在世界舞臺上的文明對話。三是參與度高?!靶@大使”是學生中的活躍分子,對學校線上線下的工作都充滿熱情。四是團隊多樣化。一個特定標簽的 “校園大使”面對的就是一個 “圈子”的受眾群體。高校在組建 “校園大使”隊伍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隊伍的組成結構,盡可能擴大傳播的覆蓋面。
(三)遵循傳播規(guī)律,提高中外人文交流有效性
1.遵循故事思維
故事思維就是 “用故事去影響人,影響的方式不是訴諸理智,而是訴諸情感,不是涇渭分明的判斷,而是客觀的陳述?!毕噍^于 “新聞”,留學生從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講述的中國故事,因融入了更多的體驗與情感,更加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更好的國際傳播效果。如 “中國好故事”數(shù)據(jù)庫發(fā)布題為 《老撾姑娘在昆明:盼乘坐中老鐵路回家鄉(xiāng)》的文章,講述了云南大學留學生、老撾女孩楊瑪尼的故事。故事從該生的求學經(jīng)歷出發(fā),引出了對高鐵建設、周邊外交的希冀,以小見大、貼近生活,大大地縮短了中國高鐵與國際受眾之間的距離,讓人切身感受到高鐵的魅力與價值。[5]
2.引發(fā)共情共鳴
宏大敘事往往難以喚起個體情感體驗,在跨文化傳播中,共同的價值觀往往是從 “人性”和 “普通人的生活日?!背霭l(fā),關注不同國家作為世界公民的相似性,以真實動人的故事構建與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勾連,以此向國際社會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因此,留學生在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必須要將自己擺進去,以中立視角、世界語境冷靜地講述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國際價值與本土特性。如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2022年 “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征文暨短視頻大賽頒獎儀式上,深圳大學留學生合唱團為大家現(xiàn)場演繹了獲獎作品 《春日來信》。該作品以 “春”為主題,以書信為對話方式,展現(xiàn)新冠疫情消散后中外同學再次相聚、延續(xù)友誼的動人場景。作品抓住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比如 “愛”“友誼”“團聚”等,并且用世界通用的語言 “音樂”來表達,這樣的作品能夠更好地越過意識形態(tài)的障礙,引發(f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情感共鳴,達成價值認同。
3.順應媒介環(huán)境變化
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和新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渠道,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傳播方式手段的創(chuàng)新。[6]根據(jù)Oberlo的數(shù)據(jù),短視頻觀看量正持續(xù)攀升,在2023年,每位觀眾平均每周會花費17個小時來欣賞短視頻內容。另一個趨勢是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強勢崛起,因其真實、親切、情感化的特點受到全世界網(wǎng)民的追捧。在UGC時代,主流媒體或者官方媒體的優(yōu)勢已經(jīng)淡化。而留學生恰恰是一個非常善于和樂于使用新媒體的群體,在跨文化交際中有獨特的優(yōu)勢。如 “美國小伙郭杰瑞”就是典型的 “UGC+短視頻”的成功案例。郭杰瑞自2018年開始了他的自媒體之旅,用帶著 “洋味”的中文、幽默風趣的風格、客觀理性的視角介紹中國的社會、美食、民俗等,吸引了全網(wǎng)超2 000萬粉絲,嗶哩嗶哩視頻最高播放量為單條851萬次,他將云南咖啡豆品牌向世界傳播的案例甚至被央視拍攝成紀錄片 《我?guī)驮颇腺u咖啡》。他在獲得個人成功的同時也無形中向外還原了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
4.立足本地本校內容
因學習需要,留學生往往要在一個城市待四五年之久,足夠產(chǎn)生不少優(yōu)質的 “本地內容”。留學生挖掘和表現(xiàn)所在省市獨特的文化以及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2023年浙江省舉辦了 “詩畫江南、活力浙江”全球短視頻大賽,得到海內外創(chuàng)作者熱烈響應,不僅有北京、上海、西安、新疆等外省市參賽者,也有來自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韓國、巴基斯坦等眾多外國友人投稿,共收到8 000多部投稿作品,全網(wǎng)傳播量超百億人次。其中,浙江理工大學的留學生用中文rap說唱為主旋律的短視頻作品 《留學浙江》,從傳統(tǒng)文化、科技生活等多方面點贊浙江,既貼近浙江又貼近留學生生活,充滿青春活力和趣味性,獲得了專業(yè)組二等獎,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四、結束語
來華留學教育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的系列指示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yǎng)更多具有世界格局和中國情懷的國際友人,積極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為服務 “一帶一路”,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楠.新時代以他者視角展示立體的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4-19(01).
[2] 習近平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EB/OL]. [2020-5-18].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05/t20200518_140355.shtml.
[3] 王曉嵐.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的探索與實踐[N].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3(1).
[4] 曹茹,劉艷東.融媒時代 “講好中國故事”的四種能力[J].青年記者,2020(32):57-58.
[5] 沈崢嶸.構建共通意義空間,傳播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方案:以 “外國人眼里的‘江蘇這十年’”國際傳播融媒項目為例[J].傳媒觀察,2023(S1):36-39.
[6] 鄭保衛(wèi),王青.當前我國國際傳播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傳媒觀察,2021(8):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