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菊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與以往的語文教材相比,其構建體系發(fā)生巨大改變,其突出特點在于新教材不僅貫徹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精神,還注重落實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的培養(yǎng)。教材編排的板塊構建也與以往不同,即每冊教材專設了“名著導讀”欄目。“名著導讀”的編排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教給學生閱讀的基本技能與閱讀方法。然而幾年教學實踐下來,筆者感覺在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的困惑,比如:每冊課本中名著導讀課該怎樣上?如何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內外推薦的每本名著?特別是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何行之有效地解決?這都需要我們語文老師作出科學的指導,真正讓名著閱讀課落到實處,切實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下面淺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思想上要重視經典閱讀。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本編排了《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名著導讀設計,在指導學生讀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時,筆者發(fā)現部分學生走馬觀花,甚至有的孩子讀半天讀不懂。作為老師的我自覺經典的文學名著,無論是其思想內涵、還是語言表達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值得后人繼承學習,但諸如《瑣記》《父親的病》《無?!返任恼碌拇_讀起來晦澀難懂,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激發(fā)學生們的讀書興趣,否則就談不上消除與經典的隔膜了。為此,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余時間,我都陪伴學生一起閱讀,讓他們思想上重視起來,然后,就魯迅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包括書前小序及思想內涵給學生一點一點逐步滲透,最終完成了整本書的閱讀。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但是,我通過平時觀察發(fā)現,學生在課上有老師引導能認真讀書,到了課下則完全不同,可見學生尚未養(yǎng)成獨立自主進行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因此,筆者淺顯認為,中學階段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作為首要任務來抓。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一)教師要有給學生一桶水的知識儲備。教師先要閱讀經典名著,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教給學生最基本的閱讀技能,諸如圈點批注、精讀、跳讀與略讀,寫讀書心得等讀書方法。
(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讀不同的作品。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閱讀技能,幫他們建立扎實的閱讀基礎,為進一步的閱讀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還要在平時留意觀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適時推薦一些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書籍讓他們閱讀。
(三)家長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支持者。教師可借助微信群和家長會等形式,落實家校共建,與家長共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并把成人在閱讀中的一些感悟分享給孩子們,引導學生投入到與老師、家長的交流共享中,讓他們在親身的閱讀實踐中領會到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
最后,在名著導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有具體明確的目標和主題,制訂恰當、合理的閱讀目標和計劃進度。讀前、讀中、讀后,都應有細致的教學安排,鼓勵學生定期完成閱讀任務,同時還要求教師進行真實有效的指導,在指導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開展名著專題研討,設計豐富而具有深度和針對性的課堂交流話題,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諸如閱讀挑戰(zhàn)賽、閱讀馬拉松等形式,為學生開展課內外閱讀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寫讀書心得與札記,還可以通過辦手抄報或班級閱讀期刊等形式,對學生的閱讀成果作出評價,形成相互鑒賞活動成果的激勵評價機制,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和互動空間。
人生自在探索,正所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惟愿在求索中探尋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名著閱讀指導之路,讓語文名著閱讀真正得以落實,讓閱讀點亮學生的璀璨人生!