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民閱讀是閱讀習慣、閱讀模式、閱讀理念的重構,更是閱讀場所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機遇。本文從全民閱讀背景出發(fā),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圖書館提出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和方式、提高資金投入、引入智能平臺、探索新媒體模式等新要求,探討了高校圖書館與新媒體整合的路徑,希望為高校圖書館踐行全民閱讀使命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全民閱讀背景;高校圖書館發(fā)展;閱讀推廣
一、“全民閱讀”的倡導背景剖析
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 “世界讀書日”。時隔兩年,我國發(fā)布 《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 “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 “全民閱讀”的倡導,這是一項長期的知識建設工程。2012年,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 “開展全民閱讀”。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他聽取文化界、出版界的人士,經(jīng)濟界和企業(yè)家的意見,連續(xù)兩年把 “全民閱讀”寫入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閱讀是一種享受的理念,并提出了自己對人民大眾的閱讀期許,希望全民閱讀可以是一種人們生活中的信仰與習慣,這種倡議推動了文化在人民生活、工作中的滲透與發(fā)展。[1]隨著黨的二十大的召開,全民閱讀已經(jīng)在閱讀界 “全面開花”,引發(fā)各界人士的重視。
二、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圖書館提出新要求
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亮色之一,尤其是在閱讀世界中,新媒體使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內容更廣、速度更快,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模式、習慣都在悄無聲息地發(fā)生改變。[2]因而,高校圖書館需要自我反思,分析時代的變化,積極改變自身的運營模式、服務模式,從理念、資金投入、平臺建設、管理模式、技術引入等多方面求 “變”,提供更為人性化、效率高的管理模式、服務模式。這是新時代對高校圖書館提出的要求及挑戰(zhàn)。高校圖書館應當積極尋變、探新,彰顯時代價值。
三、新媒體時代讀者閱讀方式的轉變分析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之所以要尋求變革,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為讀者的閱讀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提供閱讀的場所就要與這種變化同步,這樣才可以因為滿足需求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下面從三個角度分析讀者閱讀方式的轉變。
(一)閱讀互動頻次更多、視角更廣
新媒體時代下,線下閱讀模式已經(jīng)明顯不夠。因此,線上閱讀平臺層出不窮,因為這種平臺不僅可以讓讀者享受到數(shù)字閱讀的魅力,還可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所思所想予以記錄,甚至可以相互交流、討論,可以給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其閱讀體驗感將更好。[3]這樣的互動閱讀模式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讀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討論中更快地成長。同時,讀者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對于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管理方式提出建議,這對于圖書館的改革與發(fā)展來說也是一種寶貴財富。
(二)閱讀方式維度更多、數(shù)字色彩更濃
數(shù)字媒體技術支持下,各種電子設備逐步代替?zhèn)鹘y(tǒng)紙質書籍,利用圖像的方式為讀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這就是閱讀方式之所以能夠改變的根本所在。讀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平板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隨時隨地的數(shù)字化閱讀,這樣的閱讀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是一種高效閱讀的基礎。當前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已經(jīng)從線下逐步轉為線上,效率也在逐步提升,數(shù)字化閱讀已經(jīng)充斥到他們的生活、學習當中,這是時代的轉變,更是閱讀方式的改變。
(三)閱讀渠道種類更多、信息獲取平臺更廣
新媒體時代讓讀者的閱讀渠道種類更多元化。為了滿足大學生的閱讀便利性,很多大學也為之提供了新媒體閱讀工具,希望可以增強他們的閱讀體驗,這也是高校圖書館數(shù)字化方向的一大進步。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各種閱讀資源也分布在各種平臺、軟件上,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讀者可以通過更多平臺實現(xiàn)隨時隨地的閱讀。[4]
四、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在服務方面的自我把控原則
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服務模式等也要發(fā)生改變,從而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作為閱讀場所之一,其承擔著讀者多元化的閱讀職責。
