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禪意思想在我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意義重大。特別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其生活的時代禪意盛行,蘇軾在被貶的道路上不斷感受佛教禪宗精神,在與佛教友人的溝通交流中不斷接受精神的洗禮,影響了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本文將分析蘇軾受到禪意思想影響的原因、蘇軾充滿禪意的詩詞風格以及禪意為核心的詩詞主題,全面研究蘇軾禪意詩詞中的審美價值,更好地了解北宋時期古詩詞價值和魅力,為學習禪意詩詞奠定堅實基礎。蘇軾號“東坡居士”,并經(jīng)常以此書寫詩詞,這也體現(xiàn)了他對禪宗文化的肯定,蘇軾官場的失意讓他立即與禪宗思想一拍即合,并將之充分運用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豐富了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還讓他們的詩歌充滿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境界。
【關鍵詞】蘇軾;禪意詩詞;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5-001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05
北宋時期,禪意思想在我國古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特別是北宋時期的詩人與僧人之間還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經(jīng)過漫長時間的歲月洗禮,蘇軾詩詞中的禪意思想隨處可見,貫穿他的人生,從初入職場,到他人生轉(zhuǎn)折點烏臺詩案,再到被貶儋州,蘇軾領悟禪意,主動汲取其精華,不斷豐富他的創(chuàng)作世界。佛教思想自從漢代傳到我國后,迅速與儒家、道家思想共同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意思想強調(diào)眾生平等、超脫無為。這些思想無疑都深刻影響著蘇軾的人生,使得他即使被貶后依然積德行善,平等待人,養(yǎng)成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釋然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在官場起起伏伏,生活自由灑脫,無疑是受到心中禪宗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晚年被貶黃州后詩作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一、蘇軾汲取禪意思想的經(jīng)歷
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不僅受到儒家思想浸染,道家、佛家思想也對他們影響頗深,三教合一的思想促進文人與僧人交往愈發(fā)親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及至北宋時期,文人志士們深感對北宋時局的失望,而在儒釋道思想中卻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因而北宋時期宗教文化盛行。
蘇軾從少年時期經(jīng)歷官場沉浮,在人生失意之間從禪宗思想中受到莫大慰藉,養(yǎng)成樂觀隨意、平和的心態(tài)。蘇軾出身于書香世家,少年得志,并與父親、弟弟并稱“三蘇”,特別是北宋時期文人地位較高,讓蘇軾創(chuàng)作詩詞有了較大的發(fā)揮空間,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就表達了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作為文人,渴望為祖國作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即使偶然遇到挫折和困難,也能很快振作。蘇軾隨后在宦海沉浮中不斷遭遇挫折,生活的不順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他開始接觸禪宗思想,并在宗教中獲得心靈的解脫。例如其作品《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詩都沒有一字提及他心中的郁悶,卻又在字里行間都說出他蒼涼的內(nèi)心感受。
蘇軾的詞作將目光集中于日常生活的各類細節(jié),收起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他寓情于景,在充滿禪意的詩詞中,類型多樣,如詠物言情、游記寫景、懷古感舊等詞匯,他創(chuàng)作的風格逐步多樣化,性格也逐漸變得樂觀豁達,特別是蘇軾后期的詩詞作品,更是在貌似平淡的作品中深埋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蘇軾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展示出自己即使處江湖之遠,也能保持樂觀態(tài)度,他將自己的靈魂和禪宗思想不斷升華,并最終成為北宋最為著名的文學家之一。
具體來說,蘇軾汲取禪意思想共經(jīng)過三個階段,即初入官場、烏臺詩案、被貶儋州。首先是蘇軾早年,此時的蘇軾主要精力集中于考取功名,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禪意思想對其影響較小。當進入官場后,28歲的蘇軾成為鳳翔府簽判,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王維吳道子畫》,充滿對佛教的初探,這也為他與禪意詩詞結(jié)緣打下基礎。
被貶黃州后,烏臺詩案讓蘇軾開始反思自我,并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遠的規(guī)劃。蘇軾結(jié)交的僧侶越來越多,并開始在安國寺打坐參禪。此間他摒棄浮夸和憂愁,對禪意的思考更加客觀理性,并能夠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蘇軾在詩詞作品中將禪意思想變得“接地氣”。到了公元1101年,被貶近7年的蘇軾在金山寺作《自題金山畫像》,他看淡了自己曲折的命運軌跡,在《鹽官大悲閣記》中將禪意比作造酒,勸誡人們要按照天理行事,避免莽撞行為,做事更應身體力行。對禪意的理解和感悟讓他對人生的哲理更為理解,對傳統(tǒng)文化更加包容,對自己的經(jīng)歷也更為淡然。
