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俞奇娜
【摘? ?要】三年級學生在寫觀察類習作時,存在“表達斷層”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表達無序、表達機械和表達直白三個方面。為此,教師可巧用表單支架,引導學生精準模仿表達,實現(xiàn)對范文的遷移運用,促使學生表達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關鍵詞】三年級習作;斷層現(xiàn)象;觀察類習作;表達
觀察類習作是三年級習作教學的重要內容。習作要求從最初的“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逐步進階到“把看到、想到的寫清楚”?!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在第二學段的“表達與交流”中提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笨梢?,三年級觀察類習作應以“寫清楚觀察所得”為教學目標。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盡管學生已經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并借助觀察單進行了完整的記錄,他們下筆時卻依然“寫不清楚”。學生的觀察與表達之間出現(xiàn)了“斷層”,主要表現(xiàn)為表達無序、表達機械、表達直白三個方面。為解決這些問題,達成“寫清楚觀察所得”的教學目標,筆者展開了如下教學實踐,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有序表達、精準表達、個性表達。
一、巧用表單支架,助力言之有序
學生在將觀察單轉化為習作的過程中,往往缺少對觀察內容的選擇和對行文脈絡的思考,導致文章缺乏條理,沒有體現(xiàn)出思維的跨越和提升。因此,教師應巧用表單支架,為學生搭建觀察單和作文(課文)互相轉化的階梯,讓學生在習作成文的過程中學會有序觀察、有序表達。
(一)將課文轉化為觀察單,領悟如何有序觀察和表達
課文是學生學習有序觀察和有序表達的重要“學材”。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表單的形式梳理課文內容,直觀顯示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表達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特點,作者所觀察的事物還有其他特點嗎?如果有,作者為什么沒寫?以此幫助學生明晰如何有序表達。
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選編了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和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四篇課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動植物為描寫對象。教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轉化為觀察單,使文本內隱的構思和表達特點外顯出來,讓學生逐漸體悟“有序”既指要按照順序觀察,又指表達時要突出特點。
1.利用單元導讀,統(tǒng)整觀察單
單元導讀是單元教學的指揮棒。在單元起始課,教師可以單元導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基于單元整體梳理本單元學習內容,統(tǒng)整觀察單,把握單元學習要素與學習目標。如在初讀本單元課文和習作例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完成如下觀察單(如表1),讓學生通過梳理、比較,發(fā)現(xiàn)對于動物可以觀察它的外形、活動或某一方面的特點,對于植物可以觀察它的外形、顏色、味道或變化,從而為后續(xù)的自主觀察提供方向和方法。
2.精讀課文,記錄觀察單
對于同一種動植物,觀察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種。教學中,要利用教材選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觀察角度使用的觀察方法以及觀察所得是不一樣的,逐步學會有目的、有側重、有順序地觀察并記錄。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草地的顏色會隨著蒲公英花瓣的合攏、張開而變化,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單(如圖1),發(fā)現(xiàn)作者是圍繞不同時間草地的顏色和蒲公英花瓣的關系來寫的。而通過《搭船的鳥》一文的觀察單(如圖2),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坐在船艙里觀察偶遇的翠鳥的,側重點是翠鳥漂亮的外形和敏捷的動作。有了這兩篇課文的觀察經驗,學生后續(xù)的觀察會更有目的性,知道如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觀察和記錄。
(二)將觀察單轉化為習作,習得如何有序表達
從觀察單到習作,中間需要經歷選材構思的過程。三年級學生才剛開始學習寫作,還無法準確描述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多維支架,將觀察單中描述的內容轉化為表達有序的文字。
1.借助同類觀察單,優(yōu)化選材
在習作前,學生已經對觀察對象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觀察和記錄。針對同一類事物,不同學生關注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因而會形成角度不一的觀察單。如觀察鳥時,學生就將觀察重點落在了鳥的顏色、鳥的飛行姿態(tài)、鳥的外形、鳥的叫聲等不同方面。教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各自的觀察單展開討論,在對比交流中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源,拓展觀察視野,從而優(yōu)化選材,明晰寫作思路。
2.借助思維導圖,使構思可視化
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的層次結構,使文章的行文思路更加直觀。因此,在學生細致觀察后,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觀察所得思考:哪些內容是你最想表達清楚的?然后根據觀察單畫出思維導圖,將自己的行文思路外顯出來。由此,借助思維導圖,在觀察單和習作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建構起自己的習作方法,從而使習作更有條理。
二、精準模仿表達,進階言之有物
模仿是三年級學生學習寫作的必經之路。但從學生平時的習作來看,他們在模仿例文時大多只是依樣畫葫蘆,除了在名稱上作出了適當改變,在語言的表達形式、文章的結構布局上,依舊有著例文的影子。這樣的模仿只是對范文語言形式的簡單克隆,而沒有結合觀察對象的特點,將例文內化為融合自己情感的言語形式,并不能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提升作用。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要把握好模仿的著力點,指導學生精準模仿,寫出觀察對象的特點。
(一)一類同學,明晰“仿什么”