(一)以人為本,滿足讀者需求
既然是 “全民閱讀”,必然要以讀者需求為根本關注點,高校圖書館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具體而言就是要研究讀者需求內容、閱讀方式、閱讀時間等具體內容,提供閱讀資源,推進個性閱讀模式。[5]例如,設置一些興趣度較高的閱讀活動,從而吸引他們走入圖書館。同時,搭建一些情景式的閱讀空間,將相關書籍融入其中,讓讀者可以帶著自己的喜好融入情景當中,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助力他們閱讀過程中知識的內化。
(二)資源整合,優(yōu)化服務內容
如今我們是全民閱讀時代,更是資源多元時代。因此,高校圖書館應當注重各種資源的整合,從而讓服務內容更加綜合、系統(tǒng)。例如,紙質版圖書要進行精簡,選擇一些實用性強、閱讀量高的書籍科學排序,讓讀者真正可以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要擴大電子圖書和網(wǎng)絡資源的體量,如今是新媒體的時代,因而要注重與之匹配的閱讀資源挖掘,讓讀者感受到資源多樣化、資源前沿性、資源動態(tài)性,這樣高校圖書館才可以真正地服務于全民閱讀的時代。[6]
(三)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讀者對于閱讀的需求更多。作為提供閱讀的場所之一,高校圖書館要積極響應全民閱讀的要求,不斷地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從而讓讀者感受到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水平的進步。例如,可以開展一些 “線上+線下”的閱讀活動,提高讀者的閱讀新鮮感。同時,還可以借助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設計一些個性化的服務板塊,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好。服務水平的提升既是為了滿足讀者日新月異的閱讀變化,同時也是積極響應全民閱讀要求的體現(xiàn)。
(四)弘揚閱讀文化,營造良好閱讀氛圍
深度剖析全民閱讀背景可以看出,我們所提倡的是閱讀文化的弘揚、閱讀精神的傳續(xù),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眾多,需要全民在閱讀中去感受它們的魅力和歷史沿革,因此,作為高校圖書館也要注重閱讀文化的弘揚,讓讀者置身于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當中。例如,定期舉辦一系列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告訴讀者閱讀的深層次意義和全民閱讀的時代背景,樹立他們良好的閱讀理念,讓閱讀文化可以在讀者認可的前提下宣傳、推廣開來。
(五)關注弱勢群體,實現(xiàn)公平服務
全民閱讀應當關注不同的閱讀群體,對于高校來說,閱讀群體中也存在弱勢一方,如身體殘疾的大學生,對他們就要予以格外的關注,提供相對公平的閱讀軟硬件環(huán)境,為其提供無障礙閱讀設施或者專項閱讀區(qū)域等,通過多元化的方式讓閱讀公平在高校圖書館中成為一種亮色服務。這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更為深層次的價值所在,也是其在未來改革和建設中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
(六)培養(yǎng)閱讀人才,為國家輸出高質量人才
高校是一個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高校圖書館更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閱讀人才培養(yǎng)方面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注重挖掘、培訓、篩選等工作。例如,定期開展閱讀培訓、閱讀征文、閱讀講座等,不斷地提高師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新時代閱讀技能。
五、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與新媒體的整合策略
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原則要有所改變,這是創(chuàng)新,更是時代要求。而新媒體時代的優(yōu)勢也要注重與高校圖書館進行融合,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全民閱讀中的 “全民”要求。
(一)構建數(shù)字閱讀長效機制
閱讀推廣是為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因此,應當注重閱讀推廣的持續(xù)性,建立長效機制。具體而言就是高校圖書館應當根據(jù)學生的閱讀需求設計系統(tǒng)、科學的推廣措施。例如,數(shù)字閱讀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高校圖書館應當注重新媒體技術的引入,不定期舉辦各種推廣活動,讓他們參與閱讀成為一種慣性,依托各種數(shù)字閱讀工具參與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同時,也可以征集學生建議,讓數(shù)字閱讀按照學生的建議發(fā)展下去,建立在學生意愿基礎上的閱讀模式才會更持久。
(二)優(yōu)化信息化管理模式
進入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的職責更多元化,閱讀服務應當更到位。因此,要不斷優(yōu)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這樣有助于圖書館 “信息”色彩的增強,同時,還可以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效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注重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是管理模式的基礎性工作。例如,構建基于高科技智能設備的智能物理圖書館和智能虛擬圖書館,利用集成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實現(xiàn)圖書館計算機化、網(wǎng)絡化和智能化的全面轉型。第二,結合時代發(fā)展,將自身的服務板塊、服務模式、服務理念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讓管理體系更高效、更符合時代特色。例如,引入信息化手段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引入信息技術解決學生排隊讀書的傳統(tǒng)問題,讓他們感受到新時代對于閱讀需求滿足的助力價值。第三,對現(xiàn)有信息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利用信息技術管理體系,構建 “圖書館+學院+機構”的數(shù)據(jù)庫管理體系,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連接和交互。
