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姣 王煒 崔雨婷 薛鴻雁 王鮮忠
摘要 建設一流課程與實施課程思政是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兩個問題。以西南大學國家一流課程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為例,結合“新農科”建設背景,介紹了專業(yè)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如何實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共同體”,在“兩性一度”的基礎上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編寫課程思政案例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實踐,分享了課程思政效果考查如何與知識考核相結合的經驗,并就目前課程思政建設還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看法和建議,旨在更好地將一流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實施結合起來,為“新農科”建設培養(yǎng)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關鍵詞 新農科;課程思政;兩性一度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2-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6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l of Animal Physi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ZHANG Jiao-jiao,WANG Wei,CUI Yu-ting et al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wo problems faced by higher education. Taking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course animal physiology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an achieve the same direction and form a “educating community”,how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on the basis of “two properties and one degree”,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compil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of the course. We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how to combine the examin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the course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and put forward some view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solved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aim is to better integ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cultivate more new talents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wo Properties and One Degree
基金項目 重慶市課程思政示范項目(YKCSZ23034);重慶市教改項目(YJG233040,232027);西南大學教改項目(2022JY020)。
作者簡介 張姣姣(1988—),女,重慶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動物生殖生理調控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1
“新農科”是中國高等農林教育面向新農業(yè)、新鄉(xiāng)村、新農民、新生態(tài)建設,主動服務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一次戰(zhàn)略行動[1]。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強調,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yǎng)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2],這就要求高校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流課程,就是金課,其標準就是要符合“兩性一度”的要求,也就是要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3]。動物生理學是動物醫(yī)學類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是連接生物學基礎與獸醫(yī)臨床的橋梁。其任務是從細胞、組織、器官和整體水平認識動物正常生命活動及其基本規(guī)律;其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各種生理現象、發(fā)現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和創(chuàng)新思維,幫助學生建立“One Health”的理念。2020年西南大學動物生理學入選國家一流線下課程。為了建設好一流課程,筆者結合“新農科”建設背景,構建了“育人共同體”,更新了教學內容,重構了課程體系,將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貫穿教學實踐的始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也認識到課程思政屬于價值引領教學目標的內容,也是金課建設的一部分。因此,在一流課程建設中,應該將實施課程思政與建設一流課程相結合,以實現知識傳遞、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的三維教學目標,從而達到育人與育才有機結合的效果。
1 課程思政元素的導入
課程思政要以授課教師為主體,思政課教師要幫助授課教師提高思政教育的思想素養(yǎng),協(xié)助其深入挖掘和發(fā)現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進一步辨別和把控專業(yè)課教學中思政內容的政治站位,共同實現專業(yè)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4]。課程思政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專業(yè)課教師必須與思政課教師合作,構建“育人共同體”[5]。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打破了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分工明確、責任不同的現狀,將思政教師納入專業(yè)課教師團隊,通過教學研討會,相互交流與借鑒教學經驗,并通過專業(yè)技能大賽、社會實踐活動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xié)同管理、教學和科研深度融合,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
2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挖掘知識性 挖掘動物生理學知識點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例如,物質的跨膜運輸是細胞生理的基礎知識,小分子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有被動轉運和主動轉運。根據被動轉運的特點,該研究提煉出了“順勢而為”這一思政元素,通過類比告訴學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實際上是順應了歷史潮流和人民意愿,也是“順勢而為”的體現。同樣,根據主動轉運的特點提煉出了“迎難而上”這一思政元素,科技人員的努力就像主動轉運需要的ATP,正是因為他們迎難而上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才取得了“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為了解決學生面對困難究竟該怎么辦的疑問,強調需要全面客觀地分析困難,預測通過努力能否克服困難,幫助學生提高預判的意識和能力。
2.2 挖掘高階性 高階性就是將知識能力素質進行有機融合,是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3]。例如,在動物生理學的消化這一章節(jié),分析了胃黏膜被自身消化的多種原因,其中幽門螺桿菌是引起胃潰瘍和胃癌的原因。消化科臨床醫(yī)生Marshall通過直接口服幽門螺桿菌成功證實了幽門螺桿菌對胃潰瘍的作用。在分析這一事例時,告訴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值得學習,但目前可以利用動物模型和完整的實驗設計去證實致病菌的作用,讓學生更加理性地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如果教師不強調后面的內容,而只是強調奉獻精神,可能會鼓勵學生重走Marshall口服病原菌的老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奉獻精神的意義,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也毫無幫助。
2.3 挖掘前沿性和時代性 課程思政如果脫離了學生熟悉的知識背景和認知水平,學生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很難產生共鳴,課程思政則會成為學生的負擔[6]。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可利用學生熟悉的例子來引入思政元素。例如,適應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達爾文提出了適者生存的理論?;诖耍岢隽恕斑m者生存是否適用于人類”這一問題。在面臨新冠疫情時,我國并沒有采用適者生存的策略,而是采用了免費檢測和治療的策略,最大程度保護了弱勢群體,體現了“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理念。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向學生傳遞了“生命至上”的思政元素以及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激發(fā)了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認識進化論,提高了其思辨能力。
2.4 挖掘挑戰(zhàn)度 增加課程思政的深度和挑戰(zhàn)度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提升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關鍵[7]。例如,細胞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生物的一個基本特性,細胞對刺激的反應受到刺激強度、刺激時間以及強度時間變化率的影響,給動物注射藥物時要求“兩快一慢”實際就是這個原理在臨床上的應用。如果教學只是停留在這個原理的臨床應用上,那么對學生的啟發(fā)意義并不大。而如果將其與“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钡恼芾斫Y合起來,學生就能從量變與質變關系的層面去認識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其品德修養(yǎng)。
3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實踐
3.1 以學生為中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一流課程要求把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8]。例如,在動物生理學乳腺結構的知識點中,希望學生掌握腺泡和腺管對排乳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通過探究式學習獲得知識,首先提出“為什么我國要大力發(fā)展高鐵和實現村村通”,學生們很自然地想到是“為了脫貧致富”。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思考“排乳的交通管道是什么”,同學們很自然地想到是乳腺的導管系統(tǒng),同時也認識到導管系統(tǒng)的正常發(fā)育對排乳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將課程思政元素很自然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并且課后調查發(fā)現學生對于通過探究式學習獲得的思政元素的印象更為深刻。
3.2 無縫導入課堂,體現課程的高階性 脫離專業(yè)課程內容去講授思政內容,學生對此接受度并不高,課堂育人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思政[9]。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堅持課程思政元素一定要建立在具體的專業(yè)基礎之上,絕不是為了思政而思政。例如,在講授紅細胞生成和調節(jié)的內容時,打破了傳統(tǒng)的講授順序,按照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生成部位的變遷、所需的微環(huán)境、生成過程以及調節(jié)機制的思路進行課堂設計,提供了每個環(huán)節(jié)異常導致的貧血病例,并將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興奮劑問題等融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自然地引出了醫(yī)療實踐中的倫理問題、基因治療中的法律問題以及興奮劑的公平性問題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獲得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很自然地接受了思政教育,并且將課程思政與能力素質培養(yǎng)有機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3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課程實踐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越來越多,但是每門課程的學時數是有限的,許多課程的學時數甚至有減少的趨勢。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顯得十分必要。利用超星平臺對授課內容進行了分解,設定了學生需要課前完成的自學內容,并通過設置自測題來檢驗自學效果;將課堂教學重點放在了教學難點講授、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升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有時間從知識點引出相應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進行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