統(tǒng)編教材以雙線組元的方式進行編排,這為群文閱讀與讀寫融合提供了便利。教師教學時,可以依托教材中的同“一類”文章,采用內容前置、整合或前后勾連等方法,對教材中的例文進行重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表達的方法,明晰“仿什么”,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初試身手”提供了一則寫芒果的樣例,該樣例與本單元的習作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樣,都以水果為描寫對象。教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將這兩個范例進行對比,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水果時,可以采取看顏色、聞氣味、嘗味道等方法,并注意味道的變化。此時再讓學生嘗試寫作,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遷移運用范例中的語言和寫法來寫自己觀察的水果。
(二)一物同練,學習“怎么仿”
在學習了一些內容或寫法特征明顯的段落后,教師可選擇生活中同一類型的景、物,讓學生進行仿寫,然后篩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作為例文,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反思,修正自己的習作,學會有選擇、有重點地把觀察對象的特點寫清楚。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課的課后練習三要求學生留意生活中變化的事物。故教師選擇“含羞草”作為全班觀察的對象,讓學生自主觀察、記錄、仿寫,然后選出典型的學生習作作為例文在全班交流。在對比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描寫含羞草不能只是籠統(tǒng)地寫它葉片的顏色和碰觸時會合攏的特點,還要具體地寫它葉片的形狀、葉片合攏時的樣子,甚至合攏后重新張開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含羞草葉片的獨特之處。由此,學生對如何留意變化的事物,寫出它的特點有了直觀的認識,并積累了觀察、表達的經驗,從而知道了該“怎么仿”。
三、深耕范文遷移,嘗試言之有情
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由于閱讀量不足,三年級學生尚未積累足夠的語言和表達經驗,無法將細致觀察到的事物特點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導致習作表達直白不入情。對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習作范本,引導學生提煉范本中的表達方式,并將其遷移運用至自己的習作中,輔助自我感情的表達,做到言之有情。
(一)豐富語言內存,應情感表達之需求
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寫作的難點在于積累不足。為此,教師應針對特定的觀察對象,為學生提供同題材的習作范本,旨在讓學生接觸多種表達模型、內化不同的語言形式,通過一種物品的寫作學會一類物品的寫作,從而為自我表達做好儲備。
例如,在寫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時,很多學生都喜歡寫自己熟悉的小動物,且描寫時總是籠統(tǒng)地寫小動物某一方面的特點,外形描寫缺少個性,動作描寫缺少畫面。因此,教師教學時,應多次鏈接同類例文,分散表達難點,進行分別突破,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觀察的細致和自我表達的多樣。
以寫小動物的特點為例,教師共進行了三次寫作指導。第一次在教學《搭船的鳥》一課時。教師先出示第4自然段,圈出其中描寫翠鳥捕魚的動作。接著,讓學生猜一猜做這些動作大概需要多長時間。然后播放視頻,讓學生體會翠鳥捕魚的快和準。最后啟發(fā)學生思考:那么快的動作,那么短的時間,作者卻寫了那么多的畫面,他是怎么做到的?引導學生學習用分步寫動作的方法,寫一種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活動。第二次在教學“初試身手”時,通過鏈接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帶領學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寫小狗的淘氣可愛的,學習用“具體事例+想法”的方式來寫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特點。第三次在點評學生寫小動物特點的習作片段時,通過鏈接老舍的《麻雀》,拓展“動作神態(tài)穿插寫”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明晰了觀察的內容和寫法,還嘗試通過文字,表達了對觀察對象的深刻印象和獨特感受。
(二)設置評價標準,導情感表達之意識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在習作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融入表現(xiàn)性評價,以評價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表達感受和想象的意識。
例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的課后小練筆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第2自然段,寫一寫自己喜歡的植物。這一學習任務是對本單元習作的預熱,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在觀察的基礎上寫清楚景物的特點的。教師教學時要利用好觀察單和評價單,幫助學生搭建仿寫的框架,聚焦對觀察對象的情感表達。教學過程如下。
(1)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樣寫出荷花的不同樣子的,完成觀察單(如表2)。
(2)閱讀教師根據觀察單改寫的第2自然段,思考和課文中的描寫相比,更喜歡哪一段,為什么。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的。有的荷花開了,有的還沒有開,有的仍舊是花骨朵兒。
(3)小結:寫植物要注意觀察植物的顏色、形狀等特征,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展現(xiàn)植物“不同的樣子”;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自己觀察時的感受,可以把事物的特點更加生動地表達出來。
(4)依照評價標準(如表3),學習課文的方法寫一寫自己喜歡的植物,提升表達能力。
在三年級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巧用表單支架,引導學生精準模仿表達,對范文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在“觀察”和“表達”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促使表達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露.聚焦“觀察”,學習表達: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教材解讀與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研究,2018(28):44-47.
[3]徐黎.小學習作觀察能力培養(yǎng)策略: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0(33):24-26.
(1.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高橋小學
2.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寧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