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禪宗思想無疑刷新了詩人苦悶不得志的人生經(jīng)歷。蘇軾變得沉靜且深思,這正是禪宗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蘇軾秉持人生如夢的思想,認為萬法虛空,他甚至感謝命運的不公,感嘆自己曾經(jīng)如此沉迷于俗世的功名利祿,甚至運用禪宗思想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顯示出務必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他飽讀《金剛經(jīng)》,在紅塵苦海中獲得自由,不再沉迷于情欲和煩惱。禪宗思想幫助一個失意的政治家、詩人得到心靈的解脫,禪宗思想也成為屬于詩人的一部分,變?yōu)樗娫~創(chuàng)作的烙印。
二、蘇軾詩詞的禪意創(chuàng)作風格
在經(jīng)歷了上述人生經(jīng)歷后,蘇軾對禪意思想的理解更為深刻,其對禪意審美的理解也更為透徹,他的禪意審美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物我相忘的創(chuàng)作風格。蘇軾深受這一理念影響,在其作品《和子由》中,蘇軾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反復回顧,并不斷思考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正意義。他從禪宗思想中尋求答案,并將自己對生命的感觸付諸筆端,特別是“雪泥鴻爪”中意象更是深刻影響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蘇軾曠達的思想使他不再受到世俗的困惑,蘇軾對世間萬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蘇軾注重內(nèi)心的修為,時刻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并逐步形成豁達的人生處世哲學。蘇軾提倡內(nèi)心的自我修為,講求安心,他放棄了對物質(zhì)的過分追求,在自己充滿禪宗思想的詩詞中充滿哲思。
其次,蘇軾在詩詞作品中講求順其自然。他注重禪宗思想,將情感孕育于山水之間,并通過自然山水探尋人生的意義。禪思講求恬淡自然,注重靜坐、平常心,幫助人們求思問道,蘇軾的詩詞創(chuàng)作恰好符合這種追求自然的審美境界。他的詩詞不加修飾,擅長將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并從細節(jié)處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例如《飲湖上初晴后雨》就表達了獨自一人在杭州的蘇軾,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寄情于山水,并在寺廟中與僧侶共同探討佛經(jīng),對生活充滿了新的期待,這也是詩人度過的最美好的一段時光。詩人在西湖流連忘返,他欣賞著西湖的無限美景,并深諳佛經(jīng),并對官場產(chǎn)生疏離的感受。這也讓詩人受傷的靈魂得到慰藉。又比如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表達著江南給他的深刻感受。短短幾句,就刻畫出桃花、鴨子等具有生活氣息的意象,讓人感到生活平淡的價值。又比如《題陶淵明飲酒詩后》:“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辟澷p陶淵明詩歌的藝術價值,字里行間都是積極向上的精神。蘇軾詩詞追求的是自然樸實的趣味,也有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富有文學特色。
第三是隨遇而安的創(chuàng)作風格。禪意追求的是逍遙任性,主張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讓人們能夠平淡面對任何挫折,并放下心中執(zhí)念,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蘇軾深諳此思想,不斷反思、充盈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用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不斷被貶的人生經(jīng)歷。在《游凈居寺》中有:“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蘇軾當時正處于官場漩渦之中,屢次被貶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在他來到靜居寺散心時,他觀賞美景、仰慕賢德,從禪意中尋找解脫,并最終從俗世中解脫。在不斷學習禪意思想的過程中,蘇軾學會了寵辱不驚、淡定從容,他始終對生活有著較大的熱情,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他在流連山水之間有了更高境界的逍遙自在,從今以后即使在為官過程中遇到了更大的精神打擊,蘇軾都能笑著面對,并時刻保持剛直不阿的個性和豁達勇敢的精神狀態(tài)。在《次前韻寄子由》中,他寫道:“泥丸尚一路,所向余皆窮?!痹娙舜藭r已經(jīng)對風景產(chǎn)生了無限的憧憬,并對任何可能影響到他的人、影響到他的事物都能一笑了之,積極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值得每個人的學習和贊揚。
又比如他的《定風波》中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比掷镄虚g處處透露出詩人的自然灑脫,也展示出蘇軾寵辱不驚的人生體會。蘇軾常常從日常生活中放大自身感受,并用文字記錄他隨遇而安的禪宗思想。蘇軾就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成熟的思想,他開始關注自然,領悟人生。尤其是晚年被貶儋州之后,內(nèi)心愈發(fā)淡然,并傳承了黃州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物我兩忘,并習慣在創(chuàng)作前記錄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見他創(chuàng)作時思想的細膩和認真對待深生活的思想。蘇軾始終踐行著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遭遇了人生的不公,也能夠關注自我價值,穩(wěn)住心神,從現(xiàn)實中得到慰藉。蘇軾不同于普通文人騷客的不得志而發(fā)牢騷,而是在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不斷體現(xiàn)哲思,表達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態(tài),展現(xiàn)自己的哲學智慧。