(三)推行個性化導讀,為讀者推送針對內容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群體多元,包括老師、學生、社會大眾三種。不同的群體其閱讀內容是不同的,如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為他們推送更為喜歡的內容呢?既然我們走入了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平臺、技術充斥在我們周圍,那么高校圖書館也要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設計一些個性化的導讀服務。例如,學生占閱讀群體的多數(shù),他們的需求以學習類圖書為主,包括學習手冊、各類考試書籍等;教師主要閱讀與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圖書,因而對圖書質量的要求較高,需要更好的資源;社會大眾則從種類上來說比較多元化。
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閱讀喜好和需求。為了讓服務更具針對性,可以分析其不同時期的閱讀特點,如學期初、學期中和學期末,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更為精準的圖書館資源。同時,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來發(fā)布一些學術活動、系列講座等,幫助他們拓寬視野,獲取更多元化的知識。
對于教師群體來說,可以設置一些專門的教師閱覽室,為其提供一些更為高品質的圖書資源和學術期刊,從而滿足他們備課、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來開展一些線上學術交流活動,打破學校限制,讓本校教師可以和校外教師、社會大眾進行學術交流。
對于社會大眾來說,圖書館的閱讀資源就要更為豐富多元了,既要包括科技、藝術、人文等,還要包括一些更為冷門的圖書館資源,這樣就可以讓社會大眾感受到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四)增強閱讀推廣過程中的互動性
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與新媒體的融合來增強閱讀過程中的互動色彩,幫助讀者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思考、閱讀建議等,這樣他們的閱讀體驗感就會更強,這也是全民閱讀背景下的一大特點。例如,圖書館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注冊自己的賬號,然后進行閱讀資源推廣、閱讀活動開展。當然,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發(fā)布自己想看的書籍,對于閱讀內容也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時讀者也可以在平臺上相互交流,實現(xiàn)看法交換。圖書館可以對他們的互動和評論進行關注,設計一些獎勵,讓互動效果更強。
(五)加強與合作單位的新媒體閱讀推廣協(xié)同創(chuàng)新
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應突破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加強與國內外其他圖書館、出版社、文化機構等合作單位的新媒體閱讀推廣協(xié)同創(chuàng)新。通過共享資源、聯(lián)合舉辦活動、開展線上互動等方式,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此外,還可以與新媒體企業(yè)合作,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和廣泛的用戶群體,拓寬閱讀推廣的渠道,擴大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
六、結束語
全民閱讀是全民文化交流和共同進步的號召,更是對閱讀場所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種刺激。本文選擇高校圖書館這一主體,探討如何讓其在全民閱讀背景下發(fā)揮更為扎實的價值,為讀者提供更便捷、更多元化的閱讀服務,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孫志梅.新媒體賦能新閱讀[J].傳媒,2021(22):102.
[2] 劉京京.“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創(chuàng)新策略[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12):244-245.
[3] 朱輝.提升高校圖書館資源利用率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4):156-157.
[4] 張宏燕.基于4P營銷理論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管理研究[J].科技風,2022(01):136-138.
[5] 勾春艷.淺談新形勢下圖書館的跨越式發(fā)展[J].美與時代(下),2013(09):127-128.
[6] 吳興.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服務問題研究[J].領導科學,2020(19):126-127.
作者簡介: 王玥琪,女,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初級職稱,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