三、蘇軾詩詞的禪意主題
禪意思想帶給蘇軾一切隨緣的積極心態(tài),也讓他在苦悶的官場中找到了慰藉,并逐漸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學。在《和王晉卿》中他寫道:“不如兩相忘,昨夢哪可逐?!比f物皆有定時,一切都是命數(shù)。作者認為還不如順其自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讓充滿禪宗的思想貫徹到詩詞作品的始終,讓他的思想能夠影響后世,成為佳話。蘇軾認為,心靈要超越,才能一直保持初心,在創(chuàng)作上獲得新的突破??吹磺械乃枷胱屘K軾不再在失意時想法偏激,而是運用禪意思想積極調(diào)整心態(tài)。
此外,蘇軾詩詞的禪意主題重點還在“人生如夢”上。在普通文人眼中,人生價值就是考取功名,獲得政治上的價值和地位。而宋朝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卻在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禪意思想的影響讓文人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份豁達,人生隨緣的思想讓文人們獲得精神解脫。在蘇軾充滿禪宗思想的作品中,表達了人生的虛無、生命的無常,他用平靜的態(tài)度去忘卻人生的不如意,并實現(xiàn)了自我救贖與解脫。
蘇軾始終保有對人生要樂觀的態(tài)度,就像他在《初到黃州》中表述的那樣,官場不盡如人意,但生活依然要繼續(xù)。甚至在被貶的一路上品嘗美酒、美食,安然自得的心態(tài)讓他將自己人生的失意一掃而空。
禪意思想強調(diào)隨遇而安,不應執(zhí)著于世俗名利,盡管幾十年來他屢次被貶,但依然熱愛禪學思想,并在漫長的歲月中學會體味禪宗思想,學會不再糾結(jié),為心靈找到棲息之地。蘇軾充滿禪宗思想的詩詞作品,充分展現(xiàn)了他自由灑脫、樂觀豁達的性格特點,讓他在失意的職場生涯中依然有所寄托,維持著一片赤誠之心。
智者沒有突出的棱角也是蘇軾詩作中的主題。蘇軾年少有為、才華橫溢,他曾經(jīng)一度認為只要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可以順利步入官場,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偉業(yè)。然而,與他同時期的范仲淹得到了重用,鋒芒畢露的蘇軾卻因為烏臺詩案,人生遭遇了重大波折,比如他創(chuàng)作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p>
該首詞作意境唯美,詩人的智慧也在其中逐步閃現(xiàn),他的個人人生領悟也逐步深刻。上闋描述的景色中江淮美景盡收眼底,讓人感到景色十分優(yōu)美。而下闋中的詩人則淡然吃著野菜、品著粗茶,認為人間最珍貴的無疑是清閑的時光,字里行間道出詩人平淡從容的性格。人們很難想象,這首詞作出于作者被貶期間,他既沒有道出自己滿腔的愛國之情,也沒有訴說自己在官場的失意。反而隨遇而安,這就十分難能可貴。
蘇軾的一生充滿坎坷,多次被貶卻沒有消沉,反而寄情于景,創(chuàng)作出諸多經(jīng)典詩詞。這都源于他對禪宗思想的領悟,讓他變得樂觀、豁達、仁慈,卻又關注朝政。學習領悟蘇軾的禪宗思想,才能真正領悟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蘇軾這位偉大文學家的精神內(nèi)核。總之,蘇軾充滿禪意的詩詞創(chuàng)作,是單純的、充滿童趣的。他的創(chuàng)作精巧、古樸,充滿對生命的熱愛,是他對生命哲學的思考,更是他對藝術的領悟凝練成諸多經(jīng)典詩詞作品,也形成了蘇軾文學中樸實自然、豁達大方的創(chuàng)作風格。它是文學和哲學的完美結(jié)合,更是世界之間溝通的橋梁。禪意思想帶給蘇軾的不是所謂的避世思想,而是更為主動地融入世界,用平淡的心境去面對社會的不公,并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蘇軾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影響了后世文人,他的禪宗詩詞,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創(chuàng)作思想影響著各個時代的人們,是我國古代文學史和哲學史上的瑰寶??傊?,蘇軾的詩詞創(chuàng)作有低沉、苦悶的一面,卻也有面對挫折的淡然和超脫。他的淡然超脫、充滿禪宗思想的詩作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讓人讀來回味無窮。他淡薄、無欲無求,卻又充滿禪宗哲思,為其創(chuàng)作烙下了鮮明的印記。
參考文獻:
[1]張立敏.蘇軾禪意詩詞的審美意趣[J].名作欣賞,2023(29):73-76.
[2]鄭標,左高超.“語境還原”視域下的詩詞解讀——以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為例[J].學語文,2023(04):82-84.
[3]楊涵程.蘇軾詩詞中的禪意象與其美學意蘊[J].名作欣賞,2023(14):24-26.
[4]康丹蕓.蘇軾謫瓊海洋詩詞中的超越意識[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39(05):31-42+95.
[5]楊加加,李玲麗.蘇軾荔枝詩詞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23,43(02):29-35.
[6]劉堯.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簡論蘇軾詩詞文中的蘇州形象[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42(12):18-20.
[7]楊景春.蘇軾詩詞里的土泥情懷[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05):94-100.
作者簡介:
王樹新,男,山西